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寫 → 写, 聞 → 闻 (2), 贊 → 赞 (2), 視 → 视 (2), 鐘 → 钟, 時 → 时 (12), 報 → 报 (3), 許 → 许, 識 → 识 (3), 別 → 别, 磯 → 矶, 則 → 则, 條 → 条, 娛 → 娱, 萊 → 莱 (3), 禮 → 礼, 經 → 经 (2), 療 → 疗, 編 → 编 (2), 歸 → 归, 騎 → 骑, 響 → 响, 攝 → 摄 (2), 瑪 → 玛 (5), 雖 → 虽, 話 → 话, 價 → 价, 倉 → 仓, 猶 → 犹 (3), 腳 → 脚, 匯 → 汇, 說 → 说 (2), 絲 → 丝 (5), 紀 → 纪, 這 → 这 (2), 記 → 记 (3), 「 → “ (2), 」 → ” (2), 譽 → 誉 (4), 计画 → 计划, 麼 → 么, 聲 → 声, 歲 → 岁 (4), 閣 → 阁, 煉 → 炼, 傷 → 伤)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Writer
{{Infobox Writer
| name = 瑟·米勒<br>Arthur Miller
| name = 瑟·米勒<br>Arthur Miller
| image = Arthur-miller.jpg
| image = Arthur-miller.jpg
| imagesize = 220px
| imagesize = 220px
第10行: 第10行:
| 代表作 =《[[推销员之死]]》<br/>《[[临桥望景]]》<br>《[[萨勒姆的女巫]]》
| 代表作 =《[[推销员之死]]》<br/>《[[临桥望景]]》<br>《[[萨勒姆的女巫]]》
| birth_date = 1915年10月17日
| birth_date = 1915年10月17日
| birth_place ={{USA}}[[纽约州]][[纽约]][[哈林]]
| birth_place ={{USA}}[[纽约州]][[紐約]][[哈林]]
| deathdate = 2005年2月10日(89岁)
| deathdate = 2005年2月10日(89岁)
| deathplace = {{USA}}[[康涅狄格州]][[克斯伯里 (康涅狄格州)|克斯伯里]]
| deathplace = {{USA}}[[康涅狄格州]][[克斯伯里 (康涅狄格州)|克斯伯里]]
| parents = Isidore Miller<br/> Augusta Miller
| parents = Isidore Miller<br/> Augusta Miller
| relatives =
| relatives =
| spouse = {{Plainlist|
| spouse = {{Plainlist|
* Mary Slattery<br>(1940~1956,一子一女)
* Mary Slattery<br>(1940~1956,一子一女)
* [[玛丽莲·露]]<br>(1956~1961)
* [[瑪麗蓮·露]]<br>(1956~1961)
* [[英格·莫拉斯]]<br>(1962~2002,一子一女)
* [[英格·莫拉斯]]<br>(1962~2002,一子一女)
}}
}}
第23行: 第23行:
* Jane
* Jane
* Robert
* Robert
* [[蕾卡·米勒]]
* [[蕾卡·米勒]]
* Daniel
* Daniel
}}
}}
| signature = Arthur Miller signature.svg
| signature = Arthur Miller signature.svg
| awards='''[[普利策戏剧奖]]'''<br>1949年 《[[推销员之死]]》<br> [[托尼]]最佳话剧<br>1949年 《[[推销员之死]]》<br>1953年 《[[萨勒姆的女巫]]》
| awards='''[[普利策戲劇獎]]'''<br>1949年 《[[推銷員之死]]》<br> [[托尼]]最佳話劇<br>1949年 《[[推銷員之死]]》<br>1953年 《[[萨勒姆的女巫]]》
}}
}}
'''阿瑟·艾·米勒'''({{lang-en|'''Arthur Asher Miller'''}},{{bd|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catIdx=M}}),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犹太裔]]作家及[[玛丽莲·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作《[[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而名,[[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阿瑟·艾·米勒'''({{lang-en|'''Arthur Asher Miller'''}},{{bd|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catIdx=M}}),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犹太裔]]作家及[[瑪麗蓮·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作《[[推銷員之死]]》、《[[萨勒姆的女巫]]》而名,[[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 生平 ==
== 生平 ==
