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弦理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8月9日 (二) 13:09 由 小仓由菜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我来啦, replaced: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學 → 学 (2), 會 → 会, 處 → 处, 條目 → 条目, 關 → 关, 來 → 来, 對 → 对 (2), 發 → 发 (2), 類 → 类, 稱 → 称 (4), 為 → 为 (4), 種 → 种, 數 → 数 (2), 譜 → 谱, 費 → 费, 並 → 并, 論 → 论 (16), 測 → 测 (2), 過 → 过, 現 → 现 (2), 約 → 约, 個 → 个, 兩 → 两, 範 → 范, 難 → 难 (2), 虛 → 虚, 題 → 题)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玻色弦理論(英語:Bosonic string theory)是最早的弦論版本,約在1960年代晚期發展。其名稱由來是因為粒子譜中僅含有玻色子

1980年代,在弦論的范疇下發現了超對稱;一個稱作超弦理論(超對稱弦理論)的新版本弦論成為了研究主題。儘管如此,玻色弦理論仍然是了解微擾弦理論的有用工具,並且超弦理論中的一些理論困難之處在玻色弦理論中已然現身。

疑難

雖然玻色弦理論有許多吸引人的特質,其在成為物理模型理論有兩大缺陷:

  1. 其只預測玻色子的存在,然而許多物理粒子為費米子
  2. 其預測了一種具有虛數質量的弦模式,暗示了此理論在迅子凝聚過程會有不穩定性。

類型

數學表示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