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足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是指重庆市大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于2012年公布。

列表

编号 名称 地址 备注
500225-0001 武魁牌坊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03 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04 广大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06 松林坡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07 南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13 眠牛石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15 光明殿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22 峰山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23 板昌沟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24 斗碗寨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25 玄顶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32 梓桐沟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51 九龙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54 九蹬桥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57 石佛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59 老君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67 月台村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74 新兴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79 石壁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1 半边庙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2 舒成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4 玉皇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5 普圣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6 雷公嘴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88 桂花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91 潮水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92 写字岩摩崖题刻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93 灵岩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94 天星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095 青果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01 麻杨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03 卫平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09 东岳庙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12 石门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13 真武祖师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20 观音坡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21 营盘坡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22 龙凤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27 中蓬村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32 先进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38 普和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39 西沟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41 三存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47 石篆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48 千佛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49 百菊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59 前进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60 圣水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67 三教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80 柿花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84 黄桥舍利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91 陈家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198 金河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40 峰岩村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43 半边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60 长河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66 佛安桥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71 解瑜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289 永红村崖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00 大土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06 水利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09 长石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17 玉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44 双墙村崖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52 张家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62 青山院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73 七佛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80 状元冲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82 保家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93 灵角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97 潮阳洞摩崖石刻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399 马王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00 佛祖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01 饶国梁故居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02 马跑教堂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07 七拱桥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13 殊始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14 仁功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15 断佛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24 宝丰寺石刻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26 无量寺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30 妙高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31 妙高寺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32 回龙寺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39 尖山子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48 星火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49 兴福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58 唐氏节孝牌坊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62 佛会寺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66 老佛洞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81 兴隆庵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90 西北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92 桂香村菩萨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493 大佛寺石刻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08 建福寺崖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10 多宝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13 太平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42 大步廊檐建筑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58 双山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66 白岩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574 宝竹村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02 新农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25 塔耳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36 全佛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37 北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40 多宝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57 东岳庙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675 大石佛寺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16 文峰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17 翠屏村墓地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27 龙头山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28 撑子佛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29 三元洞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59 龙神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787 佛祖寺遗址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2 龙潭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3 大佛坡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4 岩湾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5 对面佛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7 释迦真如舍利宝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8 圣寿寺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09 广大寺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15 万岁楼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16 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17 小佛湾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22 高观音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59 宝顶山转法轮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0 余栋臣故居及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1 杨施庙遗址及圆雕罗汉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2 全佛岩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3 朝阳洞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4 新南村摩崖造像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5 百菊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6 狮子坡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7 红旗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8 中蓬村古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69 幽缘寺僧人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0 新河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1 长石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2 大雄寺古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3 状元冲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4 永红村岩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5 峰岩村古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6 大土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7 现龙村古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8 复隆四村古墓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79 黄桥村舍利塔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880 写字岩摩岩题刻 重庆市大足区
500225-0908 大坟坡墓群 重庆市大足区

文物介绍[1] 

序号 名称 地址 时代 简介
1-A1 昌州故城 国梁镇曲水村内 唐代 位于曲水河两岸,该城平面形状不详,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地面散见筒瓦、墓砖、陶排水管等。晚唐至南宋,大足为昌州治地,该遗址可能是唐代晚期的昌州故城
2-A2 院山镇遗址 金山镇六和村西2.5公里 宋代 位于六桥河岸的阶地上,三面环水,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断层中采集有宋代灰瓦当、八角形柱础、残段蟠龙柱、圆雕佛教造像(头已残缺)
3-A3 吉星寺遗址 龙水镇回龙村西南1.5公里 明、清 位于回龙村山坡上,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尚存明代圆雕石造像九尊,以及六边形密檐式空心石塔1座,通高3.8米,宝珠形塔刹,塔身有“乾隆□□年”题记
4-A4 水口庙遗址 珠溪镇凉水村东300米 清代 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尚存方形砖石结构的墙体。墙上刻有”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建”题记
5-A5 大雄寺寨址 万古镇大雄村东南100米 清代 位于大雄寺山顶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形状不详。石砌寨墙残长80米,厚2.7米,存高4.05米;石券寨门宽1.72米,高3.44米,进深2.7米。门券顶部镌有”咸丰九年冬月”题记。
6-A6 牛厂寨址 珠溪镇玉河村南1.5公里 清代 位于山坡上,占地面积不详,仅存二道石券寨门。其中天成门宽1.5米,高2.45米,进深3.2米。额题”天成门”大清光绪年”题记;人和门宽1.38米,高2.19米,厚0.42米。额题“人和门”
7-A7 麻杨寨址 中敖镇麻杨村东南1公里 清代 位于坡顶上,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500米,宽500米,尚存部分寨墙和平顶寨门。石砌寨墙残长2600米,存高4.4米,厚2米;寨门宽1.5米,高2.4米,进深2.6米。门额上题有”有备无患”
8-A8 莲花寨址 回龙镇新坝村北 清代 位于寨子坡山顶,四面陡坡,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平面形状似莲花。石砌寨墙残长50米,存高4米,厚2.5米;平顶寨门宽1.8米,高2.2米,进深3米。寨内尚存1座覆钵式塔墓,已残。
9-A9 云凤山寨址 石马镇桥胜村东南1.5公里 清代 依山势而建,横亘五个山头,四面悬崖,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边长100米。石砌寨墙长2500米,存高3~4米,厚2.5米。平顶寨门宽1.01米,高2米,进深2.58米
10-A10 斗碗寨址 铁山镇三寨村北 清代 位于山顶上,占地面积约2664平方米,平面形状不详,尚存二段寨墙和一寨门。石砌寨墙残长33.6米,存高2.8米,厚0.5米;东寨门宽1.57米,高1.93米,进深0.5米
11-A11 吴家寨址 铁山镇三寨村东北500277米 清代 位于山顶上,四面悬崖,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石砌平顶式寨门宽1.39米,高1.93米,进深0.42米
12-A12 铜锣山寨址 智凤镇普安村东北2公里 清代 依山而建,面积2000平方米,平面呈圆形。石砌寨墙多已拆毁,尚存石券东寨门。寨墙残长30米,存高3米,厚3.45米。东寨门宽1.95米,高3米,进深3.45米。寨内有清代石刻
13-A13 天池寨址 回龙镇白鹤村西南2公里 清代 位于天池山顶上,四周陡壁,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石砌寨墙残长14.5米,存高4米,厚0.4米;平顶式寨门宽1米,高2米,进深1米
14-A14 三山寨址 宝兴镇黄桥村西北200米 清代 横亘三个山头,占地约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寨门均建于山坳里。石砌寨墙残长200,存高8~20米。平顶式寨门宽2米,高2.7米,进深3米
15-A15 邓家寨址 中敖镇洪溪村东南2公里 清代 位于山顶上,占地面积约510平方米,平面形状呈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17米。石砌寨墙残长99.6米,存高5.5米,厚1.75米;石券寨门宽1.75米,高7,进深1.75米
16-A16 莫家寨址 高坪乡月台村西北1公里 清代 依山势而建,四周悬崖,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占地面积不详。石砌寨墙残长500米,存高8米,厚0.4米;平顶寨门宽1.2米,高2.5米,进深4.7米
17-A17 空堂坡寨址 国梁镇金楼村西南1公里 清代 依山势而建,寨墙已毁圮。山坳处尚存1石券寨门,宽2.1米,高3.5米,进深2米。寨内地面散布瓦砾、瓷器残片
18-B1 张家崖墓群 三驱镇板桥村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范围约80平方米。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7米,宽2.23米,高1.75米。室内凿有石灶及石棺,石棺长1.9米,宽0.63米,高0.25米
19-B2 蛮子洞坡崖墓群 邮亭镇红石村东1公里 东汉~南朝 30座墓,分布约250平方米范围的坡地上。墓门皆作三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弧顶单室。其中1座墓的甬道长2.45米,宽1.34米,高1.45米;墓室长3.9米,宽3.7米,高1.39米。仅发现东汉夹砂红陶片一块
20-B3 大岩坡崖墓群 邮亭镇土福村东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11座墓,分布于大岩坡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弧顶单室。其中1座墓的甬道长0.83米,宽0.98米,高1.5米。墓室长2.75米,宽1.66米,高1.6米
21-B4 土福崖墓群 邮亭镇土福村南2.3公里 东汉 4座墓,分布于约2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三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2米,宽2米,高1.3米。门额上凿有一2弧凹槽
22-B5 西沟崖墓群 邮亭镇西沟村北250米 东汉~南朝 20座墓,分布在约5000平方米范围的坡地上。墓门作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室长4.8米,宽3.22米,高1.92米
23-B6 三清观坡崖墓群 邮亭镇车轮村西500米 东汉 3座墓,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墓门作三层门楣,均长方形穹窿顶单室墓。有墓长4.3米,宽3,高2米;室内凿有2座棺台,长2.3米,宽0.85米,高0.5米
24-B7 鸡公庙坡崖墓群 邮亭镇新红村南 东汉~南朝 34座墓,分布在约200平方米范围的崖壁上,墓门作单层或二层门楣,均长方形单室墓,有平顶、盝顶和弧顶。其中1座墓室长2.25米,宽1.45米,高1.44米。左侧棺床长1.9米,宽0.67米,高0.55米
25-B8 学堂坡崖墓群 邮亭镇学堂村西100米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学堂坡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盝顶单室墓。有墓长2.3米,宽1.13米,高0.74米
26-B9 观音寺东汉崖墓 邮亭镇天福村西1.5公里 东汉 2座墓,位于约25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米,宽2米,高1.44米
27-B10 大岩坡崖墓群 邮亭镇土福村西南100米 东汉~南朝 9座墓,分布于约2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穹窿顶单室墓。有墓长2.8米,宽1.7米,高1.4米
28-B11 双墙崖墓群 邮亭镇双墙村西北300米 东汉 市文物保护单位。14座墓,分布在蛮子坡坡顶上,墓门作三层门楣,多为长方形弧顶单室,个别墓前带短墓道。其中1座墓室长2.98米,宽2.92米,高3.07米;室内凿有石棺2具,在石棺与墓壁上遍施方格纹、人字拱、水波纹、鱼纹、舞蹈人物等雕饰;室内两侧凿有壁龛、双火膛炉灶等。出土有陶罐、俑等遗物
29-B12 大坪坡崖墓群 万古镇莲花村东北1公里 东汉~南朝 18座墓,分布范围约400平方米。墓门作单层门楣,长方形平顶或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25米,宽2.2米,高1.45米。室内凿有石棺,278棺长1.8米,宽0.5米,高0.25米
30-B13 沙泥坡崖墓群 三驱镇新楠村北2.5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范围约20平方米。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道长2米,宽1.5米;墓室长3.1米,宽2.4米,高1.1米。有的室内凿有石棺
31-B14 舒家岩崖墓群 龙石镇双拱村西北1公里 东汉~南朝 11座墓,分布在舒家岩山坡上。墓门作单层或双层门楣,墓室分单室或双室,双室平面呈十字形,单室为长方形。其中1座墓长2.35米,宽1.73米,高1.15米;室内棺台长1.75米,宽0.86米,高0.20米
32-B15 朋子坡崖墓群 珠溪镇板栗村东1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坡地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23米,宽1.8米,高1.6米;室内有棺台,长1.9米,宽0.7米,高0.5米
33-B16 凤凰寺坡东汉崖墓 三驱镇朝阳村西南1公里 东汉 2座墓,位于凤凰寺坡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1.8米,高0.9米,高0.95米
34-B17 马中岭崖墓群 金山镇团丰村西2.5公里 东汉~南朝 7座墓,分布于约1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5米,宽2.2米,高1.3米
35-B18 井湾崖墓群 邮亭镇新市村西1公里 东汉~南朝 13座墓,分布范围2500平方米。墓门作双层弧顶或三层平顶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35米,宽2米,高1.5米
