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郡: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9), 江蘇 → 江苏, 內 → 内, 貴 → 贵, 壯 → 壮 (3), 國 → 国 (61), 婦 → 妇, 開 → 开, 長 → 长 (3), 黨 → 党, 處 → 处 (2), 龍 → 龙 (2), 漢 → 汉 (40), 風 → 风 (4), 陸 → 陆 (3), 縣 → 县 (28), 鄭 → 郑, 興 → 兴 (6), 領 → 领 (7), 劉 → 刘 (9), 舊 → 旧, 張 → 张, 陽 → 阳 (10), 楊 → 杨, 馬 → 马 (4), 寧 → 宁 (2), 莊 → 庄, 肅 → 肃 (2), 魯 → 鲁 (2), 雲 → 云 (2), 廣 → 广 (2), 孫 → 孙 (2), 義 → 义 (3), 樂 → 乐 (7), 傳 → 传 (16), 帶 → 带, 區 → 区 (6), 為 → 为 (25), 數 → 数, 據 → 据, 劇 → 剧 (8), 屬 → 属 (12), 節 → 节 (4), 舉 → 举 (2), 鄉 → 乡 (9), 離 → 离 (2), 懷 → 怀 (2), 際 → 际, 寶 → 宝…)
→‎参考资料:​清理
 

(未显示3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北海郡''',中国古代的[[郡]]<ref>{{cite book |author1=(唐)[[杜佑]]撰 |title=四库家藏 通典 3 |date=2004 |publisher=[[山东画报出版社]] |location=济南 |isbn=7-80603-833-7 |accessdate=2022-10-10}}</ref><ref>{{cite book |author=[[葛剑雄]]主编; [[冻国栋]]著 |title=中国人口史 第2卷 隋唐五代时期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复旦大学出版社]] |year=2002 |isbn=730903161X |pages= }}</ref>。
'''北海郡''',中国古代的[[郡]]。


== 建置沿革 ==
== 建置沿革 ==
第7行: 第7行:
[[汉武帝]]时,削[[膠西国]]安丘县,别属北海郡。[[元朔]]二年(前127年),[[菑川国]]推恩置剧侯国、平望侯国、平的侯国、剧魁侯国、益都侯国,别属北海郡。[[元鼎]]元年(前116年),[[城阳国]]推恩置瓡侯国、东淮侯国,[[菑川国]]推恩置陆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益都侯国除。[[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膠东国]]推恩置乐望侯国、饒侯国、柳泉侯国,别属北海郡。[[五凤 (汉)|五凤]]三年(前55年),陆侯国除;又以菑川王[[刘终古]]罪,削其益县、寿光县入北海郡,益都县并入益县,陆县并入寿光县。[[汉元帝]][[永光 (西汉)|永光]]三年(前41年),[[膠东国]]推恩置羊石侯国、石乡侯国、新城侯国、上乡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成帝]][[建始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2年),[[膠东国]]推恩置平城侯国、密乡侯国、乐都侯国,[[高密国]]推恩置膠阳侯国、成乡侯国,别属北海郡。至此,北海郡领营陵、淳于、平寿、都昌、斟、桑犢、安丘、益、寿光九县,剧、平望、平的、剧魁、瓡、乐望、饒、柳泉、羊石、石乡、新城、上乡、平城、密乡、乐都、膠阳、成乡十七侯国<ref name=zzh>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ref><ref name=hs15>《汉书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ref>。
[[汉武帝]]时,削[[膠西国]]安丘县,别属北海郡。[[元朔]]二年(前127年),[[菑川国]]推恩置剧侯国、平望侯国、平的侯国、剧魁侯国、益都侯国,别属北海郡。[[元鼎]]元年(前116年),[[城阳国]]推恩置瓡侯国、东淮侯国,[[菑川国]]推恩置陆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益都侯国除。[[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膠东国]]推恩置乐望侯国、饒侯国、柳泉侯国,别属北海郡。[[五凤 (汉)|五凤]]三年(前55年),陆侯国除;又以菑川王[[刘终古]]罪,削其益县、寿光县入北海郡,益都县并入益县,陆县并入寿光县。[[汉元帝]][[永光 (西汉)|永光]]三年(前41年),[[膠东国]]推恩置羊石侯国、石乡侯国、新城侯国、上乡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成帝]][[建始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2年),[[膠东国]]推恩置平城侯国、密乡侯国、乐都侯国,[[高密国]]推恩置膠阳侯国、成乡侯国,别属北海郡。至此,北海郡领营陵、淳于、平寿、都昌、斟、桑犢、安丘、益、寿光九县,剧、平望、平的、剧魁、瓡、乐望、饒、柳泉、羊石、石乡、新城、上乡、平城、密乡、乐都、膠阳、成乡十七侯国<ref name=zzh>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ref><ref name=hs15>《汉书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ref>。


