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人民币国际化,指人民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流通并成为国际计价、储备和结算货币。自2000年代末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1][2]。2014年,香港取消了本地居民每天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限额[3]。截至2014年底,根据SWIFT的报告,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占SWIFT支付总额的2.2%,仅次于日元(2.7%)、英镑(7.9%)、欧元(28.3%)和美元(44.6%)。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4]

货币国际化综合指数

为衡量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参考相关货币国际化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审查指标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构建了货币国际化综合指数。2022年末,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3.16,较上年上升 5.9%。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 58.3、22.18、7.73和5.24。2023 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 3.26,同比上升 10.2%。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分别为 57.68、22.27、7.66 和 5.48。[5]

人民币国际使用情况

全球支付货币

2013年4月10日,人民币与澳元开始直接兑换。2014年3月19日,人民币和新西兰元实行直接兑换;6月19日,人民币和英镑实现直接兑换;9月30日,人民币与欧元开始直接兑换。

(待补充)

贸易融资货币

2022 年,中国银行对境内外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有所提升:约有 78.6%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当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流动性较为紧张时,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这一比例较 2021 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 7.4 个百分点。71.8%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会优先使用人民币作为对华贸易融资货币,这一比例较 2021 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 3.5 个百分点,境外企业将人民币用于对华贸易融资的意向为近三年最高。[6]

(待补充)

储备货币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该决议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币由此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由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新增的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入篮后,SDR货币篮子将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其权重将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

参考文献

  1. "RMB Settlement", Kasikorn Research Center, Bangkok, 8 February 2011
  2. Chan, Norman T.L. Hong Kong as Offshore Renminbi Centre – Past and Prospects. HKMA. 2014-02-18 [2014-07-24]. 
  3. Authority, Hong Kong Monetary.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 Removal of RMB conversion limit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020-12-02]. 
  4. 魏冰冰著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 第111页. 《一本书读懂经济学》. 
  5.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P4–7. 2023-10-28. 
  6.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P37–39. 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