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姓名

出自求聞百科

賜姓名,一般可分為賜姓賜名,或兩者皆有之,又或是。主要是東亞文化圈君主臣下獎勵行為。

在中國,從西漢高祖[注 1],歷代君主賜姓名屢見不鮮。受賜者通常是大臣皇親皇后王后妃嬪。官員之子亦可能因父親的關係得到君主賜名。明初重臣徐達四子皆是由明太祖賜名[1]。皇后、妃嬪通常是賜姓為他氏[注 2],由於同姓不婚的習俗,不會賜國姓。亦有妃嬪、公主被賜別號的事例[注 3]

大臣所賜姓氏以君主所姓的「國姓」最為常見。如南北朝北魏君主為拓拔氏鮮卑人,因此賜漢臣鮮卑姓氏。到唐朝時,皇帝通常賜李姓給非漢族的大臣,同時賜姓且賜名者亦有,如沙陀將領朱邪赤心,賜姓名為李國昌。亦有賜他姓者,如明朝宦官馬三寶因在「燕京鄭村壩」(今北京朝陽區東壩地區)立下戰功,故賜名為「鄭和」。亦有僅賜名者,如明朝的胡廣胡德盛被賜名為胡靖,姚道衍被賜名為姚廣孝、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等。

在日本,皇族並無姓氏,而皇族公子王孫因為各種原因被取消皇籍,被稱為「臣籍降下」(現行日本憲法施行後則稱為「皇籍離脫」),此時便會賜予一個姓氏。平安時代皇族人數太多,皇宮財政甚窘;天皇唯有將血緣疏遠或者較不受寵的皇室子弟賜姓並降為臣民,讓他們自力更生,以維繫宮內財政。這些成為臣民的公子王孫多半成為武士,如平氏源氏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1947年,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指示,伏見宮東伏見宮閒院宮久邇宮山階宮北白川宮梨本宮賀陽宮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宗室子弟皆被賜姓,脫離皇族,成為平民,以宮名為新的姓氏,比如伏見宮第26代當主伏見宮博明王脫離皇室後賜姓「伏見」,稱作「伏見博明」。

與賜姓名相對的懲罰,即「改惡姓」,如楊玄感被改姓為梟氏、王皇后被改姓為蟒氏。

參見

備註

  1. 項伯受賜國姓劉姓,故名劉伯。婁敬受賜劉姓,故名劉敬。
  2. 漢成帝婕妤李平賜姓衛氏。唐武宗賜生母廉氏家族為韋氏金宣宗皇后王氏賜姓溫敦氏。
  3. 唐太宗武才人號武媚,唐玄宗賜同母妹玉真公主號持盈。

注釋

  1.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一》○太傅魏國公徐達薨,子四人,皆上賜名,長子輝祖襲封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