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我来啦, replaced: 內 → 内 (6), 國 → 国 (3), 慶 → 庆, 會 → 会 (2), 長 → 长 (2), 與 → 与 (3), 軍 → 军 (2), 間 → 间 (2), 處 → 处, 務 → 务 (2), 團 → 团, 師 → 师, 龍 → 龙 (6), 華 → 华 (2), 風 → 风, 豐 → 丰 (3), 陸 → 陆, 權 → 权 (2), 魚 → 鱼, 無 → 无, 構 → 构, 關 → 关, 將 → 将 (2), 陽 → 阳, 養 → 养, 協 → 协, 蘇 → 苏, 見 → 见 (2), 來 → 来 (2), 義 → 义 (2), 動 → 动 (2), 門 → 门, 親 → 亲 (3), 樂 → 乐, 樣 → 样, 帶 → 带 (2), 線 → 线, 區 → 区, 為 → 为 (9), 於 → 于 (6), 種 → 种, 覽 → 览, 術 → 术, 電 → 电 (2), 節 → 节, 眾 → 众, 舉 → 举, 薩 → 萨, 點 → 点 (3), 顛 → 颠, 運 → 运, 離 → 离, 達 → 达, 費 → 费, 聖 → 圣, 實 → 实,…)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subject=一座皇家园林|other=一部同名影|颐和园 (电影)}}
{{Otheruses|subject=一座皇家园林|other=一部同名影|颐和园 (电影)}}
{{世界遗产概要表
{{世界遗产概要表
|site_img = Scenery of Longevity Hill.JPG
|site_img = Scenery of Longevity Hill.JPG
第36行: 第36行:
}}
}}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和大型皇家[[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7公顷。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r|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今北京}}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遺]]。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和大型皇家[[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7公顷。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r|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今北京}}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遺]]。


== 历史 ==
== 历史 ==
[[金朝]][[贞元 (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金海陵王|完颜亮]]在[[香山 (北京)|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2}}
[[金朝]][[贞元 (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金海陵王|完颜亮]]在[[香山 (北京)|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2}}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後來卻荒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朝]]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3}}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来卻荒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朝]]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3}}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杭州西湖|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 (北京)|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朝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杭州西湖|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 (北京)|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朝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了籌其母皇太后([[孝憲皇后]])的六十,[[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餘万两。{{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1}}
[[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了籌其母皇太后([[孝憲皇后]])的六十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餘万两。{{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1}}


清漪园以中国古代神话中“[[三山五嶽|海上三仙山]]”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南湖]]、[[]]、[[藻]],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蓬]]、[[方丈 (神)|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杭州西湖|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市|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市|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築與飾繪畫都相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众多赏建筑。
清漪园以中国古代神话中“[[三山五嶽|海上三仙山]]”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南湖]]、[[]]、[[藻]],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蓬]]、[[方丈 (神)|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杭州西湖|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市|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市|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饰绘画都相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赏建筑。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3}}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3}}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燒毁。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燒毁。
