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三世(奥兰治):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无编辑摘要
第13行: 第13行:
| caption = 1680年代Godfrey Kneller描绘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
| caption = 1680年代Godfrey Kneller描绘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
| succession = [[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爱尔兰君主列表|爱尔兰国王]]、[[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
| succession = [[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爱尔兰君主列表|爱尔兰国王]]、[[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
| reign = 1689年<ref name="自动生成1">1689年2月13日[[英格蘭議會]]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即位为[[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1689年4月11日[[苏格兰王国议会]]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即位为[[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二世]]。</ref>-1702年3月8日
| reign = 1689年<ref name="自动生成1">1689年2月13日[[英格蘭議會]]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即位为[[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1689年4月11日[[苏格兰王国议会]]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即位为[[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ref>-1702年3月8日
| coronation = 1689年4月11日
| coronation = 1689年4月11日
| predecessor =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二世及七世]]
| predecessor =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二世及七世]]
第57行: 第57行:
1648年後,威廉二世以[[荷兰省督|荷蘭執政]]的身分,帶領如日中天的[[荷蘭共和國|荷蘭聯省共和國]]。當時荷蘭正享受「[[八十年戰爭]]」後的富裕與強盛(當時歐洲的最強與最富之國),威廉二世可說是當時歐洲最富裕、最有權勢的人物。<ref name="杜蘭1-6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八卷‧路易十四時代》,第一部第六章</ref>但1650年當時,他正與[[荷蘭 (地區)|荷蘭省]]的議會自治派人士發生激烈衝突;他一死,議會自治派兴高采烈,马上在1651年初召开國務大会,宣布共和国不再设置统一的军队,各省的防务自己负责。有五个省同时宣布取消[[荷兰省督|執政]]一职,並且大规模排斥支持奥兰治家族的贵族派系,颁布了严苛的排斥法令。議會政府又剥夺奥兰治家族的政治权利,规定其直系家族永远不能担当公职。<ref>(法)莫里斯·布羅爾著,鄭克魯、金至平譯,《荷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第五章</ref>
