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三国):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7), 內 → 内 (3), 貴 → 贵, 參考 → 参考, 擔 → 担 (3), 國 → 国 (30), 婦 → 妇, 開 → 开, 學 → 学, 參 → 参, 會 → 会, 長 → 长 (18), 與 → 与 (7), 軍 → 军 (13), 黨 → 党, 間 → 间, 處 → 处 (2), 師 → 师, 龍 → 龙 (3), 漢 → 汉 (8), 語 → 语 (9), 華 → 华, 鴻 → 鸿, 風 → 风, 縣 → 县 (4), 權 → 权 (4), 顧 → 顾 (2), 無 → 无 (6), 盡 → 尽, 興 → 兴 (4), 關 → 关, 將 → 将 (13), 領 → 领 (4), 劉 → 刘 (10), 舊 → 旧, 陽 → 阳, 楊 → 杨 (3), 養 → 养, 馬 → 马 (15), 應 → 应, 寧 → 宁, 莊 → 庄 (2), 肅 → 肃 (2), 廣 → 广, 來 → 来 (2), 孫 → 孙 (10), 義 → 义 (7), 對 → 对 (4), 動 → 动 (4), 發 → 发, 門 → 门, 親 → 亲…)
标签消歧义链接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薦 → 荐, 閨 → 闺, 曆 → 历, 討 → 讨, 黃 → 黄, 違 → 违, 諫 → 谏)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陈群|subject=三国时期历史人物|other=同名或其他内容}}
{{Otheruses|陈群|subject=三国时期历史人物|other=同名或其他内容}}
'''陈群'''({{bd|2世纪||237年|2月7日|catIdx=C陈}})<ref>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陈群于青龙四年十二月癸巳日逝世,换算成公已是公元237年2月7日,而非公元236年。</ref>,[[表字|字]]'''长文''',[[潁川]][[许昌县|许昌]]人(今中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大臣(曾为刘备效力),“[[九品官人法]]”的创建者。
'''陈群'''({{bd|2世纪||237年|2月7日|catIdx=C陈}})<ref>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陈群于青龙四年十二月癸巳日逝世,换算成公已是公元237年2月7日,而非公元236年。</ref>,[[表字|字]]'''长文''',[[潁川]][[许昌县|许昌]]人(今中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大臣(曾为刘备效力),“[[九品官人法]]”的创建者。


== 生平 ==
== 生平 ==
第13行: 第13行:


=== 制定法度 ===
=== 制定法度 ===
自从刘备反曹后,东南多变。曹操便以陈群为[[酂县|酇]]令,以[[何夔]]为[[城父县|城父]]令,用名士以镇撫诸县,使吏民稍定。陈群又任[[萧县|蕭]]、酇、长平之[[令长]],于父亲亡时辞官。陈群后任[[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又迁为御史中丞,常与曹操或他人论或制定法度与政策问题。陈群认为,[[鞭笞]]造成的死者更多,因此他极力赞同恢复汉朝已被废除的肉刑(包括[[宫刑]]、[[刖刑]]),提出:“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ref>{{cite news |title=《陈羣传子泰》 |url=https://ctext.org/text.pl?node=602952&if=en&remap=gb}}</ref>。
自从刘备反曹后,东南多变。曹操便以陈群为[[酂县|酇]]令,以[[何夔]]为[[城父县|城父]]令,用名士以镇撫诸县,使吏民稍定。陈群又任[[萧县|蕭]]、酇、长平之[[令长]],于父亲亡时辞官。陈群后任[[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又迁为御史中丞,常与曹操或他人论或制定法度与政策问题。陈群认为,[[鞭笞]]造成的死者更多,因此他极力赞同恢复汉朝已被废除的肉刑(包括[[宫刑]]、[[刖刑]]),提出:“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ref>{{cite news |title=《陈羣传子泰》 |url=https://ctext.org/text.pl?node=602952&if=en&remap=gb}}</ref>。