[[汉光武帝]][[建武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菑川、高密、膠东三国,属县并入北海郡,省并小县。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鲁王[[刘兴 (北海王)|刘兴]]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ref>《后汉书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ref>。[[汉和帝]][[永元 (东汉)|永元]]元年(97年),复置淳于县。[[汉安帝]][[永初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琅邪国]]推恩置平昌侯国、朱虚侯国,别属北海国。后复置壮武、下密二县。至此,北海国领剧、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虚、东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膠东、即墨、壮武、下密、挺、观阳十八县(侯国),治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ref name=hhs22>《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ref>。[[汉帝]][[建安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置[[城阳郡]],北海国淳于、高密、壮武、平昌、夷安、昌安、营陵、朱虚等县属之<ref>《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ref><ref name=s36/>。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为'''北海郡'''<ref>《后汉书 卷九 孝帝纪第九》</ref>。
[[汉光武帝]][[建武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菑川、高密、膠东三国,属县并入北海郡,省并小县。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鲁王[[刘兴 (北海王)|刘兴]]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ref>《后汉书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ref>。[[汉和帝]][[永元 (东汉)|永元]]元年(97年),复置淳于县。[[汉安帝]][[永初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琅邪国]]推恩置平昌侯国、朱虚侯国,别属北海国。后复置壮武、下密二县。至此,北海国领剧、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虚、东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膠东、即墨、壮武、下密、挺、观阳十八县(侯国),治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ref name=hhs22>《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ref>。[[汉帝]][[建安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置[[城阳郡]],北海国淳于、高密、壮武、平昌、夷安、昌安、营陵、朱虚等县属之<ref>《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ref><ref name=s36/>。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为'''北海郡'''<ref>《后汉书 卷九 孝帝纪第九》</ref>。


=== 魏晉南北朝 ===
=== 魏晉南北朝 ===
[[魏文帝]][[初]]三年(222年),进封赞公[[曹袞]]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初四年(223年),降封北海王曹袞为赞王,复为'''北海郡'''。[[魏明帝]][[太和 (曹魏)|太和]]六年(232年),进封阳平县王[[曹蕤]]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青龙 (曹魏)|青龙]]元年(233年),国除为'''北海郡'''。<ref>《三国志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ref>
[[魏文帝]][[初]]三年(222年),进封赞公[[曹袞]]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初四年(223年),降封北海王曹袞为赞王,复为'''北海郡'''。[[魏明帝]][[太和 (曹魏)|太和]]六年(232年),进封阳平县王[[曹蕤]]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青龙 (曹魏)|青龙]]元年(233年),国除为'''北海郡'''。<ref>《三国志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ref>


