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白芨
生物分类法 编辑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科: 兰科 Orchidaceae
属: 白芨属 Bletilla
种: 白芨 B. striata
学名二名法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chb.f. (1878)
异名

白芨[1],或作白及[2]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名甘根[3]连及草,是白芨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

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花美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兰根、甘根、白给),属于中草药,其它亦有当作糊料之用途。一般品种的花色呈紫红色,所以别称紫兰;另有一个变种的花为白色,称为白花白芨B. s. var. alba)。其它亦有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初都可能开花。如果种植,夏季因为叶尖容易晒焦,宜采半日照射的方式,尽量避免西晒。本种为白芨属的模式种。

白花白芨(B. s. var. alba

白芨全株高约三十公分至七十公分左右,地下浅处会长出扁平陀螺状的球茎往横向蔓延,并会向下方长出粗大块状的球根。球茎上方会长出茎突出地面,并且会带有二至六叶左右的线形绉褶叶子,叶的形状为长椭圆状互生,叶宽大约一至四公分,开时会有细由叶心向上冒出并长出多朵花苞,慢慢的依次绽放。

分布与种植

野生品种喜生长于山腹以及崖顶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不过已经慢慢濒临灭绝。人工栽培的品种已经相当普及,许多人工栽培的种子亦散布各地,所以现在已经很难分辨出哪些是属于原本的野生品种。繁殖主要采分株方式,分株的时期在秋季较为合适。

应用

中药

白芨在中药里有消炎止血、消肿生肌之效。主要可以治疗刀伤跌打、疮疡肿毒、肺部出血、胃脏溃疡等症。味道带有苦味,黏稠状。本身无毒,药性微寒,轻微的烧冻伤亦能适量涂于患部。可作为药用部分为其块根(球根)以及地下球茎部分,洗净浸泡或烫煮过之后沏薄片晒干,称之为白芨,最后研磨为粉末依照不同病症调配应用。

其他

白芨的假鳞茎富有黏性[4],可作为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掐丝后将铜丝黏贴于铜胎的黏胶原料。

白芨名称的传说

  • 白芨这个名称的由来坊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某位犯罪者名叫白芨,因被逼供而受伤呕血,狱卒不忍他辛苦忍受,所以依照该囚犯的说法取了白芨为他疗伤而愈,该囚犯的名字就叫做白芨,所以此植物也在那之后始被称为白芨[5]
  • 另一个说法是,古时某位老利用其植物治愈了一位因救皇帝而受重伤的爱将,皇帝为了打赏该名老夫,所以依照老夫的要求,指示太医院制定此植物名称与该老同名为白芨,编入药书之中。
  • 根据本草纲目,白芨应该是由其形态而得名,指其块茎白色,且相连而生[6]

图集

参考文献

  1. 读音为“白叽”。
  2. Flora of China,Vol. 25: 210.撷取于2014-03-02。
  3. [高明干等,2006:甘根]:“白及又称连及草、白给、白根、箬兰、朱兰等。”。
  4. [高明干等,2006:甘根]:“假鳞茎扁毬形,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具黏性;....”。
  5. 优优. 中医白芨由来的传说. [2013-01-22]. 
  6. [高明干等,2006:甘根]:《本草纲目/卷一二/白及》: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
  • (繁体中文)《药用植物大事典》,晨星出版,初版2003年,作者:田中孝治,ISBN 9574554732。
  • (日语)三河の野草(紫兰的说明)
  • 高明干等编辑。2006。植物古汉名图考:“甘根”条,第84页。河南郑州:大象出版社。ISBN 7-5347-4246-3。
  • Xinqi Chen(陈心启), Stephan W. Gale & Phillip J. Cribb. 2009. Bletilla. IN: Flora of China Editorial Committee. 2009. Flora of China (Orchidaceae). 25: 209-210. In C. Y. Wu, P. H. Raven & D. Y. Hong (eds.) Fl. China. Science Press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Beijing & St. Louis.

外部链接

  • (简体中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的相关内容:白芨
  • 白及 Baiji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白及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