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門: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 Edit via Wikiplus)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oord|39.915382|116.396934|type:landmark_region:CN-11_source:GoogleMaps|display=title}}

{{Infobox building
{{Infobox building
| name = 太和門
| name = 太和門
第12行: 第10行:
}}
}}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
'''太和門'''是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及正門<ref name=taihemen>{{Cite web |url=https://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439.html |title=太和門,故宮博物院,於2020-9-24查閱 |access-date=2021-03-13 |archive-date=2020-09-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5101337/http://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439.html |dead-url=no }}</ref>,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朝]][[永]]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ref name="自动生成1">《明典彙》三十七年,重建奉天門成,更名曰大朝門。另見《明史·輿服誌》《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ref>,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ref name="自动生成2">《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 宮室·明二》午門內居中向南者曰皇極門,即奉天門也,左曰弘政門,即東角門也...。</ref>。[[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太和門'''是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及正門<ref name=taihemen>{{Cite web |url=https://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439.html |title=太和門,故宮博物院,於2020-9-24查閱 |access-date=2021-03-13 }}</ref>,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朝]][[永乐(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ref name="自动生成1">《明典彙》三十七年,重建奉天門成,更名曰大朝門。另見《明史·輿服誌》《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ref>,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ref name="自动生成2">《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 宮室·明二》午門內居中向南者曰皇極門,即奉天門也,左曰弘政門,即東角門也...。</ref>。[[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太和门是宫廷最高大的门座。由紫禁城正南的[[午门]]进来,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座大门。大門东西阔七间,南北高两间,四围廊子,总合三十六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太和門正中共開三門。外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漢白玉]]作為基座,四围有龙凤石肜栏,大門的前后石阶各三個,左右石阶各一個,建筑通高23.8米,体制和太和殿沒有特別,僅在体型和规模上有差。<ref name=journal>{{Cite journal|author=王璞子|url=https://www.dpm.org.cn/building/talk/223518.html|title=太和门|journal=故宫博物院院刊|year=1979|issue=3|access-date=2021-03-12|archive-date=2021-07-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02174026/https://www.dpm.org.cn/building/talk/223518.html|dead-url=no}}</ref>
太和门是宫廷最高大的门座。由紫禁城正南的[[午门]]进来,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座大门。大門东西阔七间,南北高两间,四围廊子,总合三十六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太和門正中共開三門。外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漢白玉]]作為基座,四围有龙凤石肜栏,大門的前后石阶各三個,左右石阶各一個,建筑通高23.8米,体制和太和殿沒有特別,僅在体型和规模上有差。<ref name=journal>{{Cite journal|author=王璞子|url=https://www.dpm.org.cn/building/talk/223518.html|title=太和门|journal=故宫博物院院刊|year=1979|issue=3|access-date=2021-03-12}}</ref>


太和门两侧各设旁门一座,与太和门平排并列,左边的叫[[昭德门]],右边的叫[[贞度门]]。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东角門」及「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為「弘政門」及「宣治门」。现在的名号是在[[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的。明朝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清朝兩門皆為侍衛值宿處。左右門体量比较矮小,属于陪衬性的建筑物。<ref name=journal/>
太和门两侧各设旁门一座,与太和门平排并列,左边的叫[[昭德门]],右边的叫[[贞度门]]。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东角門」及「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為「弘政門」及「宣治门」。现在的名号是在[[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的。明朝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清朝兩門皆為侍衛值宿處。左右門体量比较矮小,属于陪衬性的建筑物。<ref name=journal/>
第22行: 第20行: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ref name=taihemen/>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ref name=taihemen/>