1648年後,威廉二世以[[荷兰省督|荷蘭執政]]的身分,帶領如日中天的[[荷蘭共和國|荷蘭聯省共和國]]。當時荷蘭正享受「[[八十年戰爭]]」後的富裕與強盛(當時歐洲的最強與最富之國),威廉二世可說是當時歐洲最富裕、最有權勢的人物。<ref name="杜蘭1-6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八卷‧路易十四時代》,第一部第六章</ref>但1650年當時,他正與[[荷蘭 (地區)|荷蘭省]]的議會自治派人士發生激烈衝突;他一死,議會自治派兴高采烈,马上在1651年初召开國務大会,宣布共和国不再设置统一的军队,各省的防务自己负责。有五个省同时宣布取消[[荷兰省督|執政]]一职,並且大规模排斥支持奥兰治家族的贵族派系,颁布了严苛的排斥法令。議會政府又剥夺奥兰治家族的政治权利,规定其直系家族永远不能担当公职。<ref>(法)莫里斯·布羅爾著,鄭克魯、金至平譯,《荷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第五章</ref>


尽管威廉二世曾在遗嘱中任命太太玛丽为儿子的监护人;但是威廉直到逝世也没有在该遗嘱文件上签字,因而该遗嘱被认定為无效。<ref>Troost, 26</ref>1651年8月13日,{{le|荷兰及西兰最高法院|Hoge Raad van Holland en Zeeland}}(最高理事会)做出裁定,威廉三世的母亲、祖母以及[[勃兰登堡选帝侯|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弗里德里希·威廉]](「大選侯」)和選侯夫人{{le|路易絲·亨麗埃特|Luise Henriette of Nassau}}(小威廉的姑姑)将共享对威廉三世的监护权。<ref>Troost, 26–27</ref> {{efn|这位普鲁士王侯被选中是因为他能作为一个中间力量来调和婆媳二人的分歧,同时也是因为阿玛利亚深恐玛丽将会把奥兰治家族的财产挥霍掉,而作为潜在的继承人的他一定会积极地保护后者的安全}}於是,威廉三世接受議會政府安排的教育與信仰生活,成为了所谓的受国家监护者(实际上是受国家软禁者)。就这样,荷兰进入了“{{le|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First Stadtholderless Period}}”。
尽管威廉二世曾在遗嘱中任命太太玛丽为儿子的监护人;但是威廉直到逝世也没有在该遗嘱文件上签字,因而该遗嘱被认定為无效。<ref>Troost, 26</ref>1651年8月13日,{{le|荷兰及西兰最高法院|Hoge Raad van Holland en Zeeland}}(最高理事会)做出裁定,威廉三世的母亲、祖母以及[[勃兰登堡选帝侯|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弗里德里希·威廉]](「大選侯」)和選侯夫人{{le|路易絲·亨麗埃特|Luise Henriette of Nassau}}(小威廉的姑姑)将共享对威廉三世的监护权。<ref>Troost, 26–27</ref>{{efn|这位普鲁士王侯被选中是因为他能作为一个中间力量来调和婆媳二人的分歧,同时也是因为阿玛利亚深恐玛丽将会把奥兰治家族的财产挥霍掉,而作为潜在的继承人的他一定会积极地保护后者的安全}}於是,威廉三世接受議會政府安排的教育與信仰生活,成为了所谓的受国家监护者(实际上是受国家软禁者)。就这样,荷兰进入了“{{le|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First Stadtholderless Period}}”。


=== 童年及教育 ===
=== 童年及教育 ===
第75行: 第75行:


=== 复仇亲王 ===
=== 复仇亲王 ===
威廉三世自小生活在母亲和祖母的吵闹声中,夾在兩方的小威廉常常無所適從,當他長大後,習慣不發表意見,來處理周遭的議論和爭吵。因此不少人認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其實來自於童年的生活經驗。他早年身體虛弱,患有肺结核和气喘病,成年後一直有健康上的問題,有時還會頭痛昏倒。幸好他培養出打獵運動的習慣,使他練就對抗病魔的必要體魄。<ref name="溫3-1 "/><ref name="杜蘭1-6 "/>1660年他的舅父查尔斯復辟成為英王,當他母親參加兄長查尔斯的登基大典後,於年底染上天花而病危;其母臨終前,拜託兄長查尔斯照顧11歲的威廉三世,因此查尔斯向荷蘭的議會政府施壓,撤除了政府對小威廉的監視管教。此後小威廉的祖母對他實行嚴酷的教育,也養成他堅定的意志與冷酷的性格,暗中等待機會,讓他復仇王子的意志,有朝一日能[[災難年|君臨荷蘭各省]]。「[[荷蘭國徽|堅持不懈]]」(Je Maintiendrai)的家訓,不但是曾祖[[沉默者威廉]]的座右銘,更是他奉行一生的信念。<ref name="杜蘭1-6 "/>
