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29行: 第29行:
'''闽语'''({{lang-cdo|Mìng-ngṳ̄}};{{lang-nan|Bân-gú}};{{lang-cpx|Máng-gṳ̂}};{{lang-mnp|Mâing-ngṳ̌}}),在中国大陆俗称'''福建话'''([[闽东话]]:Hók-gióng-uâ ;[[闽南话]]:Hok-kiàn-ōe),{{noteTag|name=fujianhua|1=《大辞海·语言学卷(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月,“闽方言”条:“'''闽方言''',现代汉语方言之一,亦称闽语,俗称福建话”。“福建话”条:“'''福建话''',见闽方言。”}}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族七大语言”架构中的语言([[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福建]]除开闽西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省|海南]]、[[广东省|广东]]东南部和南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闽南人群。闽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再加上闽语内部分歧无法互通,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其下再分为[[沿山闽语]]与[[沿海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语言。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汉语变体|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闽语'''({{lang-cdo|Mìng-ngṳ̄}};{{lang-nan|Bân-gú}};{{lang-cpx|Máng-gṳ̂}};{{lang-mnp|Mâing-ngṳ̌}}),在中国大陆俗称'''福建话'''([[闽东话]]:Hók-gióng-uâ ;[[闽南话]]:Hok-kiàn-ōe),{{noteTag|name=fujianhua|1=《大辞海·语言学卷(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月,“闽方言”条:“'''闽方言''',现代汉语方言之一,亦称闽语,俗称福建话”。“福建话”条:“'''福建话''',见闽方言。”}}即[[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为传统的“汉语族七大语言”架构中的语言([[汉语变体]])之一。闽语实质上是一群相互关联的[[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福建]]除开闽西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省|海南]]、[[广东省|广东]]东南部和南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闽南人群。闽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再加上闽语内部分歧无法互通,视闽语为独立一语支的话,其下再分为[[沿山闽语]]与[[沿海闽语]]两语组,两语组下则有数支闽语的语言。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闽语是它的[[汉语变体|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片。


闽语在[[闽南民系|闽南人口]]最多的[[台湾]]有相当大数量的使用者,影响力仅次于[[中华民国国语]]([[现代标準汉语]])。
闽语在[[闽南民系|闽南人口]]最多的[[台湾]]有相当大数量的使用者,影响力仅次于[[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标準汉语]])。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粵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粵语广。<ref name="hou207"/>
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以及后期的闽越文化。闽语在其他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影响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种闽语为母语的总人口数大约在7500万以上,比粵语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布范围不如粵语广。<ref name="hou207"/>
第44行: 第44行:
== 历史 ==
== 历史 ==
{{See|原始闽语}}
{{See|原始闽语}}
福建最早是[[百越|百越族]]的[[七闽]]地,春秋时期属[[越国]]地界。[[战国]]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了[[闽越语]]。古代闽越语与现代[[壮侗语系]]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彙成份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透过[[比较语言学|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彙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彙。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IPA|sa˨˨}}”<ref>[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180&index=1679& 《邵武市志·第三十八篇 方 言》第三章 常用语 十、人品职业]{{Dead link|date=2019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或“{{IPA|ʃa˨˨}}”<ref>{{Cite web |ur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16&index=1762& |title=《将乐县志 卷三十五 方 言》 第二章 词 汇 第二节 分类词表 八、人品职业 |access-date=2015-07-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04311/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16&index=1762&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就与[[壮语]]同义单词“{{lang|za|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lang|za|naz}}”。闽语、[[客家语]]和[[粵语]]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彙,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彙底层。<ref name="hou208" />
福建最早是[[百越|百越族]]的[[七闽]]地,春秋时期属[[越国]]地界。[[战国]]后期,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族退到现今的福建境内建立[[闽越国]],与当地原住民融合为[[闽越族]],形成了[[闽越语]]。古代闽越语与现代[[壮侗语系]]存在一定血缘关系,闽越语的词彙成份在各闽语中有所保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透过[[比较语言学|语言比较]]可以发现,闽语底层词彙中含有一些壮侗语系的词彙。例如,在[[邵将语]]的白读中,把“人”(男性)称为“倽”(“{{IPA|sa˨˨}}”<ref>[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180&index=1679& 《邵武市志·第三十八篇 方 言》第三章 常用语 十、人品职业]{{Dead link|date=2019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或“{{IPA|ʃa˨˨}}”<ref>{{Cite web |ur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16&index=1762& |title=《将乐县志 卷三十五 方 言》 第二章 词 汇 第二节 分类词表 八、人品职业 |access-date=2015-07-12 }}</ref>),就与[[壮语]]同义单词“{{lang|za|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壮侗语系中是“田”的意思,壮语读“{{lang|za|naz}}”。闽语、[[客家语]]和[[粵语]]中均存在大量“有音无字”的词彙,这些是从壮侗语系语言中保留下来的词彙底层。<ref name="hou208" />


