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內 → 内 (3), 擔 → 担 (2), 全國 → 全国, 國 → 国 (11), 屆 → 届, 學 → 学 (2), 會 → 会 (3), 長 → 长 (2), 與 → 与 (2), 間 → 间, 處 → 处 (8), 務 → 务 (15), 華 → 华, 灣 → 湾 (2), 賣 → 卖 (4), 陸 → 陆, 權 → 权 (19), 主義 → 主义 (3), 無 → 无 (3), 構 → 构 (2), 關 → 关 (10), 檢 → 检, 將 → 将 (2), 舊 → 旧 (2), 應 → 应 (17), 嚴 → 严, 來 → 来 (2), 義 → 义 (8), 對 → 对 (6), 爾 → 尔, 淨 → 净 (9), 號 → 号 (4), 體 → 体 (2), 類 → 类, 簡 → 简, 稱 → 称 (6), 為 → 为 (24), 於 → 于 (17), 種 → 种 (3), 數 → 数 (5), 據 → 据 (3), 屬 → 属 (6), 術 → 术, 議 → 议 (2), 該 → 该, 納 → 纳 (23), 輕 → 轻 (3), 獎 →…)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3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noteTA
|T=zh-hans:所得税;zh-hk:入息稅;zh-tw:所得稅;
|T=zh-hans:所得税;zh-hk:入息稅;zh-tw:所得稅;
|1=zh-hans:卡塔尔; zh-hant:卡塔; zh-tw:卡;
|1=zh-hans:卡塔尔; zh-hant:卡塔; zh-tw:卡;
}}
}}
{{Taxation}}
{{Taxation}}{{公共财政}}
'''-{zh-tw:所得稅; zh-cn:所得税; zh-hk:入息稅;}-'''({{lang-en|Income Tax}},-{zh-cn:香港称入息-{}-税”,日本、韩国和台湾称所得-{}-税; zh-tw:香港入息-{}-稅”,、日本、台湾皆所得-{}-稅; zh-hk:中国内地、日本、台湾皆所得-{}-稅;}-),是[[稅]]之一,按[[自然人]]、[[公司]]或者[[法人]]扣稅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稅率系,例如有[[累稅率]](progressive tax)也有一[[单一税|平稅率]]多
'''-{zh-tw:所得稅; zh-cn:所得税; zh-hk:入息稅;}-'''({{lang-en|Income Tax}},-{zh-cn:香港称入息-{}-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称所得-{}-税; zh-tw:香港入息-{}-稅」,、日本、韓國和中国台湾皆所得-{}-稅; zh-hk:中國內地、日本、韓國和中国台湾皆所得-{}-稅;}-),是[[稅]]之一,按[[自然人]]、[[公司]]或者[[法人]]扣稅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稅率系,例如有[[累稅率]](progressive tax)也有一[[单一税|平稅率]]多


有些家或地区以公司为课稅的作[[企稅]],这经常被称为'''公司稅'''、'''公司收入稅'''或'''利事綜合所得稅'''。有些家或地区以人收入稅的。'''个人所得税'''为法律规定,自然人应向[[政府]]上缴的[[收入]]的一部分。各地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个人应纳税收入的定义和征收的百分比不尽相同,有时还分稿费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奖)等等情况分别纳税。目前全世界中只有[[卡]]和[[巴林]]沒有徵收所謂的所得稅。
有些家或地区以公司為課稅的作[[企稅]],這經常被稱為'''公司稅'''、'''公司收入稅'''或'''利事綜合所得稅'''。有些家或地区以人收入稅的。'''个人所得税'''为法律规定,自然人应向[[政府]]上缴的[[收入]]的一部分。各地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个人应纳税收入的定义和征收的百分比不尽相同,有时还分稿费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奖)等等情况分别纳税。目前全世界中只有[[卡]]和[[巴林]]沒有徵收所謂的所得稅。

== {{Taiwan area}}的所得稅 ==
[[File:Individual taxation systems.png|右|缩略图|全球稅制{{legend|#00FF00|无所得稅}}{{legend|#0080FF|属地主义}}{{legend|#000080|实居地主义}}{{legend|#FF00FF|属人主义}}]]
* 綜合所得稅:课徵对象为个人。
* 营利事业所得稅:课徵对象为营利事业。
=== 稅捐稽徵 ===
租稅具有优先受偿权

