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8日 (一) 20:18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閘北,亦曾名為滬北,上海地區名,位於吳淞江下游中段北岸地區。原指新閘至老閘一線以北地區,含今閘北區普陀區等部分地區,後隨閘北區的成立及其轄境的擴張,泛指該區。

名源

1672年,為了阻擋黃浦江的潮水倒灌入吳淞江上游,故在吳淞江上今福建路位置設置了一座擋潮石閘橋。1735年,原閘橋坍毀後,在其上遊方向今大統路附近新建了一座閘橋,而原閘橋被稱為老閘,新建閘橋則稱為新閘。對於老閘至新閘一線的吳淞江以北地區,因此得名為閘北[1]

地區發展

上海開埠前,閘北地區以虬江為界,虬江以南因水路交織,臨近吳淞江,並有閘橋通往上海縣城,所以逐漸形成市集,而虬江以北則多為農田和自然村。1850年代起,隨着租界的辟立和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大批外地移民湧入上海。其中一些貧民因負擔不了租界內的居住成本,所以選擇臨近租界的閘北地區落戶,最初有梅園頭村和唐家弄等數個居民點。此外,由於當時滬上客貨多仰賴上游蘇州等地依吳淞江運抵,閘北沿河地區逐漸成為農產品的集散地,市面逐漸繁榮。同時境內有鄉村道路一直通往寶山縣內的江灣真如等市鎮[2]

1864年起,租界當局開始在蘇州河上興建橋樑,隨後又興辦鐵路等,擴張形勢明顯。為了抵禦租界的大規模擴張,當時粵籍商人陳紹昌、浙商祝承桂聯合地方士紳,呈請兩江總督允許閘北地區開為商埠。在得到核准後,士紳組成閘北工程總局,負責境內市政建設。加之滬寧鐵路淞滬鐵路的建設、長途公路的建造,閘北迅速形成滬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吸引大批官商前來投資。至1920年代,閘北地區已經形成上海的重要工業基地和文化重鎮[3]

但至1930年代,由於一二八淞滬會戰兩次戰爭,閘北成為戰場幾乎淪為一片廢墟,逐漸成為難民聚集區,並成為上海著名的貧民窟。自1980年起,隨着大規模城市改造的開始,閘北地區拆除了大批危房,並以上海站為中心重建了商業區,並在科教方面着重投入,基本實現了該地區的商貿文教等的復興[4]

參考文獻

  1. 上海地名志 >> 第三篇居民地地名 >> 第二章地片、区片 >> 第一节地片.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中文). 
  2. 区志>>闸北区志>>总述.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中文). 
  3. 上海建筑施工志>>大事记.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中文). 
  4. 張笑川. 战争与近代上海闸北城区的变迁.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012-11-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