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级行政区: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1), 陝 → 陕 (4), 江蘇 → 江苏 (3), 員 → 员, 遼寧 → 辽宁 (4), 貴 → 贵 (3), 全國 → 全国, 國 → 国 (36), 開 → 开, 慶 → 庆 (2), 會 → 会 (6), 長 → 长, 軍 → 军, 師 → 师, 龍 → 龙 (4), 漢 → 汉 (4), 華 → 华 (50), 灣 → 湾 (3), 縣 → 县 (7), 興 → 兴 (4), 關 → 关, 將 → 将 (3), 舊 → 旧, 張 → 张, 陽 → 阳 (3), 寧 → 宁 (5), 肅 → 肃 (3), 魯 → 鲁, 蘇 → 苏, 雲 → 云 (3), 廣 → 广 (9), 孫 → 孙, 專 → 专, 對 → 对 (2), 爾 → 尔 (10), 門 → 门 (8), 號 → 号 (2), 簡 → 简 (2), 稱 → 称 (6), 區 → 区 (43), 為 → 为 (9), 於 → 于 (3), 議 → 议 (2), 濱 → 滨 (2), 薩 → 萨, 轄 → 辖 (10), 庫 → 库, 蘭 → 兰, 並 → 并 (3…)
标签消歧义链接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3行: 第3行:
|alt_name =
|alt_name =
|map = [[File:中国地图6000万64开分省设色无邻国线划二.svg|300px|红点为各省级行政中心驻地]]
|map = [[File:中国地图6000万64开分省设色无邻国线划二.svg|300px|红点为各省级行政中心驻地]]
|category = [[行政区划]][[一行政]]
|category = [[行政區劃]][[一行政]]
|territory = {{PRC}}
|territory = {{PRC}}
|start_date = 1912([[北洋政府]])<br>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人民共和成立]])
|start_date = 1912([[北洋政府]])<br>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人民共和成立]])
|current_number = 34
|current_number = 34
|number_date =
|number_date =
|population_range = 680,000([[澳]]) – 115,210,000([[广东省]])
|population_range = 680,000([[澳]]) – 115,210,000([[广东省]])
|area_range = {{Convert|32.9|km2|abbr=on}}(澳)<ref>{{cite web |url=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fcdb33a-9238-44ca-8e4b-ebdb9c868e8e/E_MN_PUB_2016_Y.aspx |title=Macao in Figures |publisher=Government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year=2016 |accessdate=2018-08-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5222251/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fcdb33a-9238-44ca-8e4b-ebdb9c868e8e/E_MN_PUB_2016_Y.aspx |archive-date=2018-11-05 |dead-url=no }}</ref>– {{Convert|1664897|km2|abbr=on}}([[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f name="area">{{cite web |script-title = zh:6-1 自然资源划 |language = zh |trans-title = 6-1 Overview of natural resources |url = http://www.xjtj.gov.cn/sjcx/tjnj_3415/2014xjtjnj/zyhj_2014/201506/t20150630_472020.html |publisher = Xinjiang Bureau of Statistics |accessdate = 19 December 2015 |title = Archived copy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22152943/http://www.xjtj.gov.cn/sjcx/tjnj_3415/2014xjtjnj/zyhj_2014/201506/t20150630_472020.html |archive-date = 2015-12-22 |dead-url = yes }}</ref>
|area_range = {{Convert|32.9|km2|abbr=on}}(澳)<ref>{{cite web |url=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fcdb33a-9238-44ca-8e4b-ebdb9c868e8e/E_MN_PUB_2016_Y.aspx |title=Macao in Figures |publisher=Government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year=2016 |accessdate=2018-08-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5222251/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fcdb33a-9238-44ca-8e4b-ebdb9c868e8e/E_MN_PUB_2016_Y.aspx |archive-date=2018-11-05 |dead-url=no }}</ref>– {{Convert|1664897|km2|abbr=on}}([[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f name="area">{{cite web |script-title = zh:6-1 