稅捐之徵收,优先于普通債权。<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1&flno=6 稅捐稽徵法第6条] ,稅捐稽徵法第6条。</ref>土地增值稅、地价稅、房屋稅之徵收及法院、法务部行政执行署所属行政执行分署执行拍卖或变卖货物应课徵之营业稅,优先于一切債权及抵押权。<ref>[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CON/543/5378332039200546929?tagCode= 稅捐是否有优先受偿权?],稅捐是否有优先受偿权?。</ref>除土地增值稅、地价稅、房屋稅之徵收及法院、行政执行分署执行拍卖或变卖货物应课徵之营业稅以外,其餘稅捐之徵收,虽具有优先权,仅优先于普通債权。优先債权与担保債权之清偿,何者优先,则视法律有无规范。如海商法之海事优先权,海事优先权之清偿次序,在船舶抵押权之前。<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70002&flno=24 海商法第24条],海商法第24条。</ref>

从新从轻原则

针对稅捐秩序罰之行政处分,所提起之行政救济当中,行政救济之裁定所依据之法律有所变更时,应適用最有利于纳稅义务人之法律。<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1&flno=48-3 稅捐稽徵法第48-3条] ,稅捐稽徵法第48-3条。</ref>稅务違章裁处罰鍰之案件,可適用从新从轻原则,至于違章逃漏稅而应课徵本稅部分,则適用实体从旧原则。<ref>[http://www.ttc.gov.tw/ct.asp?xItem=69493&CtNode=97&CtUnit=40&BaseDSD=31&htx_lawID=9844&htx_lawVerID=68069&htx_lawTnID=61&htx_lawItemID=69490&nowPage=1&pageSize=15&xiList=69491,69492,69493,69494,69495,69496,69497 财政部85/10/09台财稅第851919465号函],财政部85/10/09台财稅第851919465号函。</ref>稅捐稽徵法第48条之3从新从轻原则仅適用于違反作为或不作为义务而裁处之行政罰,尚不及于除此以外之事项。课徵本稅有关之法律规定或漏稅額之计算等,虽于行为后法律经修正,本稅及据以科处行政罰所涉及之漏稅額计算,如免稅額、扣除額、稅率等,均適用行为时法律(实体从旧原则)。<ref>[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2169,2173,908,&article_category_id=1058&job_id=1549&article_id=1546 行政法院86年2月份庭长评事联席会议],行政法院86年2月份庭长评事联席会议。</ref>

稅捐刑罰

对于租稅课徵之侵害情形系属严重者,而构成租稅犯罪,科处刑罰。纳稅义务人以詐术逃漏稅捐者,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罰金。<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1&flno=41 稅捐稽徵法第41条] ,稅捐稽徵法第41条。</ref>逃稅属侵害国家的法益,由于租稅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逃稅行为等同竊取国家的财产,在多数法制国家将逃稅行为视为犯罪行为,如[[美国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ref>[http://www.angle.com.tw/accounting/current/post.aspx?ipost=3776 稅捐稽徵法的刑事责任探討],稅捐稽徵法的刑事责任探討。</ref>

稅捐执行

行政执行为执行机关依据执行名义,对于債务人实施强制力,促使債权人之公法上債权得以实现或保全債务人财产之程序。<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23&flno=2 行政执行法第2条] ,行政执行法第2条。</ref><ref>[https://www.tpk.moj.gov.tw/9539/9747/9783/114004/ 何謂行政执行?],何謂行政执行?。</ref>纳稅义务人应纳稅捐,于稅捐繳纳期间届满三十日后仍未繳纳者,由稅捐稽徵机关移送应纳稅捐所在地之该管行政执行分署强制执行。<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1&flno=39 稅捐稽徵法第39条] ,稅捐稽徵法第39条。</ref><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56&flno=20 行政执行法施行細则第20条],行政执行法施行細则第20条。</ref>