[[File: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LACMA M.83.302.39.jpg|缩略图|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的颐和园,英军摄影师拍摄。]]
[[File: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LACMA M.83.302.39.jpg|缩略图|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的颐和园,英军摄影师拍摄。]]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王]][[奕譞]]用以北洋水所籌措的經費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取“頤沖和”之意清漪改名颐和,成为[[離宮]]。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王]][[奕譞]]用以北洋水所籌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取“頤沖和”之意清漪改名颐和,成为[[离宫]]。
[[File:Le Palais d’Été vu du bord du Lac.jpg|缩略图|280px|右|清末的颐和园,法军拍摄(1900年-01年)。]]
[[File:Le Palais d’Été vu du bord du Lac.jpg|缩略图|280px|右|清末的颐和园,法军拍摄(1900年-01年)。]]


第60行: 第60行:
== 景观 ==
== 景观 ==
{{wide image|Longevity Hill of Summer Palace.JPG|925px|万寿山全景}}
{{wide image|Longevity Hill of Summer Palace.JPG|925px|万寿山全景}}
[[File:The Bronze Temple, Peking.jpg|缩略图|左|200px|園內萬壽下的亭照,窗柱皆用銅製,是中中的一例子]]
[[File:The Bronze Temple, Peking.jpg|缩略图|左|200px|园内万寿下的亭照,窗柱皆用铜制,是中中的一例子]]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万寿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自东向西有[[养云轩]]、[[无尽意轩]]、[[介寿堂]]、[[排云殿]]、[[清华轩]]、[[宝云阁]]、[[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等知名景观。后山南北中轴线为规模宏大的汉藏风格寺庙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等等,周围点缀以数座小型山间园林,有[[苏州街]]、[[寅辉城关]]、[[花承阁]]、[[赅春园]]、[[绘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名为[[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万寿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自东向西有[[养云轩]]、[[无尽意轩]]、[[介寿堂]]、[[排云殿]]、[[清华轩]]、[[宝云阁]]、[[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等知名景观。后山南北中轴线为规模宏大的汉藏风格寺庙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等等,周围点缀以数座小型山间园林,有[[苏州街]]、[[寅辉城关]]、[[花承阁]]、[[赅春园]]、[[绘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名为[[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第69行: 第69行:
=== 前山 ===
=== 前山 ===


* [[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阶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门额上“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帝]]御笔親賜。宫门前有大广场,南北两侧为朝房,前有大[[影壁]]。
* [[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阶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门额上“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帝]]御笔亲赐。宫门前有大广场,南北两侧为朝房,前有大[[影壁]]。


* [[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园中朝聽政,接受恭,以及接王公大臣和外使的地方,這裡也曾是[[光绪皇帝]]頒詔法维新的地方。始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为[[勤政殿]],意不忘勤理政。[[咸]]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改为现名,意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聽政的主要建。殿为东向,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铜[[麒麟]]、寿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行朝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国古代[[]]就是[[皇帝]]的象,[[]]就是[[皇后]]的象。按照慣例是[[]]在上,[[]]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就[[]],[[]]的位置給成[[]]在上,[[]]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能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绪帝]]召王公大臣座,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金[[]],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燈。东为[[仁寿门]]。