米勒生[[波兰犹太人史|波兰犹太人]]移民家庭<ref>{{cite web|first=James|last=Campbell|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03/jul/26/theatre.artsfeatures|title=Arthurian legends|work=The Guardian|date=July 26, 2003|accessdate=May 8, 2018|||}}</ref>。米勒是[[太人]]<ref>{{cite web|first=Michael|last=Ratcliffe|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5/feb/12/guardianobituaries.artsobituaries|title=Arthur Miller|work=The Guardian|date=February 12, 2005|accessdate=May 8, 2018|||}}</ref><ref>{{cite web|first=Stewart|last=Kampel|url=http://www.hadassahmagazine.org/2013/09/19/qa-rebecca-miller/|title=Q&A with Rebecca Miller|work=Hadassah Magazine|date=September 19, 2013|accessdate=May 8, 2018|||}}</ref><ref>{{cite web|first=Gerri|last=Miller|url=http://jewishjournal.com/culture/arts/231886/daughter-documents-inner-arthur-miller/|title=Daughter Documents the Inner Arthur Miller|work=Jewish Journal|date=March 14, 2018|accessdate=May 8, 2018|||}}</ref>。他的父德(Isadore)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裝工厂,母亲奥嘉斯(Augusta)是家庭主。除瑟·米勒外,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恩(Joan)。全家居住在[[曼哈]]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 (纽约市)|中央公]]的阁楼中。但1929年[[大蕭]]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在一家仓库做搬工和文以支付大学学费
米勒生[[波蘭猶太人史|波蘭猶太人]]移民家庭<ref>{{cite web|first=James|last=Campbell|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03/jul/26/theatre.artsfeatures|title=Arthurian legends|work=The Guardian|date=July 26, 2003|accessdate=May 8, 2018|||}}</ref>。米勒是[[太人]]<ref>{{cite web|first=Michael|last=Ratcliffe|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5/feb/12/guardianobituaries.artsobituaries|title=Arthur Miller|work=The Guardian|date=February 12, 2005|accessdate=May 8, 2018|||}}</ref><ref>{{cite web|first=Stewart|last=Kampel|url=http://www.hadassahmagazine.org/2013/09/19/qa-rebecca-miller/|title=Q&A with Rebecca Miller|work=Hadassah Magazine|date=September 19, 2013|accessdate=May 8, 2018|||}}</ref><ref>{{cite web|first=Gerri|last=Miller|url=http://jewishjournal.com/culture/arts/231886/daughter-documents-inner-arthur-miller/|title=Daughter Documents the Inner Arthur Miller|work=Jewish Journal|date=March 14, 2018|accessdate=May 8, 2018|||}}</ref>。他的父德(Isadore)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裝工厂,母親奧嘉斯(Augusta)是家庭主。除瑟·米勒外,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恩(Joan)。全家居住在[[曼哈]]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 (紐約市)|中央公]]的閣樓中。但1929年[[大蕭]]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在一家倉庫做搬工和文以支付大學學費