[[晉武帝]][[泰始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陵]]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咸宁 (西晉)|咸宁]]三年(277年),徙封北海王司马陵为任城王,省并北海国入[[齐郡|齐国]]。[[太康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立齐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ref>《晉书 卷三 帝纪第三》</ref>,分齐国平寿、都昌、膠东、下密四县复置'''北海国'''<ref name=w106>《魏书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ref>。[[晉惠帝]][[太安 (西晉)|太安]]元年(302年),废北海王司马寔,国除为'''北海郡'''<ref>《晉书 卷四 帝纪第四》</ref>。
[[晉武帝]][[泰始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陵]]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咸宁 (西晉)|咸宁]]三年(277年),徙封北海王司马陵为任城王,省并北海国入[[齐郡|齐国]]。[[太康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立齐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ref>《晉书 卷三 帝纪第三》</ref>,分齐国平寿、都昌、膠东、下密四县复置'''北海国'''<ref name=w106>《魏书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ref>。[[晉惠帝]][[太安 (西晉)|太安]]元年(302年),废北海王司马寔,国除为'''北海郡'''<ref>《晉书 卷四 帝纪第四》</ref>。


[[十六国]]时期,北海郡先后为[[后]](323年-350年)、[[段龛]](350年-356年)、[[前燕]](356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晉]](384年-399年)、[[南燕 (十六国)|南燕]](399年-410年)所有,治平寿县(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ref>《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ref>
[[十六国]]时期,北海郡先后为[[后]](323年-350年)、[[段龛]](350年-356年)、[[前燕]](356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晉]](384年-399年)、[[南燕 (十六国)|南燕]](399年-410年)所有,治平寿县(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ref>《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ref>


[[晉安帝]][[义熙 (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再次收复北海郡,领都昌、膠东、剧、即墨、下密、平寿六县<ref name=s36>《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ref>。[[宋明帝]][[泰始 (刘宋)|泰始]]五年(469年),青州失陷,北海郡入[[北魏]]<ref name=nq28/>。即墨县改属[[长广郡]]<ref name=w106/>。
[[晉安帝]][[义熙 (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再次收复北海郡,领都昌、膠东、剧、即墨、下密、平寿六县<ref name=s36>《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ref>。[[宋明帝]][[泰始 (刘宋)|泰始]]五年(469年),青州失陷,北海郡入[[北魏]]<ref name=nq28/>。即墨县改属[[长广郡]]<ref name=w106/>。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在鬱洲(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侨置青州,其下又侨置'''北海郡'''等郡,北海郡领鬱、广饒、贛榆、膠东、剧、下密、平寿七县。[[齐高帝]]建元中,改鬱县为都昌县<ref>《南齐书 卷十四 志第六》</ref>。[[东魏孝帝]][[武定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夺取[[南梁]]北海郡,改为[[东海郡]]<ref name=w106/>。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在鬱洲(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侨置青州,其下又侨置'''北海郡'''等郡,北海郡领鬱、广饒、贛榆、膠东、剧、下密、平寿七县。[[齐高帝]]建元中,改鬱县为都昌县<ref>《南齐书 卷十四 志第六》</ref>。[[东魏孝帝]][[武定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夺取[[南梁]]北海郡,改为[[东海郡]]<ref name=w106/>。