自然资源划 |language = zh |trans-title = 6-1 Overview of natural resources |url = http://www.xjtj.gov.cn/sjcx/tjnj_3415/2014xjtjnj/zyhj_2014/201506/t20150630_472020.html |publisher = Xinjiang Bureau of Statistics |accessdate = 19 December 2015 |title = Archived copy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22152943/http://www.xjtj.gov.cn/sjcx/tjnj_3415/2014xjtjnj/zyhj_2014/201506/t20150630_472020.html |archive-date = 2015-12-22 |dead-url = yes }}</ref>
|government =
|government =
|subdivision = 副省市,[[地行政]]<br>[[县级行政]]
|subdivision = 副省市,[[地行政]]<br>[[縣級行政]]
}}
}}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或'''国家一级行政区'''或'''省行政''',是指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史]]上曾有不同的呼。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或'''国家一级行政区'''或'''省行政''',是指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史]]上曾有不同的呼。


== 现行行政区划 ==
== 现行行政区划 ==
[[File:China (+claims, +Hain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zh - colored.svg|缩略图|中人民共和行政区划]]
[[File:China (+claims, +Hain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zh - colored.svg|缩略图|中人民共和行政區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1953年全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大行政区]]),1954年以后撤销大区,大区实际上属于军事政区为主。1949年六个大区下辖50个“省级行政区”,即30省、1[[自治区]](内蒙古)、12[[直辖市]]、5[[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署区]]、1地方([[西藏地方]])、1地区([[昌都地区 (省级)|昌都地区]]);到1953年分六个大区和西藏、内蒙古,共计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1954年调整为31个省级行政区即25省、1自治区(内蒙古)、3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地方(西藏)、1地区(昌都地区)。1958年,天津市并入河北省为地级市、省会。1965年全国调整为29个“省级行政区”即22省、5自治区、2直辖市,之后省级行政区一直基本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1953年全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大行政区]]),1954年以后撤销大区,大区实际上属于军事政区为主。1949年六个大区下辖50个“省级行政区”,即30省、1[[自治区]](内蒙古)、12[[直辖市]]、5[[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署区]]、1地方([[西藏地方]])、1地区([[昌都地区 (省级)|昌都地区]]);到1953年分六个大区和西藏、内蒙古,共计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1954年调整为31个省级行政区即25省、1自治区(内蒙古)、3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地方(西藏)、1地区(昌都地区)。1958年,天津市并入河北省为地级市、省会。1965年全国调整为29个“省级行政区”即22省、5自治区、2直辖市,之后省级行政区一直基本稳定。
* 1967年1月,从[[河北省]]分设[[天津|天津直辖市]],河北省会迁回[[保定市]],后于1968年1月29日再迁往现今的[[石家庄市]]。
* 1967年1月,从[[河北省]]分设[[天津|天津直辖市]],河北省会迁回[[保定市]],后于1968年1月29日再迁往现今的[[石家庄市]]。
* 1988年4月,从[[广东省]]分设[[海南省]],省会[[海口市]],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 1988年4月,从[[广东省]]分设[[海南省]],省会[[海口市]],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 1997年3月,从[[四川省]]分设[[重庆|重庆直辖市]],市政府仍驻[[渝中区]]。
* 1997年3月,从[[四川省]]分设[[重庆|重庆直辖市]],市政府仍驻[[渝中区]]。
* 1997年7月,[[英国]][[香港]]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始在香港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行政。<ref name="gov1288035">[http://www.gov.cn/test/2009-04/17/content_1288035.htm 中的行政区划——省行政位]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ref><ref name="people2391834">[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391834.html 中人民共和憲法(全文)] - 人民网</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2.html |title=香港基本法 |accessdate=2015-09-07 |archive-date=2014-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7012243/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2.html |dead-url=no }}</ref>
