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國公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介國公,是貫穿五代後梁後唐後晉二王三恪爵位,存續時間為:公元581-690,705-750、753-947年。

經過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皇位,並在此後下詔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食邑一萬戶,車服禮樂仍按北周天子的舊制,上書皇帝不稱為表,皇帝回復不稱詔。雖有這樣的規定,但實際上未能實行。開皇元年五月壬申日(《隋書》作五月辛未日,相差一天),楊堅暗中派人殺死介國公宇文闡,時年九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佈死訊,在朝堂舉哀,隆重祭悼,諡為靜皇帝,葬在恭陵;以周靜帝的堂叔祖宇文洛繼為介國公。

此後,原封爵為虞國公的北周遠支宗室、與周靜帝為堂叔祖父關係的宇文洛即位為介國公[1],承擔二王后祭祀自家宗廟及其他相關禮賓祭司相關的國家大事中的儀賓職責,享受崇高的禮遇和大體相當於二品官員的物質待遇。隋唐時期,介國公承擔着主要的禮賓祭祀職責,每次皇帝封禪泰山,亦必定有介國公隨行。在政治地位上,介國公享有屆於二品和三品官員之間的待遇,為國賓客,不算作是隋唐及五代君主的臣子,更多的具備一些禮儀、象徵性的作用。關於介國公處境的資料,除了唐太宗時代有《全唐文》卷四,太宗《建置二王后國官廟宇制》「寢廟不修」之類的記載之外,大都沒有明確的記錄,只在其他文史古籍當中有隻言片語的部分提及,據天寶年間的記載,介國公的物質待遇仍然大體是與三品官員相當的,並不算太差。

武周天授元年,武則天詔廢介國公,改以周朝、漢朝後裔為二王后,封舜、禹、湯後裔為三恪。神龍元年,唐中宗廢武週二王三恪,復以北周、隋朝後裔為二王后。天寶七載五月,唐玄宗以北魏後裔元伯明為韓國公、北周后為介國公、隋朝後為酅國公;天寶九載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漢朝為三恪。十二載五月又改回北魏、北周、隋三朝。此為介國公爵位的兩廢兩立。

在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三代,介國公仍然得以存續。在五代時,介國公開始擔任官職。介國公宇文頡在後唐末帝時先後擔任將作監作和汝州襄城縣令,在後晉高祖時任太子率更令的實職職務。

列表

在歷史上留下記載的介國公爵位持有者有以下人等:

宇文闡:北周靜帝,北周最後一任皇帝,第一代介國公

宇文洛宇文系後人,宇文闡堂叔祖、北周宗室大臣,初封為虞國公,後改封為介國公(第二代)

宇文裕:宇文洛子,第三代介國公

宇文延:宇文裕子,第四代介國公

宇文離惑:宇文延子,第五代介國公

宇文庭立:宇文離惑子,第六代介國公

宇文某(唐玄宗天寶年間襲爵介國公)

宇文某(唐憲宗元和年間襲爵介國公)

宇文頡

參考文獻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1. 北史 卷57: 列傳第45. 7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