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馬來西亞對抗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1日 (一) 05:51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對抗

婆羅洲地圖
日期1963年1月20日–1966年8月11日(3年6個月3周又1天)
地點
結果 雙方和解
領土變更 砂拉越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參戰方

 馬來西亞
 新加坡(1963–1965)
 英國
 新西蘭
 澳大利亞


支援:
加拿大  加拿大 (物資支援)[1]
 印度[1][2]
 美國[3]

 印尼


支援:
 中國[4][5][6]
 蘇聯[7][8][9]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東姑阿都拉曼
華特·沃克
蘇卡諾
奧馬爾·達尼
蘇哈托
阿卜杜爾·哈里斯·納蘇蒂安
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與損失
114人被殺
181人受傷
590人被殺
222人受傷

Template:Campaignbox 印馬對抗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對抗(簡稱印馬對抗印尼語馬來語:Konfrontasi Indonesia-Malaysia,通常簡稱Konfrontasi),或稱為婆羅洲對抗,是1963年至1966年期間的一場印度尼西亞為遏止馬來西亞成立而發生的暴力衝突。

背景

1961年6月,由於擔心新加坡被左翼激進勢力接管,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將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沙巴、汶萊合併在一起,建立「馬來西亞」的設想。而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認為婆羅洲和馬來亞的英國殖民地是帝國主義殘餘,完全應當併入大印度尼西亞,要「粉碎馬來西亞」。[10]

此次對抗的重要先兆是1962年3月至8月印尼對荷屬新幾內亞政治對抗以及12月的汶萊暴動。1963年1月20日,印尼外交部長蘇班德里約表示,印尼將實行針對馬來西亞的對抗(Konfrontasi)政策。這一詞來自蘇加諾的發明,他力圖重演西伊里安的成功經驗,認為英國實力不足以長期維持軍事對抗態勢,可以通過戰爭邊緣政策實現自己的目標。2月13日,蘇加諾在群眾聚會上高呼「馬來西亞是新殖民主義的產物」「印尼被包圍了」「印尼反對馬來西亞」。印尼人民協商會議議長阿魯季表態:「馬來西亞不僅構成對印度尼西亞的包圍和威脅,而且也是美帝國主義在東南亞實現戰爭陰謀的幫手。」

過程

1963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與北婆羅洲(沙巴)、砂拉越新加坡聯合成立馬來西亞。1963年4月11日晚間,60至75名襲擊者攻擊了砂拉越一個警察局,殺死一名警官,並偷走武器,返回印尼邊境。這被視為「印尼-大馬對抗」中武裝行動的開始。8月,印尼正規軍率領的游擊隊員從海上潛入柔佛西岸的笨珍,成員包括數百名華人志願兵,後被馬來西亞保安部隊擊潰。9月2日,印尼傘兵和「志願兵」在柔佛中部的拉美士小鎮以東森林降落,馬來亞發生多次種族騷亂,政府宣佈新加坡進入緊急狀態。隨後印尼在新加坡等地發起多次襲擊,其中麥唐納大廈爆炸案影響最大。

針對印尼的進攻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三國組織軍隊負起防衛任務,美國也提供顧問和海軍支援新成立的馬來西亞。此次對抗雙方並未宣戰,多數戰鬥發生在印尼與東馬的邊界,對抗中馬來西亞有114人被殺,181人受傷;印尼死亡590人,222人受傷。1965年,「九三零運動」政變爆發後,發生了針對左派勢力的大屠殺,蘇加諾與印尼共的勢力一蹶不振。1966年3月,印尼軍方迫使蘇加諾簽署「三一一命令」,行政權力移交給蘇哈托

結束對抗

1966年6月1日,雙方秘密交換了結束對抗的協議文件。蘇加諾利用名義上的總統地位,拖延批准這一文件,直至當年8月。1966年8月11日,兩國持續3年6個月的對抗正式結束。[11]

參考資料

  1. 1.0 1.1 Commonwealth Backing for Malaysia.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 1964-11-24. 
  2. Lull in Confrontat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 1964-03-25. 
  3. No Gains for Indonesia. The Age: 2. 1965-01-08. 
  4. Indonesia, China "Co-ordinate" View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 1965-08-23. 
  5. A. Dahana. China Role's in Indonesia's "Crush Malaysia" Campaign. Universitas Indonesia. 2002 [2016-07-19]. 
  6. John W. Garver. China's Quest: The History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12-01: 219–. ISBN 978-0-19-026106-1. 
  7. Indonesia and the U.S.S.R.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 1965-05-13. 
  8. Kurt London. The Soviet Impact on World Politics. Ardent Media. 1974: 153–. ISBN 978-0-8015-6978-4. 
  9. Mohd. Noor Mat Yazid. Malaysia-Indonesia Re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1965: Impact on Bilateral and Regional Stability (PDF). Programm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 2013 [2016-07-19]. 
  10. 印度尼西亚:一个其来有自的国家. 經濟觀察. [2020-08-08]. 
  11. 差点引爆世界大战的印尼与大马对抗. 鳳凰週刊.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