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noteTA跳过, replaced: 內 → 内, 國 → 国, 學 → 学 (3), 會 → 会 (4), 與 → 与 (5), 處 → 处, 導 → 导, 華 → 华, 無 → 无, 陽 → 阳, 應 → 应 (8), 動 → 动, 爾 → 尔, 發 → 发 (9), 極 → 极, 體 → 体, 為 → 为 (7), 於 → 于 (7), 種 → 种, 數 → 数, 屬 → 属, 術 → 术, 鈉 → 钠, 薩 → 萨, 複 → 复, 點 → 点, 離 → 离, 實 → 实, 際 → 际, 並 → 并 (2), 後 → 后, 歷 → 历, 熱 → 热, 總 → 总, 產 → 产 (3), 較 → 较 (3), 製 → 制 (4), 現 → 现 (4), 純 → 纯 (3), 約 → 约, 強 → 强 (2), 釋 → 释, 們 → 们, 奧 → 奥, 綠 → 绿, 業 → 业, 遠 → 远, 氣 → 气, 讓 → 让, 時 → 时 (3), 態 → 态, 則 → 则, 備 → 备, 質 → 质 (2), 藥 → 药 (2), 劑 → 剂, 價 → 价 (2), 變 → 变, 譽…)
第63行: 第63行:
硝酸的[[酸酐]]是[[五氧化二氮]]({{氮}}{{sub|2}}{{氧}}{{sub|5}})。
硝酸的[[酸酐]]是[[五氧化二氮]]({{氮}}{{sub|2}}{{氧}}{{sub|5}})。


== 史 ==
== 史 ==
硝酸和硫酸一样由公元8世纪[[阿拉伯]][[鍊金]]士[[贾比尔|阿布·穆·賈比·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在[[乾餾]][[硫酸亚铁|矾]]和[[硝石]]混合物時發現,也是一[[:肥料#.E7.84.A1.E6.A9.9F.E8.82.A5.E6.96.99|化肥料]]。<ref>{{Cite web|title=Nitric Acid|url=http://www.windows.ucar.edu/tour/link%3D/physical_science/chemistry/nitric_acid.html%26edu%3Dhigh|accessdate=2020-09-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29224026/http://www.windows.ucar.edu/tour/link%3D/physical_science/chemistry/nitric_acid.html%26edu%3Dhigh|archivedate=2010-01-29|dead-url=yes}}</ref>因硝酸是在[[硝石]]中發現的,所以[[含氧酸|含氧氮酸]]不叫氮酸,叫硝酸。
硝酸和硫酸一样由公元8世纪[[阿拉伯]][[鍊金]]士[[贾比尔|阿布·穆·賈比·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在[[乾餾]][[硫酸亚铁|绿矾]]和[[硝石]]混合物时发现,也是一[[:肥料#.E7.84.A1.E6.A9.9F.E8.82.A5.E6.96.99|化肥料]]。<ref>{{Cite web|title=Nitric Acid|url=http://www.windows.ucar.edu/tour/link%3D/physical_science/chemistry/nitric_acid.html%26edu%3Dhigh|accessdate=2020-09-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29224026/http://www.windows.ucar.edu/tour/link%3D/physical_science/chemistry/nitric_acid.html%26edu%3Dhigh|archivedate=2010-01-29|dead-url=yes}}</ref>因硝酸是在[[硝石]]中发现的,所以[[含氧酸|含氧氮酸]]不叫氮酸,叫硝酸。


== 自然存在 ==
== 自然存在 ==
雷雨时能产生少量的硝酸。打雷放出的能量中的N<sub>2</sub>和O<sub>2</sub>生反生[[一氧化氮|NO]]:
雷雨时能产生少量的硝酸。打雷放出的能量中的N<sub>2</sub>和O<sub>2</sub>生反生[[一氧化氮|NO]]:
:N<sub>2</sub> + O<sub>2</sub> → 2NO
:N<sub>2</sub> + O<sub>2</sub> → 2NO
:2NO + O<sub>2</sub> → 2NO<sub>2</sub>
:2NO + O<sub>2</sub> → 2NO<sub>2</sub>
:N<sub>2</sub> + 2O<sub>2</sub> → 2NO<sub>2</sub>
:N<sub>2</sub> + 2O<sub>2</sub> → 2NO<sub>2</sub>
NO<sub>2</sub>和水反應產生硝酸和一氧化氮:
NO<sub>2</sub>和水反应产生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sub>2</sub> + H<sub>2</sub>O → 2HNO<sub>3</sub> + NO
:3NO<sub>2</sub> + H<sub>2</sub>O → 2HNO<sub>3</sub> + NO


