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网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无中心服务器的对等网络系统
有中心服务器的中央网络系统

对等式网络(英语: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点对点技术,是无中心服务器、依靠用户群(peers)交换信息的互联网体系,它的作用在于,减低以往网络传输中的节点,以降低资料遗失的风险。与有中心服务器的中央网络系统不同,对等网络的每个用户端既是一个节点,也有服务器的功能,任何一个节点无法直接找到其他节点,必须依靠其户群进行信息交流。

P2P节点能遍布整个互联网,也给包括开发者在内的任何人、组织或政府带来监控难题。P2P在网络隐私要求高和文件共享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一般型P2P技术的网络系统有比特币Gnutella自由网等。另外,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有些网络(如NapsterOpenNAPIRC @find)包括搜索的一些功能,也使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而使用P2P结构来实现另外一些功能。这种网络设计模型不同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通信通常来往于一个中央服务器。

历史

分布式哈希表

P2P架构体现了一个网际网络技术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被描述在1969年4月7日第一份RFC文档“RFC 1,主机软件”[1]中。在不用中心索引服务器结构交换多媒体文件的大趋势下,这个概念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分类

根据中央化程度

  • 特殊型P2P
    • 有一个中心服务器保存节点的信息并对请求这些信息的要求做出响应。
    • 节点负责发布这些信息(因为中心服务器并不保存文件),让中心服务器知道它们想共享什么文件,让需要它的节点下载其可共享的资源。
    • 路由终端使用地址,通过被一组索引引用来获取绝对地址。
    • 如最原始的Napster
  • 混合型P2P
    • 同时含有一般型P2P和特殊型P2P的特点。
    • Skype

根据网路拓扑结构

  • 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资讯,彼此形成特定规则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某资源时,依该拓扑结构规则寻找,若存在则一定找得到。
    • ChordYaCyKademlia
  • 无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资讯,彼此形成无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某资源节点时,以广播方式寻找,通常会设TTL,即使存在也不一定找得到。
    • Gnutella
  • 松散结构P2P
    • 点对点之间互有链接资讯,彼此形成无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 需要请求某资源时,依现有资讯推测寻找,介于结构P2P和无结构P2P之间。
    • FreenetZeronet

P2P网络的优势

P2P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包括带宽,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因此,当有节点加入且对系统请求增多,整个系统的容量也增大。这是具有一组固定服务器的Client-Server结构不能实现的,因为在上述这种结构中,客户端的增加意味着所有用户更慢的数据传输。

P2P网络的分布特性通过在多节点上复制数据,也增加了防故障的健壮性,并且在一般型P2P网络中,节点不需要依靠一个中心索引服务器来发现数据。在后一种情况下,系统也不会出现单点崩溃。

当用P2P来描述Napster 网络时,对等协议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是,实际中,Napster 网络获取的成就是对等节点(就像网络的末枝)联合一个中心索引来实现。这可以使它能快速并且高效的定位可用的内容。对等协议只是一种通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

应用

eMule

点对点技术有许多应用。共享包含各种格式音频,视频,数据等的文件是非常普遍的,即时数据(如IP电话通信,Anychat音视频开发软件)也可以使用P2P技术来传送。

有些网络和通信渠道,像Napster、OpenNAP和IRC@find,一方面使用了主从式架构结构来处理一些任务(如搜索功能),另一方面又同时使用P2P结构来处理其他任务。而有些网络,如Gnutella和Freenet,使用P2P结构来处理所有的任务,有时被认为是真正的P2P网络。尽管Gnutella也使用了目录服务器来方便节点得到其它节点的网络地址。

点对点技术亦常应用于加密货币上。比特币的白皮书[2]标题正是“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点对点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相当,没有任何节点属于中央控制地位,也没有任何节点扮演交易中介的角色;网络中每个节点既是服务端,亦是客户端;节点可以选择随时加入,随时退出;节点可以选择运行所有的功能,也可以选择运行部分的功能;节点越多,整个系统的运算能力越强,数据安全性越高,抗破坏能力越强。 比特币便是采用了这种P2P网络协议,其后的许多加密货币,如以太坊EOS 等仍然继续采用。

学术性P2P网络

2015年1月28日,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开发者,联合了麻省理工学院开放知识行动,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第二代网际网络P2P工作组,正在开发一个P2P网络的学术性应用。这个项目称为LionShare,基于第二代网络技术,更详细地说是Gnutella模型。这个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让众多不同学术机构的用户能够共享学术材料。LionShare网络使用特殊型P2P网络类型,混合了Gnutella分散的P2P网络和传统的C/S网络。这个程序的用户能够上传文件到一个服务器上,不管用户是否在线,都能够持续的共享。这个网络也允许在比正常小得多的共享社区中使用。

这个网络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其他P2P网络的主要不同是LionShare网络不允许匿名用户。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版权材料在网络上共享,这同时也避免了法律纠纷。另一个不同是对不同组有选择性的共享个别的文件。用户能个别选择哪些用户可以接收这一个文件或者这一组文件。

