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李公祠: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clean up, replaced: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 → 中国)
第1行: 第1行:
[[File:天津李公祠.jpg|缩略图|右|220px|天津李公祠后院]]
[[File:天津李公祠.jpg|缩略图|右|220px|天津李公祠后院]]
'''天津李公祠''',即“天津[[李鸿章]]祠堂”,又称“天津李鸿章庙”,是[[中国]][[天津市]]现已不存在的一座[[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原[[淮军]]在天津驻地窑洼(今[[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西箭道4号,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址),天津李公祠是中國[[清朝]]末期重臣,[[將領]]兼[[外交官]]、[[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统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的祠堂,后简称“李公祠”。<ref>{{Cite web |url=http://www.022net.com/2008/7-27/444242372854661.html |title=天津李公祠话旧 |access-date=2011-08-22 |archive-date=2009-11-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116101355/http://www.022net.com/2008/7-27/444242372854661.html |dead-url=yes }}</ref>
'''天津李公祠''',即“天津[[李鸿章]]祠堂”,又称“天津李鸿章庙”,是中国[[天津市]]现已不存在的一座[[祠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原[[淮军]]在天津驻地窑洼(今[[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西箭道4号,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址),天津李公祠是中國[[清朝]]末期重臣,[[將領]]兼[[外交官]]、[[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统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的祠堂,后简称“李公祠”。<ref>{{Cite web |url=http://www.022net.com/2008/7-27/444242372854661.html |title=天津李公祠话旧 |access-date=2011-08-22 |archive-date=2009-11-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116101355/http://www.022net.com/2008/7-27/444242372854661.html |dead-url=yes }}</ref>


== 历史 ==
== 历史 ==
[[File:天津李公祠内的李鸿章铜像.jpg|缩略图|右|200px|天津李公祠前院中的李鸿章铜像,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File:天津李公祠内的李鸿章铜像.jpg|缩略图|右|200px|天津李公祠前院中的李鸿章铜像,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复调回天津原职并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故,根据清典中:“功臣死后要赠谥建祠。李鸿章死后赐太傅、一等侯爵安葬,谥“文忠”,并准入祀贤良祠。”清政府先后在李鸿章家乡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和河南等任职之处为其修建了十座祠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鸿章]]继任者[[袁世凯]]在天津窑洼建立李公祠。[[辛亥革命]]以后,天津李公祠曾改为游园并设茶座,并逐渐成为天津各政治派别的资产阶级政客、社会名流议政、集会的场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天津李公祠被日本军队占用,园中的河水被截断。1945年,天津光复后,天津李公祠曾被国民党三区党部书记宋雁题利用在祠堂西跨院兴办启明小学,后来,宋雁题又向李鸿章之孙李嘉琛借用前院来开办庐山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天津李公祠原建筑拆毁并改建学校,原址先后作为向前小学和天津市第三十三中学。后来,天津李公祠后花园的部分山石被移至曹家花园,其余部分填平后改为天津造纸研究所。天津李公祠西门入口处的一片空地和原游廊改为天津师范附小的操场,后来又改为西箭道小学的东院,后再次拆除。天津李公祠前门的照壁和李公祠大街之间的广场被辟为渔业批发市场。园中的六角亭移至[[北宁公园]],原天津李公祠祠堂中的石碑部分移至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部分被埋地下。目前,天津李公祠原址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校址,学校周围仅存留李公祠大街、李公祠东箭道和李公祠西箭道的名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tjhbq.gov.cn/ReadNews.asp?NewsID=681 |title=天津李公祠 |access-date=2011-08-22 |archive-date=2012-08-05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5215309/http://www.tjhbq.gov.cn/ReadNews.asp?NewsID=681 |dead-url=yes }}</ref>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复调回天津原职并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故,根据清典中:“功臣死后要赠谥建祠。李鸿章死后赐太傅、一等侯爵安葬,谥“文忠”,并准入祀贤良祠。”清政府先后在李鸿章家乡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和河南等任职之处为其修建了十座祠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鸿章]]继任者[[袁世凯]]在天津窑洼建立李公祠。[[辛亥革命]]以后,天津李公祠曾改为游园并设茶座,并逐渐成为天津各政治派别的资产阶级政客、社会名流议政、集会的场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天津李公祠被日本军队占用,园中的河水被截断。1945年,天津光复后,天津李公祠曾被国民党三区党部书记宋雁题利用在祠堂西跨院兴办启明小学,后来,宋雁题又向李鸿章之孙李嘉琛借用前院来开办庐山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天津李公祠原建筑拆毁并改建学校,原址先后作为向前小学和天津市第三十三中学。后来,天津李公祠后花园的部分山石被移至曹家花园,其余部分填平后改为天津造纸研究所。天津李公祠西门入口处的一片空地和原游廊改为天津师范附小的操场,后来又改为西箭道小学的东院,后再次拆除。天津李公祠前门的照壁和李公祠大街之间的广场被辟为渔业批发市场。园中的六角亭移至[[北宁公园]],原天津李公祠祠堂中的石碑部分移至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部分被埋地下。目前,天津李公祠原址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校址,学校周围仅存留李公祠大街、李公祠东箭道和李公祠西箭道的名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tjhbq.gov.cn/ReadNews.asp?NewsID=681 |title=天津李公祠 |access-date=2011-08-22 |archive-date=2012-08-05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5215309/http://www.tjhbq.gov.cn/ReadNews.asp?NewsID=681 |dead-url=yes }}</ref>


== 建筑 ==
== 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