威廉三世自小生活在母亲和祖母的吵闹声中,夾在兩方的小威廉常常無所適從,當他長大後,習慣不發表意見,來處理周遭的議論和爭吵。因此不少人認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其實來自於童年的生活經驗。他早年身體虛弱,患有肺结核和气喘病,成年後一直有健康上的問題,有時還會頭痛昏倒。幸好他培養出打獵運動的習慣,使他練就對抗病魔的必要體魄。<ref name="杜蘭1-6 "/><ref name="溫3-1 "/>1660年他的舅父查尔斯復辟成為英王,當他母親參加兄長查尔斯的登基大典後,於年底染上天花而病危;其母臨終前,拜託兄長查尔斯照顧11歲的威廉三世,因此查尔斯向荷蘭的議會政府施壓,撤除了政府對小威廉的監視管教。此後小威廉的祖母對他實行嚴酷的教育,也養成他堅定的意志與冷酷的性格,暗中等待機會,讓他復仇王子的意志,有朝一日能[[災難年|君臨荷蘭各省]]。「[[荷蘭國徽|堅持不懈]]」(Je Maintiendrai)的家訓,不但是曾祖[[沉默者威廉]]的座右銘,更是他奉行一生的信念。<ref name="杜蘭1-6 "/>


=== 荷兰省督之职被罢免 ===
=== 荷兰省督之职被罢免 ===
第171行: 第171行:
拉和岬海戰後,法國海軍改採守勢,使用[[海盜]]攻擊的手法,大肆劫掠英荷的海貿和漁業船隊(法國廣發[[私掠許可證]]給民間的武裝船隊),造成英荷商人很大的損失;不過現在威廉三世獲得[[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權,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歐陸與法國大戰。於是1692年後的威廉,統領13萬以上的英荷陸軍(反法盟軍雖有40萬,積極參戰的只有25萬),力抗45萬法軍中的主力部隊——[[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维尔 (卢森堡公爵)|盧森堡元帥]]率領的精銳法軍。威廉雖然是個外交天才與協調高手,但軍事上他只是個沉穩的勇敢將領,並非洞著先機的軍事天才。當他遇上真正的軍事天才[[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维尔 (卢森堡公爵)|盧森堡元帥]]時,很自然地在激烈的[[那慕爾]]大戰(1692年)與李文頓之戰(1693年)中敗下陣來,數萬英荷聯軍的傷亡是法軍的兩倍多。<ref>Troost, 244–246</ref>但是威廉越挫越勇、不屈不撓,等到1695年初盧森堡元帥過世後,威廉立刻奪回[[比利時]]重鎮那慕爾,大致確認他和路易十四戰成平手的格局。<ref name="杜蘭1-7 "/>
拉和岬海戰後,法國海軍改採守勢,使用[[海盜]]攻擊的手法,大肆劫掠英荷的海貿和漁業船隊(法國廣發[[私掠許可證]]給民間的武裝船隊),造成英荷商人很大的損失;不過現在威廉三世獲得[[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權,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歐陸與法國大戰。於是1692年後的威廉,統領13萬以上的英荷陸軍(反法盟軍雖有40萬,積極參戰的只有25萬),力抗45萬法軍中的主力部隊——[[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维尔 (卢森堡公爵)|盧森堡元帥]]率領的精銳法軍。威廉雖然是個外交天才與協調高手,但軍事上他只是個沉穩的勇敢將領,並非洞著先機的軍事天才。當他遇上真正的軍事天才[[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维尔 (卢森堡公爵)|盧森堡元帥]]時,很自然地在激烈的[[那慕爾]]大戰(1692年)與李文頓之戰(1693年)中敗下陣來,數萬英荷聯軍的傷亡是法軍的兩倍多。<ref>Troost, 244–246</ref>但是威廉越挫越勇、不屈不撓,等到1695年初盧森堡元帥過世後,威廉立刻奪回[[比利時]]重鎮那慕爾,大致確認他和路易十四戰成平手的格局。<ref name="杜蘭1-7 "/>


當時法國農業在1694年底的大寒災中受到巨大打擊,數十萬甚至可能百萬人以上凍餓病死;富裕的荷蘭也被迫向趁機抬價的德意志諸國購買昂貴的穀物,1696年威廉三世甚至感嘆他「已經一貧如洗了」;英國的反戰情緒也不斷升高,使得反戰的托利黨被選為新的國會多數派。於是在1697年,厭戰的兩方簽訂[[賴斯韋克和約]],結束大同盟戰爭。法國降低對荷蘭的關稅並歸還1679年以後佔領的大多數領土(包括[[薩伏依]]、德意志的[[洛林]]與[[盧森堡]]、西班牙東部的[[加泰隆尼亞]]),只保留著[[史特拉斯堡]];同時路易十四承認威廉三世為合法的英王(取消對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認可他歐洲第二強大的君王地位。<ref>Troost, 251</ref><ref name="杜蘭1-7 "/>