学术社区需要这种技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文件应用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授使用多媒体文件,像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幻灯片。把这些文件传给学生是件困难的任务,而这如果用LionShare这类网络则容易的多。

优点

  • 拥有较佳的并行处理能力。
  • 运用内存来管理交换资料,大幅度提高性能。
  • 不用投资大量金钱在服务器的软、硬件设备。
  • 适用于小规模的网络,维护容易。

缺点

  • 架构较为复杂,除了要有开发服务端,还要有专用的客户端。
  • 用在大规模的网络,资源分享紊乱,管理较难,安全性较低。

计算技术展望

技术角度严格来讲,对等网络双方严格对等并同等地提供和使用数据 ,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区别。但这样的一般型P2P应用和网络少之又少,大部分称为P2P的网络和应用实际上依赖或包含像DNS这样的一些非对等单元。同时应用中实际也使用了多个协议,使节点可以同时或分时成为客户端、服务器、和对等节点;譬如Usenet(1979年)和FidoNet(1984年)这样已经使用多年完全的分布式对等网络。

很多P2P系统使用更强的对等点(称为超级对等点(Super Node))作为服务器,那些客户节点以星状方式连接到一个超级对等点上。

在1990年代末期,早在即时通讯流行之前,为了促进对等网络应用的发展,昇阳(SUN)公司在Java技术中增加累一些,以便开发者能开发不受控于中心服务器的的实时聊天applet及应用。这个工作现在由JXTA工程来继续。

P2P系统和应用已经吸引了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量关注,在这一领域有包括Chord计划ARPANET,the PAST storage utility,P-Grid(一个自发组织的新兴覆盖性网络),和CoopNet内容分发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卓越的研究计划。

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P2P技术在中国法律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原则上不受中国政府的官方限制。但由于P2P技术会大量占用网络带宽,运营商对P2P通讯方式有所限制。

在日趋稀少的IPv4地址资源的情况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大内网”的方式,减少对IP地址资源的消耗,即大部分的家庭及个人用户将连接ISP路由器,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方式连接外部网络。因NAT和部分P2P协议的限制,导致P2P软件大多只能在内网进行传输,对P2P产业链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

日本,根据日本现行著作权法,日本境内一切免费提供商业软件/或其他数据下载的网站均属非法。违法情节严重的可被判处有期徒刑,同时处以罚款。BitTorrent系列软件和eMule均被禁止。但因为ShareWinny软件的存在,P2P技术在日本仍然流行。这两款软件都采用了IP加密和数据加密的技术,目前日本有几百万人使用这两款软件来交流动画,游戏,音乐,软件等数据,但显然警方已经掌控了追查用户的方法。2008年5月9日,三名在share上发布大量版权保护作品的职人遭到逮捕。这两款软件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机密资料的泄漏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新西兰

新西兰,根据新西兰2011年9月实施的版权法,新西兰境内下载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为违法,主要针对的就是P2P技术的下载。如果下载的内容收到版权方提诉,ISP会根据用户在下载的时间评估,如有版权侵犯,用户将被警告,警告三次将被罚款15000新西兰元,约合75000人民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在线观看以及文件托管类网站却不在此次罚款范围内。也就是说用户通过Torrent软件的BT种子下载一个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可能会被罚款,但是如果利用离线文件下载方式则不会受到惩罚。而且在新西兰收版权保护的版权所有者通常仅包括欧美一些公司,所以对当地华人来说,即使使用P2P技术下载来自中、韩等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综艺节目或电影同样不会被提诉。

参考文献

  1. 存档副本. [2005-11-19]. 
  2. 存档副本 (PDF). bitcoin.org. [2019-01-09]. 
  • Ross J. Anderson. The eternity service . In Pragocrypt 1996, 1996.
  • Stephanos Androutsellis-Theotokis and Diomidis Spinellis. A survey of peer-to-peer content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 ACM Computing Surveys, 36(4):335–371, December 2004. doi:10.1145/1041680.1041681.
  • Biddle, Peter, Paul England, Marcus Peinado, and Bryan Willman, The Darknet and the Future of Content Distribution . In 2002 ACM Workshop on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18 November 2002.
  • Antony Rowstron and Peter Druschel, Pastry: Scalable, Decentralized Object Location, and Routing for Large-Scale Peer-to-Peer Systems. In proceedings Middleware 2001 : IFIP/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Systems Platforms. Heidelberg, Germany, November 12-16, 2001.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2218, Jan 2001, Page 329.
  • Andy Oram et al., Peer-to-Peer: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Oreilly 2001
  • I. Stoica, R. Morris, D. Karger, M. F. Kaashoek, and H. Balakrishnan. Chord: A scalable peer-to-peer lookup service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SIGCOMM 2001, August 2001.
  • Ralf Steinmetz, Klaus Wehrle (Eds). Peer-to-Pee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SBN 3-540-29192-X,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3485, Sep 2005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