1959年,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1/22/content_5637456.htm |title=“文革”中誰保護了故宮?,新華網,2007年1月22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8日 |archive-date=2016年10月16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6112742/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1/22/content_5637456.htm |dead-url=no }}</ref>2003年,故宮大修工程啟動。2007年冬,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2008年7月16日起,維修竣工的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ref>{{Cite web |url=http://tech.163.com/06/0101/10/26CGKNA800091537.html |title=太和殿閉門大修 2008年故宮將開放一半,網易,2006-01-01 |access-date=2013-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8011009/http://tech.163.com/06/0101/10/26CGKNA800091537.html |archive-date=2013-10-18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7-15/1313560.shtml |title=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中國新聞網,2008年7月15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7日 |archive-date=2013年10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8043104/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7-15/1313560.shtml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7-11/04/content_107557.htm |title=太和門維修工程今冬結束 ,新京報,2007-11-04 |access-date=2013-10-17 |archive-date=2013-10-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8004827/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7-11/04/content_107557.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6/133715942815.shtml |title=故宮太和殿太和門今天全面開放,新浪,2008年7月16日 |accessdate=2013-10-17 |archive-date=2013-10-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210933/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6/133715942815.shtml |dead-url=no }}</ref>
1959年,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1/22/content_5637456.htm |title=“文革”中誰保護了故宮?,新華網,2007年1月22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8日 }}</ref>2003年,故宮大修工程啟動。2007年冬,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2008年7月16日起,維修竣工的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ref>{{Cite web |url=http://tech.163.com/06/0101/10/26CGKNA800091537.html |title=太和殿閉門大修 2008年故宮將開放一半,網易,2006-01-01 |access-date=2013-10-17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7-15/1313560.shtml |title=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中國新聞網,2008年7月15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7日 }}</ref><ref>{{Cite web |ur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7-11/04/content_107557.htm |title=太和門維修工程今冬結束 ,新京報,2007-11-04 |access-date=2013-10-17 }}</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6/133715942815.shtml |title=故宮太和殿太和門今天全面開放,新浪,2008年7月16日 |accessdate=2013-10-17 }}</ref>


== 歷史 ==
== 歷史 ==


[[File:Gate of Supreme Harmony.JPG|缩略图||250px|2008年的太和門]]
[[File:Gate of Supreme Harmony.JPG|thumb|right|250px|2008年的太和門]]


=== 命名史 ===
=== 命名史 ===
太和門的命名,是參照[[太和殿]]而來的。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後來改稱皇極殿,最後才確定為太和殿。因此,太和門的名字,也是從最早[[明朝]][[永]]十八年(1420年)的奉天門,[[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ref name="自动生成1"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ref name="自动生成2"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太和門的命名,是參照[[太和殿]]而來的。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後來改稱皇極殿,最後才確定為太和殿。因此,太和門的名字,也是從最早[[明朝]][[永乐(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奉天門,[[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ref name="自动生成1"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ref name="自动生成2"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 明朝 ===
=== 明朝 ===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ref name=taihemen/>。同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ref name=taihemen/>。同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


[[File:First Yard of the Forbidden City.jpg|缩略图||250px|1900年的太和門。右為昭德門,左為貞度門。前為[[內金水橋]]。]]
[[File:First Yard of the Forbidden City.jpg|thumb|left|250px|1900年的太和門。右為昭德門,左為貞度門。前為[[內金水橋]]。]]


=== 清朝 ===
=== 清朝 ===
第50行: 第48行:
{{wide image|Forbidden City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panoramic.jpg|3000px|太和門前廣場全景}}
{{wide image|Forbidden City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panoramic.jpg|3000px|太和門前廣場全景}}


[[File:FORBIDDEN CITY BEIJING CHINA OCT 2012 (8360436495).jpg|缩略图|250px|太和門北側。左為昭德門,中為太和門,右為貞度門。]]
[[File:FORBIDDEN CITY BEIJING CHINA OCT 2012 (8360436495).jpg|thumb|250px|太和門北側。左為昭德門,中為太和門,右為貞度門。]]
太和門廣場兩側為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朝房、西朝房,並且有[[協和門]](明朝稱會極門)、[[熙和門]](明朝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朝用作[[實錄館]]、[[玉牒館]]、[[起居注館]],清朝改為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朝是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朝改為[[繙書房]]、[[起居注館]]。<ref name=taihemen/>
太和門廣場兩側為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朝房、西朝房,並且有[[協和門]](明朝稱會極門)、[[熙和門]](明朝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朝用作[[實錄館]]、[[玉牒館]]、[[起居注館]],清朝改為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朝是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朝改為[[繙書房]]、[[起居注館]]。<ref name=taihemen/>