第79行: 第79行:
硝酸是[[平面三角形分子构型|平面]]分子,其中心原子N原子为sp{{sup|2}}杂化。由于[[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另外一个氧原子形成了氢键,分子才呈平面结构,而且N的三根键长都不相同。N原子垂直于分子平面的一个p轨道是满的,它与未连接H的两个氧原子上的p轨道[[共轭]],形成<math> \Pi_3^4 </math>大Π键。分子内[[氢键]]也是硝酸沸点较低的原因。
硝酸是[[平面三角形分子构型|平面]]分子,其中心原子N原子为sp{{sup|2}}杂化。由于[[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另外一个氧原子形成了氢键,分子才呈平面结构,而且N的三根键长都不相同。N原子垂直于分子平面的一个p轨道是满的,它与未连接H的两个氧原子上的p轨道[[共轭]],形成<math> \Pi_3^4 </math>大Π键。分子内[[氢键]]也是硝酸沸点较低的原因。


硝酸去掉一个氢原子的结构是'''[[硝酸根]]''',一般带一个负电荷(硝酸根离子)。硝酸根具有对称的平面等边三角形结构,{{Fact|4个原子形成大<math> \Pi_4^6 </math>键,多出来的1个电子在离域Π键。|time=2011-11-09T13:11:09+00:00}}
硝酸去掉一个氢原子的结构是'''[[硝酸根]]''',一般带一个负电荷(硝酸根离子)。硝酸根具有对称的平面等边三角形结构,{{Fact|4个原子形成大<math> \Pi_4^6 </math>键,多出来的1个电子在离域Π键。|time=2011-11-09T13:11:09+00:00}}


硝酸去掉一个羟基的结构是'''[[硝基]]'''-NO<sub>2</sub>。硝基的正离子叫[[硝鎓离子|硝酰正离子]]。
硝酸去掉一个羟基的结构是'''[[硝基]]'''-NO<sub>2</sub>。硝基的正离子叫[[硝鎓离子|硝酰正离子]]。


== 物理性质 ==
== 物理性质 ==
硝酸為無色、容易[[揮性|揮]]的[[液]],沸點約為83℃,凝固点约为-42℃,[[密度]]为1.51g/ml。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硝酸是[[二氧化氮]]溶水生成的,但由二氧化氮溶完全[[水解]]成硝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分子存在,因此硝酸[[水溶液]]呈淡黃色,也会挥发出棕红色的NO{{sub|2}}。一般的浓硝酸指的是16mol/L的HNO{{sub|3}}水溶液,密度为1.42g/ml。
硝酸为无色、容易[[揮性|揮]]的[[液]],沸点约为83℃,凝固点约为-42℃,[[密度]]为1.51g/ml。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硝酸是[[二氧化氮]]溶水生成的,但由二氧化氮溶完全[[水解]]成硝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分子存在,因此硝酸[[水溶液]]呈淡黃色,也会挥发出棕红色的NO{{sub|2}}。一般的浓硝酸指的是16mol/L的HNO{{sub|3}}水溶液,密度为1.42g/ml。
<gallery>
<gallery>
Fuming nitric acid 40ml.jpg|發煙硝酸
Fuming nitric acid 40ml.jpg|发烟硝酸
Nitric acid 70 percent.jpg|70%硝酸
Nitric acid 70 percent.jpg|70%硝酸
</gallery>
</gallery>
第93行: 第93行:
纯硝酸可以发生自偶电离:2HNO<sub>3</sub>⇌H<sub>2</sub>O+NO<sub>2</sub><sup>+</sup>+NO<sub>3</sub><sup>-</sup>
纯硝酸可以发生自偶电离:2HNO<sub>3</sub>⇌H<sub>2</sub>O+NO<sub>2</sub><sup>+</sup>+NO<sub>3</sub><sup>-</sup>


