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Gjm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東亞男性史人物
{{东亚男性史人物
|名稱 =魏延
|名稱 =魏延
|身份 =[[漢中]][[太守]]
|身份 =[[漢中]][[太守]]
|家 =[[東漢]]→[[蜀漢]]
|家 =[[東漢]]→[[蜀漢]]
|時代 =[[東漢]]→[[三國]]
|時代 =[[東漢]]→[[三國]]
|主君 =[[劉備]]→[[劉禪]]
|主君 =[[劉備]]→[[劉禪]]
|數 =
|數 =
|最高職務 =前軍師、假節、征西大將軍、南鄭侯
|最高職務 =前軍師、假節、征西大將軍、南鄭侯
|前任 = (魏)[[夏侯淵]]
|前任 = (魏)[[夏侯淵]]
第71行: 第71行:
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諸葛亮北伐|北伐]],進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
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諸葛亮北伐|北伐]],進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


230年(建興八年),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攻伐蜀漢。[[魏明帝]]接納,曹真於是從長安出兵,從子午道入;司馬懿經漢水進軍,另外有部分於斜谷入,從多路進攻蜀漢,但因大雨而罷兵。<ref>《三國志·曹真傳》: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並入,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泝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ref><ref>《三國志·後主傳》: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坂,大雨道絕,真等皆還。</ref><ref>《晉書·宣帝紀》: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泝沔而上,至於朐䏰,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ref>
230年(建興八年),曹真上表认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攻伐蜀漢。[[魏明帝]]接納,曹真於是從長安出兵,從子午道入;司馬懿經漢水進軍,另外有部分於斜谷入,從多路進攻蜀漢,但因大雨而罷兵。<ref>《三國志·曹真傳》: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並入,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泝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ref><ref>《三國志·後主傳》: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坂,大雨道絕,真等皆還。</ref><ref>《晉書·宣帝紀》: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泝沔而上,至於朐䏰,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ref>
同年,魏延與[[關中]][[都督]][[吳懿]]率軍西入[[羌]]中,並在陽谿大破[[曹魏|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魏軍,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再受領'''前軍師'''、遷[[征西大將軍]]、授[[假節]]、封爵[[南鄭]]侯。
同年,魏延與[[關中]][[都督]][[吳懿]]率軍西入[[羌]]中,並在陽谿大破[[曹魏|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魏軍,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再受領'''前軍師'''、遷[[征西大將軍]]、授[[假節]]、封爵[[南鄭]]侯。


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命魏延、[[高翔 (三國)|高翔]]、[[吳班]]逆戰司馬懿,魏軍大敗。此戰漢軍獲甲首三千級、衣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還保營。
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命魏延、[[高翔 (三國)|高翔]]、[[吳班]]逆戰司馬懿,魏軍大敗。此戰漢軍獲甲首三千級、衣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還保營。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认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认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认为此計懸危而不用。


=== 兵權之爭 ===
=== 兵權之爭 ===
第92行: 第92行:
楊儀等人經由山谷通道,日夜並行,亦追跡於魏延之後。魏延先至並佔據了南谷口,遣兵逆襲楊儀等人,楊儀等人遂命討寇將軍[[王平 (三國)|王平]](何平)在前抵禦。
楊儀等人經由山谷通道,日夜並行,亦追跡於魏延之後。魏延先至並佔據了南谷口,遣兵逆襲楊儀等人,楊儀等人遂命討寇將軍[[王平 (三國)|王平]](何平)在前抵禦。


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諸葛亮|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將士認為错误在魏延,不敢為其賣命、軍隊潰散。魏延於是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諸葛亮|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將士认为错误在魏延,不敢為其賣命、軍隊潰散。魏延於是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儀派平北將軍[[馬岱]]追斬之,並帶回其[[首級]],楊儀起腳踏之:「庸奴!復能作惡不?」遂誅滅魏延[[三族]]。起初[[蔣琬]]率領宿衛諸營,行數十里,聽聞魏延已死,問其原委,乃旋而歸返。
楊儀派平北將軍[[馬岱]]追斬之,並帶回其[[首級]],楊儀起腳踏之:「庸奴!復能作惡不?」遂誅滅魏延[[三族]]。起初[[蔣琬]]率領宿衛諸營,行數十里,聽聞魏延已死,問其原委,乃旋而歸返。
第98行: 第98行: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起先魏延不往北投降曹魏却南歸的用意,只是想要除掉楊儀及其手下等人。平時諸將便常與魏延有不同意見、當時的議論卻也期待他必可以取代諸葛亮。本意如此。不能說他有背叛的意思。)
(起先魏延不往北投降曹魏却南歸的用意,只是想要除掉楊儀及其手下等人。平時諸將便常與魏延有不同意見、当时的議論卻也期待他必可以取代諸葛亮。本意如此。不能說他有背叛的意思。)