1936年米勒表第一部作《[[榮的真諦]]》(''Honors at Dawn'')在[[密西根大]]公演,他贏得[[霍普渥德]](Hopwood Award)。他自[[密歇根大]]毕业,取得[[英语]]位。1940年,米勒在大结识的女友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婚。婚育有珍妮(Jane)与罗伯特(Robert)二子,而因他曾在美式足球中受过伤,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期免除兵役。
1936年米勒表第一部作《[[榮的真諦]]》(''Honors at Dawn'')在[[密西根大]]公演,他贏得[[霍普渥德]](Hopwood Award)。他自[[密歇根大]]畢業,取得[[英语]]位。1940年,米勒在大結識的女友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婚。婚育有珍妮(Jane)與羅伯特(Robert)二子,而因他曾在美式足球中受過傷,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期免除兵役。


米勒在1948年的作《[[推销员之死]]》他贏得了[[普立茲]]、三座[[]],以及[[纽约剧评人圈内奖]],《推销员之死》是一部一次贏得上述三项奖项本。他的下一部本《熔》(在1995年改,在中港台等地分别译为勒姆的女巫》、《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首演。
米勒在1948年的作《[[推銷員之死]]》他贏得了[[普立茲]]、三座[[]],以及[[紐約劇評人圈內獎]],《推銷員之死》是一部一次贏得上述三項獎項本。他的下一部本《熔》(在1995年改,在中港台等地分別譯為勒姆的女巫》、《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首演。


1956年6月,他与玛丽离婚,美[[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查演圈有[[共产党]]覆活,被[[伊利·卡]](Elia Kazan)指称参与了共,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结识的[[玛丽莲·露]]。
1956年6月,他與瑪麗離婚,美[[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調查演圈有[[共產黨]]覆活,被[[伊利·卡]](Elia Kazan)指稱參與了共,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結識的[[瑪麗蓮·露]]。
米勒1953年作的《獄》因反右翼[[]]被誉为“国戏剧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提供参与者的姓名,被控藐[[美国国会|国会]],之在1958年8月8日由[[美最高法院]]給予平反。同年,表《戏剧集》(''Collected Plays'')。
米勒1953年作的《獄》因反右翼[[]]被譽為「國戲劇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提供參與者的姓名,被控藐[[美国国会|國會]],之在1958年8月8日由[[美最高法院]]給予平反。同年,表《戲劇集》(''Collected Plays'')。
[[File:Monroe Miller Wedding.jpg|缩略图|米勒与梦露的1956年婚典]]
[[File:Monroe Miller Wedding.jpg|缩略图|米勒與夢露的1956年婚典]]
他在1960年作出篇小《不合宜的人》,而改本,成为梦露出演的最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他与梦婚,隔年2月17日另娶[[英格·莫拉]](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是在拍摄电影《[[花田錯]]》(''The Misfits'')时结识,育有瑞卡(Rebecca)丹尼(Daniel)二子。根据传记作家[[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法,丹尼在1962年出生就有[[唐氏症]]。米勒丹尼安置在克斯伯的一家医疗机构后,就再也沒有看他(然莫拉有)。米勒在他的自光樞》中也沒有提到丹尼,[[纽约时报]]在2005年2月11日的訃中也忽略了这点。(在[[洛杉矶时报]]以及其他地方,有相关报导
他在1960年作出篇小《不合宜的人》,而改本,成為夢露出演的最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他與夢婚,隔年2月17日另娶[[英格·莫拉]](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是在拍攝電影《[[花田錯]]》(''The Misfits'')時結識,育有瑞卡(Rebecca)丹尼(Daniel)二子。根據傳記作家[[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法,丹尼在1962年出生就有[[唐氏症]]。米勒丹尼安置在克斯伯的一家醫療機構後,就再也沒有看他(然莫拉有)。米勒在他的自光樞》中也沒有提到丹尼,[[紐約時報]]在2005年2月11日的訃中也忽略了這點。(在[[洛杉磯時報]]以及其他地方,有相關報導


莫拉逝世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西班牙]][[阿斯]]文学奖得主(Principe de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誉为“毋庸置疑的戏剧师”这个奖项之前的得主包括[[多丽丝·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等。
莫拉逝世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西班牙]][[阿斯]]文學獎得主(Principe de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譽為「毋庸置疑的戲劇師」這個獎項之前的得主包括[[多麗絲·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等。


2004年12月,89的米勒宣34艺术家[[阿格尼斯·巴]](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同居年,计划结婚。在2005年2月10日深夜在位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病逝,米勒因心臟衰竭
2004年12月,89的米勒宣34藝術家[[阿格尼斯·巴]](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同居年,計畫結婚。在2005年2月10日深夜在位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病逝,米勒因心臟衰竭
,享年89
,享年89