當時法國農業在1694年底的大寒災中受到巨大打擊,數十萬甚至可能百萬人以上凍餓病死;富裕的荷蘭也被迫向趁機抬價的德意志諸國購買昂貴的穀物,1696年威廉三世甚至感嘆他「已經一貧如洗了」;英國的反戰情緒也不斷升高,使得反戰的托利黨被選為新的國會多數派。於是在1697年,厭戰的兩方簽訂[[賴斯韋克和約]],結束大同盟戰爭。法國降低對荷蘭的關稅並歸還1679年以後佔領的大多數領土(包括[[薩伏依]]、德意志的[[洛林]]與[[盧森堡]]、西班牙東部的[[加泰隆尼亞]]),只保留著[[史特拉斯堡]];同時路易十四承認威廉三世為合法的英王(取消對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認可他歐洲第二強大的君王地位。<ref name="杜蘭1-7 "/><ref>Troost, 251</ref>


=== 英格蘭內部的改革 ===
=== 英格蘭內部的改革 ===
[[File:Lord Justices of England.jpg|alt=Black and white depiction of six small portraits arrayed in a circle around a larger portrait|缩略图|右|[[大法官 (英國)|大法官]]{{le|約翰·薩默斯|John Somers, 1st Baron Somers}}的圖像。[[玛丽二世 (英格兰)|瑪麗女王]]過世後,從1695年起,當威廉三世在外征戰時,由[[輝格黨 (英國)|輝格黨]]的領袖{{le|薩默斯|John Somers, 1st Baron Somers}}主持[[英國樞密院]]與政務]]
[[File:Lord Justices of England.jpg|alt=Black and white depiction of six small portraits arrayed in a circle around a larger portrait|缩略图|右|[[大法官 (英國)|大法官]]{{le|約翰·薩默斯|John Somers, 1st Baron Somers}}的圖像。[[玛丽二世 (英格兰)|瑪麗女王]]過世後,從1695年起,當威廉三世在外征戰時,由[[輝格黨 (英國)|輝格黨]]的領袖{{le|薩默斯|John Somers, 1st Baron Somers}}主持[[英國樞密院]]與政務]]
==== 財政革命 ====
==== 財政革命 ====
1694年威廉為了處理飆升的戰費並有效地在英國發行公債,荷蘭成熟的商業技術引進英國,在[[輝格黨 (英國)|輝格黨]]之[[財政大臣 (英國)|財政大臣]]蒙塔古的策劃下,以120萬英鎊的資本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並接受[[約翰·洛克]]的建議,任命[[艾薩克·牛頓]]為皇家鑄幣廠廠長,統一回收英國舊幣、鑄造新幣,使得貨幣與金融政策順利推行,因此讓倫敦出現正式的[[證券交易所]]。這些措施,使英國的[[商业革命|商業革命]]得到飛躍性的進步,被稱為「財政革命」。從此[[英格蘭銀行]]不但可發行紙幣,還吸引荷蘭資本源源不絕的貸款投資,讓英國的經濟社會有效地配合對外戰爭,得到良性的互動支援。<ref name="屈 ">(英)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英國史》,第四卷第九章</ref><ref>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著、賈士蘅譯,《英國史》,第十六章</ref>不但使英國因此打贏「[[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更讓英國在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強的「[[日不落帝國]]」。<ref name="保羅1-3 "/><ref name="杜蘭2-4 "/>