硝酸作为氮的最高价(+5)水化物,具有[[强酸|很强的酸性]],一般情况下认为硝酸的水溶液是完全电离的。硝酸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如[[硝酸甘油]]的制备。(實際上我們會使用浓[[硫酸]],产生大量[[硝鎓离子|NO{{sub|2}}{{sup|+}}]]),成本低而且容易理,其他更的脫水,例如P<sub>4</sub>O<sub>10</sub>,也可以生大量的硝醯陽離子,这是[[硝化反应]]能进行的本质。
硝酸作为氮的最高价(+5)水化物,具有[[强酸|很强的酸性]],一般情况下认为硝酸的水溶液是完全电离的。硝酸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如[[硝酸甘油]]的制备。(实际上我们会使用浓[[硫酸]],产生大量[[硝鎓离子|NO{{sub|2}}{{sup|+}}]]),成本低而且容易理,其他更的脫水,例如P<sub>4</sub>O<sub>10</sub>,也可以生大量的硝醯阳离子,这是[[硝化反应]]能进行的本质。
:HNO{{sub|3}} + H{{sub|2}}O → H{{sub|3}}O{{sup|+}} + NO{{sub|3}}{{sup|-}} (水中)
:HNO{{sub|3}} + H{{sub|2}}O → H{{sub|3}}O{{sup|+}} + NO{{sub|3}}{{sup|-}} (水中)
:HO-NO{{sub|2}} + 2H{{sub|2}}SO{{sub|4}} → NO{{sub|2}}{{sup|+}} + 2HSO{{sub|4}}{{sup|-}} + H{{sub|3}}O{{sup|+}} (浓硫酸中)
:HO-NO{{sub|2}} + 2H{{sub|2}}SO{{sub|4}} → NO{{sub|2}}{{sup|+}} + 2HSO{{sub|4}}{{sup|-}} + H{{sub|3}}O{{sup|+}} (浓硫酸中)
第99行: 第99行:
硝酸的水溶液无论浓稀均具强[[非金属性|氧化性]]及[[腐蚀性]],溶液越浓其氧化性越强。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成水、NO{{sub|2}}和O{{sub|2}},方程式如下:
硝酸的水溶液无论浓稀均具强[[非金属性|氧化性]]及[[腐蚀性]],溶液越浓其氧化性越强。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成水、NO{{sub|2}}和O{{sub|2}},方程式如下:
:4HNO{{sub|3}} → 4NO{{sub|2}} + O{{sub|2}} + 2H{{sub|2}}O
:4HNO{{sub|3}} → 4NO{{sub|2}} + O{{sub|2}} + 2H{{sub|2}}O
因此硝酸一定要盛放在棕色瓶中,阴凉处保存。硝酸能溶解许多种[[金属]](例如[[银]]),生成[[盐 (化学)|盐]]、水、氮氧化物。随着溶液浓度的减小,其还原产物逐渐由高价向低价过渡,从最浓到最稀可生成NO{{sub|2}}、NO、N{{sub|2}}O、N{{sub|2}}、NH{{sub|4}}NO{{sub|3}}。还原产物一般是混合物,金属与濃硝酸反应多生成NO{{sub|2}},稀硝酸反下生成如NO等化合物。
因此硝酸一定要盛放在棕色瓶中,阴凉处保存。硝酸能溶解许多种[[金属]](例如[[银]]),生成[[盐 (化学)|盐]]、水、氮氧化物。随着溶液浓度的减小,其还原产物逐渐由高价向低价过渡,从最浓到最稀可生成NO{{sub|2}}、NO、N{{sub|2}}O、N{{sub|2}}、NH{{sub|4}}NO{{sub|3}}。还原产物一般是混合物,金属与濃硝酸反应多生成NO{{sub|2}},稀硝酸反下生成如NO等化合物。


[[铁]]、[[铝]]、[[铬]]等金属遇冷的浓硝酸可以发生[[钝化]]现象,只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不会完全反应掉。
[[铁]]、[[铝]]、[[铬]]等金属遇冷的浓硝酸可以发生[[钝化]]现象,只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不会完全反应掉。


浓硝酸和浓[[盐酸]]的物的量按1:3混合,即为[[王水]],能溶解[[金]]、[[铂]]等稳定金属。
浓硝酸和浓[[盐酸]]的物的量按1:3混合,即为[[王水]],能溶解[[金]]、[[铂]]等稳定金属。


[[硝酸盐]]大多易遇热分解,生成[[氧气]]、[[氮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也可能生成[[亚硝酸盐]]等)。
[[硝酸盐]]大多易遇热分解,生成[[氧气]]、[[氮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也可能生成[[亚硝酸盐]]等)。


[[硝酸铵]]中的硝酸根銨根,平均能量大有其平均價數之一氧化二氮,在固態時發生均化反(因為動原因,在溶液生)(NH<sub>4</sub>NO<sub>3</sub>)即加热或撞击分解生成[[一氧化二氮]]和[[水]],一般使用代合成炸引爆,威力TNT相去不,但成本低。因此被用于国防工业及工程上而被譽為國防工之母(主要造硝基含能化合物(代合成炸)。[[硝酸钾]]就是[[黑火药]]的成分之一)。
[[硝酸铵]]中的硝酸根銨根,平均能量大有其平均价数之一氧化二氮,在固态时发生均化反(因为动原因,在溶液生)(NH<sub>4</sub>NO<sub>3</sub>)即加热或撞击分解生成[[一氧化二氮]]和[[水]],一般使用代合成炸引爆,威力TNT相去不,但成本低。因此被用于国防工业及工程上而被誉为国防工之母(主要造硝基含能化合物(代合成炸)。[[硝酸钾]]就是[[黑火药]]的成分之一)。