36-B19 苏家崖墓群 三驱镇狮子村西1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4.2米,宽2.8米,高2.18米。室内凿有石棺床,长2.4米,宽0.75米,高0.6米
37-B20 洞坡东汉崖墓 万古镇沙河村西400米 东汉 2座墓,位于约45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皆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6米,宽3米,高2米
38-B21 吴家坡崖墓群 季家镇龙江村东南500米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32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7米,宽2.4米,高1.4米。室内设棺床,长2.6米,宽0.63米,高0.3米
39-B22 联合崖墓群 季家镇联合村南2.5公里 东汉~南朝 21座墓,分布在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弧顶长方形单室。其中1座墓长2.4米,宽1.3米,高1.2米。个别墓凿有石棺
40-B23 龙江崖墓群 季家镇龙江村东南400米 东汉~南朝 7座墓,分布于约5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3米,宽2.8米,高1.5米。室内两侧壁各有石棺1具
41-B24 佛会寺崖墓群 三驱镇佛会村南750米 东汉~南朝 10座墓,分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有墓长2.8米,宽2.6米,高1.4米
42-B25 水口坡东汉崖墓 龙水镇江明村西北500米 东汉 1座墓,位于水口坡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长方形平顶单室墓,长1.8米,宽2米,高0.8米
43-B26 高坡崖墓群 龙水镇碾盘村南300米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约150平方米范围的伍家高坡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9米,宽2.15米,高1.65米
44-B27 小石坡东汉崖墓 龙水镇宝竹村西南1.5公里 东汉 1座墓,位于小石坡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长方形弧顶单室墓,长2.65米,宽2米,高1米;室内凿有石棺台,长2.65米,宽0.5米,高0.3米;两侧壁前凿有石案
45-B28 猫儿岩崖墓群 棠香街道和平村东500米 东汉~南朝 11座墓,分布于猫儿岩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米,宽1.6米,高1.4米
46-B29 火烧坝崖墓群 铁山镇高龙村东500米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约500平方米范围的坡地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4.2米,宽2.6米,高1.7米。室内凿有棺床,长3.2米,宽0.85米,高0.75米
47-B30 九道门崖墓群 三驱镇高碑村南1公里 东汉~南朝 9座墓,分布于约12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有墓长2.6米,宽2.4米,高2米
48-B31 寨子坡崖墓群 中敖镇麻杨村东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寨子坡约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4.2米,宽2.6米,高1.6米
49-B32 麒麟崖墓群 铁山镇麒麟村东3公里 东汉~南朝 10座墓,分布于约120平方米279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8米,宽2.6米,高2.2米
50-B33 大石堡崖墓群 龙水镇清4村东南500米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9米,宽2.35米,高1.8米
51-B34 千湾崖墓群 珠溪镇玉滩村西2.1公里 东汉 3座墓,分布在约2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有墓长2.4米,宽2.35米,高1.6米。室内凿有石棺、石案
52-B35 磨子坡崖墓群 铁山镇文丰村南800米 东汉~南朝 12座墓,分布于磨子坡岩壁上。墓门作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4米,宽3.2米,高1.83米;室内右侧棺床长3.7米,宽0.7米,高0.75米
53-B36 香炉坡崖墓群 珠溪镇玉滩村东北6公里 东汉~南朝 11座墓,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墓门作单层墓门,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4米,宽2.3米,高1.7米;室内凿有石棺、石灶
54-B37 马鞍山崖墓群 珠溪镇武胜村东1公里 东汉~南朝 25座墓,分布在马鞍山山腰四周。墓门作单层门楣,皆为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9米,宽2.8米,高2米。其周壁均凿有棺床,左右的长2.9米,宽0.65米,高0.85米。后壁的长2.85米,宽0.7米,高0.85米
55-B38 飞蛾石崖墓群 铁山镇油坊村西2.5公里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飞蛾石约100平方米范围的石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人字披单室墓,个别墓内凿有石棺、石案
56-B39 印合东汉崖墓 龙水镇印合村西南1.5公里 东汉 2座墓,位于约2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皆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6米,宽2.5米,高1.6米
57-B40 沙桥东汉崖墓 龙水镇沙桥村东南500米 东汉 1座墓,位于石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长方形弧顶单室墓。长2.5米,宽2米,高1.5米。室内凿有棺台
58-B41 庙子坡崖墓群 珠溪镇潮水村东1.2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在约4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6米,宽2.4米,高1.9米
59-B42 马峰坡东汉崖墓 拾万镇马峰村西1公里 东汉 10座墓,位于马峰坡约25平方米范围的石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皆长方形弧顶或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1.8米,宽1.65米,高1.2米
60-B43 青杠坡崖墓群 珠溪镇下坝村西南500米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嫩溪河侧岸青杠坡约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人字披单室墓。其中1墓长2.9米,宽2.45米,高1.2米,室内有长方形棺台,长2.68米,宽0.74米,高0.58米
61-B44 雷打坡崖墓群 中敖镇中蓬村西 东汉~南朝 50座墓,分布于雷打坡约2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或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弧顶或平顶单室墓,个别墓内凿有棺床。其中1座墓长3.2米,宽1.2米,高2.3米
62-B45 丁家坡崖墓群 铁山镇迈进村西南2公里 东汉~南朝 12座墓,分布在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盝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1.7米,宽1.7米,高1.3米;其棺台长1.7米,宽0.6米,高0.6米
63-B46 大岩包崖墓群 金山镇天河村北 东汉~南朝 19座墓,分布在约200平方米范围内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或三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9米,宽2.6米,高1.65米
64-B47 檬子坡崖墓群 拾万镇檬子村西北1.2公里 东汉~南朝 7座墓,分布于檬子坡约4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54米,宽3.25米,高1.7米
65-B48 长石坝崖墓群 金山镇水口村东2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丰岩山顶上约9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或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边长2.5米,高1.5米;左侧凿有棺台长2米,宽0.57米,高0.32米
66-B49 石庙崖墓群 珠溪镇石庙村东1.5公里 东汉~南朝 12座墓,分布于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1.2米,宽1.1米,高1米
67-B50 茅草坑崖墓群 珠溪镇双滩村东 东汉~南朝 24座墓,分布于茅草坑约800平方米范围的悬岩上,岩下是水库
68-B51 黄岭桥东汉崖墓 珠溪镇花碑村北1公里 东汉 2座墓,分布于约3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4.5米,宽4.2米,高1米
69-B52 大坟坝崖墓群 珠溪镇石庙村东1.5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大坟坝约2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1米,宽1.2米,高1米
70-B53 白马庙崖墓群 珠溪镇白马村北200米 东汉~南朝 30座墓,分布在约2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为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9米,宽2.43米,高1.83米
71-B54 荣家桥崖墓群 珠溪镇石庙村东1公里 东汉~南朝 13座墓,分布在约5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6米,宽2.2米,高1.6米
72-B55 松树坡崖墓群 珠溪镇石庙村东1公里 东汉 3座墓,位于约2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3米,宽2米,高1.34米
73-B56 营棚坡崖墓群 珠溪镇麻柳村南500米 东汉~南朝 10座墓,分布于营棚坡约50平方米范围的坡地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3.1米,宽2.35米,高2米;室内棺床长2.49米,宽0.74米,高0.8米
74-B57 端公坡崖墓群 珠溪镇麻柳村北500米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在约4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皆长方形穹窿顶单室墓。有墓长2.45米,宽1.5米,高1.6米;两侧凿有壁龛
75-B58 红花湾崖墓群 珠溪镇宝珠村东3公里 东汉~南朝 19座墓,分布在约3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三层门楣,方形或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边长2.6米,高1.85米;两侧棺台长2.4米,宽0.65米,高0.6米
76-B59 白马崖墓群 珠溪镇白马村东250米 东汉~南朝 14座墓,分布范围约7500平方米。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3米,宽1.53米,高1.3米
77-B60 狮子坡崖墓群 高升镇石梯村东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30座墓,分布于狮子坡约8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5米,宽3.9米,高2.18米;棺台长2.1米,宽0.9米,高0.84米;门楣凿有一道凹槽
78-B61 斗篷坡崖墓群 高升镇胜光村东300米 东汉 4座墓,分布于约2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4米,宽2.45米,高1.6米;室内两侧各有1棺床,长1.8米,宽0.6米,高0.63米
79-B62 蒋家坡崖墓群 宝顶镇荷《村东200米 东汉 17座墓,位于化龙水库约6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1.44米,宽1.2米,高1.22米
80-B63 金堂湾崖墓群 珠溪镇小滩村北2公里 东汉~南朝 10座墓,分布在约3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皆长方形平顶单室墓。有墓长3.11米,宽2.1米,高1.6米
81-B64 五岔路崖墓群 珠溪镇五岔路村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约6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5米,宽3.5米,高1.54米
82-B65 小滩崖墓群 珠溪镇小滩村东1.2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在小滩村蛮子坡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4米,宽2.6米,高1.43米
83-B66 复兴崖墓群 邮亭镇复兴村北1公里 东汉 6座墓,分布在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施内填满淤泥,无法测量
84-B67 佛尔岩崖墓群 邮亭镇宝香村西1公里 东汉~南朝 9座墓,分布范围约100平方米。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3.3米,宽3.2米,高1.9米。室内棺台长3.2米,宽0.7米,高0.6米
85-B68 五杆楼坡崖墓群 龙石镇石龙村北2.5公里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五杆楼坡约5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单室墓。其中1墓长1.4米,宽1.2米,高1.2米
86-B69 黄桷桥崖墓群 石龙镇石马村西北1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墓长2.6米,宽2.3米,高1.8米;两侧壁各有一棺床,长2.05米,宽0.6米,高0.4米
87-B70 碗儿坡崖墓群 龙石镇石龙村东南500米 东汉 4座墓,分布在碗儿坡约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8米,宽2.4米,高1.3米
88-B71 谢家湾崖墓群 宝顶镇慈航村东南500米 东汉~南朝 15座墓,分布于谢家湾15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皆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2.65米,宽2.2米,高1.3米
89-B72 长蛇坡崖墓群 邮亭镇学堂村西200米 东汉~南朝 7座墓,分布于长蛇坡约2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凸字形人字披或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甬道长2.2米,宽1.75米,高1.73米。墓室边长3.3米,高1.63米。棺台长2.2米,宽0.72米,高0.25米
90-B73 岩山坡崖墓群 金山镇红旗村南1公里 东汉 3座墓,分布在岩山坡约2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正方形穹窿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米,宽3米,高1.5米
91-B74 大斜坡崖墓群 宝兴镇黄桥村东北2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大斜坡约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三层门楣,均长方形盝顶单室墓。有墓长2.5米,宽2.4米,高1.6米;有棺台长2.5米,宽0.67米,高0.6米
92-B75 张家湾崖墓群 珠溪镇潮水村东1.1公里 东汉~南朝 11座墓,分布于张家湾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凸字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的甬道长0.6米,宽1.4米,高1.43米;墓室长3.2米,宽2.8米,高1.8米
93-B76 王家山崖墓群 珠溪镇马王村东750米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范围约100平方米。墓门作三层门楣,均长方形单室墓。有墓长2.6米,宽2.3米,高1.45米;棺台长2.3米,宽0.73米,高0.3米
94-B77 磨河崖墓群 珠溪镇磨河山村北500米 东汉~南朝 14座墓,分布于约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方形或长方形盝顶单室墓,部分墓凿有墓道。其中1座墓道长1米,宽0.8米;墓室长2.75米,宽2.05米,高1.52米
95-B78 惜字阁崖墓群 龙岗街道惜字阁村北200米 东汉~南朝 8座墓,分布于约1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三层门楣,均长方形或正方形单室墓。其中1墓长2.4米,宽2.4米,高1.55米
96-B79 宝峰寺崖墓群 季家镇宝峰村西500米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于约75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2.6米,宽2米,高1.4米
97-B80 F峰山崖墓群 回龙镇永兴村北1.5公里 东汉~南朝 5座墓,分布在F峰山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山坡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室内皆填满淤泥
98-B81 蛇盘山崖墓群 回龙镇铁建村东北2公里 东汉 4座墓,分布于蛇盘山约2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3米,宽1.8米,高1.3米
99-B82 石坝坡崖墓群 石马镇白光村西500米 东汉~南朝 13座墓,分布于石坝坡约100平方米范围的坡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6.3米,宽2.8米,高1.8米
100-B83 空乐山崖墓群 万古镇凤顶村南100米 东汉~南朝 71座墓,分布于约3万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或三层门楣,多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座墓长3.3米,宽2.1米,高1.75米
101-B84 永红崖墓群 邮亭镇永红村东1公里 东汉~南朝 县文物保护单位。24座墓,分布在约3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平顶单室。其中1座墓长3.15米,宽2.2米,高1.7米。室内棺台长2.2米,宽0.67米,高0.48米,长方形石案长1.67米,宽0.4米,高0.44米。个别墓壁凿有鱼、波浪纹、太阳纹。出土有陶俑等随葬品
102-B85 庙子坡崖墓群 龙水镇江明村西南100米 东汉 3座墓,位于庙子坡约4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墓长2.4米,宽1.45米,高0.9米;周壁凿有壁龛
103-B86 萧家坡崖墓群 珠溪镇小滩村北3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在路孔河岸约8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有墓长2.6米,宽1.9米,高1.7米
104-B87 大松坡崖墓群 拾万镇马峰村东北1公里 东汉~南朝 6座墓,分布于约25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或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4.2米,宽2.6米,高1.5米;室内凿有石棺台,长1.88米,宽0.86米,高0.54米
105-B88 蛮子洞崖墓群 拾万镇檬子村西北1.2公里 东汉~南朝 4座墓,分布于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其中1墓长4.3米,宽3.9米,高1.95米
106-B89 峰岩寺崖墓群 拾万镇檬子村南1公里 东汉~南朝 9座墓,分布于马岩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双层门楣,均长方形穹窿顶单室墓。有墓长4.2米,宽3.6米,高1.95米;两侧有棺台长3.5米,宽0.7米,高0.4米
107-B90 半边庙崖墓群 中敖镇大屋村西1公里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4座墓,分布于约15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墓门作单层门楣,均长方形弧顶单室墓。墓室长4.5米,宽2.5米,高1.8米。壁上有龙、花卉、鹿等浮雕图案
108-B91 解瑜墓 玉龙镇东兴村西1公里 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墓主,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分前后双室,总长7.2米,宽3米,高2.7米。室内周壁有方柱、斗栱、花卉、半开门等浮雕内容。出土石质墓志1方,长1米,宽0.06米,厚0.11米,竖刻549字,”宋故太庙斋郎解瑜墓志”,”嘉祐庚子岁(1060)十二月二十八日葬于大足”
109-B92 果0坡墓群 中敖镇长4村东北500米 宋代 3座墓,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三座平顶长方形石室墓,墓室长2.6米,宽1.3米,高1.4米。室内施仿木建筑部件如斗栱、雀替以及半开门等浮雕内容
110-B93 学堂嘴墓群 回龙镇铁建村南1公里 宋代 2座墓,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石室墓,室内后壁有楼阁建筑、方柱等浮雕内容
111-B94 学堂坡墓群 珠溪镇双河村西50米 宋代 12座墓,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墓门顶部用弧背形条石封砌,室内周壁施有方柱、半开门等浮雕
112-B95 张家坡墓群 珠溪镇宝珠村南2公里 宋代 2座墓,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封砌墓门顶部的弧背形条石,室内壁施有男侍者、瓶、花卉等浮雕内容
113-B96 大土宋墓 龙水镇大土村西南5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夫妇合葬墓,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长方形平顶双石室墓,墓室长3.48米,宽1.9米,高2.5米。室内周壁有青龙、白虎、朱雀、侍者、半开门、斗栱、方柱等浮雕内容。出土有宋代青釉陶罐、碗、灯、带流罐等
114-B97 蒋家坝宋墓 中敖镇卫平村东南1公里 宋代 1座墓,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长3.7米,宽1.78米。室内周壁有斗栱、方柱、半开门、花卉等雕饰
115-B98 翠屏宋墓 龙岗镇翠屏村南3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墓,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已暴露长方形石砌多室墓。前室部分已毁;中室长2.4米,宽2.1米,高1.8米;后室长1.2米,宽1.6米,高1米。室内周壁施方柱、斗栱、花卉、八童嬉戏、半开门等浮雕内容
116-B99 黄泥坡墓群 金山镇水口村东南 宋代 5座墓,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室内周壁凿有侍者、半开门、斗栱等浮雕内容
117-B100 梅子湾墓群 金山镇红旗村东500米 宋代 5座墓,分布范围约12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其中1墓长1.96米,宽1.45米,高2米;周壁施有动物、半开门等浮雕内容
118-B101 油房坡宋墓 石马镇太坪村南5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藻井顶石室墓,长4米,宽2.3米,高2.7米。室内周壁有女侍者、武士、青龙、白虎、半开门、斗栱、牡丹花等雕饰
119-B102 庙子坡墓群 石马镇万寿村南300米 宋代 4座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其中1座墓室长3.6米,宽1米,高1.5米。室内周壁有半开门、楼阁建筑等浮雕图案
120-B103 长石僧人墓 邮亭镇长石村西南1公里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石砌长方形藻井顶多室墓,即分前、中、后三室。前室已毁,总长7.6米,宽4.2米,高1.5米。中、后室壁上雕有四根八角柱,其上有大斗,下有圆柱础。在八角柱间-有19尊僧人雕像,现存七尊,头已残
121-B104 西北宋墓 铁山镇西北村东南5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将军坟。1座夫妇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长方形藻井顶双室墓。墓室长4米,宽2米,高2米;周壁施女侍者、鱼、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半开门、斗栱等浮雕内容。另1墓与其不同的是刻男侍者像
122-B105 杠嘴坡墓群 铁山镇西北村内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将军坟。4座墓,封土已夷平,暴露石砌长方形平顶墓。墓室长4.5米,宽2.1米,高2米;门上有朱雀、斗杠等雕饰;两侧壁隐起方柱五根;周壁右青龙、白虎、侍者、鲤鱼戏珠等浮雕内容
123-B106 大坡墓群 龙石镇保家村西2公里 宋代 12座墓,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墓室长5.6米,高2.95米。墓周壁有花鸟、鱼、建筑等浮雕内容
124-B107 狮子坡宋墓 季家镇梯子村北5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夫妇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长方形平顶双石室,墓室长2.75米,宽1.2米,高1.4米;两侧壁隐起方柱各4根;后壁施半开门、男侍者浮雕内容。出土有陶罐、碗等遗物
125-B108 沙子坡宋墓 珠溪镇玉滩村西1.5公里 宋代 1座夫妇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藻井顶石室墓。其中1墓长3.7米,宽1.7米,高3.1米;侧壁隐起方柱,柱身镌花卉雕饰,柱上施斗栱;后壁右半开门与执镜侍者浮雕
126-B109 保竹宋墓 龙水镇保竹村西北500米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合葬墓,封土已夷平,暴露幷列长方形藻井顶双石室墓。墓室长2.5米,宽1.08米;周壁施额枋、斗栱、侍者等雕饰
127-B110 惜字阁墓群 龙岗镇惜字阁村东南400米 宋代 5座墓,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长3.3米,宽1.6米,高2米。室内周壁有方柱、斗栱、狮、半开门等浮雕内容
128-B111 状元冲明墓 龙石镇保家村北1.5公里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又名状元坟。1座墓,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石结构双室墓,长4.6米,宽3米,高2.6米;周壁镌花草、鱼、钱币等浮雕图案
