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3行: 第13行:
}}
}}


'''回鶻'''([[突厥字母]]:{{lang|otk|{{Script/Orkhon|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lang|ug|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lang|tr| eski uygur}}),亦稱'''袁纥'''<ref>《魏书·高车传》记为[[袁纥]]</ref>、'''烏護'''<ref>《隋书·铁勒传》记作[[烏護]]</ref>、'''烏紇'''<ref>《新唐书》又作[[烏紇]]</ref>,[[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海東青|鶻鷹]]”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当时的[[吐蕃|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Bo|z=ཧོར་|w=Hor}})<ref>“霍爾”是藏族人民對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統稱,根據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别指[[突厥]]、回鶻或[[蒙古]]。</ref>。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ref>回紇同出于鐵勒十五姓的其他十四姓薛延陀、契苾、都播(圖瓦人)、骨利干、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又被稱為外回鶻。</ref>。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国历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鶻'''([[突厥字母]]:{{lang|otk|{{Script/Orkhon|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lang|ug|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lang|tr| eski uygur}}),亦稱'''袁纥'''<ref>《魏书·高车传》记为[[袁纥]]</ref>、'''烏護'''<ref>《隋书·铁勒传》记作[[烏護]]</ref>、'''烏紇'''<ref>《新唐书》又作[[烏紇]]</ref>,[[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海東青|鶻鷹]]”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当时的[[吐蕃|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Bo|z=ཧོར་|w=Hor}})<ref>“霍爾”是藏族人民對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統稱,根據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别指[[突厥]]、回鶻或[[蒙古]]。</ref>。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后来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ref>回紇同出于鐵勒十五姓的其他十四姓薛延陀、契苾、都播(圖瓦人)、骨利干、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又被稱為外回鶻。</ref>。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国历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ref name="自动生成1">《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ref>。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ref name="自动生成2">在《[[阙特勤碑]]》的[[突厥文]]碑文中,把回纥诸部称为“[[九姓乌古斯]]”</ref>,“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ref name="自动生成3">[[磨延啜]]碑([http://irq.kaznpu.kz/?lang=e&mod=1&tid=1&oid=23&m=1 全文])</ref>。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十個游牧氏族。
回紇原是由韋組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后来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ref name="自动生成1">《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ref>。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ref name="自动生成2">在《[[阙特勤碑]]》的[[突厥文]]碑文中,把回纥诸部称为“[[九姓乌古斯]]”</ref>,“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ref name="自动生成3">[[磨延啜]]碑([http://irq.kaznpu.kz/?lang=e&mod=1&tid=1&oid=23&m=1 全文])</ref>。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十個游牧氏族。


=== 漠北回鹘汗国 ===
=== 漠北回鹘汗国 ===
第21行: 第21行:
回鹘汗国是由[[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
回鹘汗国是由[[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


回鹘原是由韋組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ref name="自动生成1" />。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ref name="自动生成2" />,“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ref name="自动生成3" />。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十個游牧氏族。
回鹘原是由韋組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联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后来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ref name="自动生成1" />。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ref name="自动生成2" />,“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ref name="自动生成3" />。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十個游牧氏族。
=== 甘州回鹘汗国 ===
=== 甘州回鹘汗国 ===
{{main|甘州回鹘|l1=甘州回鹘汗国}}
{{main|甘州回鹘|l1=甘州回鹘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