1694年威廉為了處理飆升的戰費並有效地在英國發行公債,荷蘭成熟的商業技術引進英國,在[[輝格黨 (英國)|輝格黨]]之[[財政大臣 (英國)|財政大臣]]蒙塔古的策劃下,以120萬英鎊的資本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並接受[[約翰·洛克]]的建議,任命[[艾薩克·牛頓]]為皇家鑄幣廠廠長,統一回收英國舊幣、鑄造新幣,使得貨幣與金融政策順利推行,因此讓倫敦出現正式的[[證券交易所]]。這些措施,使英國的[[商业革命|商業革命]]得到飛躍性的進步,被稱為「財政革命」。從此[[英格蘭銀行]]不但可發行紙幣,還吸引荷蘭資本源源不絕的貸款投資,讓英國的經濟社會有效地配合對外戰爭,得到良性的互動支援。<ref name="屈 ">(英)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英國史》,第四卷第九章</ref><ref>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著、賈士蘅譯,《英國史》,第十六章</ref>不但使英國因此打贏「[[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更讓英國在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強的「[[日不落帝國]]」。<ref name="杜蘭2-4 "/><ref name="保羅1-3 "/>


==== 軍事改革 ====
==== 軍事改革 ====
威廉三世同時從荷蘭帶來新的陸戰技術,改革了略嫌落後的[[英國陸軍]],並帶來經驗豐富的歐陸軍官,讓缺乏陸戰經驗的英國軍官,在大同盟戰爭中學到先進的戰爭技術。於是,英軍不但有了統一的制服與編隊訓練,[[刺刀]]也開始被廣泛地裝置在火槍上,省去了長矛兵的需要。原是法國元帥的新任軍械局長(相當於戰爭部長)——[[弗雷德里希·紹姆貝格,第一代紹姆貝格公爵|紹姆貝格]](因信仰[[喀爾文派]],在1685年被法國迫害而投靠[[普魯士]]與荷蘭),與其他歐陸將官一起訓練英國軍官,讓吸收先進技術的英國陸軍,能夠在之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中[[布伦汉姆战役|大敗法軍]];<ref name=" "/><ref name="保羅1-3 "/>而威廉對[[英國皇家海軍|英國海軍]]的建設以及貿易[[特许公司|特許公司]]的革新更是意義重大。
威廉三世同時從荷蘭帶來新的陸戰技術,改革了略嫌落後的[[英國陸軍]],並帶來經驗豐富的歐陸軍官,讓缺乏陸戰經驗的英國軍官,在大同盟戰爭中學到先進的戰爭技術。於是,英軍不但有了統一的制服與編隊訓練,[[刺刀]]也開始被廣泛地裝置在火槍上,省去了長矛兵的需要。原是法國元帥的新任軍械局長(相當於戰爭部長)——[[弗雷德里希·紹姆貝格,第一代紹姆貝格公爵|紹姆貝格]](因信仰[[喀爾文派]],在1685年被法國迫害而投靠[[普魯士]]與荷蘭),與其他歐陸將官一起訓練英國軍官,讓吸收先進技術的英國陸軍,能夠在之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中[[布伦汉姆战役|大敗法軍]];<ref name="保羅1-3 "/><ref name=" "/>而威廉對[[英國皇家海軍|英國海軍]]的建設以及貿易[[特许公司|特許公司]]的革新更是意義重大。


==== 英荷協議 ====
==== 英荷協議 ====
第201行: 第201行:
威廉於1702年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英國王位傳給妻妹[[安妮 (英国女王)|安妮女王]];奧蘭治親王之位依照其遺囑,傳給他十五歲的族姪「[[教子]]」——[[约翰·威廉·弗里索 (拿骚-迪茨)|約翰·威廉·弗里索]](其高祖父[[扬六世 (拿骚-迪伦堡)|約翰六世]]是[[威廉一世 (奥兰治)|沉默者威廉]]的弟弟),<ref>Israel, 959–960</ref>結果以[[荷蘭 (地區)|荷蘭省]]為首的六省議會派,藉口弗里索並非威廉三世的直系血親,發動政變並取消[[荷蘭共和國|聯省]]執政(連威廉的忠實知己——大議長{{le|安東尼·海因斯|Anthonie Heinsius}}也支持取消執政),國家領袖由{{le|安東尼·海因斯|Anthonie Heinsius}}接替,荷蘭自此進入“{{le|第二次無執政時期|Second Stadtholderless Period}}”(1702-1747年)。<ref name="荷蘭史 ">(法)莫里斯·布羅爾著,鄭克魯、金至平譯,《荷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第七章</ref>