129-B112 大雄寺墓群 万古镇大雄村东1公里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25座墓,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封土多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侧壁均隐起方柱各4根,室内填满泥水
130-B113 回龙寺坡僧人墓 季家镇龙江村东南2公里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2座墓,墓前立有舍利塔,已毁,暴露石砌长方形单室墓,三墓室以前堂相连。出土有青黄釉陶圈足碗、罐等遗物
131-B114 建福寺僧人崖墓群 石马镇石门村内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6座墓,分布于建福寺坡约175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以石板砌成长方形平顶墓。其中1墓长1.85米,宽2米;室内有1石棺台;周壁施石龛各一个,龛内均雕有浮雕人物形象;墓门上方镌楼阁式塔,塔身雕有一人物形象;墓壁右侧壁刻有”□□□元六年二月”题记
132-B115 峰岩墓群 邮亭镇峰岩村西500米 明代 15座墓,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暴露长方形平顶石室墓,墓室长2.1米,宽0.95米,高1.1米。后壁有小龛,龛内置陶房1件。出土灰陶房、白釉陶碗等遗物
133-B116 黄桥僧人塔墓 宝兴镇黄桥村北2公里 清代 1座墓,墓前立六边形基座舍利塔,通高4米。须弥座上是双层莲台,双层覆钵式塔身出檐,宝珠式塔顶
134-B117 谢氏墓 万古镇三元村西南2公里 清代 俗称谢家花生基,1座墓,条石围砌的封土长9米,宽5.5米,存高3米。墓前立有仿木结构石碑楼,重檐歇山顶,六柱五间。边栏有双狮戏球、花鸟、人物等浮雕图案。碑文多已漫漶,可辨”嘉庆”(1796~1820)二字
135-B118 排龙冲清墓 龙石镇青山村南1.5公里 清代 1座墓,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条石围砌的封土长5米,宽3.5米,存高1.3米。墓前立有仿木结构石碑楼,重檐庑殿式顶,四柱三间带八字墙。边栏施花鸟、F纹、人物等浮雕图案。碑文多已漫漶,可辨”嘉庆(1796~1820)”二字
136-B119 肖家湾清墓 中敖镇中蓬村西1公里 清代 1座合葬墓,条石围砌封土长9,宽8.7米。墓前立有仿木结构石碑楼,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间带八字墙。额题”佑启台”,边栏有龙凤、花卉等浮雕图案。碑文尚存”道光九年(1829)嘉平月”
137-B120 幽缘寺僧人墓 中敖镇峰山村西2公里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座墓,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墓前立舍利塔,已毁。暴露石砌墓室,墓门有”光霞老僧”题记和花草浮雕内容。外室为正方形,边长4米,高1.86米;外室前后壁凿有长方形龛,宽0.9米,高1.22米,进深0.28米;龛内刻有僧人坐像,身着通肩袈裟,圆形头光,像高1.04米,肩宽0.4米。内室呈六边形,实际上内室为石棺,每边长1米,高1.86米
138-B121 坟山坡墓群 中敖镇明月村西北1公里 清代 10座墓,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形制均同,其中1座条石围砌封土长7米,宽6.7米,存高3米。墓前立有仿木结构石碑楼,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间带八字墙。边栏施花鸟、龙凤、动物、人物等浮雕图案。据碑文所知,为道光年间(1821~1850)墓葬
139-B122 罗盘石墓群 高坪乡月台村南1公里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0座墓,形制基本相同,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莫瑞亭墓,以条石围砌封土长6.4米,宽5.1米,存高3.45米。墓前有拜台和仿木结构石碑楼,碑楼为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间。额题”旨旌表”及九龙图,边栏有花鸟、动物等浮雕图案。碑文镌:”四川大足东道重庆府大足县阙厢里,赐授登四郎翰林:孔目讳□嵩字廷仁号瑞亭墓。”
140-B123 陈家湾清墓 高升镇百菊村东500米 清代 1座墓,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尚存仿木结构石碑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边栏施戏剧人物、瓜果、卷草纹、九龙等浮雕内容,碑文已漫漶
141-C1 大佛寺塔墓 铁山镇麒麟村2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六角七级石质密檐式墓塔。高7.2米。须弥座塔基高1.9米,六角形。六角形塔身,逐层内收,第一层各面开龛,龛桃尖顶,高0.7米,宽0.5米,深0.1米,转角处为圆柱,柱端刻斗栱;各层挑檐,塔刹为葫芦形,高1.9米
142-C2 关通禅师塔 季家镇柏杨村4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7.2米,坐北向南。塔基方形,边长4.5米,高0.8米。须弥座高1.6米。塔身方形,一层正面开龛,龛内浮雕关通禅师坐像,龛楣横刻”重开山祖关通禅师之塔”。两284侧柱刻”师于洪武王戊岁(1382)四月二十八日示寂。大明永乐岁次甲午(1414)南吕月吉旦建立”。柱上刻莲瓣。余六层塔身,逐级收小。塔刹残。清乾隆、嘉庆间加盖重檐八角木亭护塔,又经1986年修缮
143-C3 福寿桥 宝兴镇瓦窑村南1公里 明代 十孔石平桥。始建于明代,经近年维修。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河。全长35.1米,宽1米。桥孔不等距,其一孔高4米,净跨3.51米。桥面由石板拼合而成,两端桥台呈半圆形,较宽敞。基本完好
144-C4 石龙塔 龙石镇石龙村西800米 明代 六角四层楼阁式石塔。位于小河畔的坡地上。通高3.6米。塔基六角形,高1米,边长0.8米。塔身六角形,逐层内收,各层挑檐。塔顶2锥形,部分已落入小河
145-C5 高峰寺 高坪乡高峰村东南500米 清代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乾隆五十七年(1792)葺缮。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坐南朝北,复四合:布局,现存前殿、大雄殿、厢房。前殿面阔七间30.6米,进深9.1米,高11.3米,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大雄殿面阔五间22米,进深14.5米,高16.5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七架梁。明间础石为狮子,狮背承木柱。殿内存壁画数幅。厢房面阔35.4米,进深7.9米,穿斗结构,斜撑刻戏剧人物。寺内见记事木刻9幅,文首自名为“鹤立奇峰”、”红尘不染”、”福庇万方”、”尚义可风”、”慈F遍复”等。还存清碑3通
146-C6 青山院寺 龙石镇龙门村8组 清代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咸丰二年(1852)、十一年(1861)维修。坐北向南,四合:布局,现存前殿、正殿、厢房。正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三间8.35米,高7.15米,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梁架,七架梁。柱端及梁上彩画回纹。殿中存一高1.5米,长5米,宽1.5米的虎脚石神台,正面浮雕”双凤朝阳”及卷草图案
147-C7 滴水寺前殿 珠溪镇滴水村北1.5公里 清代 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1738)重建。-为三重殿,现存前殿及厢房。前殿面阔五间17.9米,进深9.7米,台基高0.4米,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八架梁。檩题”乾隆三年岁次戊午冬月日之吉。住持配修吉日戊”
148-C8 中峰寺 智凤镇中峰村南2公里 清代 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年间维修。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西向东,现存大佛殿、侧殿。大佛殿面阔五间20米,进深10米,高7.6米,台基高0.6米;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梁架,八架梁,梁题“清嘉庆十九年中秋中□穀旦”;明间础石雕狮子,高1.3米。侧殿面阔17米,进深6.6米,通高4.8米,木结构,悬山顶,穿斗梁架。二殿内近年新塑造像35尊,内容为佛、菩萨及供养人。基本完好
149-C9 明月寺及造像 中敖镇明月村东南1.5公里 清代 寺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后代维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存上、下殿。均木结构,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上殿面阔3间,进深9.43米;下殿面阔5间,进深6.5米。上下殿内存造像71尊,位于殿内神台上。另存碑5通、壁画2处。造像圆雕,开凿时间与寺同时。造像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上殿佛台横列三佛,佛高1.05米,肩宽0.35米,头饰螺髻,身穿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中佛双手捧珠于胸,右佛结印,左佛右手掌直立于胸前,右手平伸至右手腕处。右列灶王夫妇,左列唐僧,均高1米,肩高0.3米,结跏趺坐式;侧存高0.65米的弥勒像。神台两端分列18罗汉,上层台刻12飞天。下殿神台立端坐关羽,高1.25米,肩宽0.4米;左右为侍者。另存玉皇、韦陀像等,玉皇端坐,高1.55米,头著冠冕,身着长袍,双手捧朝笏于前
150-C10 阮家庙 智凤镇阮家村南200米 清代 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经清光绪时补修。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坐南向北,四合:布局,现存正殿、木亭等。正殿面阔五间18米,进深五间6.5米,高6米,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梁架。庙内尚存一木亭及释迦佛、观音、川主等,圆雕造像27尊,清嘉庆建庙碑1通
151-C11 观音阁 邮亭镇新市村 清代 四柱三间三楼牌楼式石阁,侧存八字墙。坐西向东,面阔三间4.6米,进深0.6米,高3.3米。明间庑殿顶,檐下设龛,龛中一扇形匾,匾上横刻”观音阁”三字,楷体;明间门柱存雀替,壁上有一深0.6米的石龛,龛内造像已毁。次间门面立碑,惜字多风化,四柱头刻联。款”光绪丙申年(1896)五月朔王建修吉立”
152-C12 永福寺 智凤镇永福村西北1.5公里 清代 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合:布局,现存正殿及侧殿。正殿面阔五间13米,进深15米,高7.2米,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梁架,九架梁。侧殿面阔四间16米,进深8.7米,高6.3米,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梁架,五架梁。二殿内存明、清圆雕造像37尊,内容为佛、儒、道三教及民间诸神,分别为石、木、泥材做成,有残损
153-C13 法华寺 金山镇水口村 清代 285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殿宇结构为清晚期。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坐东向西,-为三重殿今存后殿与左厢房。后殿面阔五间20米,进深一间5.8米,高7米,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梁架。殿内存圆雕道教人物像1尊,上存造像记”大清光绪八年(1882)癸未三月初十日立”。此”癸未”应为光绪九年(1883)。厢房面阔五间22米,进深一间4.6米。寺内残见明代础石
154-C14 川主庙及造像 中敖镇卫平村东北2公里 明、清 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现仅存1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结构,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脊书”大清道光五年……”。庙内存圆雕造像16尊(木雕1件),置于神台上,始刻于明代,清道光修补。中为川主,身高2.15米,肩宽0.75米,身穿铠甲,脚踏祥云,怒目执剑,坐于石台上;左侧刻送子观音,观音左膝坐一小儿,膝边站一小儿。另见玉皇、王母、牛王、药王、地狱判官、包公、官人像等,均被近人彩绘
155-C15 雍溪戏楼 雍溪镇街村 清代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坐西向东,三合:布局,戏楼、厢房保存尚可。戏楼面阔三间18.6米,进深8.15米,明间为戏台,面阔5.15米,次间为乐楼;木结构,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额枋浮雕戏曲人物故事,镂空斜撑;乐楼饰镂雕几何纹木栏。左右厢楼相同,面阔14米,进深2.85米
156-C16 九墩桥民宅 高坪乡瓦店村南2公里 清代 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维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东向西,现仅存正房。正房面阔三间16米,进深11米,高6.5米,台基高1米,明间存台阶5级;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梁架,3穿用5柱。几何纹镂空窗,门枋上悬匾一方,长2.8米,宽1.2米,厚0.04米,匾书”冠茶始杖”四字,款”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立”。梁上还悬长2.5米,宽1.1米,厚0.05米的匾2方:一书”德隆衍庆”、一书”杖国可办”,为祝寿匾,款”大清嘉庆拾伍年仲夏月立”。基本完好
157-C17 文峰塔 龙岗街道翠屏村西5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2锥形九级石质实心塔。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足知县王德卒等建。文峰塔与著名的宋代多宝塔(北塔)一南一北互为呼应,但风格各异,又称南塔。此塔造型少见,似非密檐式又非楼阁式。通高15米。底层周长12.9米,塔身次递内收,无门窗及装饰,塔檐外凸呈半2状,素面,四、三、二层分刻一巨字,合为”文峰塔”三字,字径米许,楷书,署款”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亥(酉)孟春月穀旦”。塔刹由二层石料构成,顶石为半球状,惜半悬于外。基本完好
158-C18 陈氏节孝坊 高坪乡月台村西南500米 清代 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石坊。通高6米。明间庑殿顶,瓦垄雕刻甚细。檐下雕卷草,立额匾刻”圣旨”二字,周绕九龙;两侧各2斗,斗上浮雕一人物图。额枋浮雕3幅山水图案。下匾刻”奉旨追故节孝……加授重庆府大足县儒学堂加三级,胡母陈太儒人节孝序……”。明间小额枋〔雕3幅花卉及戏曲图案。明间柱上刻联”黄鹄歌声无别意,清风岭上有贞心”。次间楼面刻瓦垄,檐下承3斗,造型同明间;次间边柱刻”无微不显,有美必彰”。额枋雕杂宝图。保存完好
159-C19 齐心庵牌坊 三驱镇月池村东3公里 清代 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石牌坊。面阔6米,通高7米。坊上刻”道光丁酉(1837)六月上浣”等文字。明间脊上立螭吻,檐上刻瓦垄、勾头,普柏枋上承4大斗;次间承3大斗,坊面见浅浮雕戏曲故事图案等。夹杆石为抱鼓状。保存尚佳
160-C20 唐氏节孝坊 三驱镇玉金村西1.5公里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石坊。坐西向东。面阔6.5米,通高9米,柱宽0.62米,厚0.65米,夹杆石呈抱鼓状。明间共3楼,檐下额匾刻”圣旨”二字,边饰九龙纹;次楼螭尾外翘,刻瓦垄,勾头;稍楼面亦立螭尾。各间额枋浮雕戏曲人物画面多幅。坊面匾刻文字,详述唐氏守节事迹及各级官宦褒奖题字等。保存较佳
161-C21 太和桥 高升镇太和村西1.5公里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16米,宽3.9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6米,净跨8.4米,拱顶刻”大清乾隆十五年,鸿图巩固,帝道遐昌”。桥面呈梯形,顶面平直,石板铺垫,无桥栏,两端石梯道相连。桥身南北墙面分存浅浮雕鹿图案。基本完好
162-C22 双溪村三桥 中敖镇双溪村 清代 共3桥,名仙龙桥、万福桥、三元桥,均为双孔石平桥。分别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二年(1822)、乾隆二十七年(1762),3桥间距300余米。仙龙桥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8.2米,宽3.36米,孔高0.75米,礅高1米;桥面由长3.7米,宽0.7米,厚0.5米的条石拼合而成。此桥80米处存建桥碑,高2.05米,宽0.61米,碑顶仿木瓦顶,四檐刻龙;座方形,宽1米,高0.34米。碑文记,建桥功德事迹及286捐款人名单。另两桥形制结构略同仙龙桥。均在使用
163-C23 下头桥 珠溪镇西南500米 清代 三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1981年洪水毁石栏,后修复。东西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36.3米,宽6.3米。拱券纵联砌置,三孔不等距,主拱矢高5.6米,净跨6.7米,拱顶刻”皇清乾隆三十九年”字样。桥面平坦,垫以石板,存石栏。基本完好
164-C24 万隆桥 宝兴镇杨柳村北7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14米,宽2.6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1.9米,净跨3.8米。桥面平坦,用石板铺成,桥栏高0.3米。桥西北端立建桥碑,六棱形,攒尖顶盖,通高2.8米,四方形座,边长0.9米,厚0.24米。碑面首刻”万隆桥碑记”,正文记述修桥始末及功德人姓氏等,款见”龙飞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二日□旦□□陈光永诩立”
165-C25 谷家桥 拾万镇桥胜村西500米 清代 十一孔石平桥。又名广继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24.1米,宽1.92米。其中一孔高1.92米,净跨4.1米。墩高1.92米,宽1米。桥面用石板铺成。桥头存建桥碑1通,款“乾隆河协普济仁德中周鹏”。因现桥身被水淹没,故在-桥上新建有一平桥
166-C26 鱼箭桥 万古镇柏胜村东1.5公里 清代 双孔石拱桥兼四孔石平桥。拱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平桥为晚清至民国补建。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河。拱桥长15米,宽3.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5米,净跨5米,拱顶刻”乾隆五十一年丙子正月十三日”。桥一端存石阶数级。桥面上已添建一座石平桥,桥长11米、宽1.2米。仍在通行
167-C27 福寿桥 龙水镇八柱村西1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14.4米,宽5.7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1.5米,净跨1.9米,拱顶刻”乾隆庚戌(1790)岁秋”,还镌回纹。券脸石面雕莲花纹。拱顶上方墙面匾刻”佛寿桥”三字。基本完好
168-C28 三星桥 万古镇红岩村西2公里 清代 三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文革”期间曾修补。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16米,宽4.8米。桥券纵联砌置,孔距不一,中孔矢高1.5米,净跨1.9米,拱顶刻”乾隆五十七年王子岁孟春月”文字。桥面微呈弧形,石板铺垫,无栏。基本完好
169-C29 小滩桥 珠溪镇小滩村西南1公里 清代 十八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三年(1924)维修时改建。东西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50.8米,宽2米。各孔不等距,其一净跨2.8米。民国时,为方便机动船行驶而在桥身西端加高两孔,形成西高东低,使桥面上下起伏,桥面铺石板,西端存石阶数级,无桥栏。另存民国维修题刻
170-C30 铁桥村桥 三驱镇铁桥村南1公里 清代 三孔石平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遗构。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11米,宽1.4米。桥墩高3米,宽3.4米,厚0.6米。桥孔高2.6米,净跨3.1米。桥面由石板构成
171-C31 寸寸桥 三驱镇月池村东2公里 清代 五孔石平桥。桥体建于清中后期,经建国后补修。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17.6米,宽1米。桥面用石板铺成
172-C32 上头桥 珠溪镇东80米 清代 三孔石拱桥。西北至东南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28.5米,宽6.4米。拱券纵联砌置,中拱矢高6.4米,净跨7.4米;次孔矢高6.4米,净跨6.95米;拱顶刻“大清嘉庆九年(1804)仲冬望□日家义建修”。桥墩长8米,厚1.7米。桥面石栏高0.8米。完好
173-C33 悠远桥 高坪乡青龙村东北1.5公里 清代 三孔石平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9.7米,宽1.24米。桥墩长3.1米,宽0.74米。桥孔高2米,净跨1.9~3.25米。桥面用长3.55米,宽1.24米,厚0.61米的石条构成。桥头存清代功德碑1通,嵌于石亭内壁上,亭高3.6米,宽1.35米,深1.05米,上存仿木盖。碑文见:”悠6桥,龙飞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庙天射下浣甘吉旦。”基本完好
174-C34 三凤村桥 国梁镇三凤村东15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5米,宽2.2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1.65米,净跨2.4米,拱顶刻”嘉庆癸酉年□春”。桥面平坦,石板铺成,无桥栏。基本完好
175-C35 荣华桥 龙石镇青山村东北5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全长23米,宽4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1.8米,净跨6米,拱顶刻造桥记1则。桥面弧形,中高两端略低,石板垫垫,无桥栏。基本完好
176-C36 包家桥 珠溪镇石庙村东2公里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河。全长24米,宽5.3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5米,净跨5.80米,拱顶刻”大清嘉庆”等字样,287为造桥记。桥面平直,石板铺垫,无桥栏。基本完好
177-C37 观音滩桥 金山镇火花村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全长11.5米,宽4米。拱券纵联砌置,拱高4米,净跨6.1米,拱顶刻”大清嘉庆□六年造”等字,为造桥记。桥面平直,垫碎石,无桥栏。基本完好
178-C38 高升桥 珠溪镇凉水村 清代 双孔石平桥。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7米,宽1.8米。单孔高1.6米,净跨2.9米。桥面用两块宽0.9米、厚0.55米的石板拼合而成。桥头一侧有建桥碑1通,署款”皇清道光三年正月二十九日匠师《殿茶建修”。基本完好
179-C39 玉峡村桥 雍溪镇玉峡村 清代 三孔石拱桥。又名老大桥。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国后补修桥栏。东西走向,横跨对溪河。桥长24米,宽5.3米。拱券纵联砌置,拱券多没于水中,仅露出0.5米,拱顶刻”大清道光三十年□□庚戌仲春吉旦,承领监修”。桥面平坦,碎石铺垫,栏高0.75米。现仍使用
180-C40 余家桥 邮亭镇新江村北1公里 清代 单孔石拱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走向,跨一小溪。桥长18米,宽3.1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1.95米,净跨3.2米,拱券内壁雕雀鸟花卉等图案,拱顶还隐见文字,可识”道光”二字,余已残。桥面平直,铺垫石板,无栏。桥东侧残一角,余好
181-C41 马家桥 珠溪镇凉水村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横跨干河沟。桥长18米,宽4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5.4米,净跨8米。桥面平直,用石板铺垫。基本完好
182-C42 龙水镇桥 龙水镇 清代 七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此桥是近代著名的大足余栋臣反洋教斗争的重要场地。南北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58.3米,宽11.3米。拱券纵联砌置,拱距不等,其中一孔,矢高5.5米,净跨6.2米。1977年,改桥面为柏油路面,现存水泥栏杆,高1米。基本完好
183-C43 双龙桥 宝顶镇倒庙村东400米 清代 双孔石拱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结构为清代,经1985年维修。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33.4米,宽3.1米。拱券纵联砌置,孔距不一,其中一拱矢高4.35米,净跨4.4米。桥面微呈弧形,石板铺成。券顶上方墙面圆雕龙头、龙尾。距该桥100米处,还有单孔石拱桥1座,长13米,宽3.25米,从其结构看,修造时间稍晚于前桥。基本完好
184-C44 放生桥 邮亭镇 清代 九孔石平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结构为清代。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23米,宽2米。狮头桥礅,孔距不一,其中一孔孔高2.3米,净跨2.3米。桥面用长2.3米,宽1米,厚0.4米条石构成。基本完好
185-C45 长滩桥 珠溪镇小滩村 清代 十八孔石平石拱混合桥。建于清代,经1970年维修。该桥造型优美,主体为石平桥,一端为券拱。南北走向,横跨小河面。桥长76.5米,宽1.6米。平桥一孔净跨4.25米。桥墩圆雕龙首。桥面平坦,用石板拼合,与平桥桥面一端相连一单券敞肩式拱券,券侧有一半圆形小孔,沿平桥经陡峭的梯道可达拱桥顶面至彼岸
186-C46 土佛桥 宝顶镇古佛村南2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南北走向,横跨一溪沟。桥长10米,宽2米。拱券纵联砌置。桥面平坦,石板铺成,无桥栏。基本完好
187-C47 二道桥 回龙镇水鸭村东南5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东西走向,横跨垮河堰。桥长9.5米,宽3.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2米,净跨4米。桥面平坦,用石板铺成,无桥栏。基本完好
188-C48 坑坝桥 高升镇建设村北5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18.3米,宽3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9米,净跨7米。桥面中部高两端低呈弧形,用石板铺成。桥头局部残损,仍可通行
189-C49 庞家井桥 龙水镇复隆村 清代 八孔石平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东西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23米,宽1.2米。一桥孔高2.4米,净跨2.5米。因通航之需,西端桥面已改建