假扣押

公法上之权利由于现狀变更,有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之疑慮者,为保全未来强制执行,得向法院声请假处分。<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flno=298 行政诉訟法第298条],行政诉訟法第298条。</ref>假扣押为債权人就金钱之请求,为保全未来之可能执行,将債务人之责任财产予以查封,剝夺債务人对责任财产之处分权。<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690#footnote-2 什么是假扣押?假扣押声请要注意什么?],什么是假扣押?假扣押声请要注意什么?。</ref><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flno=522 民事诉訟法第522条] ,民事诉訟法第522条。</ref><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flno=523 民事诉訟法第523条] ,民事诉訟法第523条。</ref>纳稅义务人欠繳应纳稅捐者,稅捐稽徵机关得就纳稅义务人相当于应繳纳稅捐之财产,通知有关机关,不得为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欠繳应纳稅捐为营利事业者,得通知主管机关,限制其減资或注销之登记。欠繳应纳稅捐之纳稅义务人,有隱匿或移转财产、逃避稅捐执行之迹象者,稅捐稽徵机关得声请法院就其财产实施假扣押,稅捐稽徵机关免提供担保。<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1&flno=24 稅捐稽徵法第24条] ,稅捐稽徵法第24条。</ref>

=== 綜合所得稅 ===
綜合所得稅的计算如下:
* 綜合所得净額 = 所得总額 − 免稅額 − 标準扣除額 − 特别扣除額
* 应纳稅額 = 綜合所得净額 × 稅率 − 累进差額
* 应繳纳稅額或应退稅額 = 应纳稅額 − 扣繳稅額及可扣抵稅額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稅率级距表(单位:新台币)<ref>{{cite web |author1=财政部赋稅署 |title=公告110年度綜合所得稅及所得基本稅額相关免稅額、扣除額及课稅级距金額 |url=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7bd6ee92cab74cd581d9e02798043d8e |website=财政部 |accessdate=2021-01-19 |archive-date=2021-01-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7221627/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7bd6ee92cab74cd581d9e02798043d8e |dead-url=no }}</ref>
|-
! 綜合所得净額 !! 税率 !! 累进差額
|-
| 0 ~ 540,000 || 5% || 0
|-
| 540,001 ~ 1,210,000 || 12% || 37,800元
|-
| 1,210,001 ~ 2,420,000 || 20% || 134,600元
|-
| 2,420,001 ~ 4,530,000 || 30% || 376,600元
|-
| 4,530,001 ~ || 40% || 829,600元
|}

=== 营利事业所得稅 ===
* 营业收入净額 = 营业收入总額 — 销货退回 — 销货折让
* 营业毛利 = 营业收入净額 — 销货成本
* 营业净利 = 营业毛利 — 营业费用
* 全年所得額 = 营业净利 + 非营业收入总額 — 非营业损失及费用总額
* 课稅所得額 = 全年所得額 - 前10年核定亏损本年度扣除額 — 合于奖励规定之免稅所得 — 停徵之证券、期货交易所得(损失) — 免徵所得稅之出售土地增益(损失)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110年度营利事业所得稅稅率<br>(单位:新台币)<ref>{{Cite web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flno=5
|title=所得稅法§5
|website=全国法规资料库
|access-date=2020-01-15
|archive-date=2020-03-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31173555/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flno=5
|dead-url=no
}}</ref>
|-
! 课稅所得額 !! 税率
|-
| 120,000以下 || 0%
|-
| 120,000~200,000 || 超过120,000之所得額半数
|-
| 200,001 以上 || 20%
|}

'''企业合并之商誉攤销费用'''

公司具合理商业目的,依企业并购法或金融机构合并法与其他公司合并,或收购其他公司之业务,其并购成本超过所取得之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部分,认列为商誉,于十五年内平均攤销。<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41&flno=40 企业并购法第40条],企业并购法第40条。</ref><ref>[https://www.dot.gov.tw/ch/home.jsp?id=26&parentpath=0,9&mcustomize=taxnews_view.jsp&dataserno=201803300001&mserno=201707060001 公司列报商誉之认定原则及证明文件],公司列报商誉之认定原则及证明文件。</ref>得认列商誉之公司提示并购之合理商业目的、并购成本及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证明文件,并填附“商誉核认检核表”者,得核实认列商誉,以作为费用。<ref>[https://law-out.mof.gov.tw/LawContent.aspx?id=GL010420 财政部赋稅署台财稅字第10604699410号令],财政部赋稅署台财稅字第10604699410号令。</ref>