威廉於1702年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英國王位傳給妻妹[[安妮 (英国女王)|安妮女王]];奧蘭治親王之位依照其遺囑,傳給他十五歲的族姪「[[教子]]」——[[约翰·威廉·弗里索 (拿骚-迪茨)|約翰·威廉·弗里索]](其高祖父[[扬六世 (拿骚-迪伦堡)|約翰六世]]是[[威廉一世 (奥兰治)|沉默者威廉]]的弟弟),<ref>Israel, 959–960</ref>結果以[[荷蘭 (地區)|荷蘭省]]為首的六省議會派,藉口弗里索並非威廉三世的直系血親,發動政變並取消[[荷蘭共和國|聯省]]執政(連威廉的忠實知己——大議長{{le|安東尼·海因斯|Anthonie Heinsius}}也支持取消執政),國家領袖由{{le|安東尼·海因斯|Anthonie Heinsius}}接替,荷蘭自此進入“{{le|第二次無執政時期|Second Stadtholderless Period}}”(1702-1747年)。<ref name="荷蘭史 ">(法)莫里斯·布羅爾著,鄭克魯、金至平譯,《荷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第七章</ref>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終結後,標誌[[荷蘭黃金時代]]的徹底結束。由威廉三世挑起的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正把英國人的愛國心激發到巔峰時,荷蘭人的愛國心卻消退了;更嚴重的是,荷蘭人失去進取之心,為了省錢而放棄海軍發展,把海上霸權拱手讓給英國,使得「海上馬車夫」一日不復一日(參見[[英荷戰爭]])。<ref name="保羅1-3 "/><ref name="杜蘭2-4 "/>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終結後,標誌[[荷蘭黃金時代]]的徹底結束。由威廉三世挑起的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正把英國人的愛國心激發到巔峰時,荷蘭人的愛國心卻消退了;更嚴重的是,荷蘭人失去進取之心,為了省錢而放棄海軍發展,把海上霸權拱手讓給英國,使得「海上馬車夫」一日不復一日(參見[[英荷戰爭]])。<ref name="杜蘭2-4 "/><ref name="保羅1-3 "/>


=== 爭奪親王之位 ===
=== 爭奪親王之位 ===
第359行: 第359行:
{{s-break}}
{{s-break}}
{{s-bef|before=[[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二世及七世]]}}
{{s-bef|before=[[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二世及七世]]}}
{{s-ttl|title=[[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爱尔兰君主列表|爱尔兰国王]]、[[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years=1689年<ref>1689年2月13日[[英格蘭議會]]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即位为[[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1689年4月11日[[苏格兰王国议会]]宣布[[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三世]]即位为[[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二世]]。</ref>–1702年|regent1=[[玛丽二世 (英格兰)|玛丽二世]]|years1=1689年<ref>1689年2月13日[[英格蘭議會]]宣布奥兰治王妃玛丽即位为[[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女王]]玛丽二世,1689年4月11日[[苏格兰王国议会]]宣布奥兰治王妃玛丽即位为[[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女王]]玛丽二世。</ref>-1694年}}
{{s-ttl|title=[[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兰国王]]、[[爱尔兰君主列表|爱尔兰国王]]、[[蘇格蘭君主列表|苏格兰国王]]|years=1689年<ref name="自动生成1"/>–1702年|regent1=[[玛丽二世 (英格兰)|玛丽二世]]|years1=1689年<ref name="自动生成2"/>-1694年}}
{{S-aft|after=[[安妮 (英国女王)|安妮]]}}
{{S-aft|after=[[安妮 (英国女王)|安妮]]}}
{{S-off}}
{{S-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