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为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市|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 [[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园中朝聽政,接受恭,以及接王公大臣和外使的地方,这里也曾是[[光绪皇帝]]頒詔法维新的地方。始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为[[勤政殿]],意不忘勤理政。[[咸]]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毀,[[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改为现名,意施仁政者长寿之意,是頤和聽政的主要建。殿为东向,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铜[[麒麟]]、寿星石,以及铜龙铜凤的雕像,排列在仁寿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行朝大典时会点燃檀香。在中国古代[[]]就是[[皇帝]]的象,[[]]就是[[皇后]]的象。按照慣例是[[]]在上,[[]]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就[[]],[[]]的位置給成[[]]在上,[[]]在下,藉此来显示出[[慈禧太后]]的威。殿外悬挂著“大圆宝镜”的匾額,意为当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能洞察一切。殿内则是高著“寿协仁符”的金字[[匾額]],意与寿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内设置[[慈禧太后]],[[光绪帝]]召王公大臣座,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金[[]],座的旁边设有掌扇,鼎燈。东为[[仁寿门]]。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为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市|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File:Yiheyuan Yulantang west.jpg|缩略图|200px|玉澜堂及宜芸馆西立面,左侧后方为德和园]]
[[File:Yiheyuan Yulantang west.jpg|缩略图|200px|玉澜堂及宜芸馆西立面,左侧后方为德和园]]


* [[玉瀾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十年(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为[[皇帝]]在頤和园中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澜堂]],堂名是取自[[晉朝|晉]]代人[[陸機]]的句“玉泉甬微瀾”中的“玉”和“瀾”二字合而成。內設有御案座。原为一四通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殿地砖上原有坑洼洞痕,为光绪帝被囚禁时用手杖击地发泄而成。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楼西为邻水过道,蜿蜒曲折,称为“[[九道湾]]”。
* [[玉瀾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十年(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为[[皇帝]]在頤和园中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澜堂]],堂名是取自[[晉朝|晉]]代人[[陆机]]的句“玉泉甬微瀾”中的“玉”和“瀾”二字合而成。内设有御案座。原为一四通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殿地砖上原有坑洼洞痕,为光绪帝被囚禁时用手杖击地发泄而成。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楼西为邻水过道,蜿蜒曲折,称为“[[九道湾]]”。


* [[宜芸馆]]:在玉澜堂北面,乾隆时是藏书之所,光绪年改建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门为[[垂花门]],称宜芸门,门内侧墙壁上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名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正殿为宜芸馆,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称近西轩,均沿用乾隆时旧名。[[戊戌变法#.E6.88.8A.E6.88.8C.E8.AE.8A.E6.94.BF|戊戌政变]]后,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的通道也被砖墙切断。宜芸馆北门有飞阁复道通至德和园戏台。
* [[宜芸馆]]:在玉澜堂北面,乾隆时是藏书之所,光绪年改建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门为[[垂花门]],称宜芸门,门内侧墙壁上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名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正殿为宜芸馆,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称近西轩,均沿用乾隆时旧名。[[戊戌变法#.E6.88.8A.E6.88.8C.E8.AE.8A.E6.94.BF|戊戌政变]]后,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的通道也被砖墙切断。宜芸馆北门有飞阁复道通至德和园戏台。


* [[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中看戏的地方,原为乾隆时期的怡春堂。楼高21米,三层,结构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和[[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清音阁相同(与[[紫禁城]]畅音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外形是[[卷棚顶]],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戏楼之一,三层舞台间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两层的扮戏楼,北部为看戏用的颐乐殿。德和园之东为“东八所”(寿膳房、寿茶房、寿药房)、养花厂和武备院等服务性院落,现被隔出颐和园,改为[[颐和安缦酒店]]。