190-C50 仁义桥 智凤镇西1公里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中后期。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9米,宽4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5米,净跨4米。桥面平坦,石板铺成,无桥栏。基本完好
191-C51 珠溪桥 珠溪镇街入口处 清代 又名七拱桥,七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横跨濑溪河。桥长83米,宽7.6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5.4米,净跨8.9米。桥面用碎石铺垫,桥栏高0.7米。拱顶上方墙面雕龙纹和高浮雕人物图。基本完好
192-C52 火花桥 金山镇火花村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横跨小河面。桥长14.60米,宽4.40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米,净跨7.30米,拱顶有造桥题记,惜模糊不清。桥面平288直,石板铺成,无桥栏
193-C53 高板桥 回龙镇幸福村南200米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代。东西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23米,宽5.5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4.6米,净跨8.4米。桥面平铺石板,无桥栏。现仍使用
194-C54 狮子桥 回龙镇水鸭村东1公里 清代 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代中后期。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一小溪。桥长9.7米,宽3.7米。拱券纵联砌置,矢高3.5米,净跨4米。桥面平坦,石板铺成,无桥栏
195-C55 赵家桥 宝兴镇虎形村东1.5公里 清代 八孔石平桥。始建年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代。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32米,宽1.48米。桥孔不等距,其中一孔孔高1.88米,净跨4米。桥墩顶呈凹状,槽口置桥面石,桥面石为整石凿成。北端第一孔因1978年被洪水冲垮,改建成拱形
196-C56 高桥坝桥 龙水镇幸光村东1公里 清代 三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体为清代。南北走向,横跨一小河。桥长22米,宽4.5米。拱券纵联砌置,拱距不等,一拱矢高4.5米,净跨5.5米。桥面平铺石板,无桥栏
197-D1 尖山子摩崖造像 铁山镇建角村 唐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初唐造像。共10龛,刻于菩萨岩长10米,高8米的岩壁上。多平顶、弧形顶龛,造像高浮雕,内容为佛、弟子、菩萨、力士等。其中1号刻释迦佛,4号刻阿弥陀佛说法,7号刻弥勒佛及唐永徽年间造像记,10号题刻”大(唐)乾封元年(666)八月廿日,□树□来此游”。以上造像头部多残。
D1-1 释迦佛龛 唐代 编号1号。外层平顶,内层穹窿顶龛,高0.7米,宽0.8米,深0.2米。释迦佛坐身高0.25米,头刻螺髻,身着哉字领佛袍,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圆形头光。左右分侍一弟子、一菩萨站像,侧刻狮、象各一。佛座下刻博山炉,龛下部刻缠枝忍冬纹。
D1-2 阿弥陀佛说法龛 唐代 编号4号。双层龛,均平顶,内高2.1米,宽2米,深0.40米。外龛顶、龛楣见帷幔残迹,后壁刻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像,头残,手结弥陀印。两旁分侍一弟子、一菩萨、一天王,主像左右刻小佛30余躯。龛下部,横列16身小菩萨,坐于带柄莲蓬上,造型各异。
D1-3 弥勒龛 唐代 编号7号。双层龛,外层平顶,内层穹窿顶,高1.30米,宽1.60米,深0.70米。后壁结跏趺坐弥勒佛,坐身高0.52米;左右分侍一弟子、一菩萨、一天王立像,头残,圆形头光。弟子神态虔诚,菩萨细腰束带,天王隆腹叉腰,龛底外端各刻一狮。左壁凿一小龛,内立一菩萨像。左壁龛楣存造像记”永徽年(650~655)八月十一日,大匠□□”
198-D2 法华寺摩崖造像 金山镇水口村 唐代 寺已毁,1998年发现造像,刻于唐代早期,仅1窟,造像50余身。高浮雕造像。分布于法华寺东,长11米,宽9米,高2.8米的巨石西端。正壁雕4佛像及2力士;左右壁刻菩萨及飞天等,细部风化不可辨,从造像风格观之应刻于唐前期
199-D3 北山摩崖造像 龙岗镇龙岗村东南400米 唐、五代、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肇于唐景福元年(892),由昌州刺史韦君靖始凿,历五代、两宋,达250载完成。造像以佛湾为中心,周围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北塔寺、南山、石篆山等地〔有凿刻。其中佛湾造像最为著名,由南至北长达数百米的岩面上,密布造像龛、窟等共290号,造像4360余躯。著名的龛、窟有5号毗沙门天王龛、9号千手观音龛、10号释迦龛、51号三世佛龛、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龛、297号东方药师净土变相龛、136号转轮经藏窟、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155号大佛母孔省明王窟等。另北山多宝塔、《赵懿简公神道碑》、《古文孝经碑》、《韦君靖碑》也极珍贵。此外,南山的道教造像和石篆山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颇具特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参见《大足石刻总录》)。
D3-1 佛湾毗沙门天王龛 唐代 编5号。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黄砂石平顶龛,高2.95米,宽2.74米,深1.45米。天王面南站立,高2.50米,肩宽0.83米。头著高冠,肩后刻尖角状火焰于项后2光内,身穿七宝金刚甲,腰系革带,带中部悬宝刀较小,右手平伸惜前肢不全,左手上举〔残,护甲过膝,两足蹬靴。胯下雕方冠地天头像,足侧分刻一半身夜叉手捧天王靴。主像左侧侍四像,其一为部将,面丑浓须,手执狼牙棒;其二面相文儒,头戴束发小冠,身穿长袍,双手持盘拱立;其三为面带笑意执花果钵的供养妇;四为赤足袒腹抱坛的力士像,上述四像均立像。天王右侧一怒发鼓目部属,上身赤裸,颈悬三骷髅头,左手抚带鞘剑一柄,剑身缠带,斜置肩上;前一武士装侍者双手置腹站立,余残。
D3-2 佛湾千手观音龛 唐代 编9号。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灰砂岩平顶龛,高2.90米,宽2.70米,深1.42米。主像观音面西端坐于金刚座上,像高1.56米,宽0.54米。座高1.11米,宽1.50289米。头戴花冠,肩上二手捧坐佛于冠顶,著天衣,胸悬璎珞,赤足分置于莲花朵上。胸前二手合十,再两手斜置下腹部,膝上左右一手。身侧绕手数十只,或执瓶、或执铃等法器,多残。项后存2光及桃形火焰背光,光外圈□刻火焰,内圈雕手掌多只布满空隙。火焰光顶出毫光二道,尾端祥云状,内有造型优美的二飞天。座两侧圆雕跪式二饿鬼,一执碗、一执袋求食。观音左右西壁雕十方佛、雷神。风伯、金色孔雀王、文殊、普贤、狮奴、象奴、菩萨、金刚、婆薮仙等多有瑞F相托,均造型生动,刻饰精美,色彩斑斓。
D3-3 佛湾释迦牟尼佛龛 唐代 编10号。凿于晚唐。高浮雕造像。黄砂岩平顶龛,高2.48米,宽3.20米,深1.90米。佛面西,结跏趺坐于莲花如意轮须弥座上,像高1.24米,宽0.62米,座高1.17米。佛头饰螺髻,穿袈裟,左手抚膝,右手上指(残)。身后为桃形火焰光及圆形火焰头光,顶垂宝莲盖,头侧分侍一托F飞天,均跪蹲捧物,飞天项后有圆形火焰头光,F尾上连龛顶。阿难、迦叶立两侧,高1.52米,宽0.36米;皆穿2领袈裟,双手合十,项后刻圆形火焰背光。阿难侧侍大势至,头戴高花冠,胸饰璎珞,项后〔见2火焰背光,赤足立莲台上。观音双手执莲苞负于右肩,高1.79米,宽0.45米。左壁雕五佛,皆结跏趺坐禅托护的莲台上,另立二金刚、二天王。右壁同刻五佛,二金刚(残)、二天王。局部补刻。
D3-4 佛湾三世佛龛 唐代 编51号。凿于晚唐。高浮雕近圆雕。灰砂岩平顶龛,高155米,宽1.98米,深1.34米。释迦面西,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佛面丰满,长方面,头饰螺髻,穿袈裟,左手捧钵于腹间,右手抚膝,身后饰圆形身光及火焰头光。两侧侍立阿难、迦叶。座上莲瓣硕大,束腰部刻壸门,上下枭部刻仰覆莲瓣。左像为迦叶佛,肃目端坐金刚座,双足踏莲花,著袈裟,左手抚膝,右手平举(残)。右像弥勒结跏趺坐于如意轮莲花座上,著2领大衫,双手膝间结印。座下左前一双层莲台,-供养菩萨已毁。迦叶、弥勒二像身光头光同主佛。三佛后壁中二飞天乘瑞F共持一假山盘,两侧下方有十二结跏趺坐莲台幷祥云托护的小佛。龛顶浮雕圆形宝盖,盖侧分刻天乐:笙、拍板、笛、琵琶、2鼓等。龛左壁刻文殊骑青狮、狮奴侍者及明王数像;右壁刻普贤骑白象,侍者、天王等。龛外柱侍二袒胸赤足力士;龛左侧壁刻”……光化二年(899)七月二十六日……”造像记。
D3-5 佛湾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 唐代 编245号。凿于唐末。高浮雕。白砂岩平顶龛,高4.70米,宽2.58米,深1.18米,造像560余躯。主佛阿弥陀佛,面西,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高0.54米,肩宽0.23米;头饰螺髻,身穿2领袈裟,双手胸前捧珠,圆形背光,光上浮雕七2盘。主像侧坐观音、大势至,高0.48米,肩宽0.20米,均结跏趺坐莲台上。二像头着花冠,天衣复身,袒胸,颈下饰璎珞,身后为莲瓣形身光和圆形火焰头光,观音持柳枝,大势至持莲苞。三像顶上刻飞天、青雀、净土八方形宝幢,幢顶存F。前后雕七宝树,树上绕F。左右刻楼台殿阁。楼阁内数人或坐、或立。后方刻八功德池,池中生菱、荷,有人划船,左后方刻莲花,中现多人。三像左右栏杆内存石阶,有人上下。下三重刻三品九生,共9幕,皆有一佛二菩萨接引往来之人。龛顶刻天乐,龛口浮雕”十六观”。还存阿阇世王幽囚父王、母后画石。右外壁刻供养人百余身。
D3-6 佛湾韦君靖碑 唐代 摩崖碑,红砂岩质,平顶,高2.73米,宽3.40米。面西南,楷书,纵列102行,约1500余字。碑首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守昌州剌史、充昌普渝合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碑载”公又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回禄俸,以建浮图”。碑由”军事判官、将士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末署”大唐乾宁二年(895)岁次乙卯十二月癸未朔十九日辛丑记”。碑文记述,唐末四川地区政治动乱,韦君靖因功充静南军使昌州刺史,他为保境安民,于龙岗山筑永昌寨幷雕像的情况。
D3-7 佛湾韦君靖像龛 五代 编1号。凿于五代。由韦君靖部将所刻。高浮雕立像。红砂岩,平顶龛,高2.54米,宽1.12米,深0.3米。面南,身高2.16米,肩宽0.77米。面留须,头戴软脚襆头,身穿2领长袍,腰系印绶及紫金鱼袋,足蹬朝靴,两手捧笏拱于胸,作肃立6眺状。部分残泐。
D3-8 佛湾东方药师净土变相龛 后蜀 编279号。凿于后蜀广政十八年(955)。白砂岩,平顶龛,高1.86米,宽2.4米,深0.66米。分主佛龛和经幢龛。造像高浮雕。主佛药师,高1.45米,宽1.10米,深0.34米,头戴披风,著通肩2领袍,足垂莲花上,左手抚膝,右手于前结印,端坐于金刚座上,身后为圆形头光及身光,顶刻莲花盖、天乐、飞天。侧坐日、月菩萨和2著比丘装的胁侍,一像头悬药袋,一像手持锡杖;左右壁合雕8菩萨,下前壁横列12药叉大将,皆顶盔穿甲,双手拱揖状。经幢龛在右侧,高1.45米,宽0.57米,深0.06米,龛内立一八方柱290经幢,幢柱刻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面饰莲花、亭阁、化佛、蟠龙、力士等;左、右壁刻一佛二尊者和”咸平二年(999)”妆銮尊胜幢记。两龛的外门楣存小坐佛10身。大龛左壁转角处,刻地藏4身;右壁雕拱手状供养人9身。龛下部刻后蜀广政十八年二月廿四日造像记,上部刻宋咸平四年(1001)四月十八日妆彩记。
D3-9 佛湾牛王菩萨龛 五代 编209号。凿于前后蜀间。灰砂岩平顶龛,内壁弧形,高1.17米,宽1.12米,深0.47米。主像牛王菩萨,结跏趺坐莲台上,头戴花冠,穿通肩薄衫,左手抚膝,右手持玉印于胸;下一牛,头北尾南站立,牛背置莲台。菩萨头侧分刻一手捧供盘的跪式飞天,下有祥云托护。菩萨左壁雕牧童骑牛图,一童吹短笛,牛腹下一牛犊作欲吸乳状;右壁中及下部各有一牛,头南尾北,中部牛背一牧童击拍板;下部〔雕一牛,俯首舔蹄状。龛门分侍一武士,皆著盔甲,左侍双手拄斧;右侍左手叉腰,右手拄剑。龛外右壁直刻”南无解)结大圣菩萨”。
D3-10 佛湾地藏、观音龛 五代 编253号。凿于五代。高浮雕。灰砂岩穹窿顶,高1.57米,宽1.22米,深0.86米。主像地藏、观音,皆面西,赤足幷肩立于莲台上,项后饰圆形火焰光。地藏居左,貌甚年轻,穿袈裟,双耳饰环,胸刻璎珞,手残。观音居右,头著高花冠,身穿天衣,胸饰璎珞,飘带飞舞,左手执净瓶,右手持柳枝。二像头上悬一珠网垂幔七宝盖,两侧雕一手捧供盘,长带迎风飘动的飞天。主像左右侧龛壁分雕祥云6朵,F中各刻造型各异的一组人物,或恭立、或拱揖、或骑马、或捧笏,合为十殿阎王及二司官像。龛外左壁刻”永川大足县事陈绍珣与亲家黄氏,为淳化五年(994)草乱之时,□获眷□平善,常值圣明,妆绘此龛功德罢。咸平四年(1001)二月八日终斋陆记,表庆赞记”。
D3-11 佛湾十三观音变相窟 北宋 编180号。凿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至宣和四年(1122)。高浮雕近圆雕。灰砂岩平顶窟,高3.75米,宽3.79米,深3.17米。中刻观音像,身高1.86米,肩宽0.34米,面西坐于金刚座上。头饰高花冠,瓜子脸,长脖,削肩细腰,袒右肩,胸饰璎珞,上穿天衣,下系裙衩,体微斜,左手撑台,右手抚膝,裙带垂于座前,座下有莲花两朵;项后存圆形火焰光,头顶悬如意宝盖。左右分列6变相观音,均高1.92米,肩宽0.39米,皆高花冠,耳悬珠环,披发,著哉字领天衣,手执法器,赤足站莲台上,圆形背光,2观音残。另有造像记3则,一、”□门前令弟邓惟明妆普见(贤)一身供养,乞8一家安乐。政和六年十一月□□弟子邓惟明。”二则、”……当州在城奉佛弟子……菩萨一尊,表庆讫宣和四年”。三则、泐,可识”庚子三月……宣和”。
D3-12 佛湾地藏变像窟 北宋 编177号。凿于北宁靖康元年(1126)。白砂岩平顶窟,高3.32米,宽2.2米,深2.54米。地藏身高1.05米,肩宽0.62米。面西,盘膝坐于靠背椅上,胸前为一半2型三足夹轼。头著披风,穿袈裟,面庞2胖,神态安详,双手合于袖中作拱揖状置于夹轼上。左右分侍一比丘。窟左壁雕二地藏化身:其一,坐式,面容清瘦,额有横纹,头著披风,右手结印,左手拄一杖,杖头悬剪刀,拂帚等,杖柄一鼠作拳杖状。其二,立式,比丘装,面目英俊,头左仰,双手腹前扼腕。窟右壁〔存二地藏化身,其一,头戴披风,著2领大袍,盘坐于椅上,脸微胖,额头多皱,张嘴闭目,头垂显病态;其二,已风化。窟顶刻宝盖、青雀、彩F、天乐。窟左壁外侧地藏化身像上方镌”丙午岁伏元俊镌记”。
D3-13 佛湾弥勒下生经变窟 北宋 编176号。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灰砂岩平顶窟,高2.72米,宽1.95米,深2.40米。高浮雕近圆雕。主像弥勒佛,面西,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坐身高0.80米,肩宽0.33米,通高1.98米。头著螺髻,肉髻似冠,长2面,呈笑意,身穿褒衣薄带式佛袍,左手抚膝,右手膝间结定印,方形靠背上饰花纹。座下束腰部刻3狮举座,柱上小龛雕伎乐人物;下为莲台,台下八角基座。两侧为龙头,头下各刻一卷发小儿。佛顶悬宝盖,两侧存双重檐亭阁。弥勒侧分侍迦叶、阿难和文殊、普贤。左右壁上半部刻造型各异的人物百余人。两下角各刻一城门,上有楼,门半开现女像半身。出城门是二大道,道旁奇花异树,道上挑担、撑伞、负锄、骑马人,往来不绝。下刻10供养人。存造像记4则:其一,”本州匠人伏元俊、男世能镌此弥勒泗州大圣,时丙午岁题”。其二,略;其三,可见”淳熙丁酉(1177)夏”等;四略。
D3-14 佛湾大佛母孔雀明王窟 北宋 编155号。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白砂岩平顶窟,高3.47米,宽3.22米,深6.07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距窟门3.18米处为中心柱,正面雕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坐莲台,前一孔雀。佛母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坐高1.18米,肩宽0.48米,通高3.16米。头著高花冠,耳饰垂胸,披荷《短披肩,裸胸臂,胸饰璎珞,身穿天衣,飘带挽臂下至莲座,有圆形火焰背光,两手上举,一托经书、一托如意珠。两下手一执团扇于腹、一持孔雀羽毛于膝。孔雀站立,高1.95米,头向291东,背托莲台,双翼欲飞,后尾达窟顶,幷前弯于主像顶形成举身光,起连接支撑窟顶的作用。菩萨基座左壁刻”丙午岁伏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为造像记。窟正壁及左右壁镌千佛,计1066身,佛高0.26米,皆结跏趺坐莲座,座下雕莲蒂。
D3-15 佛湾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 南宋 编149号。凿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灰砂岩平顶窟,高3.43米,宽3.22米,深3.46米。高浮雕近圆雕。菩萨面西,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头戴化佛冠,身穿哉字领天衣,饰璎珞,左手执长柄莲花,右手胸前结印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光顶接七宝盖。幷排左坐白衣观音、右坐净瓶观音,冠服同中菩萨,一像捧如意,一像持净瓶、柳枝,皆结跏趺坐八角形莲座上。三像左侍一文官拱手状,为任宗易,旁列一童子;右侧侍一年青命妇,为杜慧修,旁列一童女。三菩萨背光上端为四半身神将,或持钢鞭或合十,祥云托身。窟左右壁浮雕彩F托护的男女天神,左19尊、右18尊,或持兵器、或抱天乐、或垂手,或双手合十,姿态各异。正壁刻造像记”奉直大夫知军州事任易宗同恭人杜氏发心镌造妆銮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一龛,永为一方瞻仰。祈乞□□□□,干戈永息,时建炎二年四月”。另存题记数则。
D3-16 佛湾转轮经藏窟 南宋 编136号。砂岩平顶窟,高4.65米,宽4.10米,深6.79米。离窟门1.18米处为八角形中心柱,径2.61米。柱上刻须弥山,山上缠绕祥云及盘龙戏珠、儿童嬉戏;上为八角形平台,台上立龙柱8根,上为八角顶盖,每面雕楼台亭阁、舍利宝塔、法器等。窟正壁中刻释迦佛,侧侍阿难、迦叶、观音、大势至;左壁刻文殊、玉印、如意三观音;右壁雕普贤、日月、数珠手观音。菩萨造型典雅,形象丰腴2满,甚为精美。窟内还刻侍者、金刚等。窟内壁存题记5则,正壁观音像上方刻”右朝散大夫权发遣昌州军事张莘民,谨发诚心,就:造观音菩萨一尊,今者已就。修设□通妙斋,施献寿幡,以申庆赞。祈乞国祚兴隆,阁门请吉。壬戌绍兴十二年(1142)仲冬二十九日题。”余4则题有绍兴十三年(1143)、十六年(1146)等年款,多为造像记。
D3-17 佛湾摩利支天女龛 南宋 编130号。灰砂岩平顶龛,高2.40米,宽1.12米,深1.42米。高浮雕造像。摩利支天女面西北,身高1.32米,肩宽0.30米,赤足立于双层莲台上。头着花冠,口启欲笑态,三头八臂(二头于侧,小),身饰璎珞,彩带垂身,上手一执风火轮、一持剑,中手一持弓、一执箭,下手一持盾、一柱戟,另两手一拳胸间、一置腹前,天女脚下莲台置于战车上,车前幷列两象挽辕;项后存圆形背光,头顶一宝塔,上刻小佛,塔中出4道毫光至龛外,塔侧饰鲜花绿《。左右龛壁侍8戎装金刚,面容凶恶,多三头六臂,分执刀、索、钢鞭等法器,均高0.94米,肩宽0.29米。
D3-18 佛湾数珠手观音龛 南宋 编125号。灰砂岩平顶龛,高1.26米,宽1.02米,深0.70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观音身高1.08米,面西,赤足立于双莲花台上。观音因面容娇艳,微露笑意,有“媚态观音”之美誉。其头戴花冠,发丝垂肩,袒胸露臂,胸膝饰璎珞,身着天衣,裙带飞舞,身材窈窕,亭亭玉立,其右手执串珠;左手抚右腕,造型优美,身饰椭2光。左右分雕手托供盘的飞天。龛左右壁分侍一男、一女。
D3-19 佛湾水月观音龛 南宋 编133号。灰砂岩平顶窟,高3.18米,宽2.25米,深3.11米。高浮雕近圆雕。水月观音面西北,一腿半跏趺式,一腿屈膝踏金刚座,呈随意状。观音头着花冠,身穿天衣,全身密布璎珞,彩带飘拂,左手握数珠串放于膝上、右手斜倚于右膝。项后饰圆形火焰光,后壁刻普陀山,山左一净瓶。左侍善财,头为束发小冠,方巾吊眉,皱纹密布,颌下浓髯,穿长袖大袍,双手捧假山;右侍龙女,梳双环高髻,身着衣裙,双手捧一盘。左壁刻顶盔贯甲二金刚,相貌威然,一、单头四臂,左上手持斧,下手残,右上手握鞭,下手握剑;一、三头六臂。右壁二金刚,或举龙钵,或持钺、刀,或捏绢索,或握镜、锏、剑等。
D3-20 佛湾赵懿简公神道碑 南宋 白砂质摩崖碑。系宋人蔡京书,又名”蔡京碑”。人字形斜顶龛,高3.95米,宽3.74米,深2.06米。龛内为碑,高3.79米,宽1.36米,厚0.34米。额篆书”懿简公神道碑”六字,碑侧刻蟠龙花纹。楷书,竖列39行,每行51字,今仅3972字。首行题”宋故中大夫、同知枢密:事、上柱国、天水县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封三百户,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赵公神道碑”。次行款署”左朝散郎、试尚书礼部侍郎、兼侍讲范祖禹撰。左朝散郎,龙图阁待制,和永兴军府事,蔡京书幷篆额”。末行款”元祐七年(1092)五月癸未朔二十五日丁未建”。碑中简述赵瞻生平事迹,多赞美之词。蔡京书法名著一时。此碑系南宋时,后人赵范官昌州时,出-拓复刻,以彰先人功德。
D3-21 佛湾古文孝经碑 南宋 摩崖碑,共6幅组成,高3.26米,长8.14米。直行,楷书,行文从左至右,计68行,每行28字,分22章。文首题“古文孝经”四字,末题”范祖禹敬书”五字。上部文字部分漫漶。文后旧有题记,已残泐不清。《孝经》分292古文和今文两种,今文易见,古文失传,故此《孝经》实为罕见。(今人对范祖禹书多有争论)
D3-22 南山后土三圣龛 南宋 编4号。位于龙岗镇群力村800米。黄砂岩弧形龛,高3.15米,宽2.75米,深1.63米。主像高浮雕近圆雕。注生后土圣母居中,端坐双背四龙头靠椅上,坐高1.09米,肩宽0.35米。圣母头戴凤冠,身穿华服,两膝间吊金圈,双手拱于前捧物,头悬八角宝盖,盖匾刻”注生后土圣母”。左、右二圣母皆端坐于二龙头靠椅上,像坐高1.05米,均头著孔雀金钗,身穿华服,双手胸前捧物,膝间吊花带。头上分悬八角宝盖(残)。圣母侧分侍一丫环。龛左壁雕”九天监生大神”,顶盔穿甲,身高1米。神左下刻供养人二身,一为居士打扮、一为官人装束,居士为父何正言,官人为子进士何诰。龛右壁雕”九天送生夫人”,高1.06米,右下二供养女。
D3-23 南山三清洞窟 南宋 编5号。灰黄砂岩平顶窟,高3.91米,5.08米,深5.58米。像高浮雕近圆雕。三清像龛位于窟之中心柱正面,龛高2.15米,宽2.03米,深1.25米。玉清、上清、太清三像,分别盘膝坐束腰矩形台上,坐高0.50米,肩宽0.16米,座高0.35米。头戴莲花束发冠,面蓄三绺长须,著道袍,胸束带;中像胸前一三脚夹轼,左像双手捧如意,右像一手抚膝,一手执肩;身后现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头悬2珠帘宝盖。龛侧刻道君6尊。中心柱三像的下层,刻人物数身。左壁刻天尊出游图、春龙起蛰图龛;右壁刻应感天尊像360余尊(存231尊)等。另存造像记数则,可见南宋乾道、淳熙年款等。窟门楣中存一匾,上刻”三清古洞”四字;侧分侍丹顶鹤,一掉头梳羽,一展翅欲飞,极富情趣。
D3-24 石篆山地藏与十大冥王龛 北宋 编9号。位于三驱镇佛会村西南1.5公里。凿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红砂岩平顶龛,龛高1.80米,宽5.50米,深1.51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主像地藏菩萨面南而坐,坐身高1.36米,肩宽0.38米。比丘像,著哉字通肩袖大袍,胸前内衣结,一足下垂踏莲,一足半跏趺式,左手抚膝,右手举胸前作说法状,头后二毫光汇聚成F。左侍立一拱揖比丘。右立一持九环锡杖女。主像两侧雕坐式十大冥王,左侧由内至外分别为阎罗天子,五官大王、宋帝大王、初江大王、秦广大王;右侧由内至外为变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转轮大王。冥王坐高1.20米,肩宽0.36米。冥王后立侍者14身,龛外存一护法力士,门柱刻”绍圣三年丙子岁,岳阳文惟简镌,男居安,居礼记”。
D3-25 石篆山老君龛 北宋 编8号。凿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红砂岩平顶龛,龛高1.70米,宽3.43米,深1.92米。高浮雕近圆雕。老君面南,盘膝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座束腰部开一椭圆形龛,龛中雕青牛,老君身高0.80米,肩宽0.40米,座高0.68米。老君头戴莲花束发冠,脸2长,满腮留髯,穿2领宽袖袍,胸前置一三脚夹轼,一手扶轼、一手执扇于胸。左右侍立像各7身,高1.30米,肩宽0.34米,皆戴莲状束发小冠,著翻领宽袖长袍,腰有长带垂下,双手执笏。左壁铭”大法”,右壁铭”真人”。龛口分列一高1.31米的护法神。龛门柱镌”昌州镌时元丰六年癸亥,闰六月二十二日记”。
D3-26 石篆山三身佛龛 北宋 编7号。凿于宋元丰五年(1082)。黄砂岩平顶龛,龛高1.47米,宽6.36米,深1.38米。三身佛面东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座下各压一蟠龙,坐身高0.92米,肩宽0.40米,连座高1.43米。毗卢佛居中,高花冠,冠中一金轮,著对襟宽袖佛袍,双手前结印,头后二毫光翻卷如F;侧分侍阿难、迦叶二弟子。卢舍那佛居左,高顶螺髻,著哉字领通肩大衫,胸现内衣结,一手抚膝,一手平摊于膝上;右侍一弟子、左侍一看花菩萨。释迦佛居右,高螺髻,穿袈裟,右手举胸作说法印,左手抚膝;左侍一弟子、右侍一看花菩萨。上述弟子加龛左右壁前分雕的3弟子,合为10大弟子。另有男女供养人各一躯。龛外八面柱刻斗栱及托柱力士和二护法力士。门柱内壁有”岳阳文惟简镌,男文居用、居礼,岁次壬戌八月三日记”。
D3-27 石篆山孔子及十哲龛 北宋 编6号。凿于宋元祐三年(1088)。黄砂岩平顶龛,龛高1.94米,宽3.25米,深1.48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文宣王孔子面东南,端坐,身高1.40米,肩宽0.48米。长方面,头扎束发巾,穿翻边2领斜襟宽袖长袍,胸带垂足,左手抚膝,右手持羽扇,足著F头靴,置于双孔四方踏几上。孔子两侧分立五弟子,合为十哲:左为颜回、闵损、冉有、言偃、端木赐;右为仲由、冉耕、宰我、冉术、卜商,均高1.40米,肩宽0.39米。各像头戴方高冠,著2领斜襟宽袖大袍,两手胸前捧笏,足蹬F头靴,均题名。龛外左,与右门柱分立一半身持棍武士。左门柱上镌造像记”元祐戊辰岁孟冬七日,没水陆合庆赞讫。弟子严逊,发心镌造此一龛,永为供养,8世世生生,聪明多智,岳阳处士文惟简”。
D3-28 石篆山志公和尚龛 北宋 编2号。灰砂岩平顶龛,龛高2.34米,宽2.54米,深1.72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志公中年,方脸微硕,头戴2领斗篷,身穿斜襟宽袖长袍,胸前结带,系腰带,腹外293凸,踝著靴套,左鞋露二趾,头微左,脚作左行状,左手拿角尺,腕上悬铁剪;右手向后平举伸二指向徒弟,作说笑态。右侧一少年徒弟,头仅达于志公肩,短发齐耳,身穿窄袖长布袍,束带于腰,穿绊耳草鞋,肩负一担,左承一斗、一秤、一砣,右承一扫帚,双脚似停止状,脸朝志公面带笑容似将换肩状。两像后壁刻一长方龛,上刻”匠氏宗坊”四字,间以花卉绿《,两侧刻”绳墨千秋仰,规矩万世因”。
D3-29 石篆山千佛岩佛惠寺记碑 北宋 寺已毁。碑方首,高2.04米,宽1.08米,厚0.17米,座高0.36米,宽1.4米,厚0.63米。正面楷书,竖列22行,行44~45字,竖列文字。首行题文”警人损动诸尊像及折伐龛塔前后松柏栽培记”。正文载”……以钱五十万购所居之乡胜地,;石篆山。馋崖刻像凡十有四:;毗卢释迦弥勒佛龛、;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观音菩萨龛、;长寿王龛、;文殊普贤菩萨龛、;地藏王菩萨龛、;太上老君龛、;文宣王龛、;志公和尚龛、;药王孙贞人龛、;圣母龛、;土地神龛、;山王常住佛会塔记龛。堂塔前后左右,幷植松柏花果杂木等。元祐五年,诸像既就……春时节日,往往为乡人瞻礼游从之所……”。碑末款”元祐庚午岁(1190)二月十五日严逊记,男驾于程骥刻石”,甥遂州表白僧希画书。碑□为《述思古迹记》,为明以后作。
D3-30 石篆山呵利帝母龛 南宋 编1号。黄砂岩龛,顶向内微斜,龛高2.10米,宽2.53米,深1.10米。造像高浮雕。主像呵利帝母,面南而坐,身高1.40米,肩宽0.42米,穿靴踏于高0.24米的双孔几上。其面目俊秀,凤冠霞帔,颈饰宝练,著宽袖天缯宝衣,彩带垂地,坐于宝宣台上。呵利帝母左手抱小儿,右手掂一果逗小儿;膝上男童光头戴钏,伸手欲取果。侧分侍一少年小子,左侍捧印绶、右侍拿2扇于胸,高0.94米,肩宽0.34米。左侍左方壁面刻游戏童子,一举莲花、一欲抢花状;右侍女右方为一乳母,正解衣哺乳。龛左壁下侧二男童,一童击鼓,一童持桃、铃,开笑口。龛右壁下侧二男孩盘膝而坐,一持鸟、一逗乐。