《[[晉書]]·天文志》曰:九月,亮卒於軍,焚營而退,群帥交怨,多相誅殘。
《[[晉書]]·天文志》曰:九月,亮卒於軍,焚營而退,群帥交怨,多相誅殘。
第106行: 第106行: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則提到: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則提到: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


《[[魏略]]》曰:諸葛亮患病,告訴魏延等人說:「我死之後,但謹慎自守,更不要遣人來探視我。」令魏延[[]]行己事,密持喪而去。魏延遂隱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魏延不和,見到魏延已攝軍事,懼怕為其所害,乃張言魏延欲舉眾北附(魏),遂率其眾攻之。魏延本無此心,不戰率軍而自走,被追而殺之。
《[[魏略]]》曰:諸葛亮患病,告訴魏延等人說:「我死之後,但謹慎自守,更不要遣人來探視我。」令魏延攝行己事,密持喪而去。魏延遂隱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魏延不和,見到魏延已攝軍事,懼怕為其所害,乃張言魏延欲舉眾北附(魏),遂率其眾攻之。魏延本無此心,不戰率軍而自走,被追而殺之。


=== 遺計護漢 ===
=== 遺計護漢 ===
244年春(魏延死後十年),[[兴势之战|兴势之役]],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當時漢中兵力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守將王平決定採取魏延長期在漢中所佈署的「重門之計」,護軍[[劉敏]]也贊同王平之舉,遂立即實行。漢軍撐到由涪城諸軍,和自成都出發的費禕率領之援軍到來,逼使魏軍不得不退還。當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為蜀漢守著各路的關所、要地。<ref name="yiliu"/><ref name="yiliu">《三國志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ref><ref>《三國志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ref>
244年春(魏延死後十年),[[兴势之战|兴势之役]],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当时漢中兵力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守將王平決定採取魏延長期在漢中所佈署的「重門之計」,護軍[[劉敏]]也贊同王平之舉,遂立即實行。漢軍撐到由涪城諸軍,和自成都出發的費禕率領之援軍到來,逼使魏軍不得不退還。当时,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為蜀漢守著各路的關所、要地。<ref name="yiliu"/><ref name="yiliu">《三國志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ref><ref>《三國志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ref>


== 地位 ==
== 地位 ==
* 史載之名聲、功績,與[[趙雲]]相近或略勝之。而在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之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魏延遷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趙雲遷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後主年代建興元年,魏延為鎮北將軍,封都亭侯,趙雲則至鎮東將軍、封爵永昌亭侯([[亭侯]])。建興八年,魏延更至征西大將軍、封爵南鄭侯([[縣侯]]),此時趙雲已殁。
* 史載之名聲、功績,與[[趙雲]]相近或略勝之。而在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之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魏延遷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趙雲遷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後主年代建興元年,魏延為鎮北將軍,封都亭侯,趙雲則至鎮東將軍、封爵永昌亭侯([[亭侯]])。建興八年,魏延更至征西大將軍、封爵南鄭侯([[縣侯]]),此時趙雲已殁。


* 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先後授假節,魏延則是後主劉禪建興年代第一位被授予假節的高級官員。唯,黃忠、趙雲二人是否有被授予假節,並無紀錄
* 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先後授假節,魏延則是後主劉禪建興年代第一位被授予假節的高級官員。唯,黃忠、趙雲二人是否有被授予假節,並無纪录


* 關羽受節為假節鉞,馬超,張飛為假節(劉備時代)。魏延授節為使持節。(後主時代)
* 關羽受節為假節鉞,馬超,張飛為假節(劉備時代)。魏延授節為使持節。(後主時代)
第126行: 第126行:


