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凱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2年8月18日 (四) 11:14 由 小仓由菜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國 → 国 (3), 學 → 学 (2), 慶 → 庆, 參 → 参 (2), 會 → 会 (3), 長 → 长, 與 → 与 (5), 軍 → 军, 間 → 间, 鐵 → 铁, 導 → 导, 漢 → 汉, 豐 → 丰 (3), 無 → 无, 盡 → 尽, 監 → 监, 領 → 领 (3), 張 → 张, 養 → 养, 應 → 应 (2), 雲 → 云, 習 → 习, 廣 → 广 (2), 見 → 见, 來 → 来, 義 → 义, 樂 → 乐, 傳 → 传, 號 → 号, 體 → 体, 類 → 类, 簡 → 简, 稱 → 称 (5), 為 → 为 (12), 於 → 于 (3), 據 → 据, 議 → 议, 舉 → 举 (3), 鄉 → 乡 (2), 並 → 并, 後 → 后 (3), 論 → 论, 書 → 书 (7), 臨 → 临 (4), 爭 → 争, 試 → 试, 過 → 过, 進 → 进, 臺 → 台, 凱 → 凯 (16), 銅 → 铜, 麗 → 丽 (2), 當 → 当, 遠 → 远 (2), 誌 → 志, 冊 → 册 (2),…)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陶凱(1304年—1376年),字中立臨海(今臨海市)人。

至正年間中舉,授永豐教諭,推辭不就[1],同輩張仲舉朱昌齡等人有往來,朱元璋曾慕名拜訪取策,陶凱曰:「群雄所據地,未可與爭,元雖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洪武初年(1368年)至南京,與汪克寬胡翰宋僖陳基曾魯高啟等同修《元史》。書成,授翰林應奉,又纂《大明集禮》,於大本堂教導楚王讀經。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與崔亮並為禮部尚書,各有敷奏。定「軍禮及品官墳塋之制」,又「定科舉式」。崔亮死後,陶凱獨任。洪武四年,任會試主考官。洪武五年(1372年),上奏:「漢、唐、宋時皆有會要,紀載時政。今起居注雖設,其諸司所領諭旨及奏事簿籍,宜依會要,編類為書,庶可以垂法後世。下台省府者,宜各置銅櫃藏之,以備稽考,俾無遺闕」與張籌等編集《昭鑒錄》。洪武六年(1373年)為湖廣參政,八年(1374年),起為國子祭酒[2]

洪武初期,陶凱隨侍於朱元璋左右,明太祖稱「一時詔令、封冊、歌頌、碑碣、多出其手」,又稱「措辭陳義,各當其體,沛然為一代之用。」,又修《洪武正韻》等。李贄說他「姿性過人,才高學博,識見卓遠,為文千言立就」。晚年自號「耐久道人」,朱元璋以為影射自己殺戮功臣,曰:「自去爵祿之名,怪稱曰『耐久道人』,是其自賤也」,「坐在禮部時朝使往高麗主客曹誤用符驗」,被處死,生前朱元璋曾贈以「丹書鐵券」,仍不免一死。有《陶尚書集》,今不傳[3]

參考文獻

  1. 《明史》卷一三六:「領至正鄉薦,除永豐教諭,不就」
  2. 明史》(卷136):「陶凱,字中立,臨海人。領至正鄉薦,除永豐教諭,不就。洪武初,以薦征入,同修《元史》。書成,授翰林應奉,教習大本堂,授楚王經。三年七月與崔亮並為禮部尚書,各有敷奏。軍禮及品官墳塋之制,凱議也。其年,亮卒。凱獨任,定科舉式。明年會試,以凱充主考官,取吳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進御,凱序其首簡,遂為定例。帝嘗諭凱曰:「事死如事生,朕養已不逮,宜盡追遠之道。」凱以太廟已有常祀,乃請於乾清宮左別建奉先殿,以奉神御。明奉先殿之制自此始。五年,凱言:「漢、唐、宋時皆有會要,紀載時政。今起居注雖設,其諸司所領諭旨及奏事簿籍,宜依會要,編類為書,庶可以垂法後世。下台省府者,宜各置銅櫃藏之,以備稽考,俾無遺闕。」從之。明年二月,出為湖廣參政。致仕。八年起為國子祭酒。明年改晉王府左相。」
  3. 明史》(卷136):「凱博學,工詩文。帝嘗厭前代樂章多諛辭,或未雅馴,命凱與詹同更撰,甚稱旨。長至侍齋宮,言:宜有篇什以紀慶成。遂命凱首唱,諸臣俱和,而宋濂為之序。其後扈行陪祀,有所獻,帝輒稱善。一時詔令、封冊、歌頌、碑誌多出其手雲。凱嘗自號「耐久道人」。帝聞而惡之。坐在禮部時朝使往高麗主客曹誤用符驗,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