== {{SIN}}的所得稅 ==
== {{SIN}}的所得稅 ==
* 符合以下件之一,则为纳稅居民:
* 符合以下件之一,則為納稅居民:
** 新加坡人
** 新加坡人
** 新加坡永久居民
** 新加坡永久居民
** 上一年度在新加坡居留超183天的外籍人士
** 上一年度在新加坡居留超183天的外籍人士
** 上一年度在新加坡工作超183天的外籍人士(公司董事除外)
** 上一年度在新加坡工作超183天的外籍人士(公司董事除外)


=== 税率 ===
=== 税率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人所得稅稅率(2012年起行)<br>(位:新
|+ 人所得稅稅率(2012年起行)<br>(位:新
|-
|-
! 应纳稅收入 !! 税率 !! 应纳稅額
! 應納稅收入 !! 税率 !! 應納稅額
|-
|-
| 首SGD 20,000元<br>之的 10,000元 || 0<br>5% || 0<br>200
| 首SGD 20,000元<br>之的 10,000元 || 0<br>5% || 0<br>200
|-
|-
| 首SGD 30,000元<br>之的 10,000元 || -<br>3.5% || 200<br>350
| 首SGD 30,000元<br>之的 10,000元 || -<br>3.5% || 200<br>350
|-
|-
| 首SGD 4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7% || 550<br>2,800
| 首SGD 4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7% || 550<br>2,800
|-
|-
| 首SGD 8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1.5% || 3,350<br>4,600
| 首SGD 8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1.5% || 3,350<br>4,600
|-
|-
| 首SGD 12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5% || 7,950<br>6,000
| 首SGD 12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5% || 7,950<br>6,000
|-
|-
| 首SGD 16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7% || 13,950<br>6,800
| 首SGD 160,000元<br>之的 40,000元 || -<br>17% || 13,950<br>6,800
|-
|-
| 首SGD 200,000元<br>之的 120,000元 || -<br>18% || 20,750<br>21,600
| 首SGD 200,000元<br>之的 120,000元 || -<br>18% || 20,750<br>21,600
|-
|-
| 首SGD 320,000元<br>之的 320,000元 || -<br>20% || 42,350
| 首SGD 320,000元<br>之的 320,000元 || -<br>20% || 42,350
|}
|}


== {{JPN}}的所得稅 ==
== {{JPN}}的所得稅 ==
=== 税率 ===
=== 税率 ===
以被稅的所得金額700日元例,所得稅稅額算如下:
以被稅的所得金額700日元例,所得稅稅額算如下:


 7,000,000 × 23%(税率)- 636,000(速算扣除額)=974,000(所得稅)
 7,000,000 × 23%(税率)- 636,000(速算扣除額)=974,000(所得稅)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所得稅稅額速算表(平成27年(2015年)[[会计年度]],金額位:日元)<ref>{{Cite web |url=https://www.nta.go.jp/taxanswer/shotoku/2260.htm |title=No.2260 所得税の税率|所得税|国税庁 |accessdate=2017-11-19 |archive-date=2017-1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28122245/http://www.nta.go.jp/taxanswer/shotoku/2260.htm |dead-url=no }}</ref>
|+ 所得稅稅額速算表(平成27年(2015年)[[會計年度]],金額位:日元)<ref>{{Cite web |url=https://www.nta.go.jp/taxanswer/shotoku/2260.htm |title=No.2260 所得税の税率|所得税|国税庁 |accessdate=2017-11-19 }}</ref>
|-
|-
! 被稅的所得 !! 税率 !! 速算扣除額
! 被稅的所得 !! 税率 !! 速算扣除額
|-
|-
| 195以下 || 5% || 0
| 195以下 || 5% || 0
|-
|-
| 超195,330以下 || 10% || 97,500
| 超195,330以下 || 10% || 97,500
|-
|-
| 超330,695以下 || 20% || 427,500
| 超330,695以下 || 20% || 427,500
|-
|-
| 超695,900以下 || 23% || 636,000
| 超695,900以下 || 23% || 636,000
|-
|-
| 超900,1,800以下 || 33% || 1,536,000
| 超900,1,800以下 || 33% || 1,536,000
|-
|-
| 超1,800,4,000以下 || 40% || 2,796,000
| 超1,800,4,000以下 || 40% || 2,796,000
|-
|-
| 超4,000 || 45% || 4,796,000
| 超4,000 || 45% || 4,796,000
|}
|}


