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莫萊森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
Henry Gustav Molaison
出生1926年2月26日
 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
逝世2008年12月2日(2008歲-12-02)(82歲)
 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縣溫莎洛克斯

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英語:Henry Gustav Molaison,1926年2月26日—2008年12月2日),在醫學界以 H.M.知名。他是一位美國籍的記憶障礙患者,原因是因為他曾罹患嚴重的癲癇症。當時為了治好他的症狀,醫生對他施行了雙內側前顳葉切除術,移除了他大腦中三分之二的海馬體海馬旁回內鼻皮層梨狀皮質,以及杏仁核。他自1957年後,開始接受學界對他廣泛的研究,直至於2008年逝世為止。他的案例對於大腦在學習記憶功能,以及認知神經心理學心理學分支之一,旨在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心理學上的關聯)的學術研究方面,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住在溫莎洛克斯鎮的一所看護中心,並在那裏作為被研究調查的對象。[1]

2009年12月4日,莫萊森的大腦被保存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研究者可在該校找到相關的資料[3],另一個在死後得到同等待遇的人是愛因斯坦[4]

生平

莫萊森被切除了兩側海馬體的大部分。

莫萊森生於1926年2月26日,7歲時因為一次自行車事故而得了頑固型癲癇。(對於此事故,早期的報導指是於9歲時發生,後來在患者母親的指正下改為7歲[5])。此後,他就為局部發作癲癇所苦;16歲生日後,又發生了幾次僵直性癲癇。1953年,他開始接受哈特福醫院神經外科一位名叫威廉·畢雪·史可維爾(William Beecher Scoville)醫生的治療。[6]

史可維爾醫生認為,莫萊森的癲癇與左右腦的「內側中央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s,MTLS)有關,故建議切除MTLS。1953年8月25日,27歲的莫萊森接受了雙內側前顳葉切除術,他的海馬構造與鄰近組織,大部分的杏仁核內鼻皮層也被切除。此後,他的海馬體完全無功能,因為剩餘約2厘米的海馬組織已萎縮,且負責傳遞感覺給海馬體的內鼻皮層也被損毀,而他的部分外側顳葉也被破壞。

此次手術,雖然成功的控制了莫萊森的癲癇症狀,但卻帶來了嚴重的痛苦-順行性遺忘症。儘管他的工作記憶程序記憶是完好的,但他無法運用他的外顯記憶記住新事物。根據部分科學家的研究,莫萊森學習新語義知識的能力受到損害[7],但研究人員對損害的程度有爭議。他也有一定程度的逆行性失憶症障礙,不能記得手術前一至二年前的大部分,與11年前的部分事物,這表示他的失憶症是屬於短期漸進型 (temporally graded);然而,他的長期程序記憶能力是完好的,因此他可以學習例如新的動作技能,儘管莫萊森不會記得他曾經學過。

這個案例,是由史可維爾醫生與布倫達·米爾納(Brenda Milner)在1957年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的[8]。在莫萊森的晚年,他不斷地填寫填字遊戲[9],他能藉由1953年以前學到的知識中得到線索來填寫答案;對於1953年以後的資訊,他能修正他的舊記憶與新記憶,例如他曾修正自己對於喬納斯·索爾克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記憶[10]

他於2008年12月2日過世[6]

參考文獻

  1. Schaffhausen, Joanna. Henry Right Now. The Day His World Stood Still. BrainConnection.com. [2008-08-05]. 
  2. Arielle Levin Becker. Researchers To Study Pieces Of Unique Brain. The Hartford Courant. November 29, 2009 [2015-05-18]. 
  3. Scientists Digitize Psychology’s Most Famous Brain , Wired.com
  4. 新京報. 目击!切开最珍贵大脑 网絡直播40万人观看. 人民網. 新京報. 2009-12-14 [2015-05-18]. 
  5. Corkin, Suzanne. Lasting consequences of bilateral medial temporal lobectomy: Clinical course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H.M.. Seminars in Neurology (New York, NY: Thieme-Stratton Inc.). 1984, 4 (4): 249–259. doi:10.1055/s-2008-1041556. 
  6. 6.0 6.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carey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7. Schmolck, Kensinger, Corkin, & Squire, 2002
  8. William Beecher Scoville and Brenda Milner. 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1957, 20 (1): 11–21. PMC 497229可免費查閱. PMID 13406589. doi:10.1136/jnnp.20.1.11. 
  9. The Man Who Couldn't Remember. NOVA scienceNOW. June 1, 2009 [2010-12-09]. In between it all he did puzzles, books upon books of them, a habit he’d picked up as a teenager.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he kept a crossword book and pen with him always, in a basket attached to his walker. 
  1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carey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