硝酸也屬於[[酸]],所以可以和鹼生[[中和反应|酸鹼中和]]反
硝酸也属于[[酸]],所以可以和鹼生[[中和反应|酸鹼中和]]反


HNO<sub>3</sub>+NaOH→NaNO<sub>3</sub>+H<sub>2</sub>O
HNO<sub>3</sub>+NaOH→NaNO<sub>3</sub>+H<sub>2</sub>O


硝酸和[[氢氧化钠|氫氧化]]的[[分解反]]。
硝酸和[[氢氧化钠|氫氧化]]的[[分解反]]。


== 制备 ==
== 制备 ==
工业上用[[二氧化氮]]与[[水]]混合制备硝酸:[[法]]
工业上用[[二氧化氮]]与[[水]]混合制备硝酸:[[法]]


4NH<sub>3(g)</sub>+5O<sub>2(g)</sub>→4NO<sub>(g)</sub>+6H<sub>2</sub>O<sub>(g)</sub>([[鉑]][[銠]]催化)(ΔH=−905.2kJ/mol)
4NH<sub>3(g)</sub>+5O<sub>2(g)</sub>→4NO<sub>(g)</sub>+6H<sub>2</sub>O<sub>(g)</sub>([[鉑]][[銠]]催化)(ΔH=−905.2kJ/mol)
第124行: 第124行:
3NO<sub>2(g)</sub>+H<sub>2</sub>O<sub>(l)</sub>→2HNO<sub>3(aq)</sub>+NO<sub>(g)</sub> (ΔH=−117kJ/mol)
3NO<sub>2(g)</sub>+H<sub>2</sub>O<sub>(l)</sub>→2HNO<sub>3(aq)</sub>+NO<sub>(g)</sub> (ΔH=−117kJ/mol)


式:NH<sub>3(g)</sub>+2O<sub>2(g)</sub>→H<sub>2</sub>O<sub>(l)</sub>+HNO<sub>3(aq)</sub>([[鉑]][[銠]]催化)
式:NH<sub>3(g)</sub>+2O<sub>2(g)</sub>→H<sub>2</sub>O<sub>(l)</sub>+HNO<sub>3(aq)</sub>([[鉑]][[銠]]催化)


反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即可得到较纯的硝酸。其原料[[二氧化氮]]是由[[氨]]氧化而得,因此[[硝酸工业]]与[[氨工业]]密不可分。
反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即可得到较纯的硝酸。其原料[[二氧化氮]]是由[[氨]]氧化而得,因此[[硝酸工业]]与[[氨工业]]密不可分。


=== 硝酸製備 ===
=== 硝酸制备 ===
硝酸是把[[濃硫酸]][[硝酸鹽]]混合加,反
硝酸是把[[濃硫酸]][[硝酸鹽]]混合加,反


NaNO<sub>3</sub>+H<sub>2</sub>SO<sub>4</sub>→NaHSO<sub>4</sub>+HNO<sub>3</sub>
NaNO<sub>3</sub>+H<sub>2</sub>SO<sub>4</sub>→NaHSO<sub>4</sub>+HNO<sub>3</sub>
第143行: 第143行:


== 人体影响 ==
== 人体影响 ==
硝酸不论浓稀溶液都有氧化性和腐蚀性,因此对人很危险,仅溅到皮肤上也会引起严重烧伤。皮肤接触硝酸后会慢慢变黄,最后变黄的表皮会起皮脱落(硝酸和蛋白觸後會導致[[黄蛋白反应]]而性)。此外,濃硝酸需以深色玻璃瓶盛裝,避免受到光照反應釋出有毒的[[二氧化氮|NO<sub>2</sub>]]。
硝酸不论浓稀溶液都有氧化性和腐蚀性,因此对人很危险,仅溅到皮肤上也会引起严重烧伤。皮肤接触硝酸后会慢慢变黄,最后变黄的表皮会起皮脱落(硝酸和蛋白触后会导致[[黄蛋白反应]]而性)。此外,濃硝酸需以深色玻璃瓶盛裝,避免受到光照反应释出有毒的[[二氧化氮|NO<sub>2</sub>]]。


== 与金属的反应 ==
== 与金属的反应 ==
第176行: 第176行:
[[Category:无机氮化合物]]
[[Category:无机氮化合物]]
[[Category:硝酸盐|*]]
[[Category:硝酸盐|*]]
[[Category:腐蝕性化品]]
[[Category:腐蝕性化品]]
[[Category:易制爆化学品]]
[[Category:易制爆化学品]]
[[Category:氮-氧化合物]]
[[Category:氮-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