== {{PRC}}的所得税 ==
== {{PRC}}的所得税 ==
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以2011年9月更改起征点算)
个人所得税计算如下:(以2011年9月更改起征点算)
* 个人所得税征收基数=当月工资总额-社保-3500  
* 个人所得税征收基数=当月工资总额-社保-3500  
*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征收基数*税率-速算扣除数
*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征收基数*税率-速算扣除数
* 施超额累进税率
* 施超额累进税率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人所得稅稅率<br>(位:人民币)
|+ 人所得稅稅率<br>(位:人民币)
|-
|-
! 应纳稅收入 !! 税率 !! 速算扣除基
! 應納稅收入 !! 税率 !! 速算扣除基
|-
|-
| 0<基数≤1,500 || 3% || 0
| 0<基数≤1,500 || 3% || 0
第171行: 第93行: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人所得稅稅率<br>綜合所得適用<br>(位:人民币)
|+ 人所得稅稅率<br>綜合所得適用<br>(位:人民币)
|-
|-
! 级数 !! 全年稅所得額 !! 税率
! 級數 !! 全年稅所得額 !! 税率
|-
|-
|1 || ≤36,000(3,000x12) || 3%
|1 || ≤36,000(3,000x12) || 3%
第192行: 第114行:
# 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 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换算后计算应纳税额。
#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换算后计算应纳税额。
#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从2019年1月1日起,纳税人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55/c3961713/content.html |title=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 |accessdate=2018-12-25 |archive-date=2018-12-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4200033/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55/c3961713/content.html |dead-url=no }}</ref>。
#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从2019年1月1日起,纳税人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55/c3961713/content.html |title=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 |accessdate=2018-12-25 }}</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 人所得稅稅率<br>经营所得適用<br>(位:人民币)
|+ 人所得稅稅率<br>經營所得適用<br>(位:人民币)
|-
|-
! 级数 !! 全年稅所得額 !! 税率
! 級數 !! 全年稅所得額 !! 税率
|-
|-
|1 || 所得額≤30,000(5,000x12) || 5%
|1 || 所得額≤30,000(5,000x12) || 5%
第211行: 第133行: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在中人民共和,与所得税有关的法律有:
在中人民共和,与所得税有关的法律有:


* 1980年9月10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 1980年9月10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第233行: 第155行:


== {{HKG}}的入息稅 ==
== {{HKG}}的入息稅 ==
按《[[香港法例]]》第112章,即是《[[稅务条例]]》(行人简称"IRO"),在香港如下三收入是要稅的:
按《[[香港法例]]》第112章,即是《[[稅務條例]]》(行人簡稱"IRO"),在香港如下三收入是要稅的:
# [[利得稅]] IRO 第14
# [[利得稅]] IRO 第14
# [[薪俸稅]] IRO 第8
# [[薪俸稅]] IRO 第8
# [[物稅]] IRO 第5
# [[物稅]] IRO 第5

{{公共财政}}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zh-cn}}[http://finance.sina.com.cn/calc/tax_pers_income.html 个人所得税计算器] - 新浪财经
* {{zh-hk}}[http://www.ird.gov.hk/chi/tax/ind_sal.htm 香港薪俸税]
*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404/09/t20140409_2621001.shtml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 中国经济网 2014-06-01
* [https://ck-joker.club/hank20180502/ 『十分钟,搞定所得稅!』注册篇:健保卡网路报稅教学(上)] Ck-Joker 20180502
* [https://ck-joker.club/hank20180503/ 『十分钟,搞定所得稅!』报稅篇:健保卡网路报稅教学(下)] Ck-Joker 20180503

[[Category:所得稅| ]]
[[Category:所得稅| ]]
[[Category:对人税]]
[[Category:对人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