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当代文化:​ // Edit via Wikiplus
无编辑摘要
第209行: 第209行: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年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年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239行: 第239行: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File: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jpg|thumb|设立经济特区]]
[[File: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jpg|thumb|设立[[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逐渐形成。党在各方面工作中恢复并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逐渐形成。党在各方面工作中恢复并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1985年的[[198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完成了党的领导层的新老交替。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1985年的[[198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完成了党的领导层的新老交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256行: 第256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于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煽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导致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于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煽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导致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反对动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
第264行: 第264行:
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战胜[[1998年中国水灾|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等改革继续深化。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实现了[[澳门回归|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战胜[[1998年中国水灾|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等改革继续深化。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实现了[[澳门回归|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File:Statue in Shenzhen Central Park in Memory of the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jpg|thumb|非典疫情纪念碑|left]]
[[File:Statue in Shenzhen Central Park in Memory of the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jpg|thumb|非典疫情纪念碑|left]]
[[File:ADBC Branch in BeiChuan after earthquake.jpg|thumb|汶川大地震]]
[[File:ADBC Branch in BeiChuan after earthquake.jpg|thumb|汶川大地震]]
第271行: 第271行:
2002年至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7年至2008年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接踵而至。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彰显了党抵御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2011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2年至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7年至2008年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接踵而至。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彰显了党抵御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2011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召开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工作。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召开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工作。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制定新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制定新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第278行: 第278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File:Shanghai Free Trade Zone.jpg|thumb|[[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File:Shanghai Free Trade Zone.jpg|thumb|[[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File:Container train crosses BAB 42.jpg|thumb|[[中欧班列]]]]
[[File:Container train crosses BAB 42.jpg|thumb|[[中欧班列]]]]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286行: 第286行:
[[File:雁塔 曲江收费站的防疫检查 01.jpg|thumb|应对新冠疫情|left]]
[[File:雁塔 曲江收费站的防疫检查 01.jpg|thumb|应对新冠疫情|left]]


2019年末至2023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在疫情初期,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在疫情中期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后期,根据对病毒变异趋势的科学判断,有序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底,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2021年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ref name="百年"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2019年末至2023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在疫情初期,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在疫情中期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后期,根据对病毒变异趋势的科学判断,有序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底,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2021年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ref name="百年"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
{{-}}


第316行: 第316行:


=== 自然资源 ===
=== 自然资源 ===
中国的水资源规模较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受气候影响较大,且人均资源量较低。中国内地范围内水资源多年平均值约为2.762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资源多年平均值(又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2.656万亿立方米(折合年平均径流深为280.8mm),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值约为8010亿立方米(二者之间有重复)<ref>{{Cite web |date=2023-06-30 |title=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url=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2306/t20230630_1672556.html |website=水利部 |access-date=2023-12-03}}</ref>。
中国的[[水资源]]规模较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受气候影响较大,且人均资源量较低。中国内地范围内水资源多年平均值约为2.762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资源多年平均值(又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2.656万亿立方米(折合年平均径流深为280.8mm),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值约为8010亿立方米(二者之间有重复)<ref>{{Cite web |date=2023-06-30 |title=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url=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2306/t20230630_1672556.html |website=水利部 |access-date=2023-12-03}}</ref>。中国内地的水资源总量,按多年平均值排序,在全世界排名在第五位,但折合到人均则只有每人不足20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3


