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clean up, replaced: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 明代 → 明朝, 清代 → 清朝 (2))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安徽史}}
{{安徽史}}
[[安徽]]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
[[安徽]]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此为安徽名称的由来。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分屬漢地[[徐州 (九州)|徐]]、揚二州地域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此为安徽名称的由来。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分属汉地[[徐州 (九州)|徐]]、揚二州地域


== 商朝 ==
== 商朝 ==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生活着很多邦或部落,是世[[汉族]]分支之一。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生活着很多邦或部落,是世[[汉族]]分支之一。


== 春秋战国 ==
== 春秋战国 ==
春秋(前770年~476年)时,安徽各地分属于[[吴国]]([[天长]],[[马鞍山]]等地),[[楚国]]([[六安]]等地),[[越国]]([[宣城]]等地)、[[萧国]]([[萧县]]等地)、[[桐国]]([[安庆]]等地),[[宋国]](阜阳等地)、[[蔡国]]([[凤台]],[[淮南]]等地)、[[徐国]]([[泗县]],[[宿州]]等地)等。
春秋(前770年~476年)时,安徽各地分属于[[吴国]]([[天长]],[[马鞍山]]等地),[[楚国]]([[六安]]等地),[[越国]]([[宣城]]等地)、[[萧国]]([[萧县]]等地)、[[桐国]]([[安庆]]等地),[[宋国]](阜阳等地)、[[蔡国]]([[凤台]],[[淮南]]等地)、[[徐国]]([[泗县]],[[宿州]]等地)等。


[[戰國 (中)|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
[[战国 (中)|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


== [[秦汉]] ==
== [[秦汉]] ==
第29行: 第29行:
|[[庐江郡]]||舒县||舒、临湖、襄安、枞阳、居巢、皖、湖陵、松兹、龙舒、灊、金兰、寻阳(后两县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庐江郡]]||舒县||舒、临湖、襄安、枞阳、居巢、皖、湖陵、松兹、龙舒、灊、金兰、寻阳(后两县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
|-
|[[丹郡|丹阳郡]]||宛陵县||宛陵、宣城、芜湖、石城、丹阳、春谷、泾、歙、黟、陵阳、秣陵、溧阳、胡孰、江乘、句容(此五县位于今江苏省境内)、故鄣、于潜(此两县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丹郡|丹阳郡]]||宛陵县||宛陵、宣城、芜湖、石城、丹阳、春谷、泾、歙、黟、陵阳、秣陵、溧阳、胡孰、江乘、句容(此五县位于今江苏省境内)、故鄣、于潜(此两县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
|-
|[[沛郡]]||相县||相、萧、谯、城父、下蔡、平阿、龙亢、义成、向、谷阳、蕲、夏丘、符离、竹、郸、铚、山桑、谷阳、𧈬、建成、敬丘、建平、栗、祁乡、芒、酂(此七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丰、沛、广戚(此三县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沛郡]]||相县||相、萧、谯、城父、下蔡、平阿、龙亢、义成、向、谷阳、蕲、夏丘、符离、竹、郸、铚、山桑、谷阳、𧈬、建成、敬丘、建平、栗、祁乡、芒、酂(此七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丰、沛、广戚(此三县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第40行: 第40行:
[[汉朝]]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 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魏国]]的实际开创者)。
[[汉朝]]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 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魏国]]的实际开创者)。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几百年间,几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几百年间,几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


== 隋唐 ==
== 隋唐 ==
[[隋朝]] (581年-618年)统一了地九州。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 (618年-907年)建立政权,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唐末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从[[河南]]经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隋朝]] (581年-618年)统一了地九州。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 (618年-907年)建立政权,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唐末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从[[河南]]经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第73行: 第73行:
[[五代]]、[[杨吴]]、[[南唐]]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其时今安徽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五代,今[[皖南]]地区属[[杨吴]]和[[南唐]]。[[景福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淮西]](今属安徽)人[[杨行密]]在[[扬州]]建立[[吴国]],937年徐州人[[李昇]]代杨吴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宁府|江宁]]。
[[五代]]、[[杨吴]]、[[南唐]]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其时今安徽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五代,今[[皖南]]地区属[[杨吴]]和[[南唐]]。[[景福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淮西]](今属安徽)人[[杨行密]]在[[扬州]]建立[[吴国]],937年徐州人[[李昇]]代杨吴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宁府|江宁]]。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朝]]大军攻入江宁,[[淮河]]以南最后一个阻碍宋朝统一的政权——南唐灭亡。安徽省全境进入了宋朝的疆界。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朝]]大军攻入江宁,[[淮河]]以南最后一个阻碍宋朝统一的政权——南唐灭亡。安徽省全境进入了宋朝的疆界。


