夏拔·马古沙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马古沙

夏拔·马古沙(德語:Herbert 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國裔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社會批判方向的一員。他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在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的他作為新左翼西德、法國和美國的學生運動的傑出理論家而聞名,一些人更將其稱為「新左翼之父」[1]

生平

1898年7月19日,马古沙生於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2]。1916年應徵入伍,但並未到前線。1919年曾參加柏林一月革命。1922年通過研究「藝術家小說」拿到了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回到柏林,從事出版行業。1928年他重回弗萊堡,和海德格爾一起在埃德蒙德·胡塞爾指導下做研究。1933年納粹政府不允許他完成論文,他加入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同麥克斯·霍克海默合作。同年他寫了自己第一部綜述性的專著,討論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马古沙從此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3]

1933年马古沙離開德國,先前往瑞士,隨後前往美國。1940年獲得美國國籍。雖然他有生之年再沒回到德國居住,但他仍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者保持着緊密的聯繫。二戰中,他先在美國戰爭信息辦公室工作,負責反納粹的宣傳。1943年到戰略服務辦公室(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工作。二戰結束後他被美國國務院任命為中歐部門負責人,直到1951年退休。

從1952年開始他作為政治理論家,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布蘭代斯大學授課。1964年擔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1965年擔任柏林自由大學教授,1967年至1969年間遊歷歐洲各地,包括倫敦巴黎羅馬柏林等等。

1979年逝世於德國施塔恩貝格

哲學思想

马古沙的哲學思想深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弗洛依德的影響,同時也受馬克思早期著作(特別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論)的很大影響。早年試圖對馬克思主義作一種黑格爾主義的解釋,並以此猛烈抨擊實證主義傾向。從50年代開始,主要從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揭露,主張把弗洛依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

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制也就越多,這種社會造就了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向度的人。他試圖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愛欲協調一致的新的烏托邦,實現「非壓抑升華」。

马古沙的美學思想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單向度的人》中,他指責藝術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使之成為壓抑性社會的工具,從而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在《審美之維》中則認為,藝術(主要指先鋒派)自動地對抗現存社會關係並加以否定和超越;傾覆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及普遍經驗,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與反叛》裏,他強調藝術既是一種美學形式又是一種歷史結構,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世界與滲透價值意義的現實世界的統一。他認為藝術具有對現實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對現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兩重性,藝術的肯定性力量同時也是否定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古沙認為藝術和革命可統一於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動中,它用新的美學形式來表現人性,以喚來一個解放的世界。美學是擺脫壓抑社會的唯一學科,是單向度社會中雙向度的批判形式。

主要著作

參考文獻

  1. Rothman, Stanle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Rise of Cultural Elites and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Civic Culture. Routledge. 2017: 177. ISBN 9781351295628. 
  2. Herbert Marcus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9-04-10 [2018-09-02]. According to Marcuse, his childhood was that of a typical German upper-middle class youth whose Jewish family was well integrated into German society 
  3. 存档副本. [2012-05-2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