截至2022年底,中国内地已探明矿产173种,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ref>{{Cite web |title=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 |url=https://www.mnr.gov.cn/sj/sjfw/kc_19263/zgkczybg/202310/t20231030_2804785.html |website=自然资源部 |access-date=2023-11-11}}</ref>。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ref name=":6">{{Cite web |title=自然资源 |url=https://www.gov.cn/test/2005-07/27/content_17405.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1-11}}</ref>。中国的能源矿产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铀等储量及品位较低,开采困难,依赖进口,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能源战略<ref>{{Cite web |last= |first= |title=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知多少? |url=http://www.igsnrr.cas.cn/cbkx/kpyd/zybk/kczy/202009/t20200910_5692863.html |website=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language=zh-CN |access-date=2023-11-11}}</ref>。
截至2022年底,中国内地已探明矿产173种,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ref>{{Cite web |title=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 |url=https://www.mnr.gov.cn/sj/sjfw/kc_19263/zgkczybg/202310/t20231030_2804785.html |website=自然资源部 |access-date=2023-11-11}}</ref>。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ref name=":6">{{Cite web |title=自然资源 |url=https://www.gov.cn/test/2005-07/27/content_17405.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1-11}}</ref>。中国的能源矿产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铀等储量及品位较低,开采困难,依赖进口,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能源战略<ref>{{Cite web |last= |first= |title=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知多少? |url=http://www.igsnrr.cas.cn/cbkx/kpyd/zybk/kczy/202009/t20200910_5692863.html |website=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language=zh-CN |access-date=2023-11-11}}</ref>。


中国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中国的陆地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86万亿千瓦<ref name=":1">{{Cite web |title=从数据看,我国哪里适合发展风能、太阳能 |url=https://data.cma.cn/site/article/id/41255.html |website=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access-date=2023-11-09}}</ref>;按1992年至2022年平均年最佳斜面总辐照量计算,年可利用太阳能辐照量约为170.4万亿千瓦时<ref>{{Cite web |title=2022年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 |url=https://www.cma.gov.cn/zfxxgk/gknr/qxbg/202304/t20230421_5454513.html |website=中国气象局 |access-date=2023-11-09}}</ref>;全国有2/3的地区年辐射量在5000兆焦每平方米(1389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ref name=":1" />。中国陆地70米高度的风能可开发量为50亿千瓦<ref name=":1" />;近海和深远海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7.8亿千瓦<ref>{{Cite web |last=郝瑀然 |title=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 |ur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7588.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河流可开发水能资源3.79亿千瓦,年预估发电量达1.92万亿千瓦时<ref>{{Cite web |title=中国水能资源概况(图) |url=http://www.hydropower.org.cn/showNewsDetail.asp?nsId=938 |website=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沿岸和近海及毗邻海域的各类海洋能资源技术可利用量约为9.81亿千瓦<ref>{{Cite web |title=史宏达 王传崑:我国海洋能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url=https://aoc.ouc.edu.cn/2018/0903/c9821a209573/page.psp |website=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内地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5.7万亿千瓦时),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15.17万亿千瓦时),其中高温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00万吨标准煤(1464.4亿千瓦时),发电潜力712万千瓦<ref>{{Cite web |title=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 |url=https://www.cgs.gov.cn/xwl/cgkx/201808/P020180827339803573961.pdf |website=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access-date=2023-11-11}}</ref>。
中国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中国的陆地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86万亿千瓦<ref name=":1">{{Cite web |title=从数据看,我国哪里适合发展风能、太阳能 |url=https://data.cma.cn/site/article/id/41255.html |website=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access-date=2023-11-09}}</ref>;按1992年至2022年平均年最佳斜面总辐照量计算,年可利用太阳能辐照量约为170.4万亿千瓦时<ref>{{Cite web |title=2022年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 |url=https://www.cma.gov.cn/zfxxgk/gknr/qxbg/202304/t20230421_5454513.html |website=中国气象局 |access-date=2023-11-09}}</ref>;全国有2/3的地区年辐射量在5000兆焦每平方米(1389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ref name=":1" />。中国陆地70米高度的风能可开发量为50亿千瓦<ref name=":1" />;近海和深远海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7.8亿千瓦<ref>{{Cite web |last=郝瑀然 |title=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 |ur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7588.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河流可开发水能资源3.79亿千瓦,年预估发电量达1.92万亿千瓦时<ref>{{Cite web |title=中国水能资源概况(图) |url=http://www.hydropower.org.cn/showNewsDetail.asp?nsId=938 |website=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沿岸和近海及毗邻海域的各类海洋能资源技术可利用量约为9.81亿千瓦<ref>{{Cite web |title=史宏达 王传崑:我国海洋能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url=https://aoc.ouc.edu.cn/2018/0903/c9821a209573/page.psp |website=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access-date=2023-11-09}}</ref>。中国内地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5.7万亿千瓦时),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15.17万亿千瓦时),其中高温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00万吨标准煤(1464.4亿千瓦时),发电潜力712万千瓦<ref>{{Cite web |title=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 |url=https://www.cgs.gov.cn/xwl/cgkx/201808/P020180827339803573961.pdf |website=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access-date=2023-11-11}}</ref>。


