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卷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手卷
宋朝忠臣画家钱选的《初秋》手卷局部。[1]

手卷又称长卷,是指一种源自东亚,常用于书法绘画的卷物,具有较长而窄的水平卷轴格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手卷通常长度可达数米,高度约为25-40厘米[2]。手卷一般从右端开始阅读或观赏。这种卷轴的目的是平铺在桌上分段阅读或观赏[3]。 由于其裱件较长的特点,无法像挂轴那样悬挂于墙壁之上。因此手卷主要是在文人雅士聚会时于桌案上展赏之用[3][4][5]

历史

手卷的格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本文件。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81年)到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期间,人们将竹木片绑在一起用于书写文字。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手卷格式中使用丝绸的情况变得更为普遍。这些材料按照这种传统格式被装裱成手卷,直到唐朝(618年-907年),手卷一直都是文本的主要格式。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开始,手卷成为中国艺术的标准格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新的样式而被取代。在几个世纪后,手卷通过佛教的传播传入日本。现存最早的日本手卷创作于8世纪,内容涉及佛陀的生平。日本的水平画卷被称为“绘卷物”。[6]

布局

手卷的格式是由天头、副隔水、隔水、引首、隔水、画心、隔水、托尾所组成,通常有一层保护性和装饰性的丝绸背衬(包首),上面通常带有一个小的题签。其高度一般约为30厘米左右,也有50厘米或60厘米高的大装手卷。由于手卷画的宽度大于高度,构图通常由右向左逐渐展开。现在为方便展示,人们常将一整段或整幅画一次性展开。然而,过去观看手卷的正确方式是用左手展开,同时用右手滚动,这种连续的观赏方式与一口气观看挂轴或画册页的方式不同。借由利用水平滚动的独特特点来调整主题,例如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包含在同一构图中,以获得戏剧效果。

在中国艺术中,手卷通常包括一个位于右侧的引首,中间是艺术作品本身(画心),以及用于各种题跋的拖尾[5][7][8]。滚轴开头,即引首所在的位置被称为天头。隔水有时用于分隔不同的部分。大多数手卷只有一幅画,但可以将几幅短幅相继装裱在一起。画面左侧一段段的版纸泽能够为鉴赏家和收藏家提供表达欣赏或记录其他资讯的空间。[7]

卷轴的开头是一根天杆,用于为装裱支,带子和一个别子附在杆上用于固定卷起来的手卷。书画以横式手卷形式装裱时,可使用粘在左端的木辊形成一个轴,令卷轴可以围绕它滚动。

图片

5至8世纪,《女史箴图》长卷
1085–1145年间,《清明上河图》全图
1235–1305年间,《八花图》全图
1368–1644年间,《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卷》全图

参考文献

  1. Early Autumn (29.1). 底特律美术馆. [24 September 2011]. 
  2. Dillon, Michael. China: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ctionary. Richmond: Curzon. 1998: 273. ISBN 978-0-7007-0439-2. 
  3. 3.0 3.1 Laing, Ellen Johnston. Chinese Painting. Reading Asian art and artifacts: Windows to Asia on American college campuses. Plymouth: Lehi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104. ISBN 9781611460704. 
  4. Qu, Lei Lei. The simple art of Chinese brush painting. New York: Sterling. 2008: 58–9. ISBN 978-1-4027-5391-6. 
  5. 5.0 5.1 Delbanco, Dawn (2008). "Chinese Handscrolls" . In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Retrieved 24 September 2011.
  6. Willmann
  7. 7.0 7.1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npm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8. Chinese Scrolls.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5 September 20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