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

出自求聞百科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

存在時期1961年2月15日-1976年7月2日
國家或地區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
效忠於越南勞動黨南方局
種類輕裝步兵
功能游擊戰非對稱作戰非傳統作戰
規模24,500(1961年)
64,000(1963年)
200,000(1974年)
參與戰役越南戰爭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越南語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軍解放沔南越南)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的武裝力量。雖然不屬於越南人民軍,但受越南勞動黨南方局的領導指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受控於河內方面。

歷史

1956年6月,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做出關於南方局勢、任務及工作的決議:「維持並擴大那些武裝力量到一定程度,但是那些力量必須放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維持、擴大」,「需要強化現有的武裝力量和半武裝力量,以基地建設為基礎,同時建設強大的群眾基礎,作為維持並擴大武裝力量的條件」。1956年12月,越南勞動黨南方局做出關於自衛武裝力量的組織及運行方式的決議,對維持並擴大南方自衛武裝力量具有決定性意義。

1959年1月召開的二屆十五中全會議決定「將南方從帝國和封建中解放出來」。1959年5月,成立第559團,負責「胡志明小道」。1959年,設立一支負責海上向南方補給的部隊。1959年內,原第338師的大批骨幹從河內西南50公里外的春梅地區的農業社南下,「向南方進軍」。

1960年同起運動中出現三種建軍形式:

  • 各區的各部隊
  • 各省、縣的武裝隊
  • 各鄉的游擊隊、自衛隊

但是各地方的組織形式和名稱尚未統一,指導、指揮尚未嚴謹。統一組織領導建軍、戰鬥、工作成為緊迫的客觀需求。1960年12月20日,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指示南方的共產黨組織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LF),主席為阮友壽;南方革命武裝力量稱「越南南方解放軍」。1961年1月,總軍委做出成立越南南方解放軍的指示:「越南南方解放軍是越南人民軍隊的一部分,由黨創立、建設、教育、領導……」,按照主力軍、地方軍、游擊軍三種模式組織。其活動方針為「抓緊符合實際情況和能力並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足夠條件,以集中單位建設為主,同時特別重視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的建設」。[1]主要由南越本地越共組成。[2]

1961年2月15日在革命武裝力量統一的基礎上,在D戰區正式組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1961年底,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有11個營,24,500人,還有100,000民兵。領導人為陳文茶黃文泰黎仲迅黎德英阮氏錠,在東南部和四戰區建立了五個團作為第一批主力部隊,以中小規模的作戰,加大作戰力度,典型戰例是1963年1月北村大捷,南方局開展了「學習北村,殺敵立功」運動。主要任務是抗拒南越總統吳庭艷殘酷鎮壓農村的越共同情分子。1963年發展到64,000人,將原來兩個骨幹營擴建為第1團和第2團。1964年又成立了第3團。

1964年,在南部成立一個主力炮兵團、兩個步兵團,在第九軍區成立第四炮兵團。從北方派遣到西原地區的兩個團。三個戰略區域的戰鬥能力得以提升。從連級、營級的集中作戰升級為團級作戰,典型範例是1964年平也大捷,用兩個團打敗美越軍「直升機空運」、「裝甲車運送」戰術;同帥戰役巴嘉戰役等。粉碎了肯尼迪發動的「特種戰爭」。

為了挽救戰場敗局,美國於1964年8月發動東京灣事件,全面地毯式轟炸北越的城市鄉村,在南越投入了五十多萬美軍地面部隊,升級為全面介入的「局部戰爭」。參戰美軍與南越軍總兵力是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的7倍。1965年仍然保持了3倍優勢。1965年至1966年,南方解放軍從九個團力量發展到六個師,在各戰場上集中主力部隊機動作戰,並與游擊隊廣泛活動相結合。1968年戊申春節攻勢,徹底挫敗了「局部戰爭」,迫使美國相繼宣布在北越「部分停炸」、「全面停炸」,在巴黎與越共進行和平談判。

1969年尼克斯上台後,實施「越南化戰爭」,目的是美軍逐步從越南南方撤軍,南越軍擔任主要作戰力量,「亞洲人打亞洲人」。南方解放軍在有生力量、物質保障、後勤方面遇到困難;胡志明主席發表公開信呼籲全國軍民下決心「為獨立自由、打得美滾偽倒」而戰。1969年4月,政治局做出關於新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動員南北方軍民進攻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央軍委着力建設南方解放軍主力部隊並將北方許多主力部隊投送到南方戰場。從1969年至1971年,南方解放軍還積極與老撾、柬埔寨兩國軍民配合作戰,連續取得勝利,改變了印度支那三國戰局。

