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鹿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红鹿市
Red Deer
City of Red Deer
从上空观看红鹿市
从上空观看红鹿市
格言:Education, Industry and Progress(教育、工业和进步)
国家加拿大
阿尔伯塔
区域卡尔加里-埃德蒙顿走廊
人口普查区第8区
开埠1882年
设立地方政府[1]
设村
改设镇
改设市
 
1894年5月31日
1901年6月12日
1913年3月25日
政府[2]
 • 市长Morris Flewwelling
 • 市政机关
 • 市政府经理Craig Curtis
 • 国会下议员Earl Dreeshen
 • 省议员Cal Dallas
Mary Anne Jablonski
面积 (2006)[3]
 • 总计69.23 平方公里(26.73 平方英里)
海拔855 米(2,805 英尺)
人口(2006)[3]
 • 密度1,195.6人/平方公里(3,097人/平方英里)
 全国第44大都会区(2006年)
居民称谓Red Deerian [4]
时区山脉标准时间(UTC−7
 • 夏时制山脉日光节约时间(UTC−6
邮区编码T4N to T4R
电话区号403 587
网站红鹿市政府

红鹿市英语:Red Deer)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两大城市卡尔加里埃德蒙顿正中间位置,也是该省第三大城市。根据2006年的政府人口普查报告,红鹿市常住人口为82,772人,而根据红鹿市政府于2011年进行的市内人口普查,红鹿市则有91,877名居民[5]。红鹿市是省内的主要石油化工业和农业中心之一。

红鹿市因靠近红鹿河得名。克里族原住民称红鹿河为“Waskasoo Seepee”,即“加拿大马鹿河”。早期英裔皮毛交易员误以为加拿大马鹿(elk)是欧洲马鹿(red deer)的亚种,故将河流名称译为“Red Deer River”。

历史

红鹿市一带本是布莱克福特族、草原克里族斯通尼族等原住民族的聚居地。欧洲裔皮毛交易员从18世纪末期起在区内活动,而欧洲人和原住民交配而成的梅蒂人也成为区内人口结构一部分。

现红鹿市上游约7公里的一段红鹿河水深较浅,原住民和水牛自古已于此处过河,而此处现时也被称为“旧红鹿过河处”(Old Red Deer Crossing)。一条南起蒙大拿,经现卡尔加里北通现埃德蒙顿的原住民运输线逐渐成形,并于旧红鹿过河处横越红鹿河。

西北骑警(即加拿大皇家骑警的前身)于1875年建立卡尔加里堡后,连接卡尔加里堡和埃德蒙顿堡的道路越见繁忙,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3年开通至卡尔加里后尤以为甚[6]。座落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之间的旧红鹿过河处于1882年出现了驿站,而驿站周围亦陆续发展成一个聚落。

1885年里尔骚乱期间,军方在旧红鹿过河处建立了诺曼多堡;西北骑警后来接管诺曼多堡,至1893年为止。

原住民族世代依赖水牛作食物和衣服之用,但随着欧裔猎人过度捕杀水牛,原住民族亦日渐步向衰退,而随之腾空的肥沃农地亦为欧裔农民所觊觎。卡尔加里及埃德蒙顿铁路于旧红鹿过河处的下游(即现红鹿市)筑桥横渡红鹿河,并于桥梁周围开发聚落。首班从卡尔加里开往埃德蒙顿的火车于1891年经过现红鹿市。

红鹿于1901年设镇,当时镇内有343名居民。1911年,阿尔伯塔中央铁路加拿大北方铁路开通至红鹿镇。红鹿再于1913年3月25日改设市,人口再飙升至接近2800人。

人口

根据红鹿市政府于2011年进行的市内人口普查,红鹿市共有91,877名居民[5],较2010年市内人口普查所得的90,084人上升2.0%[7][8]。据2006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红鹿市有82,772名居民,较2001年上升22.0%。城市面积为69.23 km2(26.73 sq mi),人口密度则为每平方公里1195.6人(每平方英里3096.6人)[3]

市民母语比例以英语(接近90%)为首,其次为西班牙语(1.7%)、法语(1.6%)、他加洛语(1.1%)、德语(1.0%)、汉语(0.8%)、荷兰语(0.6%)、乌克兰语(0.4%)和越南语(0.3%)[9]

据2006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红鹿市市民中有4.4%自认为原住民[10]。约2%市民则为2001年至2006年间抵加的新移民,当中16%来自菲律宾、14%来自哥伦比亚、8%来自印度、7%来自美国、5%来自南非、5%来自英国、4%来自萨尔瓦多[11]

据2001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红鹿市市民中有接近72%自称为基督徒,而约26%则自称没有宗教信仰。22%市民(14,660人)为罗马天主教徒、16.5市民(10,970人)属加拿大联合教会、5.6%市民(3,720人)属加拿大圣公会、4.6%市民(3,065人)属路德会、2%市民(1,305人)属浸信会、1.8%市民(1,200人)属五旬节会[12]

以2006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全国众城市中以红鹿市的人口结构与加拿大整体最为相似[13].

交通

阿尔伯塔2号公路为红鹿市的主要公路,南通卡尔加里,北通埃德蒙顿。

红鹿市区域机场主要供小型飞机使用,但也有航班来回卡尔加里、埃德蒙顿、格兰德佩拉利麦克默瑞堡

市内巴士服务由红鹿市交通局提供。

参考资料

  1. Alberta Municipal Affairs. Municipal Profile – City of Red Deer. 2010-09-17 [2010-10-02]. 
  2. Alberta Municipal Affairs: Municipal Officials Search
  3. 3.0 3.1 3.2 Statistics Canada. Red Deer—Community Profile. Census 2006 [2007-06-08]. 
  4. "Red Deerian comes out on top." City of Red Deer. 2009-07-08. Retrieved 2011-06-07.
  5. 5.0 5.1 Red Deer continues to grow, city reaches 91,877 residents. City of Red Deer. 2011-06-08 [2011-06-15]. 
  6. AlbertaSource.ca. Heritage Trail: Calgary and Edmonton Trail: Before 1883. [2011-07-01]. 
  7. City of Red Deer. 2010 Census Results. [2010-09-27]. [永久失效链接]
  8. 2010 Official Population List (PDF). Alberta Municipal Affairs. 2010-09-15 [2011-01-19]. 
  9. Red Deer. Detailed Mother Tongue (186), Knowledge of Official Languages (5), Age Groups (17A) and Sex (3) for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Provinces,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2001 and 2006 Censuses—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7-11-20 [2008-02-06]. 
  10. Red Deer. Aboriginal Identity (8), Sex (3) and Age Groups (12) for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Provinces,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2006 Census—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8-01-15 [2008-02-06]. 
  11. Red Deer. Immigrant Status and Period of Immigration (8) and Place of Birth (261) for the Immigrants and Non-permanent Residents of Canada, Provinces,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2006 Census—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7-12-04 [2008-02-06]. 
  12. Red Deer. Religion (95A), Age Groups (7A) and Sex (3) for Population, for Canada, Provinces,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1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1991 and 2001 Censuses—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07-03-01 [2008-02-06]. 
  13. The marketing search for Anytown, Canada. CBC News. 2007-07-20 [2008-02-2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