== 評價 ==
== 評價 ==
*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勇略任,並咸貴重。平日諸將素不同,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勇略任,並咸貴重。平日諸將素不同,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魏文長:「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魏文長:「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 [[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 [[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第146行: 第146行:
== 軼事 ==
== 軼事 ==
=== 韓信相似 ===
=== 韓信相似 ===
魏延自比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巧合的是,魏延與韓信受委以重任之時,各人都認為別有人選,但結果都有「一軍全驚」意思之記載。
魏延自比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巧合的是,魏延與韓信受委以重任之時,各人都认为別有人選,但結果都有「一軍全驚」意思之記載。


==== 魏延 ====
==== 魏延 ====
第157行: 第157行:


=== 反骨之相 ===
=== 反骨之相 ===
* 「反骨之說」源自[[羅貫中]]長篇小《三國演義》。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正是以後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延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之後魏延在劉備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並獲得重任,但與諸葛亮之間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
* 「反骨之說」源自[[羅貫中]]長篇小《三國演義》。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正是以後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延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之後魏延在劉備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並獲得重任,但與諸葛亮之間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
* 由於蜀漢無專職史官,對魏延與楊儀兵權之爭的脈絡細節有所記述不周的遺闕,加上後世戲曲與演義憑空捏造的情節普遍大為流行,使得在大眾留下不正確史觀認知。《資治通鑑》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 由於蜀漢無專職史官,對魏延與楊儀兵權之爭的脈絡細節有所記述不周的遺闕,加上後世戲曲與演義憑空捏造的情節普遍大為流行,使得在大眾留下不正確史觀認知。《資治通鑑》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第172行: 第172行:


=== 退師之道 ===
=== 退師之道 ===
在南鄭縣西北,昔日[[趙雲]]退師時,燒毀赤崖以北閣道百餘里,後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退師復焚之。即南鄭縣治中七十里有一主山高大數百里其頂如平台,山中有瀑布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前巍然高聲者為'''金爐岑''',西有'''蝶燭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層積如[[碑]],凌空而下視者謂之名碑,碑口燃燒時沉土墳起,如星羅排列,人稱之七穀堆皆山中最美麗的地方。<ref>{{Cite book | author = 王行儉 | title = 南鄭縣志 | location = 哈佛燕京圖書館 | publisher = 哈佛大 | pages = 引文的起訖頁碼 = 105 | quote = 赤崖山府志在縣西北蜀漢趙雲退師,燒毀赤崖以北閣道百餘里,後諸葛孔明卒於五丈原,魏延退師復焚之。即此一番臺山山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如臺,為縣治之一主山以舊記山高大數百里,中巖有飛泉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前巍然高聲者為金爐岑,西有蝶燭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層積如碑,凌空謂之名碑,口土肺墳起如星羅列,謂之七穀堆皆山中苛勝 }}</ref>
在南鄭縣西北,昔日[[趙雲]]退師時,燒毀赤崖以北閣道百餘里,後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退師復焚之。即南鄭縣治中七十里有一主山高大數百里其頂如平台,山中有瀑布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前巍然高聲者為'''金爐岑''',西有'''蝶燭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層積如[[碑]],凌空而下視者謂之名碑,碑口燃燒時沉土墳起,如星羅排列,人稱之七穀堆皆山中最美麗的地方。<ref>{{Cite book | author = 王行儉 | title = 南鄭縣志 | location = 哈佛燕京圖書館 | publisher = 哈佛大 | pages = 引文的起訖頁碼 = 105 | quote = 赤崖山府志在縣西北蜀漢趙雲退師,燒毀赤崖以北閣道百餘里,後諸葛孔明卒於五丈原,魏延退師復焚之。即此一番臺山山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如臺,為縣治之一主山以舊記山高大數百里,中巖有飛泉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前巍然高聲者為金爐岑,西有蝶燭拳岑,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層積如碑,凌空謂之名碑,口土肺墳起如星羅列,謂之七穀堆皆山中苛勝 }}</ref>


== 纪念 ==
== 纪念 ==
第181行: 第181行:
{{來源請求|魏延墓傳說以“魏延墓在漢中城北門外[[石馬鄉]]”。}}
{{來源請求|魏延墓傳說以“魏延墓在漢中城北門外[[石馬鄉]]”。}}


{{來源請求|如今此[[古墓]]已經不存在,但古墓前尚餘兩座石馬跪姿,一殘破、一完整,故此地被稱為“石馬鄉”,兩匹石馬已在1973年被移送[[漢中市]][[博物]]保存。}}
{{來源請求|如今此[[古墓]]已經不存在,但古墓前尚餘兩座石馬跪姿,一殘破、一完整,故此地被稱為“石馬鄉”,兩匹石馬已在1973年被移送[[漢中市]][[博物]]保存。}}