南方解放軍在廣治、順化、東南部、西原等地區進行戰略進攻並取得重大勝利背景下,1973年1月美國簽署巴黎協議,美軍從越南南方徹底撤軍。1973年10月,政治局決定將南方主力部隊升級合編為師級部隊。1974年,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達到了200,000人,其中90,000來自北越。[3]政治局下決心發動1975年春季總進攻和崛起。經西原、廣治和順化、順化和峴港、春祿等戰役,尤其是胡志明戰役取得徹底的勝利,完全解放南方、統一祖國。

越南統一後,1976年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併入了越南人民軍[4][5]

領導人

司令員

序號. 姓名 任期 其他任職
1 陳文光少將 1961年–1963年 1965年任平治天戰區司令兼政委。1966年底任第4軍區副司令。1968年任廣治一承天一順化前線司令
2 陳文茶 1963年–1967年 南方局軍委副書記(1968年–1972年)
3 黃文泰 1967年1月–1973年 南方局副書記兼南方局軍委副書記(1967–1973), 1966年8月-1967年1月任南部第5軍區司令兼政委、5區區委書記
4 陳文茶 1973–1975 南方局軍委副書記(1968年–1972年)

政委

序號. 姓名 任期 其他任職
1 范太平 1961年–1962年 9區區委書記(1969年–1974年), 南方局常委(1965年–1974年)
2 陳南忠 1962年–1964年 南方局常委(負責軍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國防委員(1961年–1976年)
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國防部部長(1969年–1976年)
3 阮志清 1964年–1967年 南方局書記(1964年–1967年)
4 范雄 1967年–1975年 南方局書記(1967年–1975年)

參謀長

序號. 姓名 任期 其他任職
2 黎德英 1964年–1969年 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參謀長(1964–1969, 1974–1975), 第九軍區司令(1969–1974)
3 阮明州 1969年–1970年 第5軍區司令(1963年–1969年)
4 黃琴 1970年–1974年 第9軍區司令
5 阮明州(曾譯「阮明珠」) 1974年–1975年

戰鬥序列

如果與北越的越南人民軍番號相同,則增加後綴字母 B.[6]

南越的越共劃分為五個戰場(越南語mặt trận,直譯為「陣線」)。其中從慶和省(金蘭灣所在)與西原到北緯17度線的四個戰場雖然仍是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的番號,但直接由越南人民軍總部指揮。而B2戰場由越南勞動黨南方局、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總部指揮。1961年,越南勞動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戰鬥地區命名方式為:越南北方A、越南南方B、老撾C、柬埔寨K。南越從慶和省向北到北緯17度線為B1戰場,從寧順省金甌省為B2戰場,分別由越南人民軍總部與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總部領導指揮。B1戰場轄1個軍區(第五軍區),B2戰場轄5個軍區(第6-第10軍區)。戰場直屬部隊為野戰機動部隊;軍區負責領導地方武裝。

1970年南越的越共戰場與軍區劃分

1966年,B1戰場已經分解為B1、B3、B4、B5戰場,轄2個軍區。[7]此外,在一些重要作戰方向還設立了臨時性的戰場指揮機關,如:B.702戰場 (1971年老撾南部的九號公路戰役), C.702戰場(1972年川壙省石缸平原).

