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海國圖志
全名:海國圖志
作者魏源
類型四部分類集類
語言漢文
版本咸豐二年刊刻本
成書年代1841年
連載狀態卷數:100卷
出版地點清朝中國

海國圖志》是中國清朝魏源所編撰的一本古籍,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口號

撰寫

林則徐欽差大臣時,命人編譯英國人休·慕瑞所著《地理百科全書》[1],集成《四洲志》,但未及出版。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遣戍伊犁,將書稿全部交給魏源。希望他編撰《海國圖志》。魏源以這些書稿為基礎,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資料,一年後成書,初版五十卷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此書在中國未受到廣泛關注[2],「書成魏子歿,廿余載,事局如故」[3],流傳至日本後啟發明治維新及成為天皇和大臣必讀書籍。

《海國圖志》曾多次修改,因此出現所謂的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地理學家鄒漢勛和江寧名士汪士鐸皆曾協助校勘。1852年增為100卷後內容並無太大更動,「百卷本全書約88萬字,並有各種地圖75幅,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42頁」。魏源在書中敘述到美國歷史和政治制度和民主[4]。其間魏源還與陳澧進行多次切磋[5],陳澧為此還寫了《書〈海國圖志〉後呈張南山先生》,信中陳氏表示「以為最可議者莫如《議攻》篇『以夷攻夷』之說」。[6]

魏源在書中亦附上自撰《釋五大洲》、《釋崑崙》,一方面說明現今世界民情,另一方面又否定地球五大洲之說,認為是「強割為五為四」, 章鳴九認為:「華夏文化的優越感、天朝上國的自負意識,仍然是魏源文化思想的基礎,他並沒有視西方為真正平等獨立的國家」。[7]

軼事

據旅美學人唐德剛回憶,他曾翻譯過《海國圖誌》,當時他看到傳曰:「孰荒於門,孰治於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不知係出何典?他拿去問胡適先生。胡適說是《易林》,結果仍找不着。後來遂成公案。[8]此文可見於韓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是古南海國名,白話文意思是「有誰會任自己的門庭荒蕪,而去治理田園呢?只有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外國才會臣服。」

影響

該書對日本國產生了深遠影響,1862年(文久二年)日本幕府派遣代表團到清朝考察,其成員之一高杉晉作上海買書,詢問書店是否有《海國圖志》、陳化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的書,書店老闆回答都沒有;高杉晉作在日記裏寫下:「清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清朝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的記錄[9]

參考文獻

  1. Hugh Murray. 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London: Longman. 1834年. 
  2. 1847年9月廣州出版《中國叢報》記載,「我們從未在廣州的各家書店聽說過有這麼一部書,我們唯一見過的副本,就是下面的評價所據以作出的那一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級官員中廣泛發行,目的在於使他們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能做到心中有數。」
  3. 左宗棠:《海國圖志》序,1875年重刊
  4. 外大西洋墨利加洲總敘 嗚呼!彌利堅國非有雄材梟傑之王也。渙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數十萬黔首,憤於無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約成城,堅壁清野,絕其餉道,遂走強敵,盡復故疆,可不謂武乎。創開北墨利加者佛蘭西,而英夷橫攘之。憤逐英夷者彌利堅,而佛蘭西助之,故彌與佛世比而仇英夷。英夷遂不敢報復。遠交近攻,可不謂智乎。二十七部,酋分東西二路,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三占從二,舍獨徇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中國以茶葉、大黃,歲數百萬,濟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鴉片歲數千萬,竭中國之脂。惟彌利堅國鄰南洲,金礦充溢,故以貨易貨外,尚歲運金銀百數十萬,以裨中國之幣,可不謂富乎!富且強,不橫淩小國,不桀驁中國,且遇義憤請效馳驅,可不謂誼乎。故不悉敵勢,不可以行軍;不悉夷情,不可以籌遠。魏源又曰:彌利堅與英夷所據皆北洲,具南則最大者為孛露國,起赤道南三度,至赤道南四十一度,大小數十部,廣袤萬餘里。國中金銀銅極多,國王宮殿,皆以黃金為板飾之。惟鐵最少最貴,其道路自國都以達四方。鑿山平穀,更布石為坦途,驛使傳命,數里一更,三日夜可達二千里。其出音各種,而別有一正音可達萬里之外。與中國官語相等,非西洋國國殊音之比故與南洲之彌利堅,皆墨利加之二大雄邦也。烏乎!八荒以外,存而不論,烏知宇宙之大哉。
  5. 李柏榮《魏源師友記》之「陳澧條」下:「吾邵魏默深著《海國圖志》初成,中有可議者。澧論辨之後,默深至粵,見而大悅,遂與訂交並改其書。」汪宗衍《陳東塾(澧)先生年譜》載:「魏源來粵,先生以舊作《書〈海國圖志〉後》所說質之,源大悅,遂訂交,並屢改其書焉。」
  6. 王惠榮. 〈魏源據陳澧書修改《海國圖志》說質疑〉. 《安徽史學》. 2006年, (10期). 
  7. 章鳴九. 〈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比较研究〉 (PDF). 《近代史研究》. 1992年 [2017-12-20].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幫助)
  8. 唐德剛. 〈國語·方言·拉丁化〉. 《胡適雜憶》. 唐德剛作品集13. 遠流出版. 2011年12月1日: 223. ISBN 978-957-32-6907-6. 
  9.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 雪珥. 人民網. [2012年4月30日]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