== 作品 ==
== 作品 ==


米勒反化、纯娱乐的庸俗戏剧。他的作品著重家庭、道德和任感,会产生了大影
米勒反化、純娛樂的庸俗戲劇。他的作品著重家庭、道德和任感,會產生了大影


=== 舞台本 ===
=== 舞台本 ===
* 《[[榮的真諦]]》({{lang|en|''Honors at Dawn''}},1935)
* 《[[榮的真諦]]》({{lang|en|''Honors at Dawn''}},1935)
* 《[[天之子]]》({{lang|en|''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1944)
* 《[[天之子]]》({{lang|en|''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1944)
* 《[[吾子吾弟]]》({{lang|en|''All My Sons''}},1947)
* 《[[吾子吾弟]]》({{lang|en|''All My Sons''}},1947)
* 《[[推销员之死]]》({{lang|en|''Death of a Salesman''}},1949)
* 《[[推銷員之死]]》({{lang|en|''Death of a Salesman''}},1949)
* 《[[激情年代]]》({{lang|en|''The Crucible''}},1953)
* 《[[激情年代]]》({{lang|en|''The Crucible''}},1953)
* 《[[憶两个星期一]]》({{lang|en|''A Memory of Two Mondays''}},1955)
* 《[[憶兩個星期一]]》({{lang|en|''A Memory of Two Mondays''}},1955)
* 《[[上一瞥]]》({{lang|en|''A View from the Bridge''}},1955)
* 《[[上一瞥]]》({{lang|en|''A View from the Bridge''}},1955)
* 《[[墮落之]]》({{lang|en|''After the Fall''}},1964)
* 《[[墮落之]]》({{lang|en|''After the Fall''}},1964)
* 《[[琪事件]]》({{lang|en|''Incident at Vichy''}},1965)
* 《[[琪事件]]》({{lang|en|''Incident at Vichy''}},1965)
* 《[[代]]》({{lang|en|''The Price''}},1968)
* 《[[代]]》({{lang|en|''The Price''}},1968)
* 《[[及其他]]》({{lang|en|''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1972)
* 《[[及其他]]》({{lang|en|''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1972)
* 《[[大主教之屋]]》({{lang|en|''The Archbishop's Ceiling''}},1977)
* 《[[大主教之屋]]》({{lang|en|''The Archbishop's Ceiling''}},1977)
* 《[[美国钟]]》({{lang|en|''The American Clock''}},1981)
* 《[[美國鐘]]》({{lang|en|''The American Clock''}},1981)
* 《[[一位女士的輓歌]]》({{lang|en|''Elegy For a Lady''}},1982)
* 《[[一位女士的輓歌]]》({{lang|en|''Elegy For a Lady''}},1982)
* 《[[某种爱情故事]]》({{lang|en|''Some Kind of Love Story''}},1982)
* 《[[某種愛情故事]]》({{lang|en|''Some Kind of Love Story''}},1982)
* 《[[危憶!本]]》({{lang|en|''Danger: Memory!: Two Plays''}},1986)—《我什都不得》({{lang|en|''I Can't Remember Anything''}})《克拉瑞》(''Clara'')
* 《[[危憶!本]]》({{lang|en|''Danger: Memory!: Two Plays''}},1986)—《我什都不得》({{lang|en|''I Can't Remember Anything''}})《克拉瑞》(''Clara'')
* 《[[下摩根山]]》({{lang|en|''The Ride Down Mt. Morgan''}},1991)
* 《[[下摩根山]]》({{lang|en|''The Ride Down Mt. Morgan''}},1991)
* 《[[最的洋基]]》({{lang|en|''The Last Yankee''}},1993)
* 《[[最的洋基]]》({{lang|en|''The Last Yankee''}},1993)
* 《[[碎玻璃]]》({{lang|en|''Broken Glass''}},1994)
* 《[[碎玻璃]]》({{lang|en|''Broken Glass''}},1994)
* 《[[彼得斯先生的连线]]》({{lang|en|''Mr. Peters' Connections''}},1998)
* 《[[彼得斯先生的連線]]》({{lang|en|''Mr. Peters' Connections''}},1998)
* 《[[恩面訪]]》({{lang|en|''The Ryan Interview''}},2000)
* 《[[恩面訪]]》({{lang|en|''The Ryan Interview''}},2000)
* ''[[Resurrection Blues]]'' (2004)
* ''[[Resurrection Blues]]'' (2004)
* 《[[完成图画]]》({{lang|en|''Finishing the Picture''}},2004)
* 《[[完成圖畫]]》({{lang|en|''Finishing the Picture''}},2004)