{{來源請求|據當地[[鄉]][[村里|里]][[傳聞]],原本墓前還有一文官石像手持[[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相傳文官石像便是楊儀(另說為諷刺諸葛亮)。還有傳聞說兩頭馬跪姿,分別暗指害死魏延的馬岱、楊儀。}}
{{來源請求|據當地[[鄉]][[村里|里]][[傳聞]],原本墓前還有一文官石像手持[[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相傳文官石像便是楊儀(另說為諷刺諸葛亮)。還有傳聞說兩頭馬跪姿,分別暗指害死魏延的馬岱、楊儀。}}
第189行: 第189行:
{{來源請求|一、由魏延手下親兵所建。}}
{{來源請求|一、由魏延手下親兵所建。}}


魏延在軍隊潰散後,帶領親兵逃到南鄭的虎頭橋(今漢中市城北環城路與車站之間的劉家巷)<ref>{{Cite book | author = 王行儉 | title = 南鄭縣志 | location = 哈佛燕京圖書館 | publisher = 哈佛大 | quote = 「漢中府城北門外里許,有虎頭橋,平地列數石,其下並無溝渠,殊不成橋,而流傳久遠,且立碑焉。詢之居人。云:三國時魏延死處。」 }}</ref>,被馬岱追上斬殺魏延的一些忠心士卒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屍,葬在距虎頭橋兩裡外的[[荒野]]中,即現在漢中城北門外的石馬鄉,然後定居下來為魏延守墓。
魏延在軍隊潰散後,帶領親兵逃到南鄭的虎頭橋(今漢中市城北環城路與車站之間的劉家巷)<ref>{{Cite book | author = 王行儉 | title = 南鄭縣志 | location = 哈佛燕京圖書館 | publisher = 哈佛大 | quote = 「漢中府城北門外里許,有虎頭橋,平地列數石,其下並無溝渠,殊不成橋,而流傳久遠,且立碑焉。詢之居人。云:三國時魏延死處。」 }}</ref>,被馬岱追上斬殺魏延的一些忠心士卒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屍,葬在距虎頭橋兩裡外的[[荒野]]中,即現在漢中城北門外的石馬鄉,然後定居下來為魏延守墓。


{{來源請求|二、為[[蜀漢]][[朝廷]]建墓。
{{來源請求|二、為[[蜀漢]][[朝廷]]建墓。


這種說法也認同魏延是被斬於虎頭橋,但在解釋建墓原因時有所差異。該說法認為:“修魏延墓的不是魏延的親兵,修墓也不是暗中進行的,而是由蜀漢朝廷正式營建的。”因為蔣琬等人在仔細分析“魏延謀反事件”後發現魏延是冤枉的。再加上魏延既是宿將,又有戰功,當然應該“追述前勞”, “以禮收葬”。蜀漢朝廷其實已知“魏延謀反事件”的真相,但為了面子,不能自打嘴巴,所以只能用修墓這種辦法變相為魏延“平反召雪”。}}
這種說法也認同魏延是被斬於虎頭橋,但在解釋建墓原因時有所差異。該說法认为:“修魏延墓的不是魏延的親兵,修墓也不是暗中進行的,而是由蜀漢朝廷正式營建的。”因為蔣琬等人在仔細分析“魏延謀反事件”後發現魏延是冤枉的。再加上魏延既是宿將,又有戰功,當然應該“追述前勞”, “以禮收葬”。蜀漢朝廷其實已知“魏延謀反事件”的真相,但為了面子,不能自打嘴巴,所以只能用修墓這種辦法變相為魏延“平反召雪”。}}


{{來源請求|這兩種說法在當地非常流行,也確實有部分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然而兩種說法都缺乏史料佐證,詳細之真實情況有待考察。}}
{{來源請求|這兩種說法在當地非常流行,也確實有部分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然而兩種說法都缺乏史料佐證,詳細之真實情況有待考察。}}