=== 九品官人法 ===
=== 九品官人法 ===
及后陈群任[[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曹丕]]交好,曹丕亦对他很器重。[[延康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创制“[[九品官人法]]”。文帝称帝后,迁[[尚书僕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潁乡侯'''。后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及后陈群任[[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曹丕]]交好,曹丕亦对他很器重。[[延康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创制“[[九品官人法]]”。文帝称帝后,迁[[尚书僕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潁乡侯'''。后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初]]七年(226年),文帝病重,陈群与[[曹真]]及[[司马懿]]等并受遺紹辅政。明帝即位后,进封'''潁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开府]]。后任[[司空]],录尚书事。
[[初]]七年(226年),文帝病重,陈群与[[曹真]]及[[司马懿]]等并受遺紹辅政。明帝即位后,进封'''潁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开府]]。后任[[司空]],录尚书事。


[[太和 (曹叡)|太和]]四年(230年),明帝亲政不久,[[司空]][[陈群 (三国)|陈群]][[录尚书事]],辅助皇帝。[[吴质]]则认为辅弼的大臣影响国家的安危,于是对明帝大力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但则貶抑司空陈群,说他非国相之才。明帝聽后大为同意,翌日即下詔要督责陈群,连天下人都不实地批评陈群。
[[太和 (曹叡)|太和]]四年(230年),明帝亲政不久,[[司空]][[陈群 (三国)|陈群]][[录尚书事]],辅助皇帝。[[吴质]]则认为辅弼的大臣影响国家的安危,于是对明帝大力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但则貶抑司空陈群,说他非国相之才。明帝聽后大为同意,翌日即下詔要督责陈群,连天下人都不实地批评陈群。


[[太和 (曹叡)|太和]]六年(231年),曹真数度上表从[[斜谷]]进攻[[蜀汉]],陈群认为危险。及后曹真再上表从[[子午谷]]道攻蜀。陈群又向明帝分析计划的不当处,更提出自己用兵之计,明帝聽从他的计划,于是命令曹真按计划攻蜀。但因为连日下雨,不利行军,陈群又说服明帝退兵。其后又多次秘密地向明帝进,陈述各个政令決策的得失。
[[太和 (曹叡)|太和]]六年(231年),曹真数度上表从[[斜谷]]进攻[[蜀汉]],陈群认为危险。及后曹真再上表从[[子午谷]]道攻蜀。陈群又向明帝分析计划的不当处,更提出自己用兵之计,明帝聽从他的计划,于是命令曹真按计划攻蜀。但因为连日下雨,不利行军,陈群又说服明帝退兵。其后又多次秘密地向明帝进,陈述各个政令決策的得失。


[[青龙 (曹叡)|青龙]]四年十二月癸巳(237年2月7日),陈群逝世,諡曰'''靖侯''',其子[[陈泰 (三国)|陈泰]]继嗣。
[[青龙 (曹叡)|青龙]]四年十二月癸巳(237年2月7日),陈群逝世,諡曰'''靖侯''',其子[[陈泰 (三国)|陈泰]]继嗣。
第32行: 第32行:


