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替换模板(来源模板))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4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14-05-21T01:54:48+00:00}}
{{Otheruses|subject=一座皇家园林|other=一部同名電影|颐和园 (电影)}}
{{Otheruses|subject=一座皇家园林|other=一部同名電影|颐和园 (电影)}}
{{世界遗产概要表
{{世界遗产概要表
第25行: 第24行:
|时代 = [[清]]
|时代 = [[清]]
|所在 = [[北京市]][[海淀区]]
|所在 = [[北京市]][[海淀区]]
|坐标 =|登录 = 1961年
|坐标 = {{coord|39|59|51.00|N|116|16|8.04|E|display=inline,title}}
|登录 = 1961年
|Cat = 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 = 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第40行: 第38行:


== 历史 ==
== 历史 ==
[[金朝]][[贞元 (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金海陵王|完颜亮]]在[[香山 (北京)|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2}}
[[金朝]][[贞元(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金海陵王|完颜亮]]在[[香山 (北京)|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区|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2}}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朝]]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3}}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朝]]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3}}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杭州西湖|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 (北京)|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朝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杭州西湖|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 (北京)|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朝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北京)|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其母親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六十歲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餘万两。{{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1}}
[[乾隆帝|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其母親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六十歲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餘万两。{{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1}}
第49行: 第47行:
清漪园內以中国古代神话中“[[三山五嶽|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仙島|蓬萊]]、[[方丈 (神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杭州西湖|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市|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市|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众多遊赏建筑。
清漪园內以中国古代神话中“[[三山五嶽|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仙島|蓬萊]]、[[方丈 (神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杭州西湖|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市|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市|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众多遊赏建筑。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遊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3}}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遊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3}}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燒毁。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燒毁。
[[File: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LACMA M.83.302.39.jpg|缩略图|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的颐和园,英军摄影师拍摄。]]
[[File: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LACMA M.83.302.39.jpg|缩略图|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的颐和园,英军摄影师拍摄。]]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親王]][[奕譞]]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所籌措的經費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並取“頤養沖和”之意將清漪園改名為颐和園,成为[[離宮]]。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親王]][[奕譞]]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所籌措的經費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並取“頤養沖和”之意將清漪園改名為颐和園,成为[[離宮]]。
第84行: 第81行: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生肖|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颇为名贵。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生肖|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颇为名贵。
*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殿内[[觀世音菩薩|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四句[[偈语]]。
*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殿内[[觀世音菩薩|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四句[[偈语]]。
* [[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市|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游客开放。
* [[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市|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游客开放。
* [[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栱|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
* [[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栱|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