== 計出子午谷 ==
== 計出子午谷 ==
=== 支持論 ===
=== 支持論 ===
立論:《魏略》蜀軍大將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年少,嬌生慣養、怯而無謀。今日假若我魏延領精兵五千,背負糧草五千,直由山道深入,尋秦嶺而向東,到達子午再往北行。不過十日就能抵達[[長安]]。夏侯楙見我軍突然出現,必然乘船而逃。如此一來,長安城內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而已。長安北門有散民之谷,足以供應我軍糧食。而由東方相會合,需要二十日,時丞相您在由斜谷趕來,必定可以在此與我會師,這麼一來,可以一舉平定[[咸陽]]以西。
立論:《魏略》蜀軍大將魏延认为,長安守將[[夏侯楙]]年少,嬌生慣養、怯而無謀。今日假若我魏延領精兵五千,背負糧草五千,直由山道深入,尋秦嶺而向東,到達子午再往北行。不過十日就能抵達[[長安]]。夏侯楙見我軍突然出現,必然乘船而逃。如此一來,長安城內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而已。長安北門有散民之谷,足以供應我軍糧食。而由東方相會合,需要二十日,時丞相您在由斜谷趕來,必定可以在此與我會師,這麼一來,可以一舉平定[[咸陽]]以西。


* [[宋]]人[[胡寅]]認為
* [[宋]]人[[胡寅]]认为
:兵行詭道而求勝,魏延之計可用甚明。但孔明不用此計。或許可以說孔明善於治國而缺乏將略;也或許是因孔明質疑魏延而不敢委任。
:兵行詭道而求勝,魏延之計可用甚明。但孔明不用此計。或許可以說孔明善於治國而缺乏將略;也或許是因孔明質疑魏延而不敢委任。


=== 反對論 ===
=== 反對論 ===
立論:同見《魏略》諸葛亮認為,魏延之計過於冒險。還不如安順大道而行,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慮,所以不用魏延之計。且其策出自《魏略》單方面史學觀點,論點欠缺周全。
立論:同見《魏略》諸葛亮认为,魏延之計過於冒險。還不如安順大道而行,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慮,所以不用魏延之計。且其策出自《魏略》單方面史學觀點,論點欠缺周全。
* [[明末]][[王夫之]]認為
* [[明末]][[王夫之]]认为
:魏延請兵由子午谷直搗長安,是正兵;諸葛繞過山路而出祁山,趨秦嶺、隴地是奇兵。[[漢高祖]]捨棄栈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再擾其背側而震驚之,諸葛亮對魏之攻略也是採用同樣的策略。
:魏延請兵由子午谷直搗長安,是正兵;諸葛繞過山路而出祁山,趨秦嶺、隴地是奇兵。[[漢高祖]]捨棄栈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再擾其背側而震驚之,諸葛亮對魏之攻略也是採用同樣的策略。
* [[劉宋]][[裴松之]]認為
* [[劉宋]][[裴松之]]认为
:許多人認為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是怯弱。但說到用兵,必然要了解敵方君主的能力,知敵軍之將為何人物。遠觀不用延計者,多祐魏主之明。而[[司馬懿]]更非等閒之輩。亮欲取隴右,且不如志。何況是想趁著僥倖的機會,一舉平定咸陽以西呢?
:許多人认为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是怯弱。但說到用兵,必然要了解敵方君主的能力,知敵軍之將為何人物。遠觀不用延計者,多祐魏主之明。而[[司馬懿]]更非等閒之輩。亮欲取隴右,且不如志。何況是想趁著僥倖的機會,一舉平定咸陽以西呢?


=== 他策論 ===
=== 他策論 ===
立論:《三國志》載魏延每每向諸葛亮「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
立論:《三國志》載魏延每每向諸葛亮「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


* 北宋[[何去非]]認為
* 北宋[[何去非]]认为
:蜀師每出兵,魏延常請萬兵以為奇兵。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令延深感憤怒惋惜。孔明出師六次,未曾一用其奇矣。聲稱由斜谷而攻打祁山,可出魏人不意。一次連降三郡,關中及三輔地大震。但隨後便以自己的失律而自喪其師(指馬謖失[[街亭]])。出奇兵之謀不可廢於兵家更是如此!而孔明卻不務於此,這如同擁有精銳之師,卻仍以為徒智名者為可用者,嗚呼! 遠遠不及湯武之師,而已惡夫([[馬謖]])出奇以敗喪其眾者,豈能一錯再錯呢?
:蜀師每出兵,魏延常請萬兵以為奇兵。亮每次都加以拒絕,令延深感憤怒惋惜。孔明出師六次,未曾一用其奇矣。聲稱由斜谷而攻打祁山,可出魏人不意。一次連降三郡,關中及三輔地大震。但隨後便以自己的失律而自喪其師(指馬謖失[[街亭]])。出奇兵之謀不可廢於兵家更是如此!而孔明卻不務於此,這如同擁有精銳之師,卻仍以為徒智名者為可用者,嗚呼! 遠遠不及湯武之師,而已惡夫([[馬謖]])出奇以敗喪其眾者,豈能一錯再錯呢?


