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遼朝)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張儉(963年—1053年),仲寶遼國南京道宛平縣人,遼朝官員、異姓王

生平

父張雍,母劉氏,統和十四年(996年)舉進士第一(狀元),為雲中府(雲州)幕僚。遼聖宗出獵雲中,按例地方官應該進獻本地特產異寶,節度使說:「臣的轄區沒有其他特產,只有幕僚張儉,一代之寶。」聖宗召見張儉,張儉奏對言及世務,奏事三十件。聖宗見張儉舉止大方、神態自若,對世務洞察秋毫。從此張儉開始頗受重用。任監察御史,在行在供職。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任禮部郎中知制誥、直樞密院,充賀宋真宗生辰副使。開泰元年(1012年),任政事舍人。開泰二年(1013年),任樞密直學士。開泰三年(1014年),加官工部侍郎、知制誥。開泰四年(1015年),進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開泰七年(1018年),守司徒、政事令。太平五年(1025年)三月,出任武定軍節度使、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六月,轉任彰國軍節度使。十二月,移鎮大同軍節度使。太平六年(1026年)三月,入為南院樞密使,參知政事吳叔達與張儉不協,聖宗怒,吳叔達左遷康州刺史。張儉拜左丞相、政事令。景福元年(1031年),受聖宗遺詔輔佐太子耶律宗真遼興宗即位,張儉任太傅,賜同德功臣稱號。重熙元年(1032年),拜太師中書令。重熙四年(1035年),致仕,加尚父位,封秦國公,賜號貞亮弘靖耆德功臣。重熙五年(1036年),張儉提出要興宗幸禮部貢院,親自測試進士。重熙六年(1037年),封韓王。重熙十一年(1042年),徙封陳王

張儉生活簡樸,張儉經常給與親舊財物,自己過粗食粗衣的生活。興宗同情張儉清貧,取內府之布,給他做衣服。張儉袍服穿了三十多年,他以此諷喻皇帝戒奢從儉。興宗賜張儉弟五人進士及第的身份,張儉固辭。有八人作為盜賊被捕處死,後來真正的犯人落網。八人的家人訴冤,張儉要求再審。興宗不同意,張儉上諫請求恢復八人名譽。張儉任宰相之位二十年,從一線回家隱居。宋朝國書詞句對遼國無禮,興宗想要親征北宋,到張儉家聽取意見。張儉說以利害,又說:「第遣一使問之,何必遠勞車駕?」興宗取消南征計劃。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張儉去世。享年九十一歲。敕命葬於宛平縣。

家族

  • 于氏(齊國夫人,武清縣令于澄長女)

子女

  • 長子,張禹稱
  • 次子,張嗣甫
  • 三子,張嗣宗(衛尉少卿、輕車都尉)
  • 長女(王景運妻)
  • 次女(鄭弘節妻)

參考文獻

  • 遼史》卷80 列傳第10
  • 張儉墓志銘(《全遼文》卷6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