=== 本 ===
=== 本 ===
* 《[[花田錯]]》,({{lang|en|''The Misfits''}},[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184/ IMDB] ),1961)
* 《[[花田錯]]》,({{lang|en|''The Misfits''}},[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184/ IMDB] ),1961)
* 《[[人民公敵]]》({{lang|en|''An Enemy of the People''}},[http://www.imdb.com/title/tt0251072/ IMDB] ,改自[[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原著,1966)
* 《[[人民公敵]]》({{lang|en|''An Enemy of the People''}},[http://www.imdb.com/title/tt0251072/ IMDB] ,改自[[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原著,1966)
* 《[[时间游戏]]》({{lang|en|''Playing for Time''}},[http://imdb.com/title/tt0081344/ IMDB] ,电视剧本 ,1980)
* 《[[時間遊戲]]》({{lang|en|''Playing for Time''}},[http://imdb.com/title/tt0081344/ IMDB] ,電視劇本 ,1980)
* 《[[人人皆贏]]》({{lang|en|''Everybody Wins''}},[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520/ IMDB] ,1989)
* 《[[人人皆贏]]》({{lang|en|''Everybody Wins''}},[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520/ IMDB] ,1989)


=== 其他作品 ===
=== 其他作品 ===
* 《焦》({{lang|en|''Focus''}},1945)
* 《焦》({{lang|en|''Focus''}},1945)
* 《希望渺茫(但不重)的境》({{lang|en|''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希望渺茫(但不重)的境》({{lang|en|''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黃金月》({{lang|en|''The Golden Years''}})
* 《黃金月》({{lang|en|''The Golden Years''}})
* 《名》({{lang|en|''Fame''}})
* 《名》({{lang|en|''Fame''}})
* 《原因》({{lang|en|''The Reason Why''}})
* 《原因》({{lang|en|''The Reason Why''}})
* 《家可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lang|en|''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家可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lang|en|''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瑟·米勒剧场文集》({{lang|en|''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瑟·米勒劇場文集》({{lang|en|''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自光樞》({{lang|en|''Timebends: A Life''}})
* 自光樞》({{lang|en|''Timebends: A Life''}})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外部連結 ==


* [http://www.ibiblio.org/miller/ The Arthur Miller Society]
* [http://www.ibiblio.org/miller/ The Arthur Miller Society]
第109行: 第109行:
{{黄金时段艾美奖迷你剧、电影或戏剧特别篇最佳编剧奖}}
{{黄金时段艾美奖迷你剧、电影或戏剧特别篇最佳编剧奖}}
{{DEFAULTSORT:Miller, Arthur}}
{{DEFAULTSORT:Miller, Arthur}}
[[Category:美作家]]
[[Category:美作家]]
[[Category:美国剧作家]]
[[Category:美國劇作家]]
[[Category:后现代作家]]
[[Category:后现代作家]]
[[Category: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Category: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第116行: 第116行:
[[Category:东尼奖得主]]
[[Category:东尼奖得主]]
[[Category: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Category: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Category:受害者]]
[[Category:受害者]]
[[Category:密歇根大学校友]]
[[Category:密歇根大学校友]]
[[Category: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
[[Category: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