* 南宋[[程公许]]認為
* 南宋[[程公许]]认为
:魏延驍勇,欲以奇兵異道與大軍會合,如果孔明信用其說,怎麼能知道[[三秦]]不歸漢呢?
:魏延驍勇,欲以奇兵異道與大軍會合,如果孔明信用其說,怎麼能知道[[三秦]]不歸漢呢?


第225行: 第225行: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 在小《[[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時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 (劉表之子)|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之後[[關羽]]攻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將黃忠處斬,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於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但甫到劉備營中,便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此後魏延隨劉備軍東征西討,入蜀建功,後來被封為[[漢中]]太守。劉備死後,參與南征北伐,為蜀軍的主力戰將。可是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決裂,最後被楊儀、馬岱等人配合諸葛亮遺計殺害。
* 在小《[[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時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 (劉表之子)|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当时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之後[[關羽]]攻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韓玄认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將黃忠處斬,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於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但甫到劉備營中,便被諸葛亮认为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此後魏延隨劉備軍東征西討,入蜀建功,後來被封為[[漢中]]太守。劉備死後,參與南征北伐,為蜀軍的主力戰將。可是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決裂,最後被楊儀、馬岱等人配合諸葛亮遺計殺害。
* 《三國演義》中,曹操欲招降魏延,結果反遭魏延痛罵,魏延並一箭射中曹操。曹操落馬,滿口鮮血,原來這一箭正中曹操人中,當場射落曹操兩顆門牙。但有部分電視劇改寫此箭為黃忠所射。
* 《三國演義》中,曹操欲招降魏延,結果反遭魏延痛罵,魏延並一箭射中曹操。曹操落馬,滿口鮮血,原來這一箭正中曹操人中,當場射落曹操兩顆門牙。但有部分电视剧改寫此箭為黃忠所射。


=== 動漫作品 ===
=== 動漫作品 ===
* [[三國志 (動畫影)|三國志]]
* [[三國志 (動畫影)|三國志]]
* [[三國演義 (動畫)|三國演義]]
* [[三國演義 (動畫)|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橫山光輝]])
* 《[[橫山光輝三國志]]》([[橫山光輝]])
第241行: 第241行:


=== 影視形象 ===
=== 影視形象 ===
* 1985年—湖北電視台電視劇《[[諸葛亮 (中國大陸電視劇)|諸葛亮]]》,魏延由[[苏厚超]]飾演
* 1985年—湖北電視台电视剧《[[諸葛亮 (中國大陸电视剧)|諸葛亮]]》,魏延由[[苏厚超]]飾演
* 1985年—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諸葛亮 (亞視電視劇集)|諸葛亮]]》,魏延由[[汤锦棠]]飾演
* 1985年—香港亞洲電視电视剧《[[諸葛亮 (亞視电视剧集)|諸葛亮]]》,魏延由[[汤锦棠]]飾演
* 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集《[[三國演義 (電視劇)|三國演義]]》,魏延由[[刘威]]、[[王晓颖]]、[[王绍文]]、[[王心海]]飾演
* 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电视剧集《[[三國演義 (电视剧)|三國演義]]》,魏延由[[刘威]]、[[王晓颖]]、[[王绍文]]、[[王心海]]飾演
* 1996年—影《[[诸葛孔明 (影)|诸葛孔明]]》,魏延由[[潘兴]]飾演
* 1996年—影《[[诸葛孔明 (影)|诸葛孔明]]》,魏延由[[潘兴]]飾演
* 2010年—電視劇《[[三国 (电视剧)|三国]]》,魏延由[[王新军 (演员)|王新军]]飾演
* 2010年—电视剧《[[三国 (电视剧)|三国]]》,魏延由[[王新军 (演员)|王新军]]飾演
* 2017年—電視劇《[[軍師盟]]》,魏延由[[韩东]]飾演
* 2017年—电视剧《[[軍師盟]]》,魏延由[[韩东]]飾演


== 參考书目 ==
== 參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