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員 → 员 (2), 內 → 内, 連結 → 链接, 參考 → 参考 (2), 擔 → 担, 國 → 国 (10), 學 → 学 (10), 慶 → 庆, 參 → 参, 會 → 会, 長 → 长 (3), 顧問 → 顾问, 與 → 与 (2), 黨 → 党, 務 → 务, 師 → 师 (7), 鐵 → 铁, 漢 → 汉, 語 → 语, 縣 → 县, 鄭 → 郑, 盡 → 尽, 構 → 构, 關 → 关, 監 → 监, 張 → 张 (2), 調 → 调, 馬 → 马 (2), 見 → 见, 專 → 专, 爾 → 尔, 門 → 门, 親 → 亲, 傳 → 传, 詞 → 词, 號 → 号 (6), 體 → 体, 羅 → 罗, 圖 → 图 (3), 稱 → 称 (3), 為 → 为, 於 → 于 (2), 屬 → 属, 議 → 议 (5), 舉 → 举 (3), 責 → 责, 點 → 点 (2), 練 → 练, 鄉 → 乡, 實 → 实 (2), 館 → 馆 (2), 寶 → 宝 (8), 選 → 选, 論 → 论, 書 → 书 (8), 聯 → 联…)
→‎生平:​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黃 → 黄, 偽 → 伪 (2), 諫 → 谏
第34行: 第34行:


== 生平 ==
== 生平 ==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綸]]、[[通政使]][[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党|清流四]]”。光绪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綸]]、[[通政使]][[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党|清流四]]”。光绪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尚宫|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籌餉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福州第一中学]])[[监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尚宫|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籌餉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福州第一中学]])[[监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第42行: 第42行: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满洲国官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师]],赏給[[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满洲国官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师]],赏給[[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