前110年,[[汉武帝]][[汉平东越之战|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长江|江]][[淮河|淮]]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汉朝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吴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ref name="hou208"/>
前110年,[[汉武帝]][[汉平东越之战|灭闽越]],将大量闽越族迁往[[长江|江]][[淮河|淮]]一带居住。福建之地空虚,只有汉朝的驻军驻守在此。这些驻军多为江东的吴人和江西的楚人,他们将自己的母语——[[吴语|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湘语)带入了福建地区,融入了闽越语元素,最后形成了[[原始闽语]]。正因为如此,今日的闽语各分支的常用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吴语和古楚语的成分。<ref name="hou208"/>
第57行: 第57行:


== 分支 ==
== 分支 ==
[[File:Min Languages.svg|缩略图|350px||闽语分支分布图]]
[[File:Min Languages.svg|thumb|350px|right|闽语分支分布图]]
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之间基本上无法[[相互理解性|相互通话]]。闽语大致可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学者多将它们视为独立的语言,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将它们视为汉语闽方言的不同“区”。<ref>[http://www.fjsq.gov.cn/ReadNews.asp?NewsID=4607&BigClassName=福建概览&SmallClassName=福建概览&SpecialID=0&Style=2 福建概览 方言]{{Dead link|date=2019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关于语言学家对闽语分区的历史,可参见[[詹伯慧]]1995年的《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ref>{{cite journal|title=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journal=《中国语文研究》|date=1995|issue=11|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学]]|location=香港|author=[[詹伯慧]]|url=http://www.cuhk.edu.hk/ics/clrc/scl_11/zhan.pdf|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012911/http://www.cuhk.edu.hk/ics/clrc/scl_11/zhan.pdf|archivedate=2020-09-27|11=|access-date=2020-09-27|dead-url=no}}</ref>
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之间基本上无法[[相互理解性|相互通话]]。闽语大致可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学者多将它们视为独立的语言,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将它们视为汉语闽方言的不同“区”。<ref>[http://www.fjsq.gov.cn/ReadNews.asp?NewsID=4607&BigClassName=福建概览&SmallClassName=福建概览&SpecialID=0&Style=2 福建概览 方言]{{Dead link|date=2019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关于语言学家对闽语分区的历史,可参见[[詹伯慧]]1995年的《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ref>{{cite journal|title=关于闽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journal=《中国语文研究》|date=1995|issue=11|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学]]|location=香港|author=[[詹伯慧]]|url=http://www.cuhk.edu.hk/ics/clrc/scl_11/zhan.pdf|||11=|access-date=2020-09-27}}</ref>


[[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ref name="hou241">《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41頁</ref>
[[侯精一]]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年出版)中,将闽语划分为如下八个片区:<ref name="hou241">《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41頁</ref>
第94行: 第94行:
在常用词彙方面,沿山闽语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说法(如呼“豬”为“豨”,来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闽语无此词彙),或因客贛方言的影响而放弃旧有的闽语说法(如“人”不说“儂”,与沿海闽语不同)。<ref name="hou216"/>
在常用词彙方面,沿山闽语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说法(如呼“豬”为“豨”,来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闽语无此词彙),或因客贛方言的影响而放弃旧有的闽语说法(如“人”不说“儂”,与沿海闽语不同)。<ref name="hou216"/>


再由于历史的缘故,在沿山闽语中,既有闽语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客贛语支音素影响而产生的特征。<ref name="hou216">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頁</ref><ref>{{Cite web |url=http://srjy.srxww.com/html/2013/yeshitancha_0503/3431.html |title=广信移民史 |accessdate=2015-05-04 |archive-date=2015-05-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18104218/http://srjy.srxww.com/html/2013/yeshitancha_0503/3431.html |dead-url=yes }}</ref>
再由于历史的缘故,在沿山闽语中,既有闽语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客贛语支音素影响而产生的特征。<ref name="hou216">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頁</ref><ref>{{Cite web |url=http://srjy.srxww.com/html/2013/yeshitancha_0503/3431.html |title=广信移民史 |accessdate=2015-05-04 }}</ref>


== 发音 ==
== 发音 ==
第341行: 第341行:
|明天、<br>明儿
|明天、<br>明儿
|}
|}

=== 闽语用词对照 ===


== 通行地域 ==
== 通行地域 ==
第359行: 第357行:


=== 台湾 ===
=== 台湾 ===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高山族]]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本岛及[[澎湖]]的闽南语方言族群主要使用[[泉漳片|闽南语泉漳片]],迄今仍为台湾第一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语<ref>[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ch02.html#Languages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ref>。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竹市]]、[[苗栗县]]海线地区、[[基隆市]]、嘉义市、[[嘉义县]]、[[新北市]]、[[桃园市]]、[[彰化县]]、[[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南投县]]、[[澎湖县]]([[台湾高山族]]地区除外),大约1500万人。[[台湾]]本岛及[[澎湖]]的闽南语方言族群主要使用[[泉漳片|闽南语泉漳片]],迄今仍为台湾第一大[[母语]]、及使用量第二的语言。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鉴,台湾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闽南语<!-- removed_ref site163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由于地域与中国大陆区隔且曾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与[[现代标準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为[[瓦斯]](Gas)从日文发音“{{lang|ja|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nihongo|'''“欧都邁”'''|オートバイ|romaji=Ōtobai|lead=yes}}等,而闽南语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为了区隔此不同也有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湾闽南语]]。
由于地域与中国大陆区隔且曾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与[[现代标準汉语]]用法(如:台湾称[[煤气]]为[[瓦斯]](Gas)从日文发音“{{lang|ja|ガス}},Gasu”而来、[[摩托车]](Autobike)称为{{nihongo|'''“欧都邁”'''|オートバイ|romaji=Ōtobai|lead=yes}}等,而闽南语也音近日语),甚至彼此影响而形成[[台湾国语]]。为了区隔此不同也有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湾闽南语]]。


