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漢藏語: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6行: 第6行:
|altname= Proto-Sino-Tibetan language
|altname= Proto-Sino-Tibetan language
|target = [[漢藏語族]]
|target = [[漢藏語族]]
|region = [[北]]
|region = [[地区]]
|era = 公元前4000至2000年以前<ref>{{Cite journal|title=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ur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53-z|last=Zhang|first=Menghan|last2=Yan|first2=Shi|date=2019-05|journal=[[自然 (期刊)|Nature]]|issue=7754|doi=10.1038/s41586-019-1153-z|volume=569|pages=112–115|language=en|issn=1476-4687|last3=Pan|first3=Wuyun|last4=Jin|first4=Li}}</ref>
|era = 公元前4000至2000年以前<ref>{{Cite journal|title=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ur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53-z|last=Zhang|first=Menghan|last2=Yan|first2=Shi|date=2019-05|journal=[[自然 (期刊)|Nature]]|issue=7754|doi=10.1038/s41586-019-1153-z|volume=569|pages=112–115|language=en|issn=1476-4687|last3=Pan|first3=Wuyun|last4=Jin|first4=Li}}</ref>
|familycolor= Sino-Tibetan
|familycolor= Sino-Tibetan
|child1 = [[原始漢語]]
|child1 = [[原始汉语]]
|child2 = [[原始藏緬語]]
|child2 = [[原始藏緬語]]
}}
}}


'''原始漢藏語'''({{lang-en|Proto-Sino-Tibetan language}},縮寫為 PST),或称“原始泛喜马拉雅语”(Proto-Trans-Himalayan),是基於[[言學]]上假設[[漢藏系]]擁有共同起源的[[假]]而建構出的[[祖語]]。者相信,這種言為[[漢藏系]]的共同先祖,使用這種言的族群為[[原始漢藏族]]。由于現存的文字記載中,沒有記錄下原始漢藏語的形態,者通常利用[[比較言學]]的方法,比較漢藏系下各言之間的共同特徵,以復原出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lang-en|Proto-Sino-Tibetan language}},縮寫為 PST),或称“原始泛喜马拉雅语”(Proto-Trans-Himalayan),是基於[[言學]]上假設[[漢藏系]]擁有共同起源的[[假]]而建構出的[[祖語]]。者相信,這種言為[[漢藏系]]的共同先祖,使用這種言的族群為[[原始漢藏族]]。由于現存的文字記載中,沒有记录下原始漢藏語的形態,者通常利用[[比較言學]]的方法,比較漢藏系下各言之間的共同特徵,以復原出原始漢藏語。


== 史 ==
== 史 ==
者一般相信,原始漢藏語先分化出[[原始漢語]]與[[原始藏緬語]]二支,之後再進一步分化。
者一般相信,原始漢藏語先分化出[[原始汉语]]與[[原始藏緬語]]二支,之後再進一步分化。


== 特点 ==
== 特点 ==
原始汉藏语拥有众多复杂的[[复辅音]]且没有声调,同时具有复杂的屈折变化。原始汉藏语同如今的[[汉语]]、[[藏语]]有很大区别。
原始汉藏语拥有众多复杂的[[复辅音]]且没有声调,同时具有复杂的屈折变化。原始汉藏语同如今的[[汉语]]、[[藏语]]有很大区别。


== 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
== 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汉语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


=== 韻尾的演變 ===
=== 韻尾的演變 ===
原始漢藏語 *-p, *-t, *-k, *-m, *-n, *-ng 等韻尾,在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都保持不變(但上古漢語,*-k 與*-ng 在高元音 *-i- 後有 *-k>*-t,*-ng>*-n 的不規則變化),*-kw 與 *-ngw 在原始藏緬語變為 *-k 與 *-ng,在上古漢語則仍然保存,但到了中古漢語 *-kw 與 *-ngw 也與原始藏緬語一樣變為普通的 *-k 與 *-ng。
原始漢藏語 *-p, *-t, *-k, *-m, *-n, *-ng 等韻尾,在上古汉语以及原始藏緬語都保持不變(但上古汉语,*-k 與*-ng 在高元音 *-i- 後有 *-k>*-t,*-ng>*-n 的不規則變化),*-kw 與 *-ngw 在原始藏緬語變為 *-k 與 *-ng,在上古汉语則仍然保存,但到了中古汉语 *-kw 與 *-ngw 也與原始藏緬語一樣變為普通的 *-k 與 *-ng。


