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帶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4日 (四) 11:48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時帶(chronozone)或(chron)是年代地層學中的一個單位,由地磁逆轉(磁性地層極性帶)等事件或所存在的特定化石(生物帶或生物時帶)而定義。根據國際地層學委員會的說法,「時帶」一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形成的岩石,而「時」則指這一時期[1]

雖然時帶不分等級,但在岩石記錄中被認為是有用的時間標記或基準。時帶是無等級的,因為時帶無需要跨越地理或地質邊界,也不需要長度相等。儘管如此,但早期的限制曾要求將時帶定義為小於地質階。早期有一種用法「是」分級的,因為哈蘭德「等人」 (1989)在生物地層學中將「時帶」定義為比動物階還小的時間片段[2]。1994年,國際地層學委員會(ICS)廢除了這些早期用法[3]

時帶可否得到國際公認的關鍵因素是整個化石柱是否清晰、明確和廣泛。一些已被接受的時帶包含了其他的時帶,某些更大的時帶已被指定為跨越整個定義的地質年代單位,且無論大小。例如,上新世時帶是新近紀時帶的子集,而更新世時帶則是第四紀時帶的子集。

·
地質年代學年代地層學單位[4]
年代地層學
單位
地質年代學
單位
劃分 備註
根據生物演化最大的階段性,即生命物質的存在及方式劃分 共有4個,大於5億年
根據生物界發展的總體面貌以及地殼演化的階段性劃分 共有14個,數億年
根據生物某些的演化的階段性劃分 共有22個,數千萬至數億年
根據生物的演化的階段性劃分 共有34個,數千萬年
主要根據級的生物演化特徵劃分 共有99個,數百萬年
主要根據級的生物演化特徵劃分 小於期,國際地層委員會(ICS)不使用
規範用法: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時間),恐龍化石在侏羅系地層中找到。修飾年代地層單位。修飾地質年代單位。(例:下白堊統對應早白堊世)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1. Salvador, Amos (編). Chapter 8. Magnetostratigraphic polarity units. Stratigraphic Guide Second (abridge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1994. 
  2. An early use in Harland, W.B., Armstrong, R.L., Cox, A.V., Craig, L.E., Smith, A.G., and Smith, D.G. (1989) A Geologic Time Scale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3. Poulson, Niels. Book Announcement: The Jurassic rocks of Denmark and East Greenland (PDF).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Jurassic Stratigraphy Newsletter. No. 31. August 2004: 27–30, page 29. 
  4. Cohen, K.M.; Finney, S.; Gibbard, P.L., 国际年代地层图 (PDF), 國際地層學委員會, 2015 
  • Gehling, James; Jensen, Sören; Droser, Mary; Myrow, Paul; Narbonne, Guy. Burrowing below the basal Cambrian GSSP, Fortune Head, Newfoundland. Geological Magazine. March 2001, 138 (2): 213–218. Bibcode:2001GeoM..138..213G. doi:10.1017/S001675680100509X. 1. 
  • Hedberg, H.D., (editor),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A guide to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terminology, and procedur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