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历史沿革:​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黃 → 黄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Coord)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7行: 第7行:
| 时代 = [[明朝|明]]
| 时代 = [[明朝|明]]
| 所在 =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
| 所在 =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
| 坐标 =
| 坐标 = {{coord|39|11|13|N|112|51|48|E|region:CN-14_type:landmark_source:kolossus-dewiki|display=inline,title}}
| 登录 = 2001年
| 登录 = 2001年
| Cat = 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Cat = 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34行: 第34行:
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雁门关高踞雁门山上,为“天下九塞”之首(《[[舆图志]]》“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明长城]]([[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雁门关高踞雁门山上,为“天下九塞”之首(《[[舆图志]]》“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明长城]]([[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战国]]末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设置[[雁门郡]],命[[李牧]]常驻以防[[匈奴]]的进攻。[[南北朝]]时西陉关为“北庭三关”之一。[[唐]]设立了关城,防止[[突厥]]南下。[[元]]时,雁门关逐渐废弃,关城被毁。[[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享]]修复了古西陉关,又在关址以东5公里处新筑了关城。此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对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段进行过较大的修整。
[[战国]]末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设置[[雁门郡]],命[[李牧]]常驻以防[[匈奴]]的进攻。[[南北朝]]时西陉关为“北庭三关”之一。[[唐]]设立了关城,防止[[突厥]]南下。[[元]]时,雁门关逐渐废弃,关城被毁。[[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享]]修复了古西陉关,又在关址以东5公里处新筑了关城。此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对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段进行过较大的修整。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贵族[[李克用]]攻克雁门关,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宋朝]]时,[[杨业]]和[[杨延昭]]父子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贵族[[李克用]]攻克雁门关,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宋朝]]时,[[杨业]]和[[杨延昭]]父子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
第48行: 第48行: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裏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裏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保护 ==
== 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