* 1997年7月,[[英国]][[香港]]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始在香港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行政。<ref name="gov1288035">[http://www.gov.cn/test/2009-04/17/content_1288035.htm 中的行政區劃——省行政位]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ref><ref name="people2391834">[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391834.html 中人民共和憲法(全文)] - 人民网</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2.html |title=香港基本法 |accessdate=2015-09-07 |archive-date=2014-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7012243/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2.html |dead-url=no }}</ref>
* 1999年12月,[[葡萄牙]][[澳门]]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始在澳门行使主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行政。<ref name="gov1288035"/><ref name="people2391834"/><ref>{{Cite web |url=http://bo.io.gov.mo/bo/i/1999/leibasica/index_cn.asp#c2 |title=澳基本法 |accessdate=2015-09-07 |archive-date=2016-04-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6055414/http://bo.io.gov.mo/bo/i/1999/leibasica/index_cn.asp#c2 |dead-url=no }}</ref>
* 1999年12月,[[葡萄牙]][[澳门]]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始在澳门行使主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行政。<ref name="gov1288035"/><ref name="people2391834"/><ref>{{Cite web |url=http://bo.io.gov.mo/bo/i/1999/leibasica/index_cn.asp#c2 |title=澳基本法 |accessdate=2015-09-07 |archive-date=2016-04-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6055414/http://bo.io.gov.mo/bo/i/1999/leibasica/index_cn.asp#c2 |dead-url=no }}</ref>


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 (行政区划)|一行政]]''',即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 (行政區劃)|一行政]]''',即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31行: 第31行:
!width=50| 简称
!width=50| 简称
!width=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会列表|省会]]或[[首府]]
!width=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会列表|省会]]或[[首府]]
!width=40| [[中地理大|地区]]
!width=40| [[中地理大|地区]]
!rowspan=18 width=1|
!rowspan=18 width=1|
!width=40| 代码
!width=40| 代码
第37行: 第37行:
!width=50| 简称
!width=50| 简称
!width=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会列表|省会]]或[[首府]]
!width=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会列表|省会]]或[[首府]]
!width=40| [[中地理大|地区]]
!width=40| [[中地理大|地区]]
|-
|-
|11||[[北京市]]||京|||| rowspan="5" |[[华北地区|华北]]
|11||[[北京市]]||京|||| rowspan="5" |[[华北地区|华北]]
第83行: 第83行:
|37||[[山东省]]||鲁||[[济南市]]
|37||[[山东省]]||鲁||[[济南市]]
|71||[[台湾省]]{{small|<sup>注</sup>}}
|71||[[台湾省]]{{small|<sup>注</sup>}}
|台||[[台北市]]||[[华东地区|华东]]
|台||[[臺北市|台北市]]||[[华东地区|华东]]
|-
|-
|41||[[河南省]]||豫||[[郑州市]]|| rowspan="2" |[[中国中南地区|中南]]
|41||[[河南省]]||豫||[[郑州市]]|| rowspan="2" |[[中国中南地区|中南]]
|81||[[香港|香港特行政]]||港|||| rowspan="2" |[[中国中南地区|中南]]
|81||[[香港|香港特行政]]||港|||| rowspan="2" |[[中国中南地区|中南]]
|-
|-
|42||[[湖北省]]||鄂||[[武汉市]]