* [[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中看戏的地方,原为乾隆时期的怡春堂。楼高21米,三层,结构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和[[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清音阁相同(与[[紫禁城]]畅音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外形是[[卷棚顶]],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戏楼之一,三层舞台间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两层的扮戏楼,北部为看戏用的颐乐殿。德和园之东为“东八所”(寿膳房、寿茶房、寿药房)、养花厂和武备院等服务性院落,现被隔出颐和园,改为[[颐和安缦酒店]]。
*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装[[燈泡|电灯]]的地方之一。院子分为三路,中路乐寿堂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为起居空间,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座”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精美,也可以示出[[慈禧太后]]的威。西间为寝宫,东间为更衣室。堂前陈列铜鹿、铜鹤、宝瓶,取“六合太平”谐音。寝宫内的文物有用[[珍珠]]、[[玛瑙]]、[[翡翠]]制成的花篮,用金银和各种[[寶石|宝石]]镶嵌的四季花卉[[壁畫|壁画]]等。乐寿堂前有明朝[[米万钟]]遗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后院原有乾隆时期遗留之古玉兰树,2005年枯死移除。东跨院后半部称“永寿堂”,为太监总管[[李莲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于山上的扇面殿“扬仁风”。扬仁风院落西南角即长廊入口。
*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燒毀,[[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装[[燈泡|电灯]]的地方之一。院子分为三路,中路乐寿堂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为起居空间,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座”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精美,也可以示出[[慈禧太后]]的威。西间为寝宫,东间为更衣室。堂前陈列铜鹿、铜鹤、宝瓶,取“六合太平”谐音。寝宫内的文物有用[[珍珠]]、[[玛瑙]]、[[翡翠]]制成的花篮,用金银和各种[[宝石]]镶嵌的四季花卉[[壁画]]等。乐寿堂前有明朝[[米万钟]]遗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后院原有乾隆时期遗留之古玉兰树,2005年枯死移除。东跨院后半部称“永寿堂”,为太监总管[[李莲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于山上的扇面殿“扬仁风”。扬仁风院落西南角即长廊入口。
* [[长廊]]: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长廊长达728米,共273间,其间点缀以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以及鱼藻轩、对鸥舫两座对称的点景建筑。长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取福字谐音),不仅把各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本身也是颐和园中一处最有名的景观,长廊上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杭州西湖|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如[[张敞]]画眉、[[牛郎]][[织女]]、[[张良]]纳履等)、山水花鸟等图画,共计一万七千余幅。
* [[长廊]]: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长廊长达728米,共273间,其间点缀以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以及鱼藻轩、对鸥舫两座对称的点景建筑。长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取福字谐音),不仅把各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本身也是颐和园中一处最有名的景观,长廊上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杭州西湖|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如[[张敞]]画眉、[[牛郎]][[织女]]、[[张良]]纳履等)、山水花鸟等图画,共计一万七千余幅。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生肖|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颇为名贵。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生肖|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颇为名贵。
*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殿内[[世音菩|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四句[[偈语]]。
*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殿内[[世音菩|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四句[[偈语]]。
* [[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市|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游客开放。
* [[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市|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游客开放。
* [[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栱|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
* [[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栱|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
*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两层石舫,长96米,上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焚,光绪重建时改为木制仿西洋[[大理石]]舱楼,并在石舫两侧加造明轮。石舫西北为小岛,岛上原有西所买卖街,两岸仿[[扬州市|扬州]][[瘦西湖]]景色。
