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街(無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9月11日 (一) 02:50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南长街
NANCHANG JIE
南長街步行街段夜景
原名南上塘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清名橋
起點解放南路
終點旺莊路

南長街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的一條著名街道,依京杭古運河而建,全長約五公里余,依街而行,可見始建於梁武帝年間的南禪古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等景致。

簡介

位於無錫南門(望湖門)外的南長街始於北宋驛道,為當時南連蘇州、北接常州,與水驛古運河並行的重要官道,[1]是舊時無錫最繁華的商業地區之一,清朝時即有民間俗語「無錫南門蘇四官,年年賣貨到長安。春茶冬筍燕窩菜,福橘香榛佛手柑。」[2]1949年後,原南禪寺至黃泥橋的北長街、黃泥橋至跨塘橋堍一段的南長街、跨塘橋堍至日暉橋的南棉花巷、日暉橋至塘涇橋一帶的南上塘被統一改稱為南長街。[3]

如今在南長街及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尚存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19處、牌坊8座、其他文物遺存17處,[4]而建於明代的清寧橋(後因諱道光帝名改稱清名橋),更是南長街上的標誌。

依運河而興的南長街至今仍集寺、塔、河、街、巷、弄、窯、坊、橋眾多景觀於一地,各個時期的江南民居建築沿河鱗次櫛比,形成「水弄堂」,故被建築學家阮儀三譽為古運河沿線最後一塊具有古樸風貌之地,[5]2001年,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曾表示無錫南長街運河段為「運河絕版地」。[4]

軼事

  • 辛亥革命後至北伐前,南長街一帶住有八位辛亥革命功臣及前清遺老,無錫人稱「南里八紳」,為無錫城中著名士紳。民國12年(1923年),住在南長街北段的士紳因南長街狹窄、交通多阻礙,提出黃泥橋至張家弄一段車輛禁行,南段士紳則表示反對。兩方人馬為此以鼓動罷市、遊行請願、張貼宣言等方式互相爭鬥,歷時50餘天才告作罷。[6]
  • 1994年,無錫市政府當軸不顧1983年由無錫市人大通過的《古運河規劃決議》,對南長街南禪寺至跨塘一段560米進行改造,將道路放寬至30米並拆除重建了該段道路兩側的建築,引起包括建築學家吳良鏞在內的專業人士之批評,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無錫市政府當軸對南長街地區採取不問不聞的放任態度,因此也保留下了跨塘橋至清名橋900米長的精華段,[7]直至2007年方重啟保護計劃。

交匯道路

南長街自北向南交匯道路如次:

路名 可到達
解放南路 望湖門(南門)、南禪寺景區
永樂路
永樂東路
跨塘橋、 清名橋古運河街區、南下塘老街、陽春巷、無錫日航飯店
自十字路口後由跨塘橋至南水仙廟段為 清名橋歷史街區步行街
金城路 南水仙廟、向陽苑小區
新光路 焦化公司、悅城小區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南长街:驿道马蹄疾〉,《无锡新传媒网》(2009年8月6日)。. [2014年8月7日]. 
  2. 顧一群編,《運河名城:無錫》(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頁60。
  3. 張家鼐,〈古運河上清名橋的今昔〉,收於政協無錫市南長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南長文史資料選編》第1輯(1992年),頁220。
  4. 4.0 4.1 〈迷醉「水弄堂」〉,無錫日報(2010年6月13日)。
  5. 梁溪,〈滄桑水弄堂〉,《建築與文化》2004年第1期,頁23。
  6. 欽頌,〈南里八紳〉,收於政協無錫市南長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南長文史資料選編》第1輯(1992年),頁207。
  7. 梁溪,〈滄桑水弄堂〉,《建築與文化》2004年第1期,頁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