=== 隋唐 ===
=== 隋唐 ===
第57行: 第57行:
* [[汉顺帝]][[永和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北海国有158641户、853604口。<ref name=hhs22/>
* [[汉顺帝]][[永和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北海国有158641户、853604口。<ref name=hhs22/>
* [[宋孝武帝]][[大明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北海郡有2304户、13802口。<ref name=s36/>
* [[宋孝武帝]][[大明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北海郡有2304户、13802口。<ref name=s36/>
* [[东魏孝帝]]武定中(543年-550年),北海郡有17587户、46549口。<ref name=w106/>
* [[东魏孝帝]]武定中(543年-550年),北海郡有17587户、46549口。<ref name=w106/>
* [[隋煬帝]][[大业]]五年(609年),北海郡有147845户。<ref name=s30/>
* [[隋煬帝]][[大业]]五年(609年),北海郡有147845户。<ref name=s30/>
* [[唐玄宗]]天宝中(742年-755年),北海郡有73148户、402704口。<ref name=jts38/>
* [[唐玄宗]]天宝中(742年-755年),北海郡有73148户、402704口。<ref name=jts38/>
第77行: 第77行:
* 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ref>《[[后汉书]]·党錮列传》: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北海相。</ref>
* 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ref>《[[后汉书]]·党錮列传》: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北海相。</ref>
* [[杜密]],字周甫,潁川阳城人。<ref>《[[后汉书]]·杜密传》:三迁太山太守、北海相。</ref>
* [[杜密]],字周甫,潁川阳城人。<ref>《[[后汉书]]·杜密传》:三迁太山太守、北海相。</ref>
*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汉帝]]初平元年(190年)到兴平二年(195年)在任。<ref>《[[后汉书]]·孔融传》:时巾寇数州,而北海最賊衝,卓乃諷三府同举融北海相。</ref>
*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汉帝]]初平元年(190年)到兴平二年(195年)在任。<ref>《[[后汉书]]·孔融传》:时巾寇数州,而北海最賊衝,卓乃諷三府同举融北海相。</ref>
* [[孙观 (东汉)|孙观]]。<ref>《[[三国志]]·臧霸传》: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ref>
* [[孙观 (东汉)|孙观]]。<ref>《[[三国志]]·臧霸传》: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ref>
* 蒋崇,年代不詳<ref>《北堂书鈔》卷77注引谢承《后汉书》:蒋崇为北海相,督邮阙,更选功曹吏徐蒙,曰:“无可为督邮者,唯功曹耳。”崇遂署蒙,遣行县,无犯所白。崇谓曰:“相以督邮为耳目也。”</ref>。
* 蒋崇,年代不詳<ref>《北堂书鈔》卷77注引谢承《后汉书》:蒋崇为北海相,督邮阙,更选功曹吏徐蒙,曰:“无可为督邮者,唯功曹耳。”崇遂署蒙,遣行县,无犯所白。崇谓曰:“相以督邮为耳目也。”</ref>。
第104行: 第104行:
* 刘善明,平原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出任。<ref name=nq28/>
* 刘善明,平原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出任。<ref name=nq28/>
* 崔光伯,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孝明帝]]时在任。<ref>《魏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ref>
* 崔光伯,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孝明帝]]时在任。<ref>《魏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ref>
* 徐伯,乐安博昌人,[[北魏孝庄帝]]时在任。<ref>《魏书 卷九十三 列传恩倖第八十一》</ref>
* 徐伯,乐安博昌人,[[北魏孝庄帝]]时在任。<ref>《魏书 卷九十三 列传恩倖第八十一》</ref>
* 辛珍之,隴西狄道人,[[东魏孝帝]]武定三年(545年)出任。<ref>《魏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ref>
* 辛珍之,隴西狄道人,[[东魏孝帝]]武定三年(545年)出任。<ref>《魏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ref>
* 李普济,郡平棘人,[[东魏孝帝]]武定中在任。<ref>《魏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ref>
* 李普济,郡平棘人,[[东魏孝帝]]武定中在任。<ref>《魏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ref>
* 逢民,北海下密人。<ref>《汉魏南北朝墓志彙编》逢君铭</ref>
* 逢民,北海下密人。<ref>《汉魏南北朝墓志彙编》逢君铭</ref>
=== 北海郡守(577年-583年) ===
=== 北海郡守(577年-583年) ===
第114行: 第114行:
* 李邕,[[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至六载(747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李邕,[[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至六载(747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李力牧,[[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至十载(751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李力牧,[[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至十载(751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居贞,[[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前后在任。<ref name=tcskqb/>
* 居贞,[[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前后在任。<ref name=tcskqb/>
* 贺兰进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贺兰进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任。<ref name=tcskqb/>
* 景山,[[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以青密节度使兼任。<ref name=tcskqb/>
* 景山,[[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以青密节度使兼任。<ref name=tcskqb/>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西汉行政区划|nocat}}
{{西汉行政区划|nocat}}
{{东汉行政区划|nocat}}
{{东汉行政区划|no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