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下岗,指劳动者因国营企业亏损、停产等不得不与原工作岗位分离,处于没有岗位、没有工资收入的状态,可能仍与原单位具有人事或劳动关系,也可能由国营企业“一次性买断工龄”从而与劳动者解除人事、劳动关系。[1][2]1998年至200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700万至900万工人下岗,截至2003年,国企下岗职工累计达2818万人,形成“下岗潮”。[3]

历史

1983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发布《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其中指出:[4]

我国现行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无条件的“终身制”,它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结合一体,形成了“铁饭碗”、“大锅饭”的严重弊病。其主要表现是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 一线二线一个样。在这种制度下,有些人心安理得地躺在企业和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自己不劳动或少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勤劳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大批人才被埋没。这种制度在客观上起了打击先进、保护落后的作用,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极不利于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因此,用工制度上“铁饭碗”、“大锅饭”的积弊,势在必改。

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其第三十条规定:“企业有权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录用、辞退职工。”自此,国营企业具有自主人事权被写入法律。到了1990年代,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固定工也开始向合同工转化。199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新三铁”破“旧三铁”运动,要用“一张铁面孔、一颗铁心肠和一副铁手腕”打破工人的“铁饭碗”、干部的“铁交椅”以及所有的国营职工的“铁工资”。[3]后由于其影响范围过大、社会影响负面,《人民日报》于1992年5月28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改革与工人阶级》的文章,实质上叫停了此次改革:[5]

……改革是艰苦细致的工作,靠大轰大嗡是不行的。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十分注意理顺广大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的情绪,不要说一些惹职工不高兴的话,做引起人们反感的事。比如说什么用“三铁”(铁心肠、铁面孔、铁手腕)破“三铁”(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之类。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耐心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矛头所向,是对着旧体制的弊端,绝不是对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归根到底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对每一个诚实劳动的人都是有好处的,这叫作水涨船高。改革中,职工群众遇到困难,职工个人要努力克服,企业领导也要尽力帮助解决。企业的多余人员,要尽量在企业内部消化,开发新的产品,开展新的服务项目,需要干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对青年职工,要离岗培训,这对企业的发展和个人进步,都大有好处,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时机认真抓这件事。企业的生产经营要靠人去做,提高人的素质,是搞好企业的根本。对于需要社会安置的,政府和企业应该想办法安置好。关心人,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1997年,国企亏损企业亏损额是1987年的12倍,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比1987年下降了42%。其中国有中小企业盈亏相抵是净亏损的,集体企业也是净亏损的。当时,困难的国有、集体企业到处都是,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退休金,更谈不上公费医疗报销。由于企业困难、职工困难,各种类型的不稳定事件不断出现,各级政府焦头烂额。[6]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进入低谷。同年,朱镕基出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提出国企“三年脱困”,随后,大批工人被以“精简”名义下岗,“下岗潮”由此形成。

相关文艺作品

参见

参考文献

  1. 下岗.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02-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 一次性工龄买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02-0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 3.0 3.1 【重返90年代之下岗潮】“铁饭碗”砸碎后,一代工人的沉浮与迷茫. 界面新闻 · 文化. [2024-02-05] (中文). 
  4. 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 [2024-02-05] –通过中国法院网. 
  5. 论企业改革与工人阶级-1992年05月. [2024-02-05] –通过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6. 邵宁:回看“国企三年脱困”那些日子. 清华校友总会.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