2006年,有報導稱故宮博物院將於該年在太和門東廡推出車馬轎輿展、宮廷政務展。但太和門東廡當年並未開放。<ref>{{Cite web |url=http://news.sina.com.cn/c/2006-01-03/16347885263s.shtml |title=故宮太和殿將於6日起關閉進行全面修繕,新浪,2006-01-03 |accessdate=2015-03-20 |archive-date=2015-04-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04614/http://news.sina.com.cn/c/2006-01-03/16347885263s.shtml |dead-url=no }}</ref>2008年又有報導稱,太和門東廡建築將於2008年首次開放,並首次開設車馬轎展。<ref>{{Cite web |url=http://xmwb.xinmin.cn/history/xmwb/html/2008-08/08/content_211454.htm |title=“老北京味”香飄世界,新民晚報,2008-08-08 |accessdate=2015-03-20 |archive-date=2015-04-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092006/http://xmwb.xinmin.cn/history/xmwb/html/2008-08/08/content_211454.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8/04/09/2861@4386695.htm |title=故宮大修8月前完工 太和門東廡建築將首次開放,千龍網,2008-04-09 |access-date=2015-03-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35853/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8/04/09/2861@4386695.htm |archive-date=2015-04-02 |dead-url=yes }}</ref>但太和門東廡並未開放。
2006年,有報導稱故宮博物院將於該年在太和門東廡推出車馬轎輿展、宮廷政務展。但太和門東廡當年並未開放。<ref>{{Cite web |url=http://news.sina.com.cn/c/2006-01-03/16347885263s.shtml |title=故宮太和殿將於6日起關閉進行全面修繕,新浪,2006-01-03 |accessdate=2015-03-20 }}</ref>2008年又有報導稱,太和門東廡建築將於2008年首次開放,並首次開設車馬轎展。<ref>{{Cite web |url=http://xmwb.xinmin.cn/history/xmwb/html/2008-08/08/content_211454.htm |title=“老北京味”香飄世界,新民晚報,2008-08-08 |accessdate=2015-03-20 }}</ref><ref>{{Cite web |url=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8/04/09/2861@4386695.htm |title=故宮大修8月前完工 太和門東廡建築將首次開放,千龍網,2008-04-09 |access-date=2015-03-20 }}</ref>但太和門東廡並未開放。


[[File:Guardian lion (female) of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2010 April.jpg|缩略图||200px|太和門前西側銅獅]]
[[File:Guardian lion (female) of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2010 April.jpg|thumb|left|200px|太和門前西側銅獅]]