D3-31 营盘坡千手观音龛 唐代 编10号。位于龙岗镇报恩村。凿于晚唐。红砂岩平顶龛,龛高1.54米,宽1.80米,深1.46米。千手观音面东北,结跏趺坐莲台。观音头戴拢发三角形花冠,身着对襟轻衫,饰带垂于座前,双手举小坐佛于冠顶,胸前二手合十,腹前双手抱钵,膝前左手提净瓶,右手握一柳枝,体侧环绕36手,手中各执宝塔、化佛、印、铎等法器。大2背光,光周刻千手千眼。莲花如意轮座,基座上有二人面内跪伏座前。观音两肩上方,内侧各有一菩萨坐莲台,外侧各有五佛。主像两侧正壁左为文殊坐莲台于青狮之上;右为普贤坐莲台于白象之上,侧分侍一菩萨。龛左壁雕二F,F中刻风伯和一骑马神将。右壁〔刻二F,F中分雕雷神和孔雀王。龛左右壁分雕一金刚,右壁金刚侧还立二神和一女侍。龛外左壁一佛龛,其下为一男供养人。
D3-32 观音坡小方佛龛 南宋 编24号。位于龙岗镇龙岗村东南400米。灰砂岩平顶龛(中部以下残),龛高2.10米,宽2.40米,深0.30米。高浮雕造像。上部雕楼台格花栏杆。楼台内结跏趺坐式十身佛像,身高0.30米。栏额正中一坐佛,饰桃形背光。佛像左右存精美的人身凤尾二飞天,尾长1.02米,尾身轻盈飘拂直达左右壁。龛中部残存桃形背光,左存残躯,〔见桃形背光及圆形头光。龛左壁边框上部二方龛,上龛一佛结跏趺式,坐塔形莲座上,座下二力士跪地扶座;下龛幷立二戴展角襆头,穿大袖朝服的供养人。
D3-33 观音坡地藏引路王菩萨龛 南宋 编1号。灰砂岩平顶龛,龛高1.5米,宽1米,深0.70米。主像地藏、引路王均高1米,惜残缺。左地藏仅见锡杖;右存引路王菩萨执宝幡盖。左壁侍立四供养人,均题名,第一像上刻”亡□□□何正言”;二像上刻”同政杨氏”;三像头残,存展角襆头,穿长袖大袍,持笏而立,上刻”男乡贡进士何浩”;四像上刻“新妇解氏”。左壁竖列四行造像记:”皇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地藏王菩萨、引路王菩萨,五月十二日伏小六镌”。
D3-34 佛耳岩佛道造像窟 南宋 编19号。位于龙岗镇北禅村北1公里。白砂岩平顶窟,高1.60米,宽2.20米,深1.40米。高浮雕造像。正壁释迦佛以结跏趺式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像高0.50米,座高0.50米。佛双手捧珠于胸,有桃形火焰背光。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高0.60米,菩萨面残。左右壁分凿一道君像,盘膝坐于束腰座上的三脚夹轼内。左道君头残,像高0.50米,身穿对襟道服,腰束丝带,手持宝扇,饰火焰形背光。侧侍二真人高0.60米。右道君像头挽高髻,嘴留髭须,侧侍二真人手捧朝笏,身穿大袖长服,腰束带。窟口右壁二力士。
D3-35 龙岗多宝塔 南宋 位于龙岗镇龙岗村。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3米,面南。因地处北山,又名北塔。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1155)间,明、清均葺缮。无台基,塔身腰鼓形,底层直立于地面,边长3.8米,径8.7米,对角9.4米,底层南面开券门,塔身八角分立一蟠龙柱以294化较重。中为城楼。岩上立二人,人之东侧各一楼阁,东楼阁上存二人;楼阁左方存菩提树,二修行者在树下说法;楼阁左下方有4人抚棺痛哭。西楼阁上,亦有二组人物,已风化。
D4-7 大佛湾释迦佛涅槃龛 南宋 编11号。又名卧佛。平顶龛,高7米、宽31.6米。造像高浮雕、圆雕。释迦头著螺髻,双目微闭,神态安详,右侧卧,向西,左手平伸,身长31.5米,肩宽7米(未全),头北足南,膝以下没入南壁岩石中。释迦腹前存一供桌,桌上供盘盛桃、石榴、佛手、葡萄等。供桌内侧二半身天王作捧抬供桌状。桌外侧〔存二半身天王,左天王执净鞭,右天王捧供盘,均高2.20米。桌前一帝释半身像,高1.8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笏,面内哀悼状。桌上方一祥云绕顶,顶上站9人,中为母摩耶夫人、左为姨母、右为发妻,两侧又各立三天女。释迦首侧立一半身天王,高2.90米;南侧分立半身迦叶、赵智凤、柳本尊、阿难、舍利子、须菩提、富楼那、目犍连、迦旃延、阿那律、耶输陀罗、摩难拘利、优婆罗、罗侯罗,均高1.50~2米许,圆雕。
D4-8 大佛湾九龙浴太子龛 南宋 编12号。平顶龛,高6.40米,宽4.50米。壁面上下错落雕刻9龙头,其间云朵缠绕。中为一大龙头,正口吐清泉沐浴金刚台上端坐的裸身太子,太子头现毫光二道,双手合十,身高0.93米。左右分侍一手捧金刚台的半身天王,左天王一手指地、右王天一手指天,喻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各高1.43米。大龙头上方还存8小龙头。金刚台前为半圆形石池,贮接流水。池旁凿九曲涧,引池水过释迦身注入南壁前玄报井内。
D4-9 大佛湾孔雀明王经变龛 南宋 编13号。黄砂岩平顶龛,高5.90米,宽5.60米,深2.60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佛母大孔雀明王面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一巨形孔雀,孔雀头离地高3米,展翅欲飞状,翅长5.80米。明王头戴花冠,冠上有7身小坐佛,著臂钏,胸饰璎珞,胸前4手:左上手执羽扇、下手捧经页。右上手持莲苞,右下手捧蟠桃。身饰双重圆形背光。正壁刻二天王,一持鞭,一拱手捧鞭,旁刻一旗,上刻”药叉”二字。另存神像10余尊。龛左壁刻大黑蛇缠绕树干上,树下有一大石,比丘名莎底被蛇伤后,匍伏于石上,侧立阿难双手合十。壁面还刻一犬、一龟、一虎。龛右壁刻二神像,一执鞭、一捧扁盒,还刻二罗汉,一坐、一立;另刻一蛇逐龟像。
D4-10 大佛湾毗卢道场 南宋 编14号。砂岩平顶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窟门正南向口,门楣刻”毗卢道场”四字,款”相散郎知重庆甲府事姚□□书”。幷刻联。门外壁上刻4天王及14小佛龛。门侧存二跪立石狮。窟内后壁镌一双层六角飞檐攒尖式石亭。一层立四蟠龙柱,下为莲花座,莲瓣外侧皆刻小坐佛。莲座下为六角露盘,正面东侧刻城门,门上刻”正觉门”三字,正面西侧刻”翅头城”,两门中刻十小佛。余各面刻花草人物等。下又是莲座,座下压一蟠龙,龙身位于须弥山,四力士抬莲座。檐面刻瓦垄,小佛瓦当。亭顶存双层小塔七座,塔内每层坐一小佛。全亭现五面,各面设龛,龛上四小佛像与花草装饰。正面龛高2.03米、宽1.68米、深0.8米。龛内主像刻毗卢舍那佛,高1.62米、宽0.87米,头着花冠,冠上一坐像。佛口出毫光二道,双手结毗卢佛印,结跏趺坐莲台上,左右龛内各刻三面六层塔,每层塔各面内均存一坐佛。左右后两面龛中,东龛释迦坐像,面东,高1.53米、宽0.59米,双手拱起结印。侧侍普贤,高1.4米,宽0.58米,站于白象之上,象高0.5米,下有一侍者,头残。西龛内有一卢舍那佛坐佛,面西,高1.53米、宽0.59米。窟东壁毁。西壁,主像为三佛,其一、头着花冠,冠上坐小佛,螺髻露于冠外,结跏趺坐莲台,侧侍文殊、普贤,幷存供养菩萨等。余二佛略同上佛。南壁刻佛、菩萨、天王、青狮、白象、飞天。窟门甬道存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庆府推官卢江之等题记。
D4-11 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龛 南宋 编15号。灰砂岩平顶龛,高6.90米,宽14.5米。高浮雕近圆雕。造像分三层,上层为半身七佛像,皆幷列面南,造像面额丰满,褒衣博带,饰圆形头光。中层由十一组人物图案组成,据《报父母恩重经》镌,劝诫人们知父母恩,多尽孝道。中为一女一男行合巹礼,投佛祈求嗣息。余”父母十恩图”即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6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各图紧扣主题,人物造型生动,每一组造像上方皆题相关内容的文字。下层为阿鼻地狱图,其状甚惨,以告诫人们生不作好人,死后入阿鼻地狱,遭蛇咬、火烧等酷刑。
D4-12 大佛湾雷音龛 南宋 编16号。黄砂岩平顶龛,高7米,宽6.8米。壁上幷列风、雷、电、F、雨等诸神。皆高浮雕造像。风伯,头戴襆头,冠带飞飘,髯须怒目,双手挤压一大风袋,袋口朝下,作放风状,足跨弓箭步似着力状。雷神,头以羊首,手执巨锤,身周以七鼓,似擂鼓放雷状。电母,直立F间,颈绕飘带,手分执宝镜,电光自镜心出。F神,一男身披F罩,面鼓腮,手指天,作吐F散雾状。雨师,慈祥老者像,跨下骑飞龙,左手端盘,右手持拂,296化较重。中为城楼。岩上立二人,人之东侧各一楼阁,东楼阁上存二人;楼阁左方存菩提树,二修行者在树下说法;楼阁左下方有4人抚棺痛哭。西楼阁上,亦有二组人物,已风化。
D4-7 大佛湾释迦佛涅槃龛 南宋 编11号。又名卧佛。平顶龛,高7米、宽31.6米。造像高浮雕、圆雕。释迦头著螺髻,双目微闭,神态安详,右侧卧,向西,左手平伸,身长31.5米,肩宽7米(未全),头北足南,膝以下没入南壁岩石中。释迦腹前存一供桌,桌上供盘盛桃、石榴、佛手、葡萄等。供桌内侧二半身天王作捧抬供桌状。桌外侧〔存二半身天王,左天王执净鞭,右天王捧供盘,均高2.20米。桌前一帝释半身像,高1.8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笏,面内哀悼状。桌上方一祥云绕顶,顶上站9人,中为母摩耶夫人、左为姨母、右为发妻,两侧又各立三天女。释迦首侧立一半身天王,高2.90米;南侧分立半身迦叶、赵智凤、柳本尊、阿难、舍利子、须菩提、富楼那、目犍连、迦旃延、阿那律、耶输陀罗、摩难拘利、优婆罗、罗侯罗,均高1.50~2米许,圆雕。
D4-8 大佛湾九龙浴太子龛 南宋 编12号。平顶龛,高6.40米,宽4.50米。壁面上下错落雕刻9龙头,其间云朵缠绕。中为一大龙头,正口吐清泉沐浴金刚台上端坐的裸身太子,太子头现毫光二道,双手合十,身高0.93米。左右分侍一手捧金刚台的半身天王,左天王一手指地、右王天一手指天,喻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各高1.43米。大龙头上方还存8小龙头。金刚台前为半圆形石池,贮接流水。池旁凿九曲涧,引池水过释迦身注入南壁前玄报井内。
D4-9 大佛湾孔雀明王经变龛 南宋 编13号。黄砂岩平顶龛,高5.90米,宽5.60米,深2.60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佛母大孔雀明王面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一巨形孔雀,孔雀头离地高3米,展翅欲飞状,翅长5.80米。明王头戴花冠,冠上有7身小坐佛,著臂钏,胸饰璎珞,胸前4手:左上手执羽扇、下手捧经。右上手持莲苞,右下手捧蟠桃。身饰双重圆形背光。正壁刻二天王,一持鞭,一拱手捧鞭,旁刻一旗,上刻”药叉”二字。另存神像10余尊。龛左壁刻大黑蛇缠绕树干上,树下有一大石,比丘名莎底被蛇伤后,匍伏于石上,侧立阿难双手合十。壁面还刻一犬、一龟、一虎。龛右壁刻二神像,一执鞭、一捧扁盒,还刻二罗汉,一坐、一立;另刻一蛇逐龟像。
D4-10 大佛湾毗卢道场 南宋 编14号。砂岩平顶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窟门正南向口,门楣刻”毗卢道场”四字,款”相散郎知重庆甲府事姚□□书”。幷刻联。门外壁上刻4天王及14小佛龛。门侧存二跪立石狮。窟内后壁镌一双层六角飞檐攒尖式石亭。一层立四蟠龙柱,下为莲花座,莲瓣外侧皆刻小坐佛。莲座下为六角露盘,正面东侧刻城门,门上刻”正觉门”三字,正面西侧刻”翅头城”,两门中刻十小佛。余各面刻花草人物等。下又是莲座,座下压一蟠龙,龙身位于须弥山,四力士抬莲座。檐面刻瓦垄,小佛瓦当。亭顶存双层小塔七座,塔内每层坐一小佛。全亭现五面,各面设龛,龛上四小佛像与花草装饰。正面龛高2.03米、宽1.68米、深0.8米。龛内主像刻毗卢舍那佛,高1.62米、宽0.87米,头着花冠,冠上一坐像。佛口出毫光二道,双手结毗卢佛印,结跏趺坐莲台上,左右龛内各刻三面六层塔,每层塔各面内均存一坐佛。左右后两面龛中,东龛释迦坐像,面东,高1.53米、宽0.59米,双手拱起结印。侧侍普贤,高1.4米,宽0.58米,站于白象之上,象高0.5米,下有一侍者,头残。西龛内有一卢舍那佛坐佛,面西,高1.53米、宽0.59米。窟东壁毁。西壁,主像为三佛,其一、头着花冠,冠上坐小佛,螺髻露于冠外,结跏趺坐莲台,侧侍文殊、普贤,幷存供养菩萨等。余二佛略同上佛。南壁刻佛、菩萨、天王、青狮、白象、飞天。窟门甬道存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庆府推官卢江之等题记。
D4-11 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龛 南宋 编15号。灰砂岩平顶龛,高6.90米,宽14.5米。高浮雕近圆雕。造像分三层,上层为半身七佛像,皆幷列面南,造像面额丰满,褒衣博带,饰圆形头光。中层由十一组人物图案组成,据《报父母恩重经》镌,劝诫人们知父母恩,多尽孝道。中为一女一男行合巹礼,投佛祈求嗣息。余”父母十恩图”即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6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各图紧扣主题,人物造型生动,每一组造像上方皆题相关内容的文字。下层为阿鼻地狱图,其状甚惨,以告诫人们生不作好人,死后入阿鼻地狱,遭蛇咬、火烧等酷刑。
D4-12 大佛湾雷音龛 南宋 编16号。黄砂岩平顶龛,高7米,宽6.8米。壁上幷列风、雷、电、F、雨等诸神。皆高浮雕造像。风伯,头戴襆头,冠带飞飘,髯须怒目,双手挤压一大风袋,袋口朝下,作放风状,足跨弓箭步似着力状。雷神,头以羊首,手执巨锤,身周以七鼓,似擂鼓放雷状。电母,直立F间,颈绕飘带,手分执宝镜,电光自镜心出。F神,一男身披F罩,面鼓腮,手指天,作吐F散雾状。雨师,慈祥老者像,跨下骑飞龙,左手端盘,右手持拂,作随F施雨状。观雨神,位于右壁角,头著软脚襆头,络腮胡须,身穿2领朝服,面向西,作观雨状。图下方还刻一仰,一匍二人,周身火焰熊熊,极痛苦状。龛下壁上,横刻”雷音一震惊天地,万物生芽别是春”。幷存残诗二首。
D4-13 大佛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 南宋 编17号。灰砂岩平顶龛,高7.10米,宽14.70米。高浮雕近圆雕造像。中部为释迦半身像,面南,高3.70米,肩宽1.40米。头饰螺髻,面相丰满,袈裟复体,左手捧钵平放胸前,右手结印。头顶出毫光一道,光中现天宫,上书”忉利天宫”,内雕四小菩萨。佛左壁刻天、人、地狱;右壁刻阿修罗、牲畜、饿鬼。龛顶横列”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主像腹部下为《三御制佛牙赞》摩崖碑,碑高2.38米,宽2.41米。此碑两侧为《大方便佛报恩经》、《释迦牟尼佛为末世众生设化法故担父王棺》碑,均高2.38米,宽0.71米。在主像与碑的东西两侧壁面上,刻《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及佛本生故事图十二组等,如鹦鹉行孝、太子割肉供父母、太子舍身济虎、六师外道、吹笛女、释迦亲抬父母棺等,极生动感人。
D4-14 大佛湾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 南宋 编18号。灰砂岩平顶龛,高8.10米,宽20.20米。高浮雕近圆雕。主像阿弥陀佛为半身像,面南,头饰螺髻,双手结印,额出二毫光横贯全龛。佛头东西两侧分存一楼阁,内雕一佛坐莲台;楼底分雕一半身菩萨,饰花冠和2光,东菩萨持莲花、西菩萨双手捧果盘。阿弥陀佛侧分刻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半身像,略小于主像。观音头上方龛壁顶端处,有十方诸佛幷列两立。侧为一飞天,飞天下有一青鸟,飞天左下一楼阁,楼旁一半身菩萨,楼檐书”大宝楼阁”四字。大势至头顶〔存十方诸佛,飞天,青鸟与左壁对称,但楼阁为双层,楼上坐一菩萨,楼下立一人,楼旁为一半身菩萨,楼檐刻”珠楼”二字。三圣像下存内外栏杆,栏上儿童戏耍,或立伎乐童子,内栏以上为西方极乐净土,内外栏间刻”三品九生图”,全龛左右两侧转角与东西壁自上而下共刻”十六观图”。均精湛超常。
D4-15 大佛湾地狱变相龛 南宋 编20号。灰砂岩平顶龛,高13.80米,宽19.40米。造像高浮雕。地藏结跏趺坐莲台,戴花冠,胸饰璎珞,对襟薄衫,左手捧如意珠,身后五彩2光。肩上刻十方佛2龛。二胁侍为比丘装,侧分列侍者。其下刻造型极恐怖的十八组地狱变相:刀山地狱、镬汤地狱、寒冰地狱、剑树地狱、拔舌地狱、毒蛇地狱、剥碓地狱、锯解地狱、黑暗地狱、铁床地狱、截膝地狱、阿鼻地狱、饿鬼地狱、铁轮地狱、刀船地狱、粪秽地狱等,以劝诫人们勿做恶事,否则死遭恶报。另刻《天堂地狱论》,还存赵智凤立像,高1.45米,其身穿袈裟,左手挟梵夹,右手结手印作说法状,侧刻”天堂〔广,地狱〔阔。不信佛言,且奈心苦”、”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
D4-16 大佛湾柳本尊行化道场 南宋 编21号。灰砂岩平顶巨龛,高14.60米,宽24.80米。高浮雕造像。主像柳本尊坐莲台,高5.20米,居土装,头戴四方平顶巾,巾中一坐佛,面蓄三绺长须,眇右目,缺左耳,断右臂,右手伸二指于胸作说法状。侧侍文殊、普贤半身像,文殊捧经书、普贤持莲花。龛顶横刻”唐瑜伽部主揔持王”八大字。围绕柳本尊造像三层:上层横列九2龛,龛内分镌一佛或菩萨,横列,合为”五佛四菩萨”;中层刻”柳本尊十炼图”即炼指图、立雪图、炼踝图、剜眼图、割耳图、炼心图、炼顶图、舍臂图、炼□图、炼膝图,每图皆雕菩萨作证。下层为柳本尊文武仆从侍卫图,共存人物17人。
D4-17 大佛湾十大明王造像 南宋 编22号。除5尊明王像接近完工外,余属半成品或粗胚,斧凿旧痕尚存,考其-因系蒙兵入侵而停工。幅宽24.8米,造像高浮雕。中为大秽迹明王,面南。明王三头六臂,怒发冲冠,竖眉鼓目,嘴显獠牙,额刻一眼,眼中出毫光一道,光中现释迦本身像(毁);两手上举,一执鞭(残),一执金轮;两手胸前合十(未竣);下两手未凿出。头左右一飞天,明王上方刻”大秽迹金刚本师释迦牟尼佛化”。右侧列五王,均半身,从东至西,大火头明王、大威德明王、大愤怒明王、降三世明王、马首明王。以上明王面目凶恶,或三头六臂,或三头四臂,每王存题名。大秽迹明王左侧四明王,半身,未完工,即大笑金刚明王,无能胜金刚明王、大轮金刚明王、步掷金刚明王,或两头四臂,或三头六臂,仅大笑金刚明王刻有题名。
D4-18 大佛湾2觉洞(窟) 南宋 编29号。整石开凿,平面呈长方形,高6.02米,宽9.55米,深12.13米。高浮雕、圆雕。门面北,前存六级台阶。甬道长3.90米,外小内大,甬道左壁横刻”报恩2觉道场”;右壁直刻楷书”宝顶山”三字,为宋人所书。窟内开天窗采光,洞顶泉水引入洞口由龙嘴吐出,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幷经暗沟流出洞外。正壁圆雕三身佛,毗卢佛居中,其双手胸前结印,坐身高1.95米,肩宽1.02米,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为一蟠龙;毗卢左雕报身佛卢舍那佛,实雕阿弥陀佛;右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二像坐高均1.75米,宽0.92米,厚0.69米,连座高4米,座下刻四狮举座。主佛前下跪一菩萨,作求法状。左右壁分刻6尊精美的2觉菩萨分坐莲台,12尊菩萨肌肤感甚佳,衣褶流畅。壁面刻奇山异峦,行F流水,楼台亭阁,人物鸟兽等。
D4-19 大佛湾牧牛造像 南宋 编30号。依山凿造于高4.55米、长27米的崖面上。高浮雕近圆雕造像。画面极生动风趣,曲折小道,幽静林泉,其间多牧牛图,一牛翘尾狂奔,牧童用力拉绳。一牛跪地饮涧水或自舔其蹄。另刻赶牛牧童、谈笑攀肩牧童、吹笛牧童、开怀敞衣仰卧沐浴阳光的小童等。侧有顽猴戏衣等图案。以驯牛来喻修行。
D4-20 小佛湾七佛壁造像 南宋 编2号。位于大佛湾东南300米处。平顶,高3.08米,宽7.38米、深0.72米。高浮雕造像,壁面横列72龛,直径0.98米,龛内分刻一坐佛,面北。佛头饰螺髻,穿通肩袍服或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面略同,或执如意,或捧经书,或执羽《,或结印,一佛手心出毫光至龛外等。佛上方壁面开25小龛,直径23厘米,龛中坐一小佛,风化。左壁上端亦存5小龛,龛内一坐佛。右壁镌南宋《南无金幢宝胜佛教诫碑》,高1.03米,宽0.75米。
D4-21 小佛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和报父母恩重经变相窟 南宋 编3号。摩崖窟,高2.10米,宽1.58米,深2.67米。门楣石梁横刻”古迹石池宝顶山”七字。造像高浮雕。主像释迦头著螺髻,身穿袈裟,左手腹前持钵,右手残。窟左右壁内侧刻《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和佛本生故事图,外侧刻《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图。具体如次:西壁上部雕“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图”;中层部分风化,存“萨陲太子舍身济虎图”;下层刻”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东壁内侧上部刻”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图”;中层为”释迦诣父王所珍病图”;下层为”释迦佛亲抬父王棺图”。两壁外侧雕父母恩重经变故事:东壁外侧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及护胎守护恩、生子忘忧恩、推干就湿恩、洗濯不净恩、6行忆念恩等6组造像。西壁外侧镌:临产受苦恩,咽苦吐甘恩、哺乳养育恩、为造恶业恩、究竟怜悯恩等5组像。
D4-22 小佛湾毗卢庵 南宋 编4号。石室,室高2.93米,宽1.68米,深4.1米。造像高浮雕。主像毗卢佛,面北,头饰螺髻,身穿褒衣博带式佛袍,双手胸前结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周以大2龛。佛头出毫光两道,飘逸绕出2龛外。佛两侧壁上各存一小2龛,左龛内坐柳本尊,身着居士巾、服,眯右眼,缺左耳、左臂,右手指毗卢佛左壁之偈语“假使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右龛刻释迦佛,头饰螺髻,身穿袈裟,双手胸前结印。二佛间存偈语”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忘,因5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三像上方横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毗卢佛下方刻一坐金刚和三立神。室左右壁上部刻数排小2龛,直径32厘米,龛中坐一佛,左壁19龛,右壁35龛。石室后部正壁处上方横梁上幷排七佛龛,龛中各一佛。梁背横题”毗卢庵”三字。
D4-23 小佛湾毗卢庵窟 南宋 编9号。摩崖平顶窟,高2.3米,宽1.7米,深2.88米。造像多浮雕,〔存□线刻工艺。主像毗卢佛,面北,结跏趺坐于正壁一大2龛中,龛直径1.26米。佛头著高花冠,下显螺髻,冠中刻柳本尊坐像,佛穿袈裟,双手胸前结印。佛两侧上部分刻文殊、普贤龛,龛圆形,直径0.41米。龛旁刻偈语:”本者根本”、”尊者最尊”,佛龛两侧中部各竖刻偈语”各发无上菩提心”,“8入毗卢法性海”。窟内侧左壁刻阿弥陀佛,下为不动佛;右壁上雕宝生佛,下为阿弥陀佛。两壁中部上下立4菩萨。两壁下部各刻四大明王。两壁外侧及佛与菩萨间刻柳本尊十炼图。窟中部一横梁梁上雕小佛龛。窟口梁上亦刻13龛,龛中多刻坐佛,其中两侧大龛内刻赵智凤像。梁北面横刻”毗卢庵”三字。窟口横楣上存5小佛2龛。门柱存偈语。窟外东、西、南壁均存佛像。窟后南壁浮雕2碑,高1.32米,碑额横刻”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十二字,其下线刻佛像,像下刻一宝塔,碑侧刻吉语若干,塔两边刻:“释迦如来涅槃至辛卯绍定四年(1231)得二千一百八十二年”。塔下为碑文,末款”嘉定十年(1217)四月一日,庆元府阿育王广利禅寺住持传法臣僧道权谨书”。碑旁分刻二护法金刚像、壁上部开16个小2龛,龛中坐一小佛。东、西外壁上部各开40个2龛,龛中各坐一佛。下部为地狱变相图。
D4-24 小佛湾经目塔 南宋 编1号。方形三层实心楼阁式石塔。高7米,坐南向北,各层内收,飞檐翘角。第一层高2.1米,每面宽2.3米。正面中部一2龛,径1.24米,龛中坐宝顶创始人赵智凤,卷发披耳。龛上部塔壁横刻”佛说十二部大藏经”八字,字侧各开一2龛,径0.31米。大2龛侧竖刻”六代祖师传密印……”。余三面近飞檐处均存8个小2龛,径0.23米,龛中刻一坐佛。该层塔身还密刻《武周经录》,楷书、竖列行文。往上二、三层均设2龛,龛中雕菩萨像一尊。塔身布经目。另刻赵智凤宣教誓言。各层有莲瓣装饰。塔刹葫芦式。
D4-25 珠始山佛及八护法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北1.5公里处。红砂岩,摩崖平顶龛,高3.6米,宽5.8米,深2.7米。主像释迦佛,面北,半身高2.6米,肩宽1.88米,胸厚0.43米。面短2,头饰螺髻,额饰白毫,身披袈裟,胸现内衣结,双手置于胸前(残),项后存2光,佛身两侧各立四护法金刚,身高1.16米,肩宽0.54米,胸厚0.3米。金刚上方壁面分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龛顶壁刻“古迹珠始山”五字,题于明代。
D4-26 龙潭渔翁像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龙村西北1公里处。摩崖高浮雕造像。渔翁身高1.2米,肩宽0.58米,胸厚0.29米。面南,头戴斗笠,肩披蓑衣,身着斜襟窄袖长袍,腰系肚带,带上现铜钱两串,呈跪蹲式,左手放右膝上,手心向上,右手放腹前作握物状(鱼竿),面向左作谛听状;左放一供桌、一扁形芭篓。此像上部存清代增刻送子观音等。另在东侧崖壁上,见明代”古迹龙潭”四大字;其右存清刻“所求灵感”四字。
D4-27 大佛坡双身佛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东南2公里处。摩崖龛,顶为二穹窿式,龛高1.4米,宽2.6米,深0.7米。高浮雕造像,像面东,半身,像高1.2米,肩宽0.9米;头饰螺髻,身着袈裟,胸裸于外,双手套袖作拱手状,右佛捧钵、左佛手上执物已残。壁上刻”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字样。另在80米外一巨型方石的四壁上,存二十四诸天像,每壁6像,皆坐式,像高0.92米,肩宽0.48米。造型极生动。
D4-28 仁功山华严三圣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南1.5公里处。平顶龛,高3.03米,宽3.4米,深2.4米。高浮雕造像。主像毗卢舍那佛,面东北,半身,高2.7米,肩宽1.8米,胸厚0.8米。佛面丰硕,头戴高花冠,露两排螺髻,冠底垂璎珞饰挂,佛眉间白毫上出毫光,上开至冠中成F座,座上托莲台,台上置一2日,从日内射出毫光两道,在上方交叉后飘达龛顶。鼻残,颈耳有裂纹。侧刻文殊、普贤,已残破。三像后壁刻奇山异石,流水行F等。龛侧存二残龛。
D4-29 龙头山毗卢舍那佛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北2公里处。摩崖平顶龛,高3.3米,宽4.3米,深2.3米。高浮雕造像。佛面东南,半身,高2.7米,肩宽1.7米,头布螺髻,身穿袈裟,腹前现内衣结,双手拱于胸前作最上菩提印。左右各立一护法金刚,高2.18米,宽0.8米。后壁刻菩提树及青鸟进食图案。
D4-30 龙头山护法金刚龛 南宋 摩崖平顶龛,高4.6米,宽5米。高浮雕造像。金刚,面北而立,面目狰狞,满脸胡须,头顶高盔,两鬓怒发上冲,内著铠甲,外穿长袍,腰束带,肩披斗篷,左手前举二指,右手握鬼头刀(残),脚下二风火轮。主像两侧各刻3人,左上为金刚,下排为一兽首人身及一跪式人物。右上亦为金刚,下为兽面人身神及一戴枷女囚。
D4-31 佛祖村华严三圣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佛祖村西南1.5公里三块碑处。摩崖平顶龛,高3.6米,宽4.2米,深2.2米。高浮雕造像。毗卢舍那佛居中,面北,半身像,高2.35米,肩1.99米,头高1.52米,宽0.7米。胸以下为一通龛基台,高1.26米。毗卢佛身着对襟通肩佛袍,面相丰满,头戴高花冠,冠下露螺髻,额顶白毫中出一光,上开为F;F中坐像为柳本尊,面蓄三须,缺左耳,眯右眼,著袍,左袖空搭膝上,右手执念珠于腹,项后有2光。左为文殊,头戴高花冠,冠下披F发,冠底饰七朵宝花,花正中为坐佛,项后存2光。右普贤仅余一头。主佛壁刻“假使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假使百万劫,所作业不忘,因5会遇持,果报还自受”。龛右壁塌。
D4-32 广大山华严三圣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东1公里处。灰砂岩,平顶龛,高4.6米,宽6.8米,深2.8米。摩崖高浮雕造像。毗卢舍那佛,面东北,半身像,高3.7米,肩宽2.4米,胸厚0.7米。佛面短胖,头戴高花冠,冠下显螺髻,著袈裟,腹前现内袍衣结,双手于胸前结最上印。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同为半身像,高2.6米,肩宽1.5米。二菩萨头戴化佛冠,背饰圆形身光及头光。主像上方顶壁存“古迹广大山”五字,刻于明代,两侧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三圣腹以下,为一通龛基座,正面镌“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文字。
D4-33 松林坡华严三圣龛 南宋 位于宝顶镇山王村南200米。灰砂岩,平顶龛,高2.5米,宽3米,深1.6米。摩崖高浮雕造像。毗卢舍那佛面东南,半身佛,高1.2米,肩宽0.9米,胸厚0.18米。佛头着花冠,冠下显螺髻,冠中小佛坐莲台,小佛身后存2光,冠顶射二毫光于龛顶交结全龛。佛穿袈裟,冠后垂二带于胸侧,左臂已断,右手捧物残,胸下部残。左文殊、右普贤皆著小佛花冠,身披袈裟,二冠带垂肩,胸饰璎珞,文殊面部略损,双手于胸前捧经书;普贤双手执如意,颈以下残。