  • B1戰場:1961年初設立。對應於越南共和國陸軍的第一軍區與第二軍區。1964年5月,西原的3個省份:嘉萊省、昆嵩省、多樂省獨立為B3戰場。1966年4月,廣治省承天省獨立為B4戰場(Trị Thiên)。至此B2戰場包含中部沿海省份,從峴港慶和省
    • 第五軍區:1961年組建,以抗法戰爭時的五聯區為基礎。轄南中部與西原的省份:廣治省、承天省、 峴港、廣南省、廣義省、平定省、富安省、昆嵩省、嘉萊省。由越南人民軍總部指揮。首任司令員兼政委阮惇。1963年10月,第六軍區的慶和省與得樂省劃入。1964年5月,西原省份分立為B3戰場。1966年4月,廣治省承天省分立為B4戰場。
  • B2戰場:1961年初設立。對應於越南共和國陸軍的第三軍區與第四軍區。由越南勞動黨南方局、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總部指揮。轄第6-第10軍區。[8]
    • 第一軍區:1961年組建,以東部聯區為基礎。也稱東部軍區。轄南東省份。首任司令員阮友釧 (三建國)。1961年底,福隆省與第六軍區的廣德省、林同省首次組建第十軍區。1967年10月25日,南方局決定撤銷第一軍區和西貢軍區,設立7個重點區(Khu trọng điểm)與直屬的巴地省西寧省。1972年,重建了東部軍區。1974年改稱第七軍區。
    • 第二軍區/第八軍區:1961年組建,以八聯區為基礎。轄:新安省美荻省, 鵝貢省龍川省朱篤省沙瀝省檳知省。首任司令員:黎國產 (三方),首任政委阮明堂。1974年改名為第八軍區。1975年撤銷。
    • 第三軍區/第九軍區:1961年組建,以西聯區為基礎。轄永隆省茶榮省、芹苴省、朔莊省(包含薄寮省部分)、迪石省金甌省(包含薄寮省部分)、河僊省。首任司令員阮誠書(十懇), 首任政委阮文𡮣(三松)。1974年改稱第九軍區。
    • 第四軍區:1961年組建。也稱西貢-嘉定軍區。原為抗法時期的西貢-堤岸特區(Đặc khu Sài Gòn - Chợ Lớn)。首任司令員陳海奉。1967年10月25日,南方局決定撤銷第一軍區和西貢軍區,設立7個重點區(phân khu)。1972年,重建了西貢-嘉定軍區。1974年改稱西貢城隊(Thành đội)。
    • 第六軍區:1961年組建,以抗法時期的五聯區為基礎。包括南中部與西原,轄慶和省、寧順省、平順省、得樂省、廣德省宣德省、林同省。首任司令員Y Blok Êban。1961年底,廣德省與林同省、福隆省,首次組建第十軍區。1963年10月,第十軍區撤銷,恢復為以前的省;同時,慶和省與得樂省組建為第四軍區。1966年,廣德省福隆省以及第七軍區的平隆省重新組建第十軍區。1971年,第十軍區撤銷。[9]
    • 第七軍區:1967年10月25日,南方局決定撤銷第一軍區和西貢軍區,設立7個重點區(Khu trọng điểm)與直屬的巴地省西寧省。1968年3月,在四區(西貢市區東南部)與七區、巴地省重建第七軍區。1971年4月第七軍區撤銷,恢復了四區與巴地省,七區併入了五區。1972年,重建了西貢-嘉定軍區與東部軍區。1974年改稱第七軍區。
    • 第十軍區:1961年底,廣德省、林同省、福隆省3個省首次組建第十軍區。1963年10月,第十軍區撤銷,恢復為以前的省。1966年,廣德省福隆省以及第七軍區的平隆省重新組建第十軍區。1971年4月,第十軍區撤銷。
  • B3戰場:1964年5月,西原的3個省份:嘉萊省昆嵩省多樂省獨立為B3戰場。西原的林同省宣德省富本省不屬於B3戰場。首任司令員阮正大校, 首任政委段奎大校[10]B3戰場對應於越南共和國陸軍第二軍區的西部。
  • B4戰場:1966年4月從B1戰場分離,轄廣治省承天省,即「平治天」地區。首任司令員兼政委黎掌少將。
  • B5戰場:組建於1964年6月,轄廣治省北部與九號公路地區。即「治天順化」地區。與北越的永靈特區濱海河對峙。首任司令員武南弄,首任政委阮春黃[11]
17度線非軍事區

參考文獻

  1. KỶ NIỆM 50 NĂM NGÀY THÀNH LẬP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 (15-2-1961 – 15-2-2011):Trang sử vàng của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baodanang.vn. [28 June 2016]. 
  2.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Việt Nam. [2018-08-03]. 
  3. Lịch sử Cục tác chiến. NXB Quân đội nhân dân. Hà Nội. 2001
  4. Trang sử vàng của Quân Giải phóng miền Nam , NGUYỄN QUANG TRUNG TIẾN, Báo Đà Nẵng điện tử
  5. 存档副本. [2018-08-03]. 
  6. Cổng TTĐT Bộ Quốc phòng Việt Nam. mod.gov.vn. [28 June 2016]. 
  7. Từ điển Bách khoa Quân sự Việt Nam 2004. tr. 239. 《越南軍事百科全書》
  8. Lịch sử sư đoàn 7 bộ binh miền Đông. Nhà xuất bản Quân đội nhân dân. Hà Nội. 2006 《越南人民軍步兵第7師歷史》河內2006版
  9. Từ điển Bách khoa Quân sự Việt Nam 2004. tr. 840.《越南軍事百科辭典》
  10. Lịch sử bộ đội chủ lực mặt trận Tây Nguyên - Quân đoàn 3 - 1965-2005. Nhà xuất bản Quân đội nhân dân. Hà Nội. 2005 《西原戰場部隊-第三軍歷史 1965-2005》越南人民軍出版社,河內2005版
  11. Lịch sử mặt trận đường 9 - Bắc Quảng Trị 1965-1975. Nhà xuất bản Quân đội nhân dân. Hà Nội. 2002 《廣治省北部九號公路戰場歷史 1965-1975》,越南人民軍出版社,河內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