|42||[[湖北省]]||鄂||[[武汉市]]
|82||[[澳|澳行政]]||澳||
|82||[[澳|澳行政]]||澳||
|-
|-
|colspan=11|<small>注: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不设首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级行政区设置、省会产生过变更,本表仅为目前情况。[[台湾地区]]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small>
|colspan=11|<small>注: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不设首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级行政区设置、省会产生过变更,本表仅为目前情况。[[台湾地区]]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small>
第95行: 第95行: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中人民共和政府|国家机构]]设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中人民共和政府|国家机构]]设置
! 行政区类型
! 行政区类型
! 权力机关/<br>立法机关
! 权力机关/<br>立法机关
第104行: 第104行:
! 监察机关
! 监察机关
|-
|-
|[[省 (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省]]<br>[[自治区]]|| rowspan="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rowspan="2"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rowspan="2" |[[人民政府]]||[[高级人民法院]]及其分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分院|| rowspan="2" |监察委员会
|[[省 (行政區劃)#中华人民共和国|省]]<br>[[自治区]]|| rowspan="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rowspan="2"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rowspan="2" |[[人民政府]]||[[高级人民法院]]及其分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分院|| rowspan="2" |监察委员会
|-
|-
|[[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br>若干[[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及其若干分院
|[[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br>若干[[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及其若干分院
|-
|-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立法会|立法会]]||[[香港特行政行政会议|行政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法院|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律政司 (香港)|律政司]]||[[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申诉专员公署]]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立法会|立法会]]||[[香港特行政行政會議|行政會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法院|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律政司 (香港)|律政司]]||[[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申訴專員公署]]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立法会|立法会]]||[[澳行政行政|行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法院|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澳行政司法机关|检察院]]||[[廉政公署 (澳)|廉政公署]]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立法会|立法会]]||[[澳行政行政|行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法院|有独立的审判权和终审权的法院系统]]||[[澳行政司法機關|检察院]]||[[廉政公署 (澳)|廉政公署]]
|}
|}


== 历史 ==
== 历史 ==
自[[秦朝]]以来,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划,其名称经过演化,其主体名称[[元朝]]“[[行省]]”,明朝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到[[清朝]]为“[[省 (行政区划)|省]]”,之后以“省”的形式固定下来至今。
自[[秦朝]]以来,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划,其名称经过演化,其主体名称[[元朝]]“[[行省]]”,明朝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到[[清朝]]为“[[省 (行政區劃)|省]]”,之后以“省”的形式固定下来至今。
=== 州郡时代 ===
=== 州郡时代 ===