== 性格特征 ==
== 性格特征 ==
* 陈群有知人之能,曾称[[王模]]和[[周逵]]德行差劣,劝曹操不要任用;又先后推[[陈矯]]及[[戴乾]]。王模和周逵日后因作乱而被诛杀;而陈矯成为曹魏的重臣,戴乾亦为曹魏尽忠而死。
* 陈群有知人之能,曾称[[王模]]和[[周逵]]德行差劣,劝曹操不要任用;又先后推[[陈矯]]及[[戴乾]]。王模和周逵日后因作乱而被诛杀;而陈矯成为曹魏的重臣,戴乾亦为曹魏尽忠而死。
* 陈群家世显赫,是当世清流名士,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甚有要求,他因此不满行为放诞的[[郭嘉]],曾于朝上当[[曹操]]之面责备郭嘉。
* 陈群家世显赫,是当世清流名士,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甚有要求,他因此不满行为放诞的[[郭嘉]],曾于朝上当[[曹操]]之面责备郭嘉。
* 陈群善于鉴赏印章,据《[[魏略]]》引《[[相印书]]》记载:“相印法本出陈长文(即陈群),长文以语韦仲将(即[[韦诞]]),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以语许士宗(即[[许允 (曹魏)|许允]])。利以法术占吉凶,十可中八九。仲将问长文『从誰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有《相印(经)》、《[[相笏经]]》,又有《[[鹰经]]》、《[[牛经]]》、《[[马经]]》。印工宗养以法语[[程申伯]](魏征东将军),是故有一十二家相法传于世。』”
* 陈群善于鉴赏印章,据《[[魏略]]》引《[[相印书]]》记载:“相印法本出陈长文(即陈群),长文以语韦仲将(即[[韦诞]]),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以语许士宗(即[[许允 (曹魏)|许允]])。利以法术占吉凶,十可中八九。仲将问长文『从誰得法』?长文曰:『本出汉世,有《相印(经)》、《[[相笏经]]》,又有《[[鹰经]]》、《[[牛经]]》、《[[马经]]》。印工宗养以法语[[程申伯]](魏征东将军),是故有一十二家相法传于世。』”
第42行: 第42行:
* 《三国志·[[辛毗]]传》载[[曹叡]]语:“陈公可谓善变矣。”
* 《三国志·[[辛毗]]传》载[[曹叡]]语:“陈公可谓善变矣。”
* 《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陈寿]]评:“'''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陈、徐、卫、卢,久居斯位,矫、宣刚断骨鲠,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 《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陈寿]]评:“'''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陈、徐、卫、卢,久居斯位,矫、宣刚断骨鲠,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载[[孙盛]]语:“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況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悳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情背典,于此为甚。陈群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闕乎!”
*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载[[孙盛]]语:“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況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悳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情背典,于此为甚。陈群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闕乎!”
* 《三国志·后妃传》陈寿评:“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棧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憲范乎后叶矣。”
* 《三国志·后妃传》陈寿评:“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棧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憲范乎后叶矣。”
*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荀彧别传》载:“(荀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懿|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慮]]、[[华歆]]、[[王朗]]、[[荀悅]]、[[杜袭]]、[[辛毗]]、[[赵儼]]之儔,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荀彧别传》载:“(荀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懿|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慮]]、[[华歆]]、[[王朗]]、[[荀悅]]、[[杜袭]]、[[辛毗]]、[[赵儼]]之儔,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第48行: 第48行:
* 《三国志·[[赵儼]]传》载:“初,儼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 《三国志·[[赵儼]]传》载:“初,儼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 《[[晉书]]·[[江逌]]传》载江逌疏文:“昔汉起德阳,钟离抗言;'''魏营宫殿,陈群正辞'''。”
* 《[[晉书]]·[[江逌]]传》载江逌疏文:“昔汉起德阳,钟离抗言;'''魏营宫殿,陈群正辞'''。”
* 《晉书·[[庾亮]]传》载:“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子|庄]][[老子|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玄|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
* 《晉书·[[庾亮]]传》载:“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子|庄]][[老子|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玄|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
* 《[[后汉书]]·[[禰衡]]传》载:“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朗|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典略]]》亦载禰衡事:“或问之曰:『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衡曰:『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輩也!』”
* 《[[后汉书]]·[[禰衡]]传》载:“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朗|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典略]]》亦载禰衡事:“或问之曰:『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衡曰:『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輩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评诸葛亮:“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陈长文'''、[[司马懿|司马仲达]]所能頡頏,而況于餘哉!”
*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评诸葛亮:“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陈长文'''、[[司马懿|司马仲达]]所能頡頏,而況于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