== 宋朝 ==
== 宋朝 ==
第80行: 第80行: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建炎]]元年(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淮南东路、西路淮河以南各州仍由南宋管辖,建制仍然保留,淮河以北各州属金朝[[南京路 (金朝)]]。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建炎]]元年(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淮南东路、西路淮河以南各州仍由南宋管辖,建制仍然保留,淮河以北各州属金朝[[南京路 (金朝)]]。


[[紹]]十一年(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族|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紹]]十一年(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族|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第117行: 第117行:


== 元朝 ==
== 元朝 ==
13世纪,蒙古人用了68年時間征服地九州。[[元朝]]初期,安徽属江淮行省;后划江而治理,长江以南与[[苏南]]、[[浙江]]、[[福建]]同属[[江浙行省]],长江以北与[[苏北]]、[[河南]]、[[湖北]]北部同属[[河南江北行省]]。
13世纪,蒙古人用了68年时间征服地九州。[[元朝]]初期,安徽属江淮行省;后划江而治理,长江以南与[[苏南]]、[[浙江]]、[[福建]]同属[[江浙行省]],长江以北与[[苏北]]、[[河南]]、[[湖北]]北部同属[[河南江北行省]]。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第181行: 第181行:


== 明朝 ==
== 明朝 ==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收復漢地九州。由于定都南京,今的江苏省和安徽省直中央[[六部]]管理,称为“[[直隶]]”。该区域跨长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将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广阔地区,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频繁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苏南部以富裕著称的[[太湖流域]],都划归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收复汉地九州。由于定都南京,今的江苏省和安徽省直中央[[六部]]管理,称为“[[直隶]]”。该区域跨长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将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广阔地区,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频繁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苏南部以富裕著称的[[太湖流域]],都划归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明太祖定凤阳为'''中都''',一度考虑迁都于此,后来放弃这个计划,只建成陵墓和一部分城墙。明朝在安徽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4个位于长江以南:[[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2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府]]、[[庐州府]];而整个淮河流域只有[[凤阳府]]一府。长江南岸的[[芜湖]]在明朝发展成新兴的經濟中心{{Fact}}。[[崇]]八年(1635年)[[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朝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
明太祖定凤阳为'''中都''',一度考虑迁都于此,后来放弃这个计划,只建成陵墓和一部分城墙。明朝在安徽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4个位于长江以南:[[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2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府]]、[[庐州府]];而整个淮河流域只有[[凤阳府]]一府。长江南岸的[[芜湖]]在明朝发展成新兴的经济中心{{Fact}}。[[崇]]八年(1635年)[[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朝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第211行: 第211行:


== 清朝 ==
== 清朝 ==
[[治]]二年(1645年),[[清]]攻占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最初设一位[[江南布政使司]](驻[[江宁府]]),以及三[[巡抚]]([[江南巡抚]]、[[凤庐巡抚]]和[[操江巡抚]])。根据[[康熙]]年间的《大清会典》,布政使为一省之长。因此江南布政使的到任,可以认为江南省成立。
[[治]]二年(1645年),[[清]]攻占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最初设一位[[江南布政使司]](驻[[江宁府]]),以及三[[巡抚]]([[江南巡抚]]、[[凤庐巡抚]]和[[操江巡抚]])。根据[[康熙]]年间的《大清会典》,布政使为一省之长。因此江南布政使的到任,可以认为江南省成立。


[[顺治]]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分为[[江南左布政使司|左]]、[[江南右布政使司|右]]两位,分驻[[江宁府]]、[[苏州府]]。右布政使辖宁、镇、苏、松、常,左布政使辖余下地方。然这两位布政使仍冠以“江南”头衔,所以不可能认为江南分省。
[[顺治]]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分为[[江南左布政使司|左]]、[[江南右布政使司|右]]两位,分驻[[江宁府]]、[[苏州府]]。右布政使辖宁、镇、苏、松、常,左布政使辖余下地方。然这两位布政使仍冠以“江南”头衔,所以不可能认为江南分省。
第219行: 第219行:
[[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从[[江宁府]]前往[[安庆府]]。同时,[[江苏布政使]]一分为二——[[江宁布政使]](驻[[江宁府|江宁]])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江苏省境内形成了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不过,从清朝中期开始,巡抚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之长,所以江苏内部分两个布政的情况并不被认为是“分省”,毕竟名义上还有“江苏巡抚”统辖坐镇。至此江苏、安徽两省官僚体系完全定型,在清朝文献中出现频率逐渐高过“江南”的频率,因而坐实了分省的事实。
[[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从[[江宁府]]前往[[安庆府]]。同时,[[江苏布政使]]一分为二——[[江宁布政使]](驻[[江宁府|江宁]])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江苏省境内形成了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不过,从清朝中期开始,巡抚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之长,所以江苏内部分两个布政的情况并不被认为是“分省”,毕竟名义上还有“江苏巡抚”统辖坐镇。至此江苏、安徽两省官僚体系完全定型,在清朝文献中出现频率逐渐高过“江南”的频率,因而坐实了分省的事实。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反复拉锯战中,安徽南部流失大部分人口,经济遭到重打击,战后从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习俗有所改变。同时期,[[捻军]]也发源于贫困而土匪横行的安徽北部。[[李鸿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军]]赴江浙作战。太平天国之后淮军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反复拉锯战中,安徽南部流失大部分人口,经济遭到重打击,战后从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习俗有所改变。同时期,[[捻军]]也发源于贫困而土匪横行的安徽北部。[[李鸿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军]]赴江浙作战。太平天国之后淮军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第252行: 第252行:
|}
|}