=== 清宮鹵簿儀仗展 ===
=== 清宮鹵簿儀仗展 ===
2005年10月29日,[[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清宮鹵簿儀仗展”,該展覽在太和門西廡([[熙和門]]南、北)舉行,此後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開展時展出的70多件文物僅是清朝皇帝鹵簿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傘、蓋、金八件、靜鞭、龍鼓等等。“[[鹵簿]]”是指帝王出行時隨從的儀仗隊。漢朝已有關於鹵簿的記載,清朝[[乾隆]]朝鹵簿制度趨於完善。[[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鹵簿定為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四等,分別適用于皇帝的不同類別的活動。<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hu.com/20051030/n227336501.shtml |title=北京故宮首展清皇帝儀仗 弘義閣舉行皇朝禮樂展,搜狐,2005年10月30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7日 |archive-date=2013年10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8003938/http://news.sohu.com/20051030/n227336501.shtml |dead-url=no }}</ref>大駕鹵簿是皇帝大祭[[圜丘]]、[[祈穀壇|祈穀]]、[[圜丘|常雩]]時使用;法駕鹵簿是皇帝祭[[地壇|方澤]]、[[日壇|日]]、[[月壇|月]]、[[先農壇|先農]]各壇,以及[[北京太廟|太廟]]、[[歷代帝王廟]]、[[北京孔廟|先師]]各廟等等時使用;鑾駕鹵簿是皇帝行幸皇城時使用;騎駕鹵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禦駕親征時使用。清朝後妃舉行儀式時所用器物的等級也有規定:皇后、皇太后稱為儀駕,皇貴妃、貴妃稱為儀仗,妃、嬪稱為彩仗。皇帝鹵簿所用物品繁多,僅大駕鹵簿所用物品便共有八百多件,在太和門西廡展出的僅是清朝皇帝鹵簿的一小部分,共70餘件。<ref>{{Cite web |url=http://dangjian.ccnt.com.cn/jcdj.php?col=152&file=4438 |title=迎雙慶,清宮典章文物展開展,文化部黨建線上,2005-11-25 |access-date=2013-10-18 |archive-date=2013-10-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9073900/http://dangjian.ccnt.com.cn/jcdj.php?col=152&file=4438 |dead-url=yes }}</ref>展品多配以《[[欽定大清會典]]圖》,主要展品包括:五色雲旗-黃雲旗、正黃旗驍騎纛、五雷旗-藍雷旗、五雷旗-白雷旗、羽葆幢、龍頭旛、孔雀扇、雉尾扇、單龍赤團扇、紅地四季花扇、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雲旗-紅雲旗、黃麾、金節、鸞鳳赤方扇、黃雙龍團扇、翠華蓋、黑地九龍傘、靜鞭、銅品級山兩套(正一品至正九品、從一品至從九品)、金八件(金提爐、金盆、金瓶、金盒、金唾壺、金交椅)、九龍曲蓋。
2005年10月29日,[[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清宮鹵簿儀仗展”,該展覽在太和門西廡([[熙和門]]南、北)舉行,此後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開展時展出的70多件文物僅是清朝皇帝鹵簿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傘、蓋、金八件、靜鞭、龍鼓等等。“[[鹵簿]]”是指帝王出行時隨從的儀仗隊。漢朝已有關於鹵簿的記載,清朝[[乾隆]]朝鹵簿制度趨於完善。[[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鹵簿定為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四等,分別適用于皇帝的不同類別的活動。<ref>{{Cite web |url=http://news.sohu.com/20051030/n227336501.shtml |title=北京故宮首展清皇帝儀仗 弘義閣舉行皇朝禮樂展,搜狐,2005年10月30日 |accessdate=2013年10月17日 }}</ref>大駕鹵簿是皇帝大祭[[圜丘]]、[[祈穀壇|祈穀]]、[[圜丘|常雩]]時使用;法駕鹵簿是皇帝祭[[地壇|方澤]]、[[日壇|日]]、[[月壇|月]]、[[先農壇|先農]]各壇,以及[[北京太廟|太廟]]、[[歷代帝王廟]]、[[北京孔廟|先師]]各廟等等時使用;鑾駕鹵簿是皇帝行幸皇城時使用;騎駕鹵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禦駕親征時使用。清朝後妃舉行儀式時所用器物的等級也有規定:皇后、皇太后稱為儀駕,皇貴妃、貴妃稱為儀仗,妃、嬪稱為彩仗。皇帝鹵簿所用物品繁多,僅大駕鹵簿所用物品便共有八百多件,在太和門西廡展出的僅是清朝皇帝鹵簿的一小部分,共70餘件。<ref>{{Cite web |url=http://dangjian.ccnt.com.cn/jcdj.php?col=152&file=4438 |title=迎雙慶,清宮典章文物展開展,文化部黨建線上,2005-11-25 |access-date=2013-10-18 }}</ref>展品多配以《[[欽定大清會典]]圖》,主要展品包括:五色雲旗-黃雲旗、正黃旗驍騎纛、五雷旗-藍雷旗、五雷旗-白雷旗、羽葆幢、龍頭旛、孔雀扇、雉尾扇、單龍赤團扇、紅地四季花扇、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雲旗-紅雲旗、黃麾、金節、鸞鳳赤方扇、黃雙龍團扇、翠華蓋、黑地九龍傘、靜鞭、銅品級山兩套(正一品至正九品、從一品至從九品)、金八件(金提爐、金盆、金瓶、金盒、金唾壺、金交椅)、九龍曲蓋。


<gallery>
<gallery>
第66行: 第64行: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30em}}
{{reflist}}


== 延伸閱讀 ==
== 延伸閱讀 ==
第92行: 第90行:
|東南 = [[內金水河]]<br />[[協和門]]
|東南 = [[內金水河]]<br />[[協和門]]
}}
}}

__不轉換內容__
__不轉換標題__


[[Category:北京故宮宮門]]
[[Category:北京故宮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