* [[秦朝]]时期直属秦朝中央政府的行政区为“[[郡]]”,秦立国之初设立“[[三十六郡]]”;郡设守([[郡守]],主持民政)、尉([[郡尉]],主持军事)、监(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 [[秦朝]]时期直属秦朝中央政府的行政区为“[[郡]]”,秦立国之初设立“[[三十六郡]]”;郡设守([[郡守]],主持民政)、尉([[郡尉]],主持军事)、监(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 [[西汉]]实行[[郡国制]],西汉初年设有60多个郡,至公元2年共103郡、国([[诸侯|封国]]);自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刺史部(州部)”,每个刺史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最初称“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 [[西汉]]实行[[郡国制]],西汉初年设有60多个郡,至公元2年共103郡、国([[诸侯|封国]]);自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刺史部(州部)”,每个刺史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最初称“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 [[东汉]]时期,全国分为14个一级行政区,即13[[州]]和1个西域[[都护府]];州下辖郡、国。
* [[东汉]]时期,全国分为14个一级行政区,即13[[州]]和1个西域[[都护府]];州下辖郡、国。
* [[三国]]时期,[[曹魏|魏国]]13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司隶[[校尉]]和12州;[[孙吴|吴国5]]个州;[[蜀汉|蜀国]]2个州。
* [[三国]]时期,[[曹魏|魏国]]13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司隶[[校尉]]和12州;[[孫吳|吴国5]]个州;[[蜀汉|蜀国]]2个州。
* [[西晋]]时期,全国分为12州。
* [[西晋]]时期,全国分为12州。
* [[隋朝]]时期。隋初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时改州为郡。
* [[隋朝]]时期。隋初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时改州为郡。
=== 道路时代 ===
=== 道路时代 ===
* [[唐朝]]时期。唐[[贞观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行政区划)|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
* [[唐朝]]时期。唐[[貞觀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行政區劃)|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
**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以后,在[[室韦|室韦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职。
**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以后,在[[室韦|室韦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职。
** [[唐太宗]][[贞观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安西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 [[唐太宗]][[貞觀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安西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 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鹹海|咸海]])的广大地区。
** 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鹹海|咸海]])的广大地区。
**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国|渤海]]。
**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国|渤海]]。
** 唐开元十年(722年),封[[黑水靺鞨]]([[黑江]]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
** 唐开元十年(722年),封[[黑水靺鞨]]([[黑江]]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
**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
**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
* [[宋朝]]时期。[[北宋]]分全国行政为二十四[[路 (行政区划)|路]],军事为三十一路;[[南宋]]分全国为十七路。路下辖[[府 (行政区划)|府]]、州、[[军 (行政区划)|军]]、[[监]]、[[县]]。
* [[宋朝]]时期。[[北宋]]分全国行政为二十四[[路 (行政区划)|路]],军事为三十一路;[[南宋]]分全国为十七路。路下辖[[府 (行政区划)|府]]、州、[[军 (行政区划)|军]]、[[监]]、[[县]]。
第138行: 第138行:


=== [[布政使司]]/省时代 ===
=== [[布政使司]]/省时代 ===
* [[明朝]]原定都南京,后迁北京,形成南北[[直]]。其餘地方区划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通称“两京十三省。外加设于[[中国东北|东北]]等地的羁縻机构。
* [[明朝]]原定都南京,後遷北京,形成南北[[直]]。其餘地方區劃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通稱「兩京十三省。外加设于[[中国东北|东北]]等地的羁縻机构。
* [[清朝]]初期分为[[地十八省|十八省]]([[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另设内蒙古等旗盟即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和察哈尔八旗。后增至22省。
