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衰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本頁使用了標題手工轉換,涉及首字符小寫
出自求聞百科
β-衰變(Beta-minus)

β衰變,或稱貝塔衰變,是放射性原子核放射β粒子電子正電子)和反微中子微中子而轉變為另一種核的過程。

歷史

1896年,亨利·貝克勒發現放射性;1897年,歐內斯特·盧瑟福約瑟夫·湯姆孫通過在磁場中研究鈾的放射線偏轉,發現鈾的放射線有帶正電,帶負電和不帶電三種,分別被稱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相應的發出β射線衰變過程也就被命名為β衰變。

1957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60的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概念

釋出正電子的稱為「正β衰變」,放出電子的稱為「負β衰變」。在正β衰變中,核內的一個質子轉變成中子,同時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一個電微中子[1];在負β衰變中,核內的一個中子轉變為質子,同時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電中微子。此外電子俘獲也是β衰變的一種,稱為電子俘獲β衰變。

因為β粒子就是電子,而電子的質量比起核的質量來要小很多,所以一個原子核放出一個β粒子後,它的質量只略為減少。

負β衰變的規律是:新核的質量數不變,電荷數增加1,原子序數增加1。β衰變中放出的電子能量是連續分布的,但對每一種衰變方式有一個最大的限度,可達幾兆電子伏特以上,這部分能量由中微子帶走。

雙重β衰變

雙重β衰變,亦作ββ衰變,是β衰變的一個特例,包含原子核內兩個單位的轉變,只發生於特定的原子核。雙重β衰變正常來說會放出兩對微中子,但現時有科學家猜想是否有可能發現不放出微中子的雙重β衰變,稱為「無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者至今尚未能驗證此程序存在,推長半衰期下限至1025年。[2]

參考

  1. Konya, Jozsef. Nuclear and Radiochemistry. Elsevier. 2012: 74. ISBN 9780123914873. 
  2. Barabash, A. S. Experiment double beta decay: Historical review of 75 years of research. Physics of Atomic Nuclei. 2011-04-01, 74 (4): 603–613. ISSN 1063-7788. doi:10.1134/s1063778811030070.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