*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两层石舫,长96米,上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焚,光绪重建时改为木制仿西洋[[大理石]]舱楼,并在石舫两侧加造明轮。石舫西北为小岛,岛上原有西所买卖街,两岸仿[[扬州市|扬州]][[瘦西湖]]景色。
* [[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两层戏楼一座,在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前,这里是慈禧太后听戏的主要场所。馆内古柏参天,馆外有[[杏树]]和翠[[竹]]。听鹂馆现为听鹂馆饭庄,经营仿清宫廷菜肴,内设贵寿厅、福寿厅、寿膳厅等十个餐厅。
* [[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两层戏楼一座,在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前,这里是慈禧太后听戏的主要场所。馆内古柏参天,馆外有[[杏树]]和翠[[竹]]。听鹂馆现为听鹂馆饭庄,经营仿清宫廷菜肴,内设贵寿厅、福寿厅、寿膳厅等十个餐厅。
第99行: 第99行:
File:Pai Yun Dian.jpg|排云殿
File:Pai Yun Dian.jpg|排云殿
File:Suzhou-Strasse Sommerpalast.jpg|苏州街
File:Suzhou-Strasse Sommerpalast.jpg|苏州街
File:涵堂.JPG|谐趣园正殿涵
File:涵堂.JPG|谐趣园正殿涵
File:Zhong Xiang Jie.jpg|香界
File:Zhong Xiang Jie.jpg|香界
File:Pagoda buda fragante palacio verano pekin.jpg|从排云门远眺佛香阁
File:Pagoda buda fragante palacio verano pekin.jpg|从排云门远眺佛香阁
File:Marble Boat 4017.jpg|石舫
File:Marble Boat 4017.jpg|石舫
File:文昌阁.JPG|文昌阁
File:文昌阁.JPG|文昌阁
File:Jade belt bridge - Summer Palace, Beijing.jpg|玉帶橋
File:Jade belt bridge - Summer Palace, Beijing.jpg|玉带桥
File:Yiheyuan stele.jpg|耕织图石碑
File:Yiheyuan stele.jpg|耕织图石碑
File:Yiheyuan backhill temple.jpg|须弥灵境
File:Yiheyuan backhill temple.jpg|须弥灵境
第113行: 第113行:
=== 后山 ===
=== 后山 ===
*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市|苏州]]游历[[唐朝]][[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
*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市|苏州]]游历[[唐朝]][[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
*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此是乾隆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看了[[无锡市|無錫]][[惠山]]下的[[寄暢]],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林之美。諧趣原名惠山,1811年曾改建為現名,万寿山东麓的园中园。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之美。园内水多桥多,最著名的桥是[[知鱼桥]]。此桥桥身低平,贴近水面,能让游客观赏鱼群在水中来回穿行。桥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题的诗句。諧趣的北部是正殿涵堂,此堂原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精美雅緻,在頤和里可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游廊是一景色多的的遊覽隨著每一折,必有新的景色出在眼前。
*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此是乾隆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看了[[无锡市|无锡]][[惠山]]下的[[寄暢]],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林之美。諧趣原名惠山,1811年曾改建为现名,万寿山东麓的园中园。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之美。园内水多桥多,最著名的桥是[[知鱼桥]]。此桥桥身低平,贴近水面,能让游客观赏鱼群在水中来回穿行。桥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题的诗句。諧趣的北部是正殿涵堂,此堂原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鱼时休息之用,殿精美雅緻,在頤和里可是上乘之作。另外,环绕水池的游廊是一景色多的的游览线随着每一折,必有新的景色出在眼前。
* [[四大部洲]]:位于后山中部[[中轴线]]上,仿照[[西藏]]扎囊县的著名古寺[[桑耶寺]],为汉藏风格的宗教建筑群,居中为汉式建筑香严宗印之阁,内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尊佛像,香严宗印之阁四周环绕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布局与此相似。香严宗印之阁下原为须弥灵境殿,1860年被焚毁,未修复。须弥灵境殿前为松堂,是一座长方形广场。
* [[四大部洲]]:位于后山中部[[中轴线]]上,仿照[[西藏]]扎囊县的著名古寺[[桑耶寺]],为汉藏风格的宗教建筑群,居中为汉式建筑香严宗印之阁,内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尊佛像,香严宗印之阁四周环绕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布局与此相似。香严宗印之阁下原为须弥灵境殿,1860年被焚毁,未修复。须弥灵境殿前为松堂,是一座长方形广场。
* [[花承阁琉璃塔]]:位于后山东部,原为半圆形高台建筑,1860年被焚毁,现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汉白玉]][[浮雕]]海兽台基一座,以及柱础、石阶遗迹。琉璃塔下部的佛像头部被[[红卫兵]]凿除。
* [[花承阁琉璃塔]]:位于后山东部,原为半圆形高台建筑,1860年被焚毁,现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汉白玉]][[浮雕]]海兽台基一座,以及柱础、石阶遗迹。琉璃塔下部的佛像头部被[[红卫兵]]凿除。
第121行: 第121行:
=== 东堤 ===
=== 东堤 ===
[[File:Xiuyi Bridge (20201221155023).jpg|缩略图|绣漪桥]]