== 民 ==
== 民 ==
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安徽首任都督兼民政长是同盟会员[[柏文蔚]]。民二年(1913年)7月[[二次革命]],安徽宣独立,反对袁世凯。失败后柏文蔚流亡日本,袁世凯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倪嗣冲都皖8年。民九年(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9月倪被解职。[[张文生]]任安徽督军,[[许世英]]任省长。民十一年(1922年)10月,[[马联甲]]任安徽督理军务。以后历任安徽地方最高长官的还有[[王普]](倪嗣冲女婿)、王揖唐、[[吕调元]]、[[姜登选]]、[[陈调元]]。民十四年(1926年),陈调元归顺[[民革命北伐|北伐]][[国民革命军]]。民十六年(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成为红军武装割据的地区之一。
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安徽首任都督兼民政长是同盟会员[[柏文蔚]]。民二年(1913年)7月[[二次革命]],安徽宣独立,反对袁世凯。失败后柏文蔚流亡日本,袁世凯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倪嗣冲都皖8年。民九年(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9月倪被解职。[[张文生]]任安徽督军,[[许世英]]任省长。民十一年(1922年)10月,[[马联甲]]任安徽督理军务。以后历任安徽地方最高长官的还有[[王普]](倪嗣冲女婿)、王揖唐、[[吕调元]]、[[姜登选]]、[[陈调元]]。民十四年(1926年),陈调元归顺[[民革命北伐|北伐]][[国民革命军]]。民十六年(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成为红军武装割据的地区之一。


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军]]、[[汪伪政权]]、[[民革命|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南部的泾县,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
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军]]、[[汪伪政权]]、[[民革命|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南部的泾县,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


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民政府把安徽省會從[[安]]往[[合肥]]。民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48年至1949年),安徽北部地方是[[國共內戰]]期[[徐蚌會戰]]的主戰場。此役國軍55人,中共控制了安徽省江以北地。民三十八年(1949年)4月15日,中共成立[[皖北行署]],管。4月27日,國軍獨團團長[[胡益]]合屯溪警保大隊長[[方岳]]投靠中共。4月29日,共軍進駐屯溪。5月7日,中共成立[[皖南行署]],安徽江南地
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民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往[[合肥]]。民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48年至1949年),安徽北部地方是[[解放战争]]期[[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此役国军55人,中共控制了安徽省江以北地。民三十八年(1949年)4月15日,中共成立[[皖北行署]],管。4月27日,国军独团团长[[胡广益]]合屯溪警保大队长[[方岳]]投靠中共。4月29日,共军进驻屯溪。5月7日,中共成立[[皖南行署]],安徽江南地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与[[淮河]]航线交汇处的[[蚌埠]]成为一个新兴城市。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与[[淮河]]航线交汇处的[[蚌埠]]成为一个新兴城市。
第279行: 第279行:
1990年代开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重视,但是安徽东部地区一直没有能进入长三角经济区,只有[[黄山市]]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一些旅游方面的分工合作。<ref>[http://www.tt91.com/article/09-06-08/13562289_1.shtml 黄山市与长三角]{{Dead link|date=2019年10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1990年代开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重视,但是安徽东部地区一直没有能进入长三角经济区,只有[[黄山市]]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一些旅游方面的分工合作。<ref>[http://www.tt91.com/article/09-06-08/13562289_1.shtml 黄山市与长三角]{{Dead link|date=2019年10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1991年5、6月,中共有18[[中国一级行政区|省]]、[[自治]]、[[直市]][[1991年华东水灾|生水]],5省、自治區發重[[旱]]。害最重、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的安徽省和[[江省]]。據當時初步統計,安徽省受人口达4800多人、佔全省人口近70%,因死亡267人,[[作物]]受430多公頃,各直接經濟損失金額近[[人民]]70元。
1991年5、6月,中共有18[[中国一级行政区|省]]、[[自治]]、[[直市]][[1991年华东水灾|生水]],5省、自治区发重[[旱]]。害最重、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的安徽省和[[江省]]。据当时初步统计,安徽省受人口达4800多人、佔全省人口近70%,因死亡267人,[[作物]]受430多公頃,各直接经济损失金額近[[人民]]70亿元。


=== 21世纪 ===
=== 21世纪 ===
第293行: 第293行:


[[Category:中国各省历史|AH]]
[[Category:中国各省历史|AH]]
[[Category:安徽史| ]]
[[Category:安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