D4-34 佛祖岩华严三圣龛 南宋、明、清 位于宝顶镇佛祖村南1公里。摩崖平顶龛,高5.04米,宽10.6米,深3.7米。高浮雕造像。造像面西,均半身。毗卢舍那佛居中,头著高花冠,冠下显螺髻,眉间白毫上出彩F,F上为柳本尊坐莲台,两侧为莲花,佛著对襟通肩佛袍,双手胸前结印,佛高3.7米,肩宽1.62米。左侍文殊、右侍普贤均半身,高3.5米,肩宽1.51米。毗卢佛下正面雕一高2.3米的八角飞檐塔,塔下八角台基,正面小佛坐2龛中,塔柱刻字,塔顶为莲座,上一如意珠,珠上荷《宝盖。塔前一香炉,上铭”大明成化八年(1472)制”。龛内右壁存《大藏佛说护守大方大千国上经》,文字漫漶。另存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大佛寺记碑》。
D4-35 塔耳田释迦真如舍利宝塔 南宋 位于宝顶大佛湾东200米处。三层方形石塔。通高6米,边宽0.6米。坐东向西。第一层,四面各开一2顶长方形龛,龛内雕释迦牟尼佛,佛头饰螺髻,著通肩宽袖长袍,双手胸前结印,塔正面龛眉横刻”释迦真如舍利宝塔”八字,飞檐已残。第二层,底为一莲台,台上立塔身,四面开龛,龛内存释迦坐像一躯。第二层上方为八角飞檐。第三层座同为一莲台,其上立塔身,塔身2鼓状,素面,檐上立三宝珠塔刹。(见《大足石刻研究》)
D4-36 宝顶塔 南宋 位于大佛湾东500米,因外形上大下小,传说建到四层时,因兵荒马乱未竣工,俗呼倒塔。八角四层实心楼阁式石塔。高8米。八角形基座,座高0.60米,直径3.2米,座上刻八瓣莲花。第一层塔身高1.63米,直径2.52米,每面宽1.04米,各面开龛呈椭圆形,高1.14米,宽0.71米,龛内立一菩萨;龛像上两角各刻一字,四面合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光辉,法轮常转”。上端为八面莲台,台上存基座,座上为二级塔身,高1.78米,各面亦开龛,龛内多坐一佛,高0.98米,肩宽0.47米,内有二龛为赵智凤坐像,卷发披耳。本级上端各面刻三小2龛,径28厘米,各坐一佛。上为八角飞檐,三级塔身八面开龛,龛中均刻佛,上端每面均开3~4龛,内存小佛四级,八面开龛,各龛雕佛各一,上端亦见小龛4个,像多风化。塔顶乱石凸出,为粗石料。已建亭保护。
D4-37 石门山玉皇大帝龛 石马镇新胜村3组 南宋 编2号。位于石马镇新胜村。摩崖龛,弧形顶,高0.82米,宽0.93米,深0.39米。高浮雕造像,主像玉皇大帝头著冕旒,面微胖,颌下蓄长须,香袋护耳,冠带悬颈,身穿2领大袍,罩对襟衣披,手捧玉珪,足踏方几上,端坐于双钩靠背椅上,坐身高0.7米,肩宽0.22米。侧侍二头戴襆头,身穿2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的太监,分举一长柄日月宝扇。龛外下部两侧一立千里眼、一立顺风耳,皆高1.82米,肩宽0.49米。千里眼左下立一男老供养人。供养人右上方见”男杨伯高伏为□□□故先考杨文忻镌造真容一身供养,其故父享□年八十岁,于丙寅绍兴十六年(1146)十月二十六日辞世,丁卯二月十日记”。顺风耳侧〔存一则同时同一人刻的造像记。龛内还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妆塑玉皇碑记》,内容为捐款人姓氏等。
D4-38 石门山水月观音龛 北宋 编4号。摩崖平顶龛,高1.32米,宽1.09米,深0.24米。高浮雕造像。观音面东,随意坐于山石座上,坐高1.24米,肩宽0.23米。观音造型优美,头著高花冠,面狭长,上身裸于脐下,左手撑座,右手置膝,胸饰璎珞,下身着裙裤,膝部挂饰带,左足垂踏一山石,右脚斜蹲座上,手掂飘带。身后存双重圆形火焰背光,头部两侧壁角各刻一祥云飞天。观音座上左侧立一净瓶,座下正中刻夜叉举香炉于头。座下左右刻海水,水中显普陀山。观音座左侧镌一小菩萨双手捧供盘,立于彩F托护的莲台上。菩萨头戴花冠,身穿2领衫,身后彩带飘逸。内壁残见造像”甲戌绍圣六年(1094)□月八日造”等字。
D4-39 石门山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窟 南宋 编6号。摩崖平顶窟,高3.02米,宽3.5米,深5.79米。造像均高浮雕。主像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头饰高顶螺髻,著2领通肩佛袍,双手胸前相向结印,背饰莲瓣形身光和圆形火焰头光。佛头螺髻中部出白毫,显毫光四道,于头顶上方交叉再沿窟顶至窟外,光中存小佛和宝阁楼,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坐像高1.3米,肩宽0.48米,通高2.4米。莲座下为2台,以下压一夺珠蟠龙,莲下为倒莲形座基。像侧二石墩,墩周雕二龙戏珠等。左侍观音、右侍大势至菩萨,结跏趺坐于金刚台上,坐高1.31米,宽0.45米,通高2.11米。观音左侍一举香炉的男供养人;大势至右侍一手捧供盒的女供养人。窟左右壁下部分立五净坛,坛内出双梗莲花,幷衬以荷《成莲台,莲台上赤足立十圣观音,身高1.75米,肩宽0.38米,通高2.35米。均刻饰精湛。近窟门处存善财功德和献珠龙女,窟门外雕四大天王。窟内各像上方-均存造像记,残存8则,见”绍兴十年(1140)、绍兴十一年(1141)”文字等。
D4-40 石门山孔雀明王经变窟 宋代 编8号。摩崖平顶窟,高3.18米,宽3.12米,深2.31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离窟门0.95米处为中心柱,与主像合而为一。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面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明王端庄,头戴高花冠,耳垂双珠,胸饰璎珞,穿对襟轻纱天衣,下着裙,存四臂,左上手托经书,左下手持扇于膝,右上手托如意珠,右下手握莲苞于腹前。项后饰2火焰光。明王莲台下雕一孔雀,展翅欲飞状,两足踏莲花,头高1.7米,翼宽1.9米。孔雀尾翎通过明王身直达窟顶,形成柱状以支撑窟顶。主像后壁上层造十立式罗汉;中层刻三官人立像,左刻天女骑孔雀,右刻一飞龙,下层刻二官人立像,及阿难、莎底比丘和一持枪神将。窟左壁由上至下一层雕坐式一佛二菩萨和三立式罗汉;二层雕阿素罗王与忉利天帝释斗战图;三层刻一妇、一官、一男侍;四层镌一官人、一武将、一比丘坐四方亭阁。窟右壁从上至下共五层;一层立五罗汉;二层刻二女及一跪式一头陀均立于彩F上;三层刻F头,F上立一武士;四层雕一女、一官人立F上;五层刻一官,一武将及飞檐亭阁。
D4-41 石门山独脚五通大帝龛 南宋 编7号。摩崖弧形龛,高2.8米,宽1.24米,深0.39米,内壁呈扇形。造像高浮雕近圆雕。五通大帝,身高1.87米,宽0.5米,风火轮高0.53米,厚0.25米。头戴束发金冠,广额深目,狮鼻阔口,外穿2领窄袖大袍,腰勒甲带,左手举前胸,右手甩于身后,衣袖飘动状,身体面南,缺右腿,左足似金鸡独立状,立于一风火轮上。
D4-42 石门山三皇洞 南宋 编10号。摩崖平顶窟,高3.01米,宽3.9米,深7.8米。造像高浮雕。三皇均戴平顶高方冠,香袋护耳,内著2领荷边领衣衫,外罩宽袖大袍,双手胸前执笏,端坐双龙头靠椅,胸部悬宝花宽带,双足著靴踏于方形几上。天皇居中,容貌年少英俊,坐高2.04米,肩宽0.66米;地皇、人皇坐高2.01米,肩宽0.61米。天皇头上横列三清坐像龛,径0.43米,右龛残。地皇左上正壁角处,立一凶面官人,人皇右侧右壁角中部立一侍女。三皇左右壁前各立一身高1.94米,肩宽0.52米的护法神将。窟左壁由内至外造像二层:第一层造二十八天人像,多为道姑、官人像,各像高0.5米,宽0.14米。第二层雕六立像,皆高1.94米,肩宽0.4米。内有真武大帝,余多为官人像。窟右壁造像除壁首护法外,窟内壁存造像记数则,已漫漶不清。
D4-43 石门山东岳夫妇龛 南宋 摩崖平顶龛,高2.4米,宽3.64米,深0.66米。造像高浮雕近圆雕。东岳夫妇幷坐,面西南,坐身高0.89米,肩宽0.3米。东岳,头戴翘脚襆头,面净无须,身穿2领朝服,服上饰螭图,拱手于膝,端坐于双龙靠背椅上,双足蹬靴,踏于方形几上。夫人在右,凤冠霞帔,身着命服,外罩对襟宽袖长袍,肩围飘带,双手置腹,端坐于龙头靠椅上,足踏方形几上。二像椅后一屏风,其两侧分侍一斜领长袍拱揖童子。东岳夫妇身后及两侧刻男文官像70身,头戴高顶方冠或展脚襆头,身穿朝服。手捧笏、书、经、巾、拂等物。龛外正下方壁面浮雕地狱变相,已风化。龛左壁残坍。
D4-44 圣寿寺 宝顶镇 清代 位于大佛湾上方。寺兴于宋,元毁,明再建,又毁,清代重修,1953年、1980年又维修。占地面积3386平方米,坐南向北,由低至高依中轴线排列:山门、韦陀殿、大雄殿、罗汉殿、燃灯殿、维摩殿。山门内两侧为文革后复建的天王二殿。两侧还存厢房,四周高墙环绕,寺前古木参天。山门重檐飞阁,面阔15米,进深10.2米,高9.25米,木结构,歇山顶,脊饰宝瓶,两端鸱吻翘立。门侧蹲二石狮。维陀殿,面阔五间21.5米,进深15.2米,高15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殿内一神龛,正面主像为玉皇大帝坐像,高3米,侍金童、玉女,高1.5米。殿内存壁画20余幅,神龛□面新塑一韦陀像。大雄殿面阔五间21米、进深五间18米、高15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殿内佛坛塑毗卢佛,高3米,火焰背光6米,以结跏趺式坐于须弥座上,佛著七佛宝冠,双手结印于胸前。另存壁画2幅,石、木碑7通。罗汉殿面阔五间23.35米,进深15米,木结构,歇山顶。殿内塑三世佛,分别由石、木、泥三种材料构成。中像高1.7米,两侧见十一罗汉和壁画17幅。燃灯殿,面阔五间宽17.2米,进深10.2米,高8米,木结构,悬山顶,殿内供燃灯佛。维摩殿面阔五间23.36米,进深15.9米,高17米,重檐歇山顶,脊饰游龙、宝瓶;檐下饰斗栱38攒。殿内神坛高1.6米,宽4.3米,长4.4米;四周绕以径0.3米的2龛70余枚,内刻小佛若干;神坛上刻一石床,床上维摩居士头枕绣球狮作卧疾状,旁为一宝座,上文殊菩萨端坐。该寺造像始于宋,明清补修。圣寿寺毗邻宝顶佛湾,与石刻相辉映,保存完好。
D4-45 广大寺 清代 位于宝顶镇大佛湾西南1公里处。始建于清康熙,乾隆九年(1744)、道光十六年(1836)修葺。占地面积3021平方米,坐南向北,-为三重殿,现存前、后殿。前殿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5米,高12米,素面石基高1.63米,两隅分存石阶9级,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七架梁。该殿饰双龙游脊,宝瓶耸顶,两端吻兽高翘,垂戗脊上饰以游龙仙人。后殿面阔四间24米,进深二间9米,台基高25米,下有垂带台阶9级,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另存配殿。寺内泥塑造像27尊。1939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本寺题”广大寺”匾。基本完好
201-D5 普和寺摩崖造像 邮亭镇新红村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1、2号龛凿于五代。1号龛平顶,高0.53米,宽0.45米,深0.12米,造像2尊已残。2号龛略同上龛。3号龛刻于宋代,平顶,高1.50米,宽2.8米,深0.20米。龛中高浮雕文殊、普贤和7观音。保存较好
202-D6 舒成岩摩崖造像 中敖镇大屋村东500米 五代、南宋、明 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凿于南宋,明、清补修。共5龛,造像34尊,均为道教造像,高浮雕。造像内容:1号龛为淑明皇后,2号龛东岳大帝,3号龛紫微大帝,4号龛三清,5号龛玉皇大帝。保存较好。
D6-1 淑明皇后龛 南宋 平顶龛,高1.62米,宽2.5米,深1.09米。淑明皇后造像,高浮雕,面北,端坐于二龙靠椅上,坐高1.34米,肩宽0.38米。皇后著凤冠霞帔,耳垂珠珰,身穿2领朝服,双手笼袖置腹前,胸部束带垂于足间,足蹬靴,放于踏几上。左右分侍一男子,戴软角襆头,身穿2领袍,腰系玉带,足穿F头靴;左侍手捧大宝盒,斜举至头,右侍双手捧小盒至胸;一高0.98米,一高1.05米。右壁侍一怀抱繈褓,内有一婴儿的老妇,身高1.06米。正壁存造像记”大宋昌州大足县若子乡□林里故城场本庄居住奉道弟子米□,意为年前妻室罗氏,七六□或患气疾,眼目不安,遂发诚心,就□F从岩镌造,淑明皇后,求为供养……时以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十二日工毕。□□堂岩道士王田之建祠”。龛楣匾刻”淑明皇后一位”。另见清道光六年(1826),妆修神像记。
D6-2 东岳大帝龛 南宋 龛平顶,高1.64米,宽2.04米,深1.56米。东岳大帝造像,高浮雕,面北,端坐于双钩F头靠椅上,坐高1.26米,肩宽0.45米。面丰,蓄三绺须,头戴平顶无旒高冠,身穿2领宽袖长袍,双手胸前捧圭,足著F头靴,踏于方几上。椅左一侍女双手捧印,高0.94米,肩宽0.22米。东岳大帝两侧各站一高1.09米,肩宽0.72米。戴翘角襆头,穿2领小袍,腰系F带,双手执长柄扇的男侍。龛下壁近角处分存3供养人,男左女右,男像毁、女像束发垂肩,著对襟长衫,胸系围带下垂至足。龛左壁一像毁。右壁为一官人像,双手捧圭坐于椅上。正壁存二题记,右侧题记”金闻之容已兴,虑胜5之未具。东岳之像复著……壬申绍兴二十二年(1152)九月二十二日,前本县押录王谅记。都作状元俊、伏元信,小作吴完明镌龛。紫微殿使日直天君同判□巴:事王举撰,无极上相判,丰都使堂上品道士王”。
D6-3 紫微大帝龛 南宋 龛高1.93米,宽2.8米,深1.51米。造像高浮雕。紫微大帝造像,面西,端坐于双龙头椅上,坐身高1.3米,肩宽0.4米。头戴高顶方冠,香袋护耳,著2领宽袖袍,足穿F头靴置于方几上,双手捧圭,腰中花结饰带过膝垂于座前。左右各侍一高1.45米,肩宽0.48米的神将,束发金冠,身披铠甲,左神三头六臂,手或举法铃、兵器,或按龙头、持印等。右神一头四臂,面黑如炭,穿铠甲,或举法印,或持斧、、剑等,右下蹲一龙。龛左壁存二像,立式,高1.39米,宽0.44米。一著道袍,右手执剑,右脚前蹲一龙;一为侍女,双手捧印。正壁转角处开一龛,内有一女供养人立像。右壁一立像已残。
D6-4 三清龛 南宋 平顶龛,高1.86米,宽2.66米,深0.93米。造像高浮雕。三清横列,面西,盘膝坐于束腰四方台上,坐身高0.92米,肩宽0.36米,座高0.54米;三清头戴莲花形束发冠,身穿斜领宽袖袍,胸系玉带,肩下罩对襟披风。中为玉清天尊,蓄五绺长须,脸方额广,胸前一三脚夹轼立于座上,左手举胸,右手抚轼。左为上清,面瘦,颌下留黑须,左手抱如意于怀中,右手抚膝。右为太清,须眉皆白,脸方硕胖,颌下留浓髯,左手抚膝,右手举胸前握扇,身后有莲形火焰身光与圆形头光。三像后壁刻”三教古洞”四字。龛左壁刻明万历八年(1580)妆彩功德人姓氏。右壁存清《大足县正堂晓谕示禁事》告示。
D6-5 玉皇大帝龛 南宋 平顶龛,高1.86米,宽2.3米,深1.4米。造像高浮雕。玉皇大帝像面西,端坐于双钩F头椅上,身高1.25米,肩宽0.41米。头著冕旒,面带微笑,颌生三绺须,内穿2领小衫,外著对襟宽袖长袍,足蹬F头靴,踏方几上,双手胸前捧玉圭。侧侍高0.98米,宽0.24米的宫女各一,二女手执长柄宝扇遮屏玉皇,扇中各书”日、月”二字,字带圆形边框。两侧各立一妇人,著斜领宫装,胸系带,下身着裙,左妇手捧玉圭;右妇捧缓印于胸,像高1.08米。龛左右壁各坐一老一少尊者。龛左壁门柱上方三小供养人,右门柱二小供养人皆作拱手状。正壁分存二造像及培修记,右侧为造像记”绍兴十三年(1143)”款
203-D7 妙高山摩崖造像 季家镇曙光村南500米 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共8龛、窟。始凿于南宋。造像高浮雕。尤以2号三教合一窟、3号十六罗汉窟、4号西方三圣及十观音龛、5号水月观音窟、8号释迦观音龛保存较佳。余龛残,1号龛阿弥陀佛、6号龛佛像、7号龛观音。
D7-1 “儒释道”三教窟 南宋 灰砂岩平顶窟,高3.14米,宽2.8米,深3.22米。正壁释迦佛造像,面北,以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坐身高1.1米,肩宽0.52米,座高0.47米。头饰螺髻,身穿佛袍,左手抚膝,右手于胸前作说法状;座下一蟠龙,下为须弥山,刻双重圆形火焰背光。两旁分侍阿难、迦叶。左壁刻太上老君,头戴莲花状束发冠,络腮长髯,罩对襟长袍,足穿F头靴,端坐于方台上,坐高1.6米,宽0.48米;左右侍者各一,未竣工,可见束发小冠,穿长袍。右壁刻孔子,头戴冕旒,香袋护耳,内穿荷《边2领衣衫,外罩长袍,双足著靴,踏于饰F形图案的方几上,双手捧笏,身饰漫F光;左右一侍均残。右壁题”东普攻镌文仲璋、侄文珆、文殊、天元甲子记”。
D7-2 华严三圣及十六罗汉窟 南宋 灰砂岩平顶龛,高3.36米,宽3.28米,深5.57米。造像多高浮雕。正壁刻毗卢舍那佛,面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高1.42米,肩宽0.58米;头著高花冠,身穿佛袍,双手胸前结印;座下一蟠龙,下为须弥山,身后饰莲瓣形身光和圆形火焰光,光尖处射出两道毫光交叉绕成三圈,从窟顶延伸至窟外。火焰光及毫光顶壁上,各存祥云一朵,内围刻天乐数种。佛头两侧壁面各刻一跪式飞天。佛侧侍文殊、普贤,一骑青狮、一骑白象;前有象奴、狮奴各一。窟左、右壁浮雕娑罗树,菩提树,树中部为须弥山,左右壁前分刻八罗汉、头残,结跏趺坐,衣穿大袍或袈裟,坐高0.61米,肩宽0.36米。项后均存2光,罗汉手或结印,或持物,造型极生动。
D7-3 西方三圣及十观音窟 南宋 砂岩平顶窟,高3.39米,深4.01米。西方三圣造像,高浮雕,极精。中为阿弥陀佛,面北,佛头饰螺髻,著哉字领通肩大衫,双手置腹前结弥陀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坐身高1.22米,肩宽0.51米;莲台高0.43米,座下三狮托座,下为八角座基。身后双重圆形背光,光尖达于窟顶。侧侍观音,大势至菩萨,皆以结跏趺式坐于金刚座上,二像坐高0.97米,肩宽0.41米,双手于胸前捧物,身后饰双重2光。三圣左右壁上角处,各有一彩F,F中跪蹲一飞天,一捧供盘、一执鲜花。窟左、右壁前分列五观音,身高约1.68米,肩宽0.4米;观音皆头着花冠,耳垂珠珰,发丝披肩;左壁观音穿对襟天衣,右壁观音外著2领方口天衣,下身俱著长裙,胸饰璎珞,项后圆形光,体侧彩带飘拂。
D7-4 水月观音窟 南宋 灰砂岩平顶窟,高3.01米,宽1.94米,深2.52米。高浮雕造像。水月观音造像,面北,头戴花冠,散发垂肩,有荷《披肩,身穿斜襟天衣,裸右臂,胸饰璎珞,右足跷于座上,左足踏座前莲花上,左手撑座,右手搁膝上,圆形大背光,坐高1.68米,肩宽0.54米。座下莲踏旁刻有两片荷《,一张、一卷,《旁刻剪刀草数茎。左侍束发小冠善财,高1.23米,肩宽0.33米;右侍头戴金钗,身穿宽袖衫裙,双手捧盘的龙女,身高同善财。窟右壁存造像记两则,外则”□□绍兴乙亥(1155)仲春五月……妆镌……穆子仁……”。一则为姓氏题名
204-D8 青山院摩崖造像 龙石镇龙门村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4龛,存高浮雕造像10躯,位于长8米,宽5米的崖壁上。1号龛普贤骑白象,前为牵象奴,惜残。2号龛平顶,高1.34米,宽0.86米,深0.24米;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像头、手残,坐于莲台之上;站弟子高0.59米,肩宽0.18米;站菩萨高0.66米,肩宽0.17米,亦残,略见大形。3号龛,弧形顶,高0.92米,宽0.72米,深0.2米;刻地藏菩萨,高0.66米,肩宽0.24米;身穿哉字领通肩袍,左手捧钵于胸,右手执锡杖于胸前,善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高0.18米。4号龛,高0.83米,宽0.63米,深0.23米,刻文殊骑狮,惜残
205-D9 张家庙摩崖造像 龙石镇新生村北200米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造像7龛、窟,计百余躯,位于长25米,高5米的石壁上。坐南向北,高浮雕造像。损毁较甚,部分被现代彩绘。1号窟,弧形顶,宽3.8米,深2.3米,高2.4米;主像为佛,头残,坐式;侧分立3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衣纹流畅,彩带飘舞,足踏莲花,均高1.5米,肩宽0.3米。3号窟弧形顶,长4.5米,深1.8米,高2.8米;主像西方三圣,分高1.15米,肩宽0.4米,以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后壁存小像4排,风化较重难辨身份,壁面残见”绍兴三年(1133)”、”李良臣为父□□造佛君开天”、”李良臣造三圣”。余多残
206-D10 玉皇庙摩崖造像 中敖镇柿花村东北500米 南宋 庙已毁,存造像1龛。高浮雕。平顶龛,高2.2米,宽4.4米,深1.2米。玉皇坐于龙头椅上,头著冕冠,穿宽袖大袍;两侧分立手执蕉《扇的侍者各一,左右再各立一天尊,捧笏板。左右壁分刻判官坐像,判官旁各立侍者一人。龛外存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二十年(1840)彩绘记。附近还存它地迁来之清代龙王、地母、释迦佛等圆雕造像15尊。南宋造像多残,近年补塑头部
207-D11 三层岩摩崖造像 中敖镇观寺村北2公里 宋、明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宋代始凿,明代增刻。均为平顶龛。高浮雕。1号龛,长1.5米,宽2.87米,深0.27米。主像为西方三圣,均坐像,像高0.48米,肩宽0.25米。2号龛,长0.97米,宽0.83米,深0.4米。主像观音坐莲台,像高0.52米,肩宽0.26米,左右分侍立一童子,高0.34米。3号地藏龛,长1.7米,宽0.77米,深0.28米。地藏坐式,高0.43米,肩宽0.22米,两侧分刻五阎王,像高0.42米,肩宽1.1米。三龛之下高浮雕二龙,龙长2.6米。另存明万历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功德碑3通
208-D12 长河佛尔岩摩崖造像 邮亭镇长河村东北400米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4龛,均平顶龛,系道教造像。造像高浮雕。2号天尊龛,高2.5米,宽3米,深0.4米。正壁造像分三层:上层刻7天尊坐像;中下层各13天尊亦坐式,惜头皆残。右壁上部刻3尊坐像;下刻一武士站立。左壁刻造像记“丁亥(1167)乾道东普镌处士文玠,男文孟周,文孟通记”。3号为三清龛,正壁上层刻三清坐像,侧分侍二尊道者;下层刻立像15尊;左壁雕三圣母及十武士,右刻圣母武士各1身。4号三清龛,刻三清坐莲台,左壁3站像,右壁像残
209-D13 福星寺摩崖造像 铁山镇星火村南1.5公里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11龛。高浮雕造像,部分完好。1号地藏龛,弧形顶,高1.3米,宽0.8米,深0.37米。地藏高1.05米,肩宽0.42米,厚0.06米,左手置胸,右手持锡杖。4号为千手观音龛,高1.34米,宽1.34米,深0.5米,弧形顶。主像观音高0.9米,肩宽0.35米,头戴花冠,著哉字领衣,双手捧净瓶于胸,以结跏趺式坐于莲台上,周绕玉手数十只
210-D14 兴隆庵摩崖造像 三驱镇白果村东100米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庵已毁,存造像12龛,计50余躯。平顶龛。造像高浮雕。其中8号龛,高1.4米,宽4米,深0.55米。主像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坐像,手结弥陀印,左坐观音,右坐大势至。三像左立一僧人,右立一武士。左壁刻”绍兴六年(1136)镌造圣像”字样。11号龛为飘海观音龛,高2.1米,宽1.35米,深0.57米。一观音赤足站于荷《上,双手交叉,右手握左腕,左手握珠串,造型生动优美。下为海浪扬波,水中刻盘龙、鱼、龟等动物。侧壁刻二仙人或捧盒,或作拱手状;二童子左右分侍,下刻供养人一童二妇。余龛内容为佛、观音等。保存良好
211-D15 玉滩摩崖造像 珠溪镇玉河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13龛、窟,造像800余尊。始刻于南宋,明、清、民国均培修。造像高浮雕。1号窟,弧形顶,高2.5米,宽2米,深1.6米。主像地藏面容憨厚,头戴披风,身穿素衣,手执锡杖,赤足踏于石台上,高1.10米,肩宽0.39米。侧分刻罗汉8身。左右胁侍二立像,高0.83米。右壁龛内坐六臂观音2身;下部方龛雕二如意轮观音。左壁一龛,内刻六臂观音,净瓶观音。壁面还存二地藏龛,另存供养人十身等;左壁见”绍兴七年(1147)十二月七日工毕”。11号千佛窟,中心柱式平顶窟,高3米,宽3.7米,深3.7米。中心柱宽厚均1.3米,四面镂空至顶,正面浮雕毗卢遮那佛,高1米,以结跏趺式坐于束腰蟠龙座上,有火焰形背光。窟后壁及左右遍刻千佛坐像560余身,头多残,形态各异,较具生活气息。中心柱右面镌”普州攻镌文仲璋,男文琇,侄男文凯等造此数洞功德,绍兴十八年(1148)孟冬记”。中心柱左右还存明、清游记和妆修记2则。余龛内容为孔雀明王、呵利帝母、天王、观音、佛像,多风化
212-D16 板昌沟摩崖造像 中敖镇双溪村1.5公里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1龛,造像3尊。龛平顶,高3.1米,宽6.1米,深2.4米。三身佛半身像。高浮雕近圆雕。法身佛居中,高2.2米,肩宽1.5米,头饰螺髻,丰面大耳,身披佛袍,手结最上菩萨印。左像为报身佛,身高1.58米,肩宽1.6米,头、衣与法身佛同,胸前为石台。右为应身佛,高2.55米,肩宽1.12米,头著螺髻,丰面大耳,面目慈祥,左手持钵于胸,右手斜伸朝上。三像身后均饰圆形身光及头光,光内存云朵及火焰。经1983年彩绘,保存良好
213-D17 陈家岩摩崖造像 金山镇天河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2窟、龛。1号2觉窟,平顶,高3.8米,宽3.8米,深6.6米。主像三身佛,面东南,结跏趺式坐于莲台上,坐身高0.91米,肩宽0.5米,厚0.3米。毗卢舍那佛居中,饰螺髻,头出毫光两道,光中坐小佛,光侧各有一飞天,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胸现内衣结,双手胸前结印;佛莲台下为须弥座,上刻四残头人,莲台右立一武将,头亦残。主像左为卢舍那佛,右为释迦佛,二佛左手均置腹前结印,右手置胸前说法;莲台下皆为须弥座,座下向内跪有二人,佛左右分存一坐、一立二像,头残。正壁角处金刚座上是文殊、普贤,侧存四残头侍者。窟左右壁前各坐五2觉,头残。2号七贤龛,残
214-D18 桂花庙摩崖造像 中敖镇天山乡长元村南1.5公里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造像4龛。4号龛,平顶,宽2.1米,高2米,深0.75米。主像为老子像,高1.4米,肩宽0.35米,厚0.16米,头戴通贤冠,尖领大袖袍,坐龙头靠椅,手执朝笏;左右分侍一执扇人,高1.02米,肩宽0.25米;另存判官、官人等。余龛为王母龛、地藏龛、佛龛,均彩绘,但规模小于4号龛
215-D19 老君庙摩崖造像 高坪乡高峰村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造像10龛。始刻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清光绪十九年(1893)、光绪三十年(1904)培修。头均残,高浮雕。6号为送子观音龛,平顶,高1.2米,宽1.1米,深0.26米;后壁刻观音坐像,左手抱小孩于左膝上,侧分侍一人;左壁存造像记”昌州大足县……任氏等发心造此佛龛……庚戌建炎四年五月初八日”。余龛造像为,呵利帝母、释迦、三清、三官等,头部补塑幷彩绘。还存清光绪培补记2则
216-D20 石佛寺摩崖造像 高坪乡高峰村南2.5公里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共存造像7龛,计51尊,头部断后补塑,全身彩绘。1号残窟,长3.7米,宽2.45米,深1.8米。主像释迦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圆形莲座上,像高0.66米,肩宽0.26米,座高0.54米,佛著袍,右手握宝珠置于腿上;正、侧壁还存造像13尊,已残。2号道教龛,高1.8米,宽5米,深0.43米。正壁幷坐:鸣钓、玉皇、天君、地母、无极老祖、无极老母;右壁毁。3号老君龛,平顶,高2米,宽2.56米,深1.15米。正壁坐太上老君,左刻灵宝天尊,右刻川主像;左壁龛口立一童子,右壁像已毁,壁题”东普故镌处士文玠、孟男周,绍兴二十九(1159)孟头记”。余龛造像为观音、牛王菩萨、释迦佛等
217-D21 柏木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珠溪镇柏木村10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造像50身,位于长21米、高3~5米的崖面上。1号龛残。2号三教龛,高2.3米,宽7米。造像已改刻,内容为观音、十八罗汉、老君、孔子等,或立、或坐;壁上刻造像记2则,其一”男子斯敏造此太上老君一位,为七过妻室古氏三九娘子升天界男女□□□□绍兴九年(1139)八月十八记”。3号龛,穹窿顶圆形龛,高1.2米,宽1米,深0.6米,顶残。左像送子娘娘,高0.7米,盘膝坐,袒胸露乳,怀抱小童,另有5小儿攀附其身。右刻一官人,高0.9米,怀中抱一小孩
218-D22 牛王庙摩崖造像 宝顶镇古林村东200米 南宋 庙已毁,存造像1龛,位于长2米,宽2米,距地高米许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平顶方龛,高2米,宽1.67米,深0.6米。牛王菩萨头著披风,丰面大耳,身着天衣,双手置腹,以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像高1.46米,肩宽0.48米,下卧一牛。保存佳
219-D23 老君岩摩崖造像 龙石镇保家村1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均平顶,位于长20米、高5米的崖壁上。1号龛,长7.7米,高2.3米,深1.5米。造像面西南,中为释迦佛,以结跏趺式坐于莲台上,通高1.1米,肩宽0.4米,背饰2光;侧分侍观音各5尊,多立式,像高1.15米,肩宽0.25米;其中,近佛两尊观音为镂空雕,余为高浮雕。2号龛造像为地藏,残。3号龛,宽1.8米,高1.6米,深0.5米,主像雨师,怒目瞪眼,坐于荷《座上,像高0.7米,肩宽0.4米。壁刻二龙,左侧一卷发人像,高0.5米,肩宽0.2米
220-D24 菩萨岩摩崖造像 高坪乡文化村南1.5公里 宋代 共7龛。始凿于唐,宋后续刻。位于长10米,高4米的崖面上。像多残。1号龛刻道教造像4尊。2号观音造像龛,共7尊。3号为日、月观音龛。4号玉皇龛,造像5尊。5号道佛合龛。6号武士龛。7号残毁