==== 清塞音韻尾 ====
==== 清塞音韻尾 ====
第31行: 第31行: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114行: 第114行:
|*d-ruk
|*d-ruk
|}
|}


==== 鼻音韻尾 ====
==== 鼻音韻尾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121行: 第119行: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205行: 第203行:


==== 濁塞音韻尾 ====
==== 濁塞音韻尾 ====
原始漢藏語的 *-d 在上古漢語仍然保存,但在原始藏緬語則變為 *-y;原始漢藏語的*-g,也在上古漢語中保存,而在原始藏緬語中在元音 *a 與 *-a  之後,未留下任何痕跡完全消失。在元音 *u 之後 *-g 變為 *-w。原始漢藏語的 *-gw 在上古漢語中保存,但在原始藏緬語中都變為 *-w。
原始漢藏語的 *-d 在上古汉语仍然保存,但在原始藏緬語則變為 *-y;原始漢藏語的*-g,也在上古汉语中保存,而在原始藏緬語中在元音 *a 與 *-a  之後,未留下任何痕跡完全消失。在元音 *u 之後 *-g 變為 *-w。原始漢藏語的 *-gw 在上古汉语中保存,但在原始藏緬語中都變為 *-w。


<!--b、d尾-->
<!--b、d尾-->
第212行: 第210行: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267行: 第265行: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355行: 第353行: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395行: 第393行:


==== 流音韻尾 ====
==== 流音韻尾 ====
原始漢藏語的 *-r、*-l,在原始藏緬語中保存,在上古漢語中則依方言的不同而有或保存或變成 *-n 等不同的演變,而造成上古漢語中「歌、寒」「脂、真」與「微、文」諸韻之間的「陰陽對轉」,也造成這些韻母之間的「同源異形詞」。
原始漢藏語的 *-r、*-l,在原始藏緬語中保存,在上古汉语中則依方言的不同而有或保存或變成 *-n 等不同的演變,而造成上古汉语中「歌、寒」「脂、真」與「微、文」諸韻之間的「陰陽對轉」,也造成這些韻母之間的「同源異形詞」。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藏語
!上古漢語(李方桂)
!上古汉语(李方桂)
!原始藏緬語
!原始藏緬語
|-
|-
第451行: 第449行:
|*pur~*pir
|*pur~*pir
|}
|}
從上面的例子可知:上古漢語保存原始漢藏語的韻尾 *-g,*-gw 與 *-d,至於原始藏緬語則發生了如下的變化:
從上面的例子可知:上古汉语保存原始漢藏語的韻尾 *-g,*-gw 與 *-d,至於原始藏緬語則發生了如下的變化:


