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精神分析學
ICD-9-CM94.31
MeSHD011572

精神分析學英文Psychoanalysis),是於19世紀末期由奧地利帝國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門學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響,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讓-馬丹·沙爾科為師,並受到讓-馬丹·沙爾科研究歇斯底里的影響,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約瑟夫·布洛伊爾完成,病者化名安娜·歐(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講談療法,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卻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基本原則

弗洛伊德心理理論圖解

精神分析學的基本原則如下:

  1. 包括遺傳的性格構造在內,人心理的發展是由幼時的經歷決定的。
  2. 人類的行為,經歷和認知大部分是由非理性的欲望所決定的。
  3. 這些欲望大多是無意識的。
  4. 試圖將這些無意識的欲望引至意識層面會引起自身保衛機制的心理抵抗。
  5. 意識與潛意識(被抑制的)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會引起心理疾病如精神衰弱等。
  6. 這些被抑制的潛意識可以通過專業手段來使患者意識到。[1]

儘管精神分析法飽受爭議,甚至被認作偽科學,它對精神病學產生的持久影響是不可忽視的。[2]此外,由於弗洛伊德創新性的提法,在文學哲學心理學上都產生強大的效應,歐美國家開始了關於心理現象的多方面硏究。

早期發展

弗洛伊德有多位有名的弟子/年輕同事,其中榮格發展出以原型理論(Theory of Archetype)為基礎的心理分析學理論,而最終和弗洛伊德決裂,成為「榮格心理學(或稱心理分析學)」。榮格的心理學受到東方神秘主義思想的影響,發展出集體無意識理論。

其他著名的弟子包括有

不過,弗洛伊德和所有弟子之間的關係,最後都因為對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分歧而決裂,其中和榮格之間的分裂最為有名。大部分論者均形容這是弗洛伊德個人和各兒子之間的伊底帕斯情結。最終,弗洛伊德的系統由女兒繼承。

古典精神分析理論最致命的弱點是它忽略了外在的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從而把人格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可以獨立於外部世界的封閉的體系。同時弗洛伊德對性因素的過分強調使得他的追隨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阿德勒和榮格先後退出其學派證明了這一點。

主要理論

回歸弗洛伊德

另一位從來沒有和弗洛伊德有直接關係的法國精神科醫生雅各·拉岡,則成為弗洛伊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家,並以「回歸弗洛伊德」為口號,和國際精神分析學會 (IPA)在理論和組織政治上展開長達30年的論戰。其中對於美國精神分析家的理論傾向,拉岡反對過分強調自我作為修補機制的自我心理學,並強調應重返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本我(id)的論說。這導致了拉岡二十多年的教學圍繞回到弗洛伊德的本質:無意識及其實踐,其理論根本地改變了精神分析在歐陸以及南美等地的影響。

當代發展

目前,以拉岡為系統的世界性精神分析學組織是世界精神分析學會 (WAP),會員以南美及非英語國家為主。現時,IPA及WAP之間均有大量會員參與,WAP英語地區的有關機構不多,大致有以下的比較有名:

  • London Society of New Lacan School 英國的拉岡學校,是WAP在英語世界的主要機構,也是School One的唯一英語地區單位。
  • The Centre for Freudian Analysis and Research (CFAR)英國歷史最悠久的訓練中心,有名的學者包括Bernard Burgoyne, Darian Leader, Ian Parker,中心更參與Middlesex大學的心理分析學碩士課程。
  • Lacan Dot Com是美國的雜誌,是拉岡理論在美國的主要根基。
  • San Francisco Society for Lacanian Studies 三藩市組織是其中一個較長歷史的訓練中心。
  • Australian Centre for Psychoanalysis澳洲的拉岡系組織,也提供大學學位課程。
  • Psychoanalytic Initiative in Hong Kong(http://www.lacansociety.com/)[永久失效連結]香港成立的獨立組織,提供心理分析訓練。

其他學派分支

精神動力學是二十世紀較後期的產物,由弗洛伊德理論衍生的,有多種精神治療方法,其中有稱為精神治療法(psychotherapies)或精神動力學等名稱。

參考文獻

引用

  1. Erich Fromm(1992:13–14)The Revision of Psychoanalysis
  2. Sadock, Benjamin J. and Sadock, Virginia A. Kaplan and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7, p. 190.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