221-D25 太和村摩崖造像 高升镇太和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计5龛,造像19躯。始凿于宋,后代有增补。位于长3.4米,宽2米的崖面上。高浮雕。1号龛,平顶,高1米,宽0.80米,深0.30米,左像残。右为菩萨,手捧经卷坐金刚座上,头残,高0.68米,肩宽0.27米。2号龛西方三圣龛,龛高1.20米,宽2.08米,阿弥陀佛居中,头饰螺髻,身披袈裟,双耳垂肩,面容丰满,双手于下腹结印,以结跏趺式坐于长石台上。左、右分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皆头着花冠,胸饰璎珞,一手执物上举,一手扶膝,幷坐于长石台上。基本完好
222-D26 八角村摩崖造像 珠溪镇八角村4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存造像13龛、窟。刻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位于长38米许,高8~10米的崖面上。高浮雕造像。造像内容主要为佛教,兼及儒、道。著名龛、窟有:华严三圣、地藏菩萨、水月观音、三世佛、引路王菩萨,天王窟和三教造像窟等。
D26-1 三教窟 南宋 编12号。平顶,高3.2米,宽3.8米,深4.3米。窟底壁凿坐像三躯,高1.30米,中为毗卢佛,高肉髻,以结跏趺坐于蟠龙莲花座上;左刻道君挽结戴冠,留八字胡须,端坐于束腰狮子座上;右为儒家像,头著无顶花纹冠,蓄三咎胡须,双脚下垂正坐于束腰梅花鹿座上。另刻造型各异的尊者坐像20尊,高1米。此龛分刻造像记,略。
D26-2 华严三圣龛 南宋 编2号。灰砂岩穹顶窟,高2.8米,宽2.5米,深3.5米。造像高浮雕。后壁毗卢遮那佛,身高1米,结跏趺坐蟠龙须弥座上。佛头戴宝冠幷露内结,身着火焰桃形光,光顶刻造像记”奉善弟子古贯之夫妇,发心镌造无量寿佛,祈乞□过母亲任氏早获□□□存二亲悉皆安乐。大宋天元甲子中元日设斋题壁”。左侍高0.8米的文殊骑狮,顶铭”古文士发心镌造”;右侍普贤乘象,高0.8米,〔存”古及之为母亲造”铭;二像存桃形身光。窟左右壁分立菩萨5尊,高1.2米,皆饰圆形头光,每像上方均刻捐资人姓名。窟底壁左角和窟左壁各刻一双手合十的供养人。
D26-3 水月观音龛 南宋 编6号。灰砂岩,方形龛,高宽均1.1米,深0.6米。高浮雕造像。正壁凿水月观音坐莲台,像高0.5米,头戴宝冠,胸饰璎珞,左手下垂撑于莲座上,右手残,身后圆形背光;左右分立二残侍者,高0.5米。左右壁对称竖镌造像记,左壁”……夫妇发心镌造……圣……一龛,……庚申绍兴十年(1140)季冬月念一日题记”。右壁题文“□镌作处士,东普文玠记”。
D26-4 三世佛龛 南宋 编7号。灰砂者,横列方龛,高1.6米,宽2.6米,深1.5米。造像高浮雕。正壁刻三世佛,以结跏趺坐束腰莲花座上,佛高0.7米,座高0.6米,身后饰火焰形背光,头部套饰圆形顶光;左侍阿难,右侍迦叶尊者,高1米。左右壁各残存天王1尊,高0.8米。龛门左右,残立2供养人。龛上隐见造像记”进士杨劭”、”庄主古国□”等字。
D26-5 引路王菩萨龛 南宋 编8号。灰砂岩,方龛,高0.8米,宽0.7米,深0.5米。引路王菩萨,高0.6米,居中,头著宝冠,衣饰璎珞,腰系围裙,饰带飘舞,左手戴宝圈,右手执幡过顶,身略左侧作前行引度状。龛左刻一供养人像,高0.5米,面对引路王菩萨,头髻束巾,穿对襟长服,双手搭帛扶于胸前,姿态恭谨。龛左壁竖列造像记5行,”二奉善弟子……,念一娘子发心建造□□□引路王菩萨,祈乞现存安乐,过去升天。大宋□□天元甲子十月二十九□□□□□□记”
223-D27 灵岩寺摩崖造像 宝兴镇青果村7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8龛,计30余尊。刻于南宋,清道光、光绪补修。其中5号观音龛高1.10米,宽1.40米,深0.17米。中刻净瓶观音,高0.94米;侧刻2供养人,高0.52米;旁刻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像高0.68米,肩宽0.13米。壁见造像记,”绍兴□□年□月”、”东普攻镌文惟简玄孙文艺刻”。余龛造像有,牛王菩萨、地藏、三世佛、六臂观音、送子观音等。部分龛残损
224-D28 石壁寺摩崖造像 高坪乡新兴村1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3龛,计50身。像坐东面西,位于一周长26.3米整石壁上。高浮雕造像。1号主龛高3.6米,宽3.5米,深0.57米。分上下龛,上龛幷坐从左至右:玉皇、孔子、释迦、老子,主像旁分立侍者;下龛刻阎王、鬼卒等10余身,应为地狱。2号龛牛王菩萨坐莲座于水牛背上,下方刻小牛7条,旁为胁侍。3号窟残,上有庚午嘉定三年(1210)摩崖碑一通。此处造像表现三教合一,较少见,惜头多缺
225-D29 宝香佛耳岩摩崖造像 邮亭镇宝香村7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2窟,造像21身。造像为高浮雕近圆雕。1号窟高3.7米,宽5.5米,深3.8米,正壁释迦结跏趺坐式,头左右分刻一飞天;左壁4观音立像,窟口为1天王;右壁存3立观音像;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补修碑。2号为牛王菩萨窟,顶为穹窿形,高3米,宽2.5米,深2.8米,后壁一菩萨结跏趺式坐于牛背的莲台上,侧分侍一站式菩萨,旁衬菩提树,牛王菩萨左右分刻二牛,一牛骑牧童,窟口刻天王
226-D30 潮水寺摩崖造像 中敖镇茅店村4组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共存造像3龛,其中2龛为粗胚。刻于南宋,经改刻幷彩绘。位于距地1.10米的崖壁上。毗卢佛像龛平顶,高1.80米,宽3.90米,深1.07米。佛结跏趺坐式,像高1.04米,肩宽0.46米,头戴化佛冠,略显螺髻,身穿袈裟,双手于胸作法指状。侧坐文殊、普贤二菩萨,均高0.86米,存圆形头光和舟形身光
227-D31 响水村摩崖造像 珠溪镇响水村西北500米 南宋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6龛。窟始凿于南宋,清添刻。高浮雕造像。位于七拱桥公路左高9米,长38米的石崖上。宋代造像为一佛二菩萨龛、释迦佛窟、孔雀明王窟、观音龛、地藏王菩萨窟,惜多残。清代释迦佛窟,平顶,高2.1米,宽2.5米,深2.8米。主像释迦高1.7米,肩宽0.5米,坐式;侍阿难、迦叶,各高1.2米。右壁刻造像记”今处大足县安贤里,地名蒲家坝,信士宋延龄,室人刘氏,发心修释帝位佛二尊,左右阿兰迦舍二尊,幷石香炉二座,祈佑吉祥如意。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月吉旦建立。”
228-D32 峰山寺摩崖造像 中敖镇峰山村2组 南宋、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19龛。始凿于南宋,明、清增刻。位于长43米,高5~7米的崖面上。造像多佛教内容,〔见道教人物。其中3号为观音洞,平顶龛,高2.54米,宽4.3米,深1.35米,中刻释迦佛坐像,以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佛饰螺髻,身披袈裟,背后存圆形身光及头光;左右分侍十观音,皆存圆形头光,均立式,刻饰精美,手中执物各异,造型生动。7号为圣母龛,高0.95米,宽1.25米,深0.77米,圣母半跏趺坐,下见未完工的乳母,侧刻一带翼童子,袒上身;左右壁分雕一美人,右壁刻”故镌刻作处士文玠记,□历辰绍兴六年(1136)……造圣母”等。余像内容为释迦、牛王菩萨等,还存清代龛多个,略
229-D33 三教寺摩崖造像 宝兴镇大堰村4组 宋、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7龛,位于长15米、高2米的石壁上。3、4、5、6龛镌于宋代,1、2、7号龛刻于清代。造像风化严重。长方形平顶龛。造像高浮雕。其中3号龛,高1.3米,宽0.79米,深0.6米,又分上下龛。上龛高0.43米,宽0.65米,深0.15米,雕有4观音像,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像高0.17米,肩宽0.07米。下龛高0.52米,宽0.7米,深0.1米,造像严重风化。此处存造像记3则,分别刻于南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元年(1796),均残
230-D34 石佛寺摩崖造像 棠香街道永岸村6组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造像19龛。始刻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清代增镌。位于长25米,宽7.5米的巨石上。1号观音龛、2号三世佛龛、3号七佛龛、4号西方净土龛、5号二佛龛、6号孔雀明王龛、7号地藏龛、8号西方三圣龛、9~18号刻观音、地藏、罗汉、千佛等内容,19号龛位于100米外,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其中,7号地藏龛,高1.2米,宽1.1米,深0.4米。头着白毫,身着僧衣,以结跏趺式坐于几腿台面上,侧刻锡杖,身高0.9米,肩宽0.4米。壁面刻造像记”大明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日庚申吉旦”。另100米外小石佛寺,还存清代造像11龛,圆雕造像34尊,略
231-D35 老观音摩崖造像 邮亭镇西沟村5组 明代 计4龛,风化较重,仅2龛基本可识;另存1题刻。位于长50米、高10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号龛,高1.4米,宽1.4米,深1米,龛内存2像,左立像高1.1米,肩宽0.3米,面目风化,衣饰隐见,为俗装,长衣束腰,肩为披巾,双手胸前合十;右立像高1米、肩宽0.4米,面部〔风化,著袈裟,胸开一方孔。2号龛,高0.75米,宽0.5米,深0.4米,内雕一俗装人物,高0.58米,肩宽0.2米,为供养人。另距摩崖造像10米处刻”天下太平,日月□佛”八字,字径1.8米,凿孔成字
232-D36 灵角寺摩崖造像 珠溪镇马王村1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4窟,像多残。3号窟,圆形顶,高3米,宽3.7米,深4.9米。内存半身圆雕残像10尊,无头。左右壁刻坐式小像,像高0.16米,左壁5排155尊,右壁4排112尊,风化甚重,不知确切内容
233-D37 野鸡冲摩崖造像 高升镇先进村6组 明代 1龛,位于距地2.7米的山崖上。龛圆形顶,高2.9米,宽1.67米,深0.8米。造像高浮雕。后壁刻接引佛1尊,高2.5米,头饰螺髻,丰面大耳,面目慈祥,身穿袈裟,手结接引印,左壁存明代造像记,竖刻8行,字多风化;右壁刻清道光补修记
234-D38 新兴村摩崖造像 高坪乡新兴村2组 明代 1龛,位于距地4米高的崖面上。龛平顶,高1米,宽1.2米,深0.6米。造像高浮雕。内刻如意珠观音,神态安详,头著高花冠,穿长袖衣,胸饰璎珞,双手捧如意珠于腹,以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右分侍一童子,站立于荷花上
235-D39 多宝寺摩崖造像 石马镇先锋村10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5龛,位于长30米、高15米的崖壁上。造像高浮雕,规模较大,惜风化较甚。1号龛,高10米,宽11米,深3.4米。主像千手观音,坐高3.5米,肩宽1.65米,头顶化佛冠,面目风化,衣饰不清,现存18手;左侍1男,著大袖窄袍,双手合于胸前,像高1.77米,肩宽0.6米;左刻维摩天地狱变像图
236-D40 宝峰寺造像 季家镇宝峰村东南1.5公里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圆雕造像15尊,位于长20米,宽18米的神台上。多为菩萨像。其一,头冠,肩披短巾,胸饰璎珞,以游戏式坐于莲台座上,坐身高0.8米,肩宽0.24米,胸厚0.14米;座高1.02米,宽0.9米,座北面镌”成化□佑四年”文字。其二,头冠,身着哉领天衣,胸饰璎珞,双手胸前持如意,趺坐于金刚束腰座上。坐身高0.87米,肩宽0.24米,厚0.13米;座高0.78米,宽0.29米,厚0.7米。其三,冠上有化佛,身穿哉领短袖天衣,胸饰璎珞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双手腹间捧物(残)。坐身高0.77米,肩宽0.26米,胸厚0.13米,座高0.57米,宽0.54米,宽0.48米。余造像略同
237-D41 龙凤山摩崖造像 中敖镇农丰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2龛。始凿于明代,经清同治年间妆彩。位于长3.8米,宽2.6米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其中地藏龛平顶,高1.6米,宽1.2米,深0.9米。地藏以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着哉字领佛袍,双手捧牟尼珠于胸前,座前卧小狮。右侍一持锡杖弟子;左一老供养人像,双手捧金于胸前。另一龛造像为净瓶观音,侧侍二童子。观音坐高0.8米,肩宽0.33米,厚0.15米。童子高0.5米
238-D42 惜字阁小佛湾摩崖造像 龙岗街道惜字阁村南600米 明代 共2龛。凿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代增刻。位于高8米,长10米,距地3米的石壁上。方形平顶龛。高浮雕造像。左龛高1.2米,宽1.2米,深0.5米;右龛高0.95米,深0.4米,宽1米。一龛浮雕送子观音,一龛雕释迦、供养人等。壁面见”大明万历十六年……”造像记。基本完好
239-D43 寨子坡摩崖造像 中敖镇麻杨村1组 明代 共5龛,位于高7米、宽10米的崖面上。造像均高浮雕。1号龛,弧形顶,高1.6米,宽1.25米,深0.25米,主像观音坐式,头著化佛冠,短袖,长裙,其左足踏于莲花上,花侧海面扬波;右足上跷,足下刻一龙,观音高1.25米,肩宽0.35米;侧分立金童、玉女,像高0.55米,肩宽0.18米。2号为三清龛,龛高1.2米,宽2.7米,深0.25米。三清高1.15米,肩宽0.25米。3号刻刘备、关圣人,侧分侍1人,主像高1.2米,肩宽0.35米。4号为释迦龛,释迦坐于须弥莲花座上,身后饰火焰背光,两侧分立2侍者;主像高0.8米,肩宽0.2米
240-D44 雷公嘴摩崖造像 中敖镇麻杨村1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位于长10米,上下高7米的崖面上。造像高浮雕。1号龛,弧形顶,高1.45米,宽1米,深0.4米,刻玉皇大帝及王母,像高1.25米,肩宽0.4米。2号刻净瓶观音,侧侍金童、玉女。3号刻释迦佛,高1.25米,肩宽0.4米;左侍灶王夫妇,右侍太阳、月亮菩萨
241-D45 大佛寺造像 铁山镇麒麟村2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圆雕像6尊。其中,阿弥陀佛,立式,高4.85米,头饰螺髻,身披袈裟,丰面,神态安详,手作接引状。另毗卢佛高2.21米,肩宽1.1米,厚0.45米
242-D46 老佛洞摩崖造像 三驱镇新桥村1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铺,造像3尊。始雕于明代,清代培修。弧形窟,高2.45米,宽3.9米,深2.25米。高浮雕西方三圣像,像通高2.2米,肩宽0.53米,厚0.3米;阿弥陀佛,头著螺髻,身披佛袍,左手持宝珠,右手胸前置,以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下一盘龙,背后存2光;左侍观音,头着花冠,身穿天衣,胸悬寿牌,璎珞,左手执净瓶;身高1米,肩宽0.5米,厚0.2米。右大势至高1.05米,肩宽0.5米,厚0.2米,右手执如意坐莲台上,台高1米。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十七年(1837)功德碑各1通
243-D47 玉皇观石刻 珠溪镇柏木村北1.5公里 明代 观已毁,存道教残像3尊及神台浮雕装饰图案。神台长3.6米,宽1.2米,高1.15米。正面镂雕盘龙花卉及卷F,还刻头似凤凰,身似羊的动物。侧刻仙鹤图。该图案工精艺巧
244-D48 新农村摩崖造像 龙水镇新农村8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存1龛及圆雕残像7尊。龛灰砂岩,弧形顶,高2米,宽2.7米,深0.9米。主像真武大帝,高1.8米,肩宽0.5米,头戴披风帽,腰系丝带,盘右腿,左脚踏蛇,坐于龟背上。左右二胁侍,高1.2米,肩宽0.34米。龛边各立1供养人,一著官服,一残,高0.57米,肩宽0.28米。上述雕像头为补塑。另存圆雕残像7尊。上有明”嘉靖十四年(1536)八月吉日记”款
245-D49 菩萨坡摩崖造像 铁山镇桂香村西400米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1窟,造像17身。始镌于宋,明代改刻,清代妆彩。位于长12米,高8米的崖壁上。高浮雕造像。主像释迦牟尼,高1.75米,肩宽0.45米,厚0.2米,头饰高肉髻,穿哉字领通肩佛袍,左手戴佛珠,右手执宝珠,结跏趺坐于束腰蟠龙莲花台上,身后饰火焰纹背光。阿难、迦叶分侍两旁,迦叶高1.15米,肩宽0.3米。阿难高1.15米,肩宽0.35米。迦叶侧刻一力士,高0.19米,肩宽0.09米,双手执锤。余像风化不清
246-D50 新兴观音岩摩崖造像 高坪乡新兴村西1.5公里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仅1龛。平顶,高1米,宽1.2米,深0.6米。主像观音,头着花冠,身穿天衣,胸饰璎珞,双手腹前捧如意珠,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右侍立荷花童子各一,双手作拱手状,足踏莲花
247-D51 普和寺造像 邮亭镇新红村 明代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6尊,位于农舍后的石台上。从左至右为迦叶、净瓶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难、达摩。迦叶神态持重,高1.43米,肩宽0.53米,厚0.33米。净瓶观音,高1.23米,肩宽0.54米,胸厚0.33米,头着花冠,神情慈祥,胸佩璎珞,手持净瓶,坐于莲台上;阿弥陀佛坐莲台,高1.33米,肩宽0.67米,厚0.35米;大势至已残;阿难站高1.63米,肩宽0.65米;达摩,高1米,肩宽0.43米,厚0.23米。基本完好
248-D52 七佛岩摩崖造像 龙石镇石马村3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存7龛。始刻于明代,清咸丰五年(1855),民国五年(1196)培修。均为高浮雕。内容为千手观音、七佛、三世佛、地藏、达摩等。其中,2号千手观音龛,高3.6米,宽3.5米,深1.1米,观音主身已残,约12平方米的壁面密布姿态各异的观音手臂,计200余只,手分执不同的法器。5号地藏龛,高1.4米,宽2.3米,深0.4米,地藏结跏趺坐式,幷排1像残。壁面刻”大明永乐辛卯(1411)庚申吉日造”。7号三世佛龛,存同年造像记。8号达摩龛,高1.05米,宽0.62米,深0.3米,达摩坐式,壁刻”西天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字样
249-D53 白岩寺坡摩崖造像 国梁镇三凤村1组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佛像1尊,经近人彩绘。坐南面北,高浮雕造像。通高1.2米,身高0.9米,肩宽0.45米。头饰螺髻,面长方,较丰满,身穿佛袍,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侧存”西天大会佛祖”、”南海见观音”字样。像基本无损
250-D54 广佛寺造像 龙岗街道15村西1公里 明代 寺已毁,存圆雕石像19尊,木雕造像8尊,均残补。始刻于明代,清代补刻,近人彩绘。三世佛像较佳,结跏趺坐式,须弥座,中像头饰螺髻,身披佛袍,双手胸前作拱手状,通高1.88米,坐高0.88米,肩宽0.5米,厚0.19米。左佛像高1.68米,肩宽0.52米,厚0.17米,右佛像高同左佛,均一手上指,一手平置于腹。另见一观音,身穿哉字领通肩袈裟,双手叠放于膝间,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通高1.12米,肩宽0.45米,厚0.11米。余东岳大帝,数珠手观音多残,还存关圣、关平等木雕
251-D55 千佛岩摩崖造像 三驱镇千佛村3组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共11龛。始刻于明永乐年间。位于长200米,高7.5米的崖壁上。内容为十三佛、三世佛、八佛、千佛、地藏、六臂观音、西方三圣、雷音、经变相等。多保存良好。
D55-1 十二金光佛龛 明代 编1号。龛高3.42米,宽11.75米。高浮雕造像。全龛造像分5组,从左至右排列。1组为十二金光佛龛,分刻于直径0.76米的2龛内;佛头饰螺髻,佛面相同,身着哉领通肩佛袍,现内衣结,双手置膝间结印,结跏趺坐式;另存一阿弥陀佛龛,壁上左右侧分刻”佛法大如天”、“二天千佛崖”。2组为摩崖刻大书”忍”字碑,高0.39米,宽0.67米,”忍”字周密布经文。3组为地藏龛,高0.8米,宽0.72米,地藏身穿袈裟,双手捧牟尼珠,珠内发毫光一道,过左肩绕至龛外,结跏趺坐式。4组一佛二菩萨龛,高0.46米,宽1.04米,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释迦居中,手作说法状;左侍文殊、右侍普贤;座下一为青狮、一为白象,三像座下托释云。5组不空索观音像,刻于高0.85米,宽0.74米龛内,观音6臂,上双手托日、月,下双手执索、剑,中双手执物,残。上部存,下部残。
D55-2 西方三圣龛 明代 平顶龛,高1.3米,宽2.2米,深1.07米。高浮雕造像。面西,赤足站于莲花上。身高1.2米,肩宽0.34米。中为阿弥陀佛,头残损,著对襟宽袖大衫,下身着裙,身着二带垂足,佛袍右角向上拉起塞左腰内,胸前写一”心”字,左手平摊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垂身侧,手心向外作接引状。左侍净瓶观音,右侍大势至菩萨,大势至双手怀中抱如意,皆高花冠,胸饰璎珞3像后壁上题”鹫岭祗园”等字。
D55-3 地藏三身像龛 明代 平顶龛,高1.09米,宽1.98米,深1.13米。高浮雕三地藏造像。地藏本身居中,眉间一白毫,比丘装,斜披袈裟,左手平摊膝间,右手按于胸前,结跏趺坐于垫上,垫毡及袍帛垂于座前;两侧为其化身,装俗相同:左像两手笼于袖内置腹前;右像双手作禅定印,手内捧1珠,珠内出毫光1道,过左肩至龛顶。龛右壁雕1锡杖。
D55-4 双观音龛 明代 幷列2龛。左为观音龛,高0.98米、宽0.86米,观音结跏趺坐于垫毡上;头著高花冠,长发披肩,罩对襟大衫,胸饰璎珞,双手膝间结印,后饰莲瓣形身光及圆形头光;侧侍善财童子和献珠龙女:善财扎双总角,穿紧袖衫,下半身系围裙,双手合十;龙女头挽高髻,身着长裙,双手拱揖。右龛观音,相貌、衣装雷同,桃《状火焰头光,龛左壁见一净瓶。
D55-5 八佛龛 明代 平顶龛,高0.93米、宽4.73米、深0.83米。高浮雕造像。八佛面东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佛面貌相仿,头均饰螺髻,印堂点白毫,身穿哉字领通肩佛袍或斜披袈裟,胸现内衣结,或双手合十状,或双手置膝间,〔存一手抚膝,一手作说法指者。
D55-6 雷音龛 明代 灰砂岩平顶龛,高0.94米、宽2.42米。共存浮雕造像7身。像面东南,从左至右排列:雷公,腿作弓箭步,双手高举过头,已残。鬼卒,肩扛大风袋,赤裸上身,腰系短襟,作半蹲状。风伯,束发于顶,颌下有须,赤膊,著短裙,侧身向右,左臂下挟风袋口,作风状。电母,2领窄袖长袍,左手垂侧面,右手执2镜掩于胸前,镜后系带。雨师,头扎束发软巾,颌下长髯掩胸,腰间系带,左手置腹,右手捋须,脚下F中现一龙头。观雨神,头戴方耳帽,穿2领长袍,腰间系带,左手下垂,右手执扇于胸。男像,装扮同观雨神,双手拱揖状。七像上方笼罩彩F,下方彩F托护。
D55-7 观无量寿佛经变龛 明代 编7号。黄砂岩平顶龛,高3.94米,宽4.48米,深1.65米。高浮雕造像。正壁造像分上下层。上层主像为西方三圣,均面南,为半身像,高1.58米,肩宽0.95米;三像皆著哉字领通肩大衫,右肩搭袈裟一角,胸下现内衣结;阿弥陀佛居中,头饰螺髻,胸前一”佛”字,双手腹前结印;侧侍观音、大势至菩萨,观音持钵,大势至捧贝叶经;三像上方存4小佛,三像两侧存二小菩萨,还存青鸟、楼阁、彩F。下层为三品九生图,共高2.28米;上品上生图,上部立4菩萨,戴花冠,饰璎珞,二像为通肩宽袖大衫,二像短披露臂,侧有飞人青鸟、童子坐莲苞、”给孙0”碑等;上品上生两侧,左为上品中生,右为上品下生图;均立西方三圣,脚下三童子坐莲苞上。余中、下品各生图造型略同上生图。左壁一、二层为十方诸佛,立于莲花上,祥云环绕;三层,三坐像中为柳本尊,旁题”本尊祖师”四字,左为”开山时南和尚”,右为”宝聪山和尚”,皆僧人装;四、五、六层为八观图即”月观”、”将军观”,皆题名。右壁:一、二层为十方诸佛,三、四、五、六层分别为八观图,三层内侧为西方三圣立像,旁刻”丈六全身观”,外侧一坐像面对一立菩萨。下三层每组像仅1人,面对菩萨,或坐或立,旁竖刻”观世音观”、”法身观”、”大势至观”、”中品观”,六层风化重。龛左壁题”大明永乐八年(1410)正月造”。右壁亦题”大明四川道永乐十年(1412)八月造,任伯立”。
D55-8 千佛壁摩崖造像 明代 编8号。平顶,高3.4米,宽19.14米,深3.96米。高浮雕造像。主像3佛,侧侍观音、大势至,面东南,佛结跏趺坐于垫毡上,像坐高0.63米,肩宽0.33米。中为毗卢佛,头着花冠,身穿袈裟,双手胸前结印;左为卢舍那佛,右为释迦佛;皆头饰螺髻,穿哉字形领佛袍,一手抚膝,一手举胸结印。观音双手捧钵,大势至怀抱如意。主像两侧列3层千佛,计140尊,坐高0.38米,肩宽0.17米;佛皆结跏趺坐式,头饰螺髻,身穿袈裟或袍;姿态不一,或执钵、印、珠、如意、念珠等法器
252-D56 卫平菩萨岩摩崖造像 中敖镇卫平村东南1.5公里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始凿于明代,清代重修。造像高浮雕。其中2号为释迦、观音龛,平顶,高1米,宽1.9米,深0.48米。左一刻观音,头著披风,宽衣大袖,右手平置于胸,左手执荷花,立于莲台上;左二刻释迦佛,头饰螺髻,身披袈裟,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平端宝珠于胸前;左三、左四均刻观音,造型与左一略同,仅一像手执净瓶;均立式,高0.79米,肩宽0.22米,龛两角刻金童玉女,各高0.4米,肩宽0.12米。另见嘉庆十六年(1811)重刻记等
253-D57 大佛岩摩崖造像 万古镇长生村长生桥北200米 明、清 造像1龛,始凿于明代。另存清代圆雕造像10尊。明代观音龛,像高0.82米、肩宽0.33米,头着花冠,胸饰璎珞,身着天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壁面刻”皇明正统二年(1437)九月十四日刊建”。另存清代圆雕佛、观音等,佛像高1.44米,肩宽1.55米;僧人像高0.8米,肩宽0.23米;工艺较差,略
254-D58 关圣庙造像 中敖镇新华村13组 明、清 庙已毁,存圆雕造像13尊。川主、土主、州主三像为明代遗物,余为清代。三主幷排端坐,头戴冠,身穿宽袍,腰系玉带。川主高1.7米,肩宽0.62米,厚0.22米;土主高1.57米,肩宽0.53米,厚0.19米;州主高1.73米,肩宽0.59米,厚0.24米。座上刻”……正德十三年(1528)四月二日……”另存清代雕刻的三世佛、阿难、迦叶、武士、雪山祖师等像,多残。幷存清乾隆丁卯年(1747)冬月吉立造像记
255-D59 东林寺造像 中敖镇东林村西南1公里 明、清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25尊,已迁到斜洞湾。1号主为关羽坐像,高1.64米,肩宽0.54米,身穿铠甲战服,胸戴护心镜,腰系玉带。旁侍周仓、关平,均高1.1米,肩宽0.3米。2号为净瓶观音,雕饰精美,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通高1.12米,像高0.7米,肩宽0.27米。其余造像做工粗糙
256-D60 塔耳山摩崖造像 智凤镇黄连村6组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存摩崖造像8龛,圆雕造像5尊。始凿于明代,清代增刻培补。1号龛,弧形顶,高1.2米,宽1.5米,深0.27米,造像高浮雕,内刻灶王、灶母,像高1.05米,肩宽0.39米,灶母著披风,右手握珠置于膝上,左手〔放膝上,脚穿尖履。灶王一手置膝盖上,造一手握方形物,衣纹厚重,两像比例匀称。2号龛刻灵官,3号刻观音、童子,4号刻老君,5号刻”三王”像,6号刻释迦,7号刻孔子,8号为圣母。以上均为高浮雕造像。圆雕造像有玉皇、川主、南岳、金童、玉女等
257-D61 眠牛寺摩崖造像 高坪乡三界村7组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6龛。始凿于明代,清乾隆、咸丰年间相继增刻。位于长10米,高5米的崖面上。均高浮雕。1号龛,弧形顶,龛高1.37米,宽1.08米,深0.5米;观音头著化佛冠,身穿短袖衫披巾,胸饰璎珞,手执如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观音通高1.2米,像高0.75米,肩宽0.28米;下为一跪伏牛,龛左壁刻”大明万历拾三年(1585)二月十八日”。2号龛,弧形顶,高0.96米,宽0.98米,深0.2米。刻一官服人像,壁刻”彭陈氏秋元寄石捐修,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六日”。余龛造像多刻于清代,幷存清乾隆造像记1则
258-D62 玄顶村摩崖造像 高坪乡玄顶村5组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7龛,位于9.5米长,3.5米高的山崖上。造像高浮雕。1号龛,弧形顶,高1.54米,宽1.5米,深0.46米;观音高1.1米、肩宽0.34米,头残,现背光,手分执日、月轮、宝珠,两手腹前结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侧侍男女各1,残。2号龛,弧形顶,高0.8米,宽4.2米,深0.65米;幷列均结跏趺坐式三佛,佛头饰螺髻,丰面大耳,身披袈裟,手结印,或置胸前,或置腹。3号龛残。4号龛,弧形顶,高1.2米,宽1.4米,深0.33米;内高浮雕毗卢佛一尊,高1.04米,肩宽0.3米;头戴花冠,双手膝间结法界定印;龛外二残像高0.7米。5号龛残,6、7号均为武士龛,身着铠甲短裙