1.   原始漢藏語的 *-d 在原始藏緬語演變為 *-y。
1.   原始漢藏語的 *-d 在原始藏緬語演變為 *-y。
第461行: 第459行:
== 腳註 ==
== 腳註 ==
{{reflist}}
{{reflist}}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468行: 第465行:
* Benedict, Paul K. 1942. Thai, Kadai, and Indonesia: 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 AA 44.4:576-601.
* Benedict, Paul K. 1942. Thai, Kadai, and Indonesia: 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 AA 44.4:576-601.
* Benedict, Paul K. 1948. Archaic Chinese *g and *d. HJAS 11:197-206.
* Benedict, Paul K. 1948. Archaic Chinese *g and *d. HJAS 11:197-206.
* Benedict, Paul K. 1972.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ontributing editor: James A. Matisof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漢譯本:《漢藏言概論》,本尼迪克特著,馬提索夫編,樂賽月、羅美珍譯,瞿靄堂、吳妙發校,1984。北京:中國社會科院民族研究所言室。
* Benedict, Paul K. 1972.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ontributing editor: James A. Matisof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漢譯本:《漢藏言概論》,本尼迪克特著,馬提索夫編,樂賽月、羅美珍譯,瞿靄堂、吳妙發校,1984。北京:中國社會科院民族研究所言室。
* Bodman, N. C. 1980. Proto-Chinese and Sino-Tibetan: Data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sues and Materials, ed. by Frans van Coetsem and Linda R. Waugh, 34-199. Leiden: E. J. Brill. 漢譯本:《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包擬古著,潘悟云、馮蒸譯,46-241,1995。北京:中華書局。
* Bodman, N. C. 1980. Proto-Chinese and Sino-Tibetan: Data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sues and Materials, ed. by Frans van Coetsem and Linda R. Waugh, 34-199. Leiden: E. J. Brill. 漢譯本:《原始汉语與漢藏語》,包擬古著,潘悟云、馮蒸譯,46-241,1995。北京:中華書局。
* Bradley, David, 1979.Proto-Loloish.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No.39. London and Malmö: Curzon Press.
* Bradley, David, 1979.Proto-Loloish.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No.39. London and Malmö: Curzon Press.
* Coblin, W. South. 1986. A Sinologist’s Handlist of Sino-Tibetan: Lexical Comparison. Nettetal: Steyer Verlag.
* Coblin, W. South. 1986. A Sinologist’s Handlist of Sino-Tibetan: Lexical Comparison. Nettetal: Steyer Verlag.
第479行: 第476行:
* Karlgren, Bernhard. 1957.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BMFEA 29:1-332.
* Karlgren, Bernhard. 1957.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BMFEA 29:1-332.
* Lehmann, Winfred P. 1992.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 Lehmann, Winfred P. 1992.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 Li, Fang-kuei. 1973.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中國的言與方言].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12.
* Li, Fang-kuei. 1973.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中國的言與方言].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12.
* Matisoff, James A. 1972. The Loloish Tonal Split Revisit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Matisoff, James A. 1972. The Loloish Tonal Split Revisit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Matisoff, James A. 1983.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language contact. Highlanders of Thailand, ed. by John Mckinnon and Wanat Bhruksasri, 56-86. Oxford/New York/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tisoff, James A. 1983.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language contact. Highlanders of Thailand, ed. by John Mckinnon and Wanat Bhruksasri, 56-86. Oxford/New York/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487行: 第484行:
* Simon, W. 1929. Tibetisch-chinesische Wortgleichungen: Ein Versuch. MSOS 32:157-228.
* Simon, W. 1929. Tibetisch-chinesische Wortgleichungen: Ein Versuch. MSOS 32:157-228.
* Trubetzkoy, N.S. 1962.Grundzüge der Phonologie.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 Trubetzkoy, N.S. 1962.Grundzüge der Phonologie.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 龔煌城. 2003. 中央研究院《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古今通塞:漢語史與發展》187-223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言組 2003-4-001-001-000018-2