* [[清朝]]初期分为[[地十八省|十八省]]([[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另设内蒙古等旗盟即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和察哈尔八旗。后增至22省。
{{-}}
{{-}}
{{明朝行政区划|nocat}}
{{明朝行政区划|nocat}}
第145行: 第145行:


=== 民国时期 ===
=== 民国时期 ===
{{main|省|直市 (中)|}}
{{main|省|直市 (中)|}}
{{seealso|地方 (中)|特行政 (中)}}
{{seealso|地方 (中)|特行政 (中)}}
[[File:ROC Administrative Subdivisions zh-hant.svg|缩略图|中国时期行政区划]]
[[File:ROC Administrative Subdivisions zh-hant.svg|缩略图|中國時期行政區劃]]
1912年[[中]]建立,大致上仍暫[[清朝]]制,依当时顺序排列,有[[直隶省|直]]、[[辽宁省|奉天]]、[[吉林省|吉林]]、[[黑江省|黑江]]、[[山省|山]]、[[河南省|河南]]、[[山西省|山西]]、[[江省|江]]、[[安徽省|安徽]]、[[江西省|江西]]、[[福建省 (1912年-1949年)|福建]]、[[浙江省|浙江]]、[[湖北省|湖北]]、[[湖南省|湖南]]、[[西省|西]]、[[甘省|甘]]、[[新疆省|新疆]]、[[四川省|四川]]、[[广东省|广东]]、[[广西省|广西]]、[[南省|南]]、[[州省|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省之外了[[京兆地方]]、[[热河特别区|河]]、[[察哈尔特别区|察哈]]、[[綏别区|綏]]、[[川别区|川]]等几个别区域,[[西藏地方|西藏]]、[[蒙古地方|蒙古]]、[[青海省|青海]]3[[地方 (中)|地方]],[[胶澳商埠|膠澳]]、[[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淞滬]]等2省商埠,另保留[[阿域|阿泰]]、[[塔城地区|塔巴哈台]]、[[伊犁哈克自治州|伊犛]]3地入新疆省)。
1912年[[中]]建立,大致上仍暫[[清朝]]制,依當時順序排列,有[[直隶省|直]]、[[遼寧省|奉天]]、[[吉林省|吉林]]、[[黑江省|黑江]]、[[山省|山]]、[[河南省|河南]]、[[山西省|山西]]、[[江省|江]]、[[安徽省|安徽]]、[[江西省|江西]]、[[福建省 (1912年-1949年)|福建]]、[[浙江省|浙江]]、[[湖北省|湖北]]、[[湖南省|湖南]]、[[西省|西]]、[[甘省|甘]]、[[新疆省|新疆]]、[[四川省|四川]]、[[廣東省|廣東]]、[[西省|西]]、[[南省|南]]、[[州省|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省之外了[[京兆地方]]、[[热河特别区|河]]、[[察哈尔特别区|察哈]]、[[綏別區|綏]]、[[川別區|川]]等幾個別區域,[[西藏地方|西藏]]、[[蒙古地方|蒙古]]、[[青海省|青海]]3[[地方 (中)|地方]],[[胶澳商埠|膠澳]]、[[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淞滬]]等2省商埠,另保留[[阿域|阿泰]]、[[塔城地区|塔巴哈台]]、[[伊犁哈克自治州|伊犛]]3地入新疆省)。


[[民政府]]完成[[民革命北伐|北伐]],改直、奉天2省[[河北省|河北]]、[[辽宁省|辽宁]],京兆特别区入河北,[[河省|河]]、[[察哈省|察哈]]、[[綏省|綏]]、[[西康省|川]]、[[夏省|夏]]、[[青海省|青海]]改建6省(川别区改建西康省),总计28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省特别区]]、[[威海市|威海]]行政后设置[[南京市 (中)|南京]]、[[上海市 (中)|上海]]、[[北平市|北平]]、[[天津市 (中)|天津]]、[[青市 (中)|青]]、[[武汉市|武]](改名[[口市|口]])、[[广州市 (中)|广州]]([[市 (中)|省市]],[[中国抗日战争|抗]]再升格)、[[西安市 (中)|西京]]([[市 (中)|省市]],抗战胜[[西安市 (中)|西安]]再升格)、[[重市 (中)|重]](抗战时置)等9市(即[[直市 (中)|直市]])。
[[民政府]]完成[[民革命北伐|北伐]],改直、奉天2省[[河北省|河北]]、[[遼寧省|遼寧]],京兆特別區入河北,[[河省|河]]、[[察哈省|察哈]]、[[綏省|綏]]、[[西康省|川]]、[[夏省|夏]]、[[青海省|青海]]改建6省(川別區改建西康省),總計28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省特別區]]、[[威海市|威海]]行政後設置[[南京市 (中)|南京]]、[[上海市 (中)|上海]]、[[北平市|北平]]、[[天津市 (中)|天津]]、[[青市 (中)|青]]、[[武汉市|武]](改名[[口市|口]])、[[州市 (中)|州]]([[市 (中)|省市]],[[中国抗日战争|抗]]再升格)、[[西安市 (中)|西京]]([[市 (中)|省市]],抗戰勝[[西安市 (中)|西安]]再升格)、[[重市 (中)|重]](抗戰時置)等9市(即[[直市 (中)|直市]])。


1945年民政府[[中国东北地区|北三省]]分成[[北新省方案|九省]],增[[遼北省|遼北]]、[[安省|安]]、[[合江省|合江]]、[[松江省|松江]]、[[嫩江省|嫩江]]、[[安省|安]]等6省及[[瀋市 (中)|瀋]]、[[大市 (中)|大]]、[[哈尔滨市 (中)|哈尔滨]]等3[[直市 (中)|直市]]。抗战胜,[[中政府]]接收[[台湾]]和[[澎湖群|澎湖]],台湾行省之一。并将[[海南岛]]及南海诸岛设立[[海南特行政]],作建省之準
1945年民政府[[中国东北地区|北三省]]分成[[北新省方案|九省]],增[[遼北省|遼北]]、[[安省|安]]、[[合江省|合江]]、[[松江省|松江]]、[[嫩江省|嫩江]]、[[安省|安]]等6省及[[瀋市 (中)|瀋]]、[[大市 (中)|大]]、[[哈爾濱市 (中)|哈爾濱]]等3[[直市 (中)|直市]]。抗戰勝,[[中政府]]接收[[臺灣]]和[[澎湖群|澎湖]],臺灣行省之一。並將[[海南岛]]及南海諸島設立[[海南特行政]],作建省之準


截至中政府1949年灭亡前,中国设35省、12市、2地方、和1行政
