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鷂風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6月23日 (四) 00:05 由 小仓由菜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历史:​我来啦, replaced: 唐代 → 唐朝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南通板鷂,攝於南通博物苑

南通板鷂風箏又稱「哨口風箏」或「鷂子」,它製作工藝集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於一體。放上天去這些口、哨發出不同的高低音, 「得風則鳴,其聲隨風抑揚」, 素有空中交響樂之美稱。

歷史

由於唐朝以前南通地區是沙洲,地勢平坦,場地開闊,為放風箏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再加上南通瀕江臨海,春季多東南風,有非常不錯的風力條件。南通在當時被成為「胡逗洲」。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胡逗洲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有一種說法則是,南通的風箏便是這些流人從外地帶過來的。

另外,古代文獻中也不乏對南通風箏的記載。如皋縣誌清嘉慶志(六卷、物產篇):「自草蟲魚鳥舟船至於仙佛,無巧不備,大者數丈……春天竟放,他邑所無。」清道光十年(1830年)通州人姜長卿所作的《崇州竹枝詞》第84首云:「草綠長堤海角東,雙蝴蝶戲牧牛童;聲聲何處胡笳奏?放出林梢紅杏中。」詩下原註:「風箏有大如風帆者,其制有雙蝴蝶、單蝴蝶之名,其聲徹雲如胡笳,然唯近堤處最多,長堤者草為海門八景之一。」 該詩反映出南通風箏的重要特徵:大如風帆,裝有響哨,如今南通的板鷂正是保留了這些特點,由此可見南通風箏不僅歷史悠久,並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製作工藝

風箏製作技藝
(南通板鷂風箏)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438
編號項目Ⅷ—88
登錄2006年

「板鷂風箏」板身碩大,平整如板,故而得名「板鷂」。它以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連星式風箏。鷂面裝有數十隻乃至數百隻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飛時,發出不同的音響,組合成一支雄壯的空中交響樂。因哨口的材質不同,發出的哨聲也不一樣。哨口一般以葫蘆、竹筒、白果和鵝毛管做成。做哨口是一門極複雜的技藝,它是根據空氣在哨桶中快速迴旋震盪而發出一定頻率音響的原理製作而成的。哨口響不響、好不好聽,取決於哨口的大小、形狀、材料以及哨面進風口的位置、角度、長短及寬窄的不同。哨口發出的音量、音調千變萬化,其中的奧秘只有哨口製作者清楚。

在外形方面,「板鷂」則要選擇質地堅實、彈性好的江南筆竹或本地上乘毛竹扎制,絹布縫合,以細繩作引線,再配以各種音調哨口合理組合。板鷂不僅結構複雜,還要繪畫、裝口。集色、聲、形、技、趣為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品。

現狀

如今南通市仍有許多風箏愛好者,有千餘位技藝傳承人,包括「哨口」雕刻大師,畫師等。但是目前這寫能畫能雕的大師均已念過半百,且小型的風箏展館和風箏協會均屬民間組織,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值得慶幸的是,2006年5月20日,南通板鷂風箏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南通市的郭承毅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此獲得了肯定和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