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引用:​20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21行: 第21行:


== 定义与分类 ==
== 定义与分类 ==
“文言文”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的汉语”泛指[[鴉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现存的古汉语[[材料]]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彙]]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汉语|上古期]]、[[中古汉语|中古期]]和[[近古汉语|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朝|商]]、[[周朝|周]]、[[秦朝|秦]]和[[汉朝|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朝|唐]]和[[宋朝|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时期<ref>{{Cite web |url=http://202.155.211.9/Pages/Book.aspx?acno=C015854 |title=中华基督教会铭基学院 - 文言文导读 初中卷 (一) |access-date=2020-05-04 |||}}</ref>。
“文言文”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的汉语”泛指[[鴉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现存的古汉语[[材料]]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彙]]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汉语|上古期]]、[[中古汉语|中古期]]和[[近古汉语|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朝|商]]、[[周朝|周]]、[[秦朝|秦]]和[[汉朝|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朝|唐]]和[[宋朝|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时期<ref>{{Cite web |url=http://202.155.211.9/Pages/Book.aspx?acno=C015854 |title=中华基督教会铭基学院 - 文言文导读 初中卷 (一) |access-date=2020-05-04 }}</ref>。


[[西方国家|西方]]早期来华的[[教会]]将文言文分为“深文理({{lang-en|High Wenli}})”及“浅文理({{lang-en|Easy Wenli}})”{{notetag|或称“深文言”和“浅文言”。}},故[[圣经]]有两种文言版本的[[翻译]]:深文理是指较为纯粹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浅文理则是代指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属于简单的文言文。<ref>{{cite book|title=Protestant Bible Translation and Mandari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China|ISBN= 9789004316300|publisher=BRILL, 2017|author=George Kam Wah Mak|date=2017-03-13}}</ref>
[[西方国家|西方]]早期来华的[[教会]]将文言文分为“深文理({{lang-en|High Wenli}})”及“浅文理({{lang-en|Easy Wenli}})”{{notetag|或称“深文言”和“浅文言”。}},故[[圣经]]有两种文言版本的[[翻译]]:深文理是指较为纯粹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浅文理则是代指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属于简单的文言文。<ref>{{cite book|title=Protestant Bible Translation and Mandari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China|ISBN= 9789004316300|publisher=BRILL, 2017|author=George Kam Wah Mak|date=2017-03-13}}</ref>
第55行: 第55行:
*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 有时会有[[定语]]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语常前会加“之”或后面加“者”<ref>{{cite web|author1=微幽堂|title=定语后置|url=http://blog.daum.net/nostalgiatoroots/15965554|access-date=2012-12-13|||}}</ref>:
* 有时会有[[定语]]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语常前会加“之”或后面加“者”<ref>{{cite web|author1=微幽堂|title=定语后置|url=http://blog.daum.net/nostalgiatoroots/15965554|access-date=2012-12-13}}</ref>: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史记]]‧廉頗藺相如列传》)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史记]]‧廉頗藺相如列传》)
*#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学篇第一》)
*#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学篇第一》)
第155行: 第155行:
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国文科、中文科)的主体。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国文科、中文科)的主体。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中国大陆的[[中考]]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发布,中国大陆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ref>{{cite news|url=http://www.infzm.com/content/76979|title=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publisher=infzm.com民调中心|date=2012-06-13|accessdate=2014-03-29|||}}</ref>。不过有指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执行,专家会根据具体情況決定。<ref>{{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06/06/content_631279.htm|title=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文言文|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12-06-06|accessdate=2014-03-29|||}}</ref>
中国大陆的[[中考]]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发布,中国大陆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ref>{{cite news|url=http://www.infzm.com/content/76979|title=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publisher=infzm.com民调中心|date=2012-06-13|accessdate=2014-03-29}}</ref>。不过有指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执行,专家会根据具体情況決定。<ref>{{cite news|url=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06/06/content_631279.htm|title=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文言文|publisher=东方早报|date=2012-06-06|accessdate=2014-03-29}}</ref>


香港教育界通行的广东话([[粵语]])保存了不少文言文的字词。<!-- removed_ref site159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removed_ref site159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广东|粵]][[香港|港]]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话文+文言+广东话)与“文白夾杂”(白话文+文言)。<ref>{{Cite web ||title=《三及第文体滚瓜爛熟》(星岛教育中文网乐) |access-date=2013-04-29 |||}}</ref><ref>{{Cite book|author=李婉薇|title=《清末民初的粵语书写》|isbn=978-962-04-3082-4|language=zh-hk}}</ref>香港近代由[[粵剧]]、[[粵曲]]、[[粵语流行曲]]至[[金庸]][[武俠小说]]等多用“文白夾杂”型式写就。因此,文言文的词句得以在香港[[70后]]、[[80后]]、[[90后]]中得以传承。
香港教育界通行的广东话([[粵语]])保存了不少文言文的字词。<!-- removed_ref site159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removed_ref site159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广东|粵]][[香港|港]]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话文+文言+广东话)与“文白夾杂”(白话文+文言)。<ref>{{Cite web ||title=《三及第文体滚瓜爛熟》(星岛教育中文网乐) |access-date=2013-04-29 }}</ref><ref>{{Cite book|author=李婉薇|title=《清末民初的粵语书写》|isbn=978-962-04-3082-4|language=zh-hk}}</ref>香港近代由[[粵剧]]、[[粵曲]]、[[粵语流行曲]]至[[金庸]][[武俠小说]]等多用“文白夾杂”型式写就。因此,文言文的词句得以在香港[[70后]]、[[80后]]、[[90后]]中得以传承。
=== 日本 ===
=== 日本 ===
[[File:JapaneseClassicalChineseTextSeenInJapanKanazawaStoneMonument.jpg|缩略图|右|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石碑碑文所见汉字是文言文]]
[[File:JapaneseClassicalChineseTextSeenInJapanKanazawaStoneMonument.jpg|缩略图|右|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石碑碑文所见汉字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