[[File:Xiuyi Bridge (20201221155023).jpg|缩略图|绣漪桥]]
*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以南昆明湖东岸的岛上,重檐四角[[攒尖顶]],四面水。亭畔山石桃柳點綴,每湖水解凍,知春亭是向人們報以春意。每年昆明湖解冻,多由此始。
*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以南昆明湖东岸的岛上,重檐四角[[攒尖顶]],四面水。亭畔山石桃柳点缀,每湖水解凍,知春亭是向人们报以春意。每年昆明湖解冻,多由此始。
* [[文昌閣]]:得名昌盛,是一座城式的建。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为其东南门,上有三层高阁,重建颐和园时改为两层建筑。清漪园时期,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城关上原是三层阁,光绪年间改建成两层阁。文昌阁旁有新建的文昌院,展出颐和园文物。
* [[文昌閣]]:得名昌盛,是一座城式的建。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为其东南门,上有三层高阁,重建颐和园时改为两层建筑。清漪园时期,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城关上原是三层阁,光绪年间改建成两层阁。文昌阁旁有新建的文昌院,展出颐和园文物。
* [[廓如亭]]:坐落于东堤中部,十七孔桥东端。重檐八角攒尖顶,占地130平方米,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是中国单体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
* [[廓如亭]]:坐落于东堤中部,十七孔桥东端。重檐八角攒尖顶,占地130平方米,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是中国单体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
* 铜牛:鑄1755年,在牛背上刻有“金牛述了鑄造的意。直到如今,牛已看昆明湖的各種滄化。铜牛旁有廓如亭,是中国园林中体量最大的园亭。
* 铜牛:鑄1755年,在牛背上刻有“金牛述了鑄造的意。直到如今,牛已看昆明湖的各种沧化。铜牛旁有廓如亭,是中国园林中体量最大的园亭。
* [[耶律楚材祠]]:[[辽朝|辽国]]宗室、[[元朝|蒙元]]名臣[[耶律楚材]]的坟墓,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时加以保留,并在墓上加盖房屋,改为[[祠堂]]。2003年后已关闭,前半部改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亭。
* [[耶律楚材祠]]:[[辽朝|辽国]]宗室、[[元朝|蒙元]]名臣[[耶律楚材]]的坟墓,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时加以保留,并在墓上加盖房屋,改为[[祠堂]]。2003年后已关闭,前半部改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亭。
* 绣漪桥:位于东堤最南端,又称“罗锅桥”,是昆明湖的出水口、[[昆玉河]]的起点,外观与西堤的玉带桥相似,但从横额旁到同侧对联上方只有6根望柱(玉带桥则有7根)。
* 绣漪桥:位于东堤最南端,又称“罗锅桥”,是昆明湖的出水口、[[昆玉河]]的起点,外观与西堤的玉带桥相似,但从横额旁到同侧对联上方只有6根望柱(玉带桥则有7根)。


=== 南湖岛 ===
=== 南湖岛 ===
[[File:Seventeen Arch Bridge at winter solstice sunset (20201222160213).jpg|缩略图|左|200px|頤和的17孔,[[冬至]]期因太陽較低的照射角度逐垂直於橋面,出現馳名的霞光穿洞人文景。]]
[[File:Seventeen Arch Bridge at winter solstice sunset (20201222160213).jpg|缩略图|左|200px|頤和的17孔,[[冬至]]期因太阳较低的照射角度逐垂直于桥面,出现驰名的霞光穿洞人文景。]]
南湖岛在昆明湖的南部,占地1公顷左右,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堆起的假山。有摆渡船来往于南湖岛和长廊附近的码头。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
南湖岛在昆明湖的南部,占地1公顷左右,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堆起的假山。有摆渡船来往于南湖岛和长廊附近的码头。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
* {{link-it|十七孔桥|Ponte dei 17 archi}}:兼有寶帶橋與北京[[卢沟桥|]]的特上雕有神不同的石共544只,各石威猛兇武,形象生。桥长150米,宽8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
* {{link-it|十七孔桥|Ponte dei 17 archi}}:兼有宝带桥与北京[[卢沟桥|]]的特上雕有神不同的石共544只,各石威猛兇武,形象生。桥长150米,宽8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
* [[龙王庙]]:即广润灵雨祠,宫中祈雨之所。为乾隆拓挖昆明湖之前遗留的重要建筑。昆明湖向东开拓时,保留庙址及周围土地,形成南湖岛。慈禧太后由水路入颐和园时均在祠前码头下船,进入祠内烧香。
* [[龙王庙]]:即广润灵雨祠,宫中祈雨之所。为乾隆拓挖昆明湖之前遗留的重要建筑。昆明湖向东开拓时,保留庙址及周围土地,形成南湖岛。慈禧太后由水路入颐和园时均在祠前码头下船,进入祠内烧香。
* 涵虚堂:在南湖岛北端,隔湖与佛香阁相望。乾隆时名为望蟾阁,为三层建筑,仿江西[[滕王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光绪重修时改为单层建筑。楼下有石洞和码头。
* 涵虚堂:在南湖岛北端,隔湖与佛香阁相望。乾隆时名为望蟾阁,为三层建筑,仿江西[[滕王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光绪重修时改为单层建筑。楼下有石洞和码头。
第172行: 第172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http://www.summerpalace-china.com/ 頤和]
* [http://www.summerpalace-china.com/ 頤和]
* [[唐德]](1994):[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667.html 〈慈禧太后和她的頤和〉]
* [[唐德]](1994):[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667.html 〈慈禧太后和她的頤和〉]


== 参见 ==
== 参见 ==
第184行: 第184行:
{{中国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
{{中人民共和的世界遺}}
{{中人民共和的世界遺}}
{{国家5A旅游景区}}
{{国家5A旅游景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