259-D63 观音岩造像 高坪乡三界村西600米 明、清 共存圆雕造像10尊,摩崖造像1龛。圆雕造像横列于长10米的石台上。1号圆雕系武士像,高0.86米,肩宽0.4米,身饰甲胄。2号为送子观音,高0.6米,肩宽0.3米,观音头系巾冠,身穿长裙,造型不一的10童子攀附其身上。4号释迦佛,总高1.1米,像高0.78米,肩宽0.35米,头饰螺髻,著哉字领佛袍,结跏趺坐于须弥连台上。6号为天王像,高1.3米,肩宽0.4米,其面目狰狞,身穿铠甲长袍,足踏风火轮。其余圆雕造像为供养人、武士、民间诸神。摩崖龛,刻三主像,头戴莲花冠,身穿长衣,双手捧佛珠,以结跏趺式坐于莲台上。龛楣雕2童子。崖面还存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功德记事题刻各1则
260-D64 东王庙造像 高坪乡茨竹村西1.5公里 明、清 庙已毁,存圆雕造像19尊,位于长10米,宽10米的地坪上。其中东岳大帝刻于明代,像高2.4米,肩宽1米,厚0.45米,头戴冕冠,丰面,神态威严,穿大袖长袍,但服饰较厚重。余18像凿于清代,其中呵尼谛母身高1米,肩宽0.35米,厚0.45米,头戴花冠,表情安详,袒胸露乳,怀抱乳童,坐式。另为民间神像,供养人等。还存清代功德碑3通
261-D65 半边庙摩崖造像 高坪乡玄顶村南300米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造像7龛。始凿于明代,清代部分改刻幷妆彩。造像为高浮雕。位于长9.5米,高3.5米的石壁上。1号龛,高1.5米,宽1.5米,深0.46米,主刻六臂观音,通高1.1米,肩宽0.34米,双手分执日、月,一手指地,一手持物,下两臂膝间叠合上有宝珠。左右分侍一男一女。余龛造像内容为佛像、武士像等。另存功德题刻1则
262-D66 柿花村菩萨岩摩崖造像 中敖镇柿花村南1.2公里 明代 1龛、造像4尊,位于距地1.7米的桂花岩壁上。高浮雕造像。龛方形,平顶,高1.08米,宽1.3米,深0.85米。其中一像高0.36米,肩宽0.16米,为面带天真稚气的小童。崖上残见”大清元年满月下浣补修……”
263-D67 光明庙摩崖造像 高坪乡三界村2组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造像4龛,位于长12米,高11米的崖面上。始刻于明代,清代续雕。最上为玉皇龛,中为天皇,坐式,像高约1米,左侍文官一老一少,老者持杖,右侍身着盔甲的武士和一护卫像,侍者像高0.8米许。2号龛刻释迦和菩萨,主像高1米,肩宽0.48米。座上刻”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3号龛刻川主、药王、土地,像高米许。4号呵尼谛母龛,主像高米许,肩宽0.33米,侧雕武士及二童子。崖面中部横刻四大字”清风明月”,边饰”双狮戏球”
264-D68 新楠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三驱镇新楠村东2.5公里 明、清 1龛、造像6尊,位于高5米的崖面上。始凿于明,清补刻。龛高1.8米,宽5米,深0.7米。此龛造像内容丰富,上排左为释迦像,高0.85米,肩宽0.25米,头饰螺髻,丰面大耳,袒右肩,穿袈裟,以结跏趺式坐云朵上;右为老君像,像高0.85米,肩宽0.3米,头饰道髻,左手执拂尘,右手放一膝上,结跏趺坐于云朵之上;下排右刻观音坐莲台,玉皇、王母娘娘、牛王菩萨等
265-D69 青龙村摩崖造像 高坪乡青龙村5组 明、清 共4龛,位于高5米,宽10米的山崖上。造像高浮雕。2号三教龛,高2.2米,宽5米,深0.7米;三像幷排坐式,高1.57米,肩宽0.54米,玉皇居中,头顶冠冕,面蓄胡须,身穿皇袍,双手作拱手状,握朝笏,足蹬方头靴,踏祥云,端坐于石台上,头后显2光;右刻孔子,面丰留须,2领宽袖衣,右手置膝,左手放胸前,鞋置台下,盘坐于石台上,头显2光;左为释迦,结跏趺坐于石台上,旁列南岳高1.47米,肩宽0.47米。3号龛,高1.05米,宽0.6米,深0.38米,像高0.87米,肩宽0.15米,地母束胸,穿宽袖长衣,脚穿尖头鞋。1号为净瓶观音坐莲台。4号为土地龛。另残存6尊圆雕造像,内容为地母、观音、山岳等
266-D70 上帝庙造像 智凤镇黄连村东南100米 明、清 庙已毁,现存圆雕造像13尊,仅8尊较好,位于一坡地上。造像内容以道教人物为主。其中,玉皇像雕刻较好,头戴皇冠,穿长袍,腰系玉带,双手拱朝笏于胸前,端坐于石台上。左刻川主像,三只眼,穿龙袍,腰系玉带,端坐于石台上。右刻净瓶观音,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余还见送子观音等
267-D71 寨子坡摩崖题刻 高升镇胜光村3组东南1.5公里 清代 题刻2则,位于距地4米的峭壁上。1号题刻幅高2米,宽0.6米;楷书,横列”滴水清波”四字。2号题刻幅高0.8米,宽0.8米;楷书,竖列9行,行字不等;文为”香泉一道落成阿,点点清流静不□;□□珠联相觅切,□□水调出反多;滴开萍影浮新月,蹴起回文漾碧落;孺子何知无□发,旺流□□唱清歌。湖南衡阳李德题,乾隆元年(1736)”
268-D72 青果村摩崖造像 宝兴镇青果村6组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2龛,位于长4米,高1.8米的石壁上。1号观音龛,高1.1米,宽1.2米,深0.45米;主像观音高0.68米,肩宽0.28米,观音头戴高花冠,胸饰璎珞,搭披帛,穿长袖衣,结跏趺坐于石台上;左侍善财,右侍龙女。2号龛较小,内雕千手观音像,观音高0.16米,肩宽0.06米,饰手36只,坐于莲台上;下有圆雕造像4尊,为阿陀佛,送子观音等;壁面存清乾隆十年(1745)造像记
269-D73 牛王庙摩崖造像 中敖镇太安村南1.5公里 清代 庙已毁,存造像2龛,位于距地高1.35米,长5米的石壁上。高浮雕。一龛高1.12米,宽1米,深0.4米,主像川主,通高0.69米,像高0.59米,肩宽0.2米,著长袍。左右分侍1武士。一龛造像已改塑,仅见刻”皇清乾隆二十年(1755)”字样
270-D74 大佛寺摩崖造像 万古镇长生村北200米 清代 寺已毁,存造像1龛。龛高1.8米,像高1.44米,高浮雕释迦像,释迦头现螺髻,身穿袈裟,结跏趺坐式,侧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造像记。另存圆雕僧人、观音像等10尊,高0.8米许
271-D75 壁气凌F碑 中敖镇农丰村 清代 青石质,平顶碑,高1.54米,宽0.87米,厚0.09米。额横列楷体”壁气凌F”四字。正文楷体,竖书24行,行字不等。碑文记述,装修圆雕佛像的出资人等事。署款”皇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272-D76 圣水沟摩崖造像 宝顶镇铁马村 清代 1龛,位于长3.6米,高3.6米的崖石上。龛弧形顶,长2.9米,高1.2米,深0.4米。造像高浮雕。中为净瓶观音,高0.89米,肩宽0.33米;观音头戴高花冠,胸饰璎珞,身穿大袖长衣,手持净瓶,结跏坐于莲台上。佛坐式,分列观音两侧,佛头饰螺髻,丰面,大耳,身穿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高同观音。旁存二供养人。龛下方刻造像记”陈氏合族出银拾两新修……乾隆六十年(1795)”
273-D77 八角村修路记功碑 珠溪镇八角村西北500米 清代 1通,位于小河畔的坡地上。碑青石质,方首,高2米,宽0.55米,厚0.4米。座高0.22米,宽0.65米,厚0.65米。额刻”千古万年”、“坦然壹新”、”永垂不朽”。正文多风化,依稀可识,修路捐款人姓氏等。署款”龙飞乾隆陆拾年(1795)孟秋二月浣”
274-D78 响滩桥碑 万古镇响滩村东30米 清代 桥已毁,存碑2通,位于村舍下的石坪上。坐西向东。一碑,2首,高2.8米,宽0.75米。厚0.32米,座高0.7米,宽0.85米,厚0.5米,碑文内容为修桥记事,款见”大清乾隆”。一碑,青石质,圭首,高1.45米,宽1.1米,内容相似
275-D79 雷打石摩崖造像 中敖镇柿花村西1公里 清代 共5龛,位于高8米,宽12米的山崖上。始凿于清嘉庆、增刻于道光、光绪。造像高浮雕。1号龛,平顶,高0.6米,宽1.76米,深1.1米;造像为观音、文殊、普贤、雷公、电母,观音、文殊、普贤三像幷列,观音通高0.45米,像高0.3米,肩宽0.1米,文殊座为狮,普贤座为象,高宽同前;雷公、电母乘云朵,雷公执锤、楔子,电母执镜。3号龛,弧形顶,高1.1米,宽1.06米,深0.25米;主像观音,通高0.69米,像高0.4米,肩宽0.18米;头披巾,身穿灾字领天衣,双手膝间结印,坐方台上;左金童、右玉女,通高0.6米,像高0.22米,立荷《上;左壁刻一净瓶,右刻鹦鹉。另存清嘉庆三年(1796)造像功德碑1通,文字多风化;还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造像碑,光绪二十六年(1900)装修记
276-D80 三官岩造像 智凤镇田坝村西南500米 清代 4尊圆雕造像,位于一民宅旁的坡地上。雕于清嘉庆八年(1803)。1号观音像,通高0.51米,上半部呈龛形,内雕观音像,高0.22米,肩宽0.09米,头著披巾,身穿长袖衣,双手置腹,结跏趺坐式,上身侧浮雕菩提树呈龛形,下半部左右立二侍者,高0.19米,中为一不规则小龛,龛内镂雕莲花数朵。2号雕送子观音,高0.47米,像高0.4米,肩宽0.26米,观音坐式,怀抱乳童。3、4号为官人像,著官帽,穿长袍,端坐
277-D81 新胜村摩崖造像 石马镇新胜村西2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1龛,弧形顶,高2.2米,宽2.1米,深1米。真武大帝居中,高1.5米,肩宽0.6米,厚0.3米。头戴平顶方冠,面蓄美须,身着铠甲,左手抚腿,右手执剑,足蹬靴,左脚踏龟,右脚踏蛇,端坐于石台上。侧侍二像高1.4米,肩宽0.6米,厚0.3米;左像束顶,瞪目闭唇,穿2领窄袖袍,腰系带,手执剑鞘,足蹬靴;右像形同左像,手握方印。门侧分立一高0.25米,肩宽0.15米,厚0.05米的官人及妇女像。壁刻”皇清嘉庆八年(1803)”等文字
278-D82 佛祖寺造像 宝顶镇佛祖村西1公里 清代 寺已毁,现存圆雕弥勒像像1尊。镌于清嘉庆九年(1804)。像造型生动,通高3米,坐于束腰蟠龙莲座上。印堂点经,丰面大耳,笑容可掬,给人亲和感,袒胸露大腹,一手执佛珠,一手抚膝,以自在式坐莲瓣台面上。保存较好
279-D83 菩萨岩摩崖造像 中敖镇卫平村北5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仅1龛。平顶,高0.97米,宽2.96米,深0.62米。造像高浮雕。正壁刻阿弥陀佛及观音二身,像高0.65米,肩宽0.21米。左壁刻金童,右壁刻玉女。两壁外侧各刻送子菩萨一身。龛楣刻”古迹佛像”四字。另见清嘉庆十六年(1811)记事碑一通。保存较好
280-D84 联科村造像碑 铁山镇联科村西500米 清代 碑青砂石质,2首,高2.3米,宽1.27米。碑首浮雕一观音二童子。观音雕刻纤瘦,坐式,头现花冠,胸饰璎珞,肩披彩帛,露双臂,腰束带,两手合于腹部,双足踏莲台上。左右立1童子。碑面左右侧各立1蟠龙柱,龙身缠绕柱上,间以云朵。碑面左右侧各立1蟠龙柱,龙身缠绕柱上,间以云朵。碑文多风化,依稀可知为造像功德内容。款见”嘉庆二十二年(1817)岁次丁丑……”
281-D85 九磴桥摩崖造像 高坪乡高峰村东北1公里 清代 存造像3龛,修路题刻等6则。刻于清嘉庆年间。1号送子观音龛,弧形顶,高1.12米,宽1.32米,深0.35米;送子观音像高0.55米,侧侍女像各一,怀抱小儿。2号日、月观音龛,高0.34米,宽0.24米;观音手持净瓶坐于水中的莲花上,两边云朵中刻太阳和月亮,主像高0.34米,肩宽0.07米。3号弥勒龛,高1.12米,宽1.22米;弥勒高0.83米,肩宽0.49米,弥勒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神态生动;侧分侍一童。另存清代修路题记5则,清嘉庆造像记1则
282-D86 三益村观音岩摩崖造像 万古镇三益村西1公里 清代 共2龛,位于高7米的山壁上。造像高浮雕。1号观音龛,弧形顶,高1.03米,宽0.63米,深0.23米。观音头搭长巾,袒胸,穿大袖长衣,双手置腹捧净瓶,以结跏趺式坐莲台上,侧侍金童、玉女。侧刻有清道光元年(1821)造像记。另存地狱龛,内雕地狱人物,高0.51米,肩宽0.19米。旁列圆雕人物,有关羽、刘备等
283-D87 双山寺摩崖造像 国梁镇双山村东5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已毁,存造像7龛,位于长18.2米,高5米许的崖面上。1号幅高2.5米,宽1.85米,题”龙泉”二巨字,楷书、□刻,横列文字;中部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下部刻盘龙吐水。2号罗汉龛,高1.9米,宽2.8米;罗汉居中,高1.84米;右上雕童子,下刻一女像;两侧雕菩提树,龛外镌”道光四年(1824)仲浣三月士□敬刊”。3号刻观音、4号刻龙王、5号中刻释迦,左刻孔子,右刻老君;6号二郎神、关羽像。另存圆雕数尊
284-D88 白F寺造像 拾万镇桥胜村3组 清代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13尊,位于一新建的房屋中。三世佛像保存较好,坐高1.5米,须弥座高1.2米,宽1.15米。三佛头饰螺髻,面丰、大耳,身穿袈裟,结跏趺坐莲台,下为束腰须弥座,佛座存清道光十五年造像记。另见真武大帝、韦陀菩萨、送子观音、牛王菩萨等,像高1米许,幷存碑6通
285-D89 长石坝路碑 三驱镇玉金村西南500米 清代 青砂石质,上有仿木房盖。坐南面北,总高2.3米,宽1.3米,厚0.38米。楷书,18行,字径4厘米许。碑文述及三驱场至珠溪的大路修建经过,还刻善士捐款名单等。款题”道光辛卯年(1831)孟夏日”
286-D90 猫儿沟摩崖造像及石刻 宝顶镇天宫村北2公里 清代 存造像1龛、修路题记和造像功德记各1则。龛高1.23米,宽0.93米,深0.36米;主像观音头着花冠,穿天衣,手持净瓶,以结跏趺式坐于莲台上,像高0.88米,肩宽0.33米;侧有清咸丰造像记。修路题记幅高1.5米,宽0.91米;文字楷体,□刻,署款”道光二十年(1840)”。清代功德碑高1.05米,宽0.7米。基本完好
287-D91 茨竹沟摩崖造像 智凤镇毗卢村6组 清代 造像1龛,位于长12米、高8米的岩壁上。圆形顶龛,高1.63米,宽1.5米。高浮雕观音像,像高0.9米,肩宽0.4米,头戴花冠,圆形头光,身穿天衣,双手捧净瓶,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座下浮雕莲枝花花朵伸到观音像左右,花上分立童子,高0.6米。侧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造像记
288-D92 观音庙摩崖造像 中敖镇金盆村东300米 清代 庙已毁,存造像3龛,位于长2.6米、宽1.85米、距地1.5米高的崖壁上。开凿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1号龛,平顶,高0.9米,宽0.51米,深0.18米,为高浮雕关公像。2号龛,高1米,宽1米,深0.3米,主像为呵尼谛母坐像,身侧刻8童子和一老俑,后雕坐式净瓶观音,侧刻两荷花童子,坐于花心之上,双手合十。3号龛,高0.57米,宽1.41米,深0.12米,幷坐太阳、月亮、菩萨、地母像。龛上刻”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又五月中浣吉旦”
289-D93 新菩萨摩崖造像 宝兴镇天星村9组 清代 共存造像11龛,经现人彩绘,位于长4.5米,高3.1米的崖壁上。均高浮雕造像。2号龛,半圆形顶,高0.89米,宽0.78米,深0.65米。造像为净瓶观音,通高0.49米,像高0.32米,肩宽0.13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侧一立像,略小。6号龛,半圆形顶,高0.72米,宽0.47米,深0.28米,主像送子观音,通高0.47米,肩宽0.15米。3号为释迦佛龛,释迦通高0.73米,像高0.45米,肩宽0.16米,侧列文殊、普贤二菩萨。4号龛,刻净瓶观音,通高0.75米,像高0.55米,肩宽0.17米。余龛多为新补,-貌不详
290-D94 大雄寺摩崖造像 万古镇大雄村 清代 寺已毁,存造像1龛,位于一山崖上。龛高2.77米,宽0.56米,深0.3米。主像为净瓶观音,高浮雕,像高0.46米,肩宽0.21米,观音头戴化佛冠,面2,大耳,神态安详,身着大袖长衣,袒胸,双手捧净瓶,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右分立金童、玉女于长柄莲花上。龛左刻”诸神……”。龛顶浮雕人物数尊,已风化不清
291-D95 观音沟摩崖造像 中敖镇天台村1组 清代 造像1龛,位于距地2.5米的山壁上。龛高1.05米,宽0.8米,深0.25米。造像高浮雕,主像净瓶观音,高0.47米,肩宽0.19米,头戴高花冠,身着灾字领长袖衣,双手执物于胸,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后有火焰光。观音像左莲花上立金童,头上雕小鸟一只。右侧立玉女于荷《上,头侧刻净瓶
292-D96 召乐山摩崖造像 万古镇凤顶村7组南300米 清代 共3龛,位于公路侧的山壁上。高浮雕造像。1号龛,弧形顶,龛高5.6米,宽3米,深0.5米。观音头戴化佛花冠,宽面偏瘦,身着短衫,胸饰璎珞,双手置腹结印,以结跏趺式坐石台上。2号龛,刻佛像,高2米,肩宽0.8米,佛头饰螺髻,身穿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余残
293-D97 三教寺造像 回龙镇长田村4组 清代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24尊,位于近年搭建瓦房内的神台上。其中,李老君像高1.79米,肩宽0.65米。孔子高1.55米,肩宽0.62米。释迦高1.78米,肩宽0.67米。存题刻”乙巳年十一月一日父子造”
294-D98 小凤凰寺摩崖造像 中敖镇卫平村东北500米 清代 寺已毁,存像3龛,位于长3米,高2米的石壁上。始镌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号龛,高浮雕坐像3尊,皆手持朝笏。2号龛,内雕释迦、孔子、老君3像,皆坐式。3号龛刻观音、牛王菩萨及2侍者
295-D99 扎营村佛耳岩摩崖造像 智凤镇扎营村 清代 共3龛,位于长6.6米,宽1.9米,距地2米的石壁上。造像高浮雕。1号龛,平顶,高1.55米,宽2.33米,深0.4米。刻三佛幷坐像,头现螺髻,身穿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束腰须弥座上。2号龛,高1.3米,宽3.1米,深0.15米。横列三佛一观音,佛造型与上龛略同,观音头残。3号龛,高1米,宽3.3米,深0.38米。内刻净瓶观音,牛王菩萨,送子观音
296-D100 龙王堂摩崖造像 铁山镇麒麟村北1.2公里 清代 堂已毁,存造像1龛,位于距地2米崖壁上。平顶,高1.5米,宽1.5米,深0.9米。造像为龙王和龙母,高浮雕。龙王列左,高1.2米,肩宽0.38米,头戴高冠,大目,宽面,微胖,身穿长袍,双手捧朝笏端坐。龙母身高1.17米,肩宽0.36米,头戴便帽,面目和善,胸饰珠串,长衣蔽膝,身披巾帛,双手置腹,端坐,二像后壁竖墨题”龙王堂”三字;左题”龙太子”;右题”龙女”惜不见太子、龙女造像
297-D101 普济寺造像 金山镇火花村西1.8公里 清代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5尊,位于长5米的地面上。1号观音,高0.69米,肩宽2.6米,头戴花冠,穿长袖衣,双手合十,以结跏趺式坐莲台上。余川主,高0.7米,肩宽0.25米,厚0.15米。玉皇高0.69米,肩宽0.26米,厚0.16米,灶王高0.42米,肩宽0.28米,厚0.08米。土主高0.4米,肩宽0.19米,厚0.10米。以上图像皆手执朝笏,神情庄严
298-D102 老观音庙摩崖造像 雍溪镇界碑村东1.5公里 清代 寺已毁,存造像5龛,位于长10.7米,高8.8米,距地高4米的崖面上。龛口呈方形,平顶。造像高浮雕。内容为观音,文殊菩萨、韦陀菩萨、牛王菩萨等,部分已风化不可辨,因地势无法测量
299-D103 东岳庙摩崖造像坊 宝顶镇东岳村西北2公里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已毁,存高浮雕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牌坊。面阔3米,通高2.5米。被近人彩绘。明间下为弧形龛,正中一女端坐,头搭披风,耳饰环,著2领大袖服,腰系玉带,两手各捧一瓶于膝上,缠尖足。明间额枋刻戏曲人物若干。左次间一女端坐,怀抱两子;右次间刻一男,头著硬角襆头纱帽,穿官袍,系玉带,两子攀于肩上,蹬靴坐式,神态玩味。坊柱刻联,明间柱联”徐经寻寿万姓添麒麟,5桥□□三仙赐桂儿”;次间门联”莲口抱佛果生佛□,载柳隐仙宛若苔藓”。次间额枋〔存戏曲雕刻。坊上还存”聚仙楼”、”会仙阁”图等
300-D104 写字岩摩崖石刻 宝兴镇青果村东7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计10则,位于写字岩长70余米,宽8米许的崖面上。离地高5米许壁面刻”忍”字,字径米许,下有跋文共11行,首行“大清咸丰八年(1858)”,末款”邑人逊斋曾志敏”。另见”节孝”内容的题刻多则,款皇清同治三年(1864)刘超儒,同治四年(1865)李坚廉等
301-D105 “甘棠遗爱”碑 高坪乡高峰村南1公里 清代 碑青石质,方首方趺,通高3.3米,宽1.25米,厚0.2米。碑文竖列,中刻”甘棠遗爱”四大字,字径15.6厘米许;左刻”邑贤侯丁官印□良以篆肖雁大老爷”,右款”皇清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吉旦,阁士民同建”。字迹清晰
302-D106 新庙子摩崖造像 宝顶镇铁马村西800米 清代 庙已毁,存造像1龛,龛高0.9米,宽0.56米,深0.15米。高浮雕造像。左刻一官人像,像高0.8米,肩宽0.29米,头戴乌纱帽,著2领袍服,足穿靴,端坐于石台上。右像高与左同,为送子观音坐像,身上攀附5乳童,极富生活情趣。下存圆雕3尊,残
303-D107 天宝村摩崖造像 季家镇天宝村东500米 清代 又名五尊佛造像。共2龛,位于长2米,宽2米,距地高1米的石壁上。1号三教龛,平顶,高1米,宽2米,深0.5米。中刻释迦佛,高0.85米,肩宽0.5米,头饰螺髻,身披袈裟,双手置腹,捧钵,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坐孔子、右为老子像,均端坐,身高同佛。2号龛,在三教龛下方,平顶,龛小,内雕土地、山王各一,均端坐像
304-D108 龙神观音岩摩崖造像 宝顶镇龙神村西2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龛,补修题记2则,位于长5米,高7米许的崖面上。刻于清代,”文革”致残。顶龛平顶,雕观音、日、月菩萨。中龛刻净瓶观音坐莲台,龛平顶,高2米,宽1.3米,深0.35米,像高1.28米,肩宽0.36米。下龛,平顶,高1.23米,宽2.94米。造像内容:东岳、南岳、川主、观音等,均坐式,像高0.86米,肩宽0.36米许。另存清道光及光绪三十四年(1908)补修记2则,造像被近人彩绘
305-D109 观音堂摩崖造像 中敖镇观寺村西1公里 清代 共2龛,位于长3米,宽2米,距地高2米的崖面上。1号龛,平顶,高1米,宽0.63米,深0.2米。中刻呵利帝母,面目慈善,袒胸露乳,怀中抱小童,侧立4小孩。坐高0.88米,肩宽0.3米。2号龛,平顶,高1.48米,宽0.87米,深0.3米。中坐观音,戴花冠,胸饰璎珞,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身高1.25米,肩宽0.75米,神态和蔼。侧侍金童、玉女,面态极天真活泼。另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残碑1通
306-D110 双河口摩崖造像 珠溪镇双河村 清代 1龛,刻于清代,经近人彩绘。龛高5.2米,深0.9米。主像净瓶观音坐台上,面东南,身高1.6米,肩宽0.5米。侧侍金童、玉女,各高1.3米,余刻僧人像,高1米。基本完好
307-D111 斗碗寨摩崖造像 中敖镇三角村9组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5龛,位于长11米,高5米的崖面上。1号龛,平顶,高1米,宽2.1米,深0.45米。龛内浮雕灶王、川主、玉皇、送子观音,其中玉皇高0.97米,肩宽0.27米,余像高度约同。2号观音龛高1.55米,宽1.8米,深0.45米。观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通高1.28米,肩宽0.28米;侧分侍一童子,高0.7米,肩宽0.22米。3号老君龛,像高1.26米,肩宽0.3米,右侍太阳菩萨。4号刻地母,胁侍二童子。5号雕释迦坐莲台,像高0.76米,肩宽0.23米。另存药王、天君、灶母,上述造像身高同释迦佛
308-D112 全佛岩摩崖造像 智凤镇阮家村9组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共1龛,5尊造像,位于长4米,离地高1.3米的崖面上。坐东向西,平顶龛,高1.6米,宽3.15米,深0.48米。净瓶观音居中,观音头戴化佛冠,身着哉领通肩天衣,胸饰璎珞,双手捧瓶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通高1.44米,像高0.92米,肩宽0.35米,厚0.15米。左右分侍坐观音各一,坐高1.22米,肩宽0.35米;两侧再分侍一童子。保存较好
309-D113 新观音庙造像 龙水镇明光村东1.5公里 清代 庙已毁,现存圆雕造像26尊,新近被彩绘。内容为佛、道、民间诸神等。其中,龙王菩萨坐高0.96米,肩宽0.35米。药王菩萨坐高0.76米,肩宽0.35米,燃灯佛坐高1.6米,肩宽0.4米,厚0.3米。保存基本完好
310-D114 杨施庙造像 金山镇红旗村4组南300米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杨、施两家建庙,庙已毁,存圆雕造像64尊,位于近年新修长20米,宽4米的庙子内。质料为石、木、泥,大者1.5米,小者不等。内容有杨四将军、牛王、雷公、释迦、孔子、李老君、罗汉等
311-D115 万寿寺造像 龙水镇幸光村5组 清代 寺已毁,存圆雕造像42尊,位于近年新建一房的神台上。大像高1.5米,小像高0.65米。造像内容较杂:佛祖、灵官、夏禹王、地母、女娲、玉皇、王母、战将、天公、文昌、东南二岳、燃灯佛、川主、李老君、观音、送子娘娘、万寿公、玄女、赵玉、眼光、日、月、神龙皇、宣阳、福妻等
312-D116 猫儿洞摩崖石敢当造像 龙水镇鱼箭村 清代 题刻高、宽2米。像面西北,上端凿一旋涡纹;下刻一鼓眼、宽鼻,大嘴兽面,像高1.2米,宽0.8米。旁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均□刻。基本完好
313-D117 状1故里碑 龙石镇新生村1组 时代不详 碑青砂石质,方首,高1.57米,宽0.82米,厚0.13米。座高0.3米,长1.35米,宽0.7米。中竖列楷书”宋古状1故里”六字,左款风化仅见“大”字,右款”重□十二月”。传宋代状1古承碧出世于此,其地称状1屋基
314-E1 张桂山墓 龙水镇四村东1.5公里 1914年 张桂山(1866~1914)在龙水当么师,幷学得一身好武艺,与余栋臣结为兄弟,清末与余栋臣一起反洋教,三打龙水和石马,荷包等教堂。1911年组织保路同志军进县城,宣告大足独立,幷攻克富顺,被推为富顺都督。后自立队伍住大足被暗杀,葬于此处。墓为竖穴土堆坟,无石条包砌
315-E2 饶国梁纪念馆 国梁镇F路村东南200米 1929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饶国梁(1888~1911年)字作霖,号绍峰,国梁镇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6年到成都,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被推为联络革命党人联络。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2月,在F南接黄兴函,约陈汝环等到香港。奉命联络会党,运送枪械弹药至广州,准备起义。于4月27日晨举义,国梁率敢死队1在莲塘街口截击清军,在往北大门撤退时,误入敌营,负伤被执。于4月30日遇难,年仅23岁。纪念馆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609.46平方米。分主楼与侧房,为歇山式屋顶,通高10.9米,长40.57米,宽15.2米。主楼长28.6米,宽15.2米。侧房长15.5米,宽12.15米
316-F1 马跑教堂 石马镇街村东南300米 清宣统元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教堂为中西式结合建筑。坐南朝北,由经堂、钟楼及其他房舍组成。整个教堂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教堂前排由一楼一底砖石房屋和四层楼的钟楼组成。面阔70米。教堂大门为双扇木门,高2.8米,宽1.70米。房屋高13米,共有大小房间17间;钟楼高25米,顶部为哥特式尖顶,上有十字架。经堂为教堂的主要建筑,为典型的欧式建筑,正面立有8根围柱,柱径0.65米,柱础为四方形,每边0.94米,圆柱高约9米。圆柱之上为三角形屋顶,三角底面有”上天之门”四个大字,在字的上面有圣心十字架图案,两侧各有一展翅飞鸽,三角尖顶口立有十字架。整个经堂建筑高15米,面阔14.4米,进深36.35米。经堂前有普通踏道7级,高1.5米。经堂西面连沿有列平房共7间形成自然围墙,另有一列正面无墙壁的平房横置在空坝的南边沿。空坝中有一干打磊圆形建筑,周长16.40米,高3.50米
317-F2 衡阳山庄 金山镇石河村 1941年 中西式砖木结构,四合:布局,坐西向东,占地面积为1736平方米。进深32米,主建筑面阔七间43米,单间进深7.7米,通高16米。建筑前50米处有一庄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有”衡阳山庄”,字为楷书
318-F3 蒋家花坟山石牌坊 三驱镇朝阳村西南600米 民国 系墓坊。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石坊。高5.5米,宽3.2米。边柱有八字墙,墙面浮雕人物,坊面额枋等雕有造型生动的戏剧人物,花鸟图案。明间柱上刻联,明间柱侧雕雀替。明、次间面各嵌一碑,字迹多风化不清,坊上刻”民国乙卯年冬月二十一日”款。后面条石墓墙,长4.5米,宽1.03米上为封土。

参见

参考资料

  1. 《重庆文物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