* 龔煌城. 2003. 中央研究院《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汉语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古今通塞:汉语史與發展》187-223 第三届国际漢學會議論文集言組 2003-4-001-001-000018-2
* 丁邦新. 1979.〈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集刊》50.4:717-739。又收於丁邦新 (1998)《丁邦新言學論文集》,2-32。北京:商務印書館。
* 丁邦新. 1979.〈上古汉语的音節結構〉,《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集刊》50.4:717-739。又收於丁邦新 (1998)《丁邦新言學論文集》,2-32。北京:商務印書館。
* 丁邦新. 1987.〈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師大國文學報》16:59-66。又收於丁邦新(1998)《丁邦新言學論文集》,33-41。北京:商務印書館。
* 丁邦新. 1987.〈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師大國文學報》16:59-66。又收於丁邦新(1998)《丁邦新言學論文集》,33-41。北京:商務印書館。
* 丁邦新. 1994.〈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中國境內言暨言學》第二輯,21-36。台北: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
* 丁邦新. 1994.〈汉语上古音的元音問題〉,《中國境內言暨言學》第二輯,21-36。台北:中央研究院言研究所。
* 王力. 1957.《漢語史稿》。北京:科出版社。
* 王力. 1957.《汉语史稿》。北京:科出版社。
* 王力. 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
* 王力. 1985.《汉语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
* 李方桂. 1971.〈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9.1-2:1-61。
* 李方桂. 1971.〈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9.1-2:1-61。
* 李榮. 1956.《切韻音系》。北京:科出版社。
* 李榮. 1956.《切韻音系》。北京:科出版社。
* 服部四郎. 1963.《音聲學》。東京:岩波書店。
* 服部四郎. 1963.《音聲學》。東京:岩波書店。
* 孫宏開. 1982.《獨龍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 孫宏開. 1982.《獨龍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 馬學良主編. 1991.《漢藏語概論》。北京:北京大出版社。
* 馬學良主編. 1991.《漢藏語概論》。北京:北京大出版社。
* 張濟川. 1982.《倉洛門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 張濟川. 1982.《倉洛門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 陳新雄. 1999.《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陳新雄. 1999.《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董同龢. 1954.《中國語音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董同龢. 1954.《中國語音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董同龢. 1970.《漢語音韻學》。台北:學生書局。
* 董同龢. 1970.《汉语音韻學》。台北:學生書局。
* 鄭張尚芳. 1987.〈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87.4:67-90
* 鄭張尚芳. 1987.〈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87.4:67-90
* 羅常培,傅懋勣. 1954.〈國內少數民族言文字的概況〉,《中國語文》1954.3:21-26。
* 羅常培,傅懋勣. 1954.〈國內少數民族言文字的概況〉,《中國語文》1954.3:21-26。
* 藤堂明保. 1957.《中國語音韻論》。東京:江南書院。
* 藤堂明保. 1957.《中國語音韻論》。東京:江南書院。
* 龔煌城. 199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西藏研究論文集》3:1-18。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 龔煌城. 199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汉语若干聲母的擬測〉,《西藏研究論文集》3:1-18。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 龔煌城. 1993.〈從漢、藏語的比較看漢語上古音流音韻尾的擬測〉,《西藏研究論文集》4:1-18。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 龔煌城. 1993.〈從漢、藏語的比較看汉语上古音流音韻尾的擬測〉,《西藏研究論文集》4:1-18。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 龔煌城. 1997.〈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聲韻論叢》6:195-243。
* 龔煌城. 1997.〈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聲韻論叢》6:195-243。
* {{Cite journal|title=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ur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53-z|last=Zhang|first=Menghan|last2=Yan|first2=Shi|date=2019-05|journal=Nature|issue=7754|doi=10.1038/s41586-019-1153-z|volume=569|pages=112–115|language=en|issn=1476-4687|last3=Pan|first3=Wuyun|last4=Jin|first4=Li}}
* {{Cite journal|title=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ur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53-z|last=Zhang|first=Menghan|last2=Yan|first2=Shi|date=2019-05|journal=Nature|issue=7754|doi=10.1038/s41586-019-1153-z|volume=569|pages=112–115|language=en|issn=1476-4687|last3=Pan|first3=Wuyun|last4=Jin|first4=Li}}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 [http://www.ling.sinica.edu.tw/files/publication/o0005_08_4369.pdf 龔煌城〈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漢語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 [http://www.ling.sinica.edu.tw/files/publication/o0005_08_4369.pdf 龔煌城〈從原始漢藏語到上古汉语以及原始藏緬語的韻母演變〉]


{{-}}
{{-}}
{{漢藏系}}
{{漢藏系}}
{{漢語音韻學}}
{{汉语音韻學}}


[[Category:漢藏系]]
[[Category:漢藏系]]
[[Category:祖語]]
[[Category: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