截至中政府1949年灭亡前,中國設35省、12市、2地方、和1行政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bgcolor=#E8E8E8
|- bgcolor=#E8E8E8
!width=40|编号||width=120|行政名||width=40|简称||width=130|省/首府||width=40|地
!width=40|編號||width=120|行政名||width=40|簡稱||width=130|省/首府||width=40|地
! rowspan="20" |
! rowspan="20" |
!width=40|编号||width=120|行政名||width=40|简称||width=130|省/首府||width=40|地
!width=40|編號||width=120|行政名||width=40|簡稱||width=130|省/首府||width=40|地
|-
|-
|01||[[江省]]||||[[镇江县]]||
|01||[[江省]]||||[[镇江县]]||
|20||[[甘省]]||隴||[[州市]]||
|20||[[甘省]]||隴||[[州市]]||
|-
|-
|02||[[浙江省]]||浙||[[杭州市]]||
|02||[[浙江省]]||浙||[[杭州市]]||
|21||[[夏省]]||||[[川市]]||塞北
|21||[[夏省]]||||[[川市]]||塞北
|-
|-
|03||[[安徽省]]||皖||[[合肥]]||
|03||[[安徽省]]||皖||[[合肥]]||
|22||[[青海省]]||青||[[西市]]||西部
|22||[[青海省]]||青||[[西市]]||西部
|-
|-
|04||[[江西省]]||贛||[[南昌市]]||
|04||[[江西省]]||贛||[[南昌市]]||
|23||[[綏省]]||綏||[[呼和浩特市|綏市]]||塞北
|23||[[綏省]]||綏||[[呼和浩特市|綏市]]||塞北
|-
|-
|05||[[湖北省]]||鄂||[[武昌市]]||
|05||[[湖北省]]||鄂||[[武昌市]]||
|24||[[察哈省]]||察||[[张家口市|垣市]]||塞北
|24||[[察哈省]]||察||[[张家口市|垣市]]||塞北
|-
|-
|06||[[湖南省]]||湘||[[沙市]]||
|06||[[湖南省]]||湘||[[沙市]]||
|25||[[河省]]||||[[承德市|承德]]||塞北
|25||[[河省]]||||[[承德市|承德]]||塞北
|-
|-
|07||[[四川省]]||川||[[成都市]]||
|07||[[四川省]]||川||[[成都市]]||
|26||[[辽宁省]]||遼||[[瀋市]]||
|26||[[遼寧省]]||遼||[[瀋市]]||
|-
|-
|08||[[西康省]]||康||[[康定市|康定]]||西部
|08||[[西康省]]||康||[[康定市|康定]]||西部
|27||[[安省]]||安||[[通化市]]||
|27||[[安省]]||安||[[通化市]]||
|-
|-
|09||[[福建省]]||||[[福州市]] ||
|09||[[福建省]]||||[[福州市]] ||
|28||[[遼北省]]||洮||[[辽源市|遼源]]||
|28||[[遼北省]]||洮||[[辽源市|遼源]]||
|-
|-
|10||台湾省||||[[北市]]||
|10||臺灣省||||[[北市]]||
|29||[[吉林省]]||吉||[[吉林市]]||
|29||[[吉林省]]||吉||[[吉林市]]||
|-
|-
|11||[[广东省]]||粵||[[广州市]]||
|11||[[廣東省]]||粵||[[州市]]||
|30||[[松江省]]||松||[[牡丹江市]]||
|30||[[松江省]]||松||[[牡丹江市]]||
|-
|-
|12||[[广西省]]||桂||[[桂林市]]||
|12||[[西省]]||桂||[[桂林市]]||
|31||[[合江省]]||合||[[佳木斯市]]||
|31||[[合江省]]||合||[[佳木斯市]]||
|-
|-
|13||[[南省]]||滇||[[昆明市]]||
|13||[[南省]]||滇||[[昆明市]]||
|32||[[黑江省]]||黑||[[北安市]]||
|32||[[黑江省]]||黑||[[北安市]]||
|-
|-
|14||[[州省]]||黔||[[贵阳市]]||
|14||[[州省]]||黔||[[贵阳市]]||
|33||[[嫩江省]]||嫩||[[齐齐哈尔市]]||
|33||[[嫩江省]]||嫩||[[齐齐哈尔市]]||
|-
|-
|15||[[河北省]]||冀||[[清苑区|清苑]]||
|15||[[河北省]]||冀||[[清苑区|清苑]]||
|34||[[安省]]||||[[海拉尔区|海拉市]]||
|34||[[安省]]||||[[海拉尔区|海拉市]]||
|-
|-
|16||[[山省]]||||[[济南市]]||
|16||[[山省]]||||[[济南市]]||
|35||[[新疆省]]||新||[[乌鲁木齐市|迪化市]]||西部
|35||[[新疆省]]||新||[[乌鲁木齐市|迪化市]]||西部
|-
|-
|17||[[河南省]]||豫||[[开封市|]]||
|17||[[河南省]]||豫||[[开封市|]]||
|36||[[海南特行政]]||瓊||[[海口市]]||
|36||[[海南特行政]]||瓊||[[海口市]]||
|-
|-
|18||[[山西省]]||晉||[[太原市]]||
|18||[[山西省]]||晉||[[太原市]]||
|37||[[西藏地方]]||藏||[[拉萨市]]||西部
|37||[[西藏地方]]||藏||[[拉萨市]]||西部
|-
|-
|19||[[西省]]||||[[西安市]]||
|19||[[西省]]||||[[西安市]]||
|38||[[蒙古地方]]||蒙||[[乌兰巴托|库伦]]||塞北
|38||[[蒙古地方]]||蒙||[[乌兰巴托|庫倫]]||塞北
|}
|}


第230行: 第230行:
{{-}}
{{-}}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行政区划}}
{{中行政區劃}}
{{中法理行政区划}}
{{中法理行政區劃}}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nocat}}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nocat}}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以上行政区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以上行政区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