=== 生物多样性 ===
=== 生物多样性 ===
第332行: 第332行:


== 行政区划 ==
== 行政区划 ==
{{Main|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层级为三级半,即: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省、自治区基本无法管理少则数十个、多则百余个县市,因此大量设置专区并随着1982年宪法对“较大的市”的安排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陆续改为设立地级市。
{{Main|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层级为三级半,即: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省、自治区基本无法管理少则数十个、多则百余个县市,因此大量设置专区(地区),并随着1982年宪法对“[[较大的市]]”的安排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陆续改为设立地级市。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层级为四级,即: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分为县、自治县、区,并根据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命令代管县级市;地区、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县级市;直辖市分为县、自治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区分为乡、镇和不设置政权组织的城区部分。在县级行政区不设置政权组织的城区部分,县级行政区人民政府设置[[街道办事处]]作为其派出机关。
目前,中国内地实务上的行政区划层级为四级,即: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一般分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分为县、自治县、区,并根据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命令代管县级市;地区、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县级市;直辖市分为县、自治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区分为乡、镇和不设置政权组织的城区部分。在县级行政区不设置政权组织的城区部分,县级行政区人民政府设置[[街道办事处]]作为其派出机关。


在乡级行政区划以下,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设置[[村民委员会]]([[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社区 (行政区划)|行政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再之下则为聚落意义上的自然村和居民小区。
在乡级行政区划以下,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设置[[村民委员会]]([[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社区 (行政区划)|行政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再之下则为聚落意义上的自然村和居民小区。


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框架下,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施有别于中国内地的政治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必要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一级行政区根据两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下不再设置政权性机构。台湾当局在其实际治理区另外划分行政区划,中国政府不承认这些行政区划的划分。
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框架下,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施有别于中国内地的政治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必要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一级行政区根据两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以下不再设置政权性机构。台湾当局在其实际治理区另外划分行政区划,中国政府不承认这些行政区划的划分。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3个县级行政区、38602个乡级行政区<ref>{{Cite web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url=http://xzqh.mca.gov.cn/statistics/2022.html |website=民政部 |access-date=2023-11-11}}</ref>。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3个县级行政区、38602个乡级行政区<ref>{{Cite web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url=http://xzqh.mca.gov.cn/statistics/2022.html |website=民政部 |access-date=2023-11-11}}</ref>。
第427行: 第427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解除,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虽然农村经济在1985年以前曾有短暂复苏,但迅速转向衰退,至今未能恢复。城市建制同时开始膨胀,建制市脱离狭域市制,转向包含城市中心及周边乡镇农村的广域市制度。截至2023年4月,中国有建制市(含特别行政区)701个,近6亿人生活在城市中。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城区人口划定城市规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ref>{{Cite web |date=2014-11-20 |title=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url=http://www.gov.cn/xinwen/2014-11/20/content_2781156.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0-23}}</ref>。中国有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和城区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各10个。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解除,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虽然农村经济在1985年以前曾有短暂复苏,但迅速转向衰退,至今未能恢复。城市建制同时开始膨胀,建制市脱离狭域市制,转向包含城市中心及周边乡镇农村的广域市制度。截至2023年4月,中国有建制市(含特别行政区)701个,近6亿人生活在城市中。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城区人口划定城市规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ref>{{Cite web |date=2014-11-20 |title=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url=http://www.gov.cn/xinwen/2014-11/20/content_2781156.htm |website=[[中国政府网]] |access-date=2023-10-23}}</ref>。中国有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和城区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各10个。

[[城市群]]是一定区域内多个城市之间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国(不含台湾)19个城市群的布局。自2015年至201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0个地理上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