第367行: 第365行:
早期香港语言情況较为复杂,但随[[逃港]]潮,大量广东人口(包括粵、客、闽三大民系)进入香港,而广州人认为[[广州话]]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语]][[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而且冠以'''广东话'''之名,使其他省籍人口更乐意接受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香港在教育、广播、政府部门只使用粵语广州话,不少闽语人口及其后代在广州话成为香港官方的通用语后放弃闽语,令50岁以下的闽语人口绝大多数都变成粵语[[广州话]]人口,虽然不少仍懂得聽闽语,但很多都不懂得说闽语,很多连一句简单的闽语句子亦说不出来,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样以中英夾杂的[[港式粵语]]与父母或祖父母的闽语沟通,很多在中学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广州话为本的中文)时亦学会粵语正音以应付考试(特别是中文会话科),只有较少比例对语文有兴趣的年轻人口的懂流利闽语,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广州话和子女沟通,但50岁以上的闽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闽语,不过部份因长年沒说闽语而有些生疏,对闽文化较重视的人口以及年纪较大的人仕仍以闽语作为母语,他们保持闽南习俗如信奉[[媽祖|天后]]等,在说起广州话的时候或有闽语口音。
早期香港语言情況较为复杂,但随[[逃港]]潮,大量广东人口(包括粵、客、闽三大民系)进入香港,而广州人认为[[广州话]]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语]][[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而且冠以'''广东话'''之名,使其他省籍人口更乐意接受广州话作为香港通用语。香港在教育、广播、政府部门只使用粵语广州话,不少闽语人口及其后代在广州话成为香港官方的通用语后放弃闽语,令50岁以下的闽语人口绝大多数都变成粵语[[广州话]]人口,虽然不少仍懂得聽闽语,但很多都不懂得说闽语,很多连一句简单的闽语句子亦说不出来,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样以中英夾杂的[[港式粵语]]与父母或祖父母的闽语沟通,很多在中学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广州话为本的中文)时亦学会粵语正音以应付考试(特别是中文会话科),只有较少比例对语文有兴趣的年轻人口的懂流利闽语,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广州话和子女沟通,但50岁以上的闽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闽语,不过部份因长年沒说闽语而有些生疏,对闽文化较重视的人口以及年纪较大的人仕仍以闽语作为母语,他们保持闽南习俗如信奉[[媽祖|天后]]等,在说起广州话的时候或有闽语口音。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闽语人口,与较不相熟的同乡说话时以大多广州话沟通,但与非常相熟的同乡以及近亲沟通时不少50岁以上人士仍以闽语沟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区有来自中国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语系的语言,但都以粵语和闽语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运动后,各民系(包括[[闽民系]])都迅速转以粵语广州话作为交流语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语言。而以闽南人为大多数的国家如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亦推广[[现代标准汉语|标準汉语]],现代标準汉语亦是多数华人的通用语,很多闽民系的后代的标準汉语比闽语更好,而香港的广州话以外各方言已经变得很式微,但在历届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话的人口在华语中只比广州话低,因为祖籍闽南人口基数是在广府人以外中最大群体,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区亦经常会聽到闽南话。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国以及二战后曾接近总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绝大部份来自广东各地区,广东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属申请到港,因为福建籍人口在民国合法移民大约佔总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请来港者亦大约有40%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广东籍为大多数,因为逃港人口已达总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权未定,在1980年以前极少有逃港者成功把亲属申请到港,家属移民以民国时来港的广东福建籍人口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迁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现今社会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参加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籍的亦佔1/4以上<ref>{{Cite web |url=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030307/1_2.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2-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22737/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030307/1_2.html# |archive-date=2016-03-05 |dead-url=yes }}</ref>,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国时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现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国(如欧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人士,他们大多数以广州话在外国沟通。其他省籍的总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语言分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数,在广东籍以外的主要为福建籍,其次则为浙江籍、江苏籍以及山东籍。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闽语人口,与较不相熟的同乡说话时以大多广州话沟通,但与非常相熟的同乡以及近亲沟通时不少50岁以上人士仍以闽语沟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区有来自中国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语系的语言,但都以粵语和闽语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运动后,各民系(包括[[闽民系]])都迅速转以粵语广州话作为交流语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语言。而以闽南人为大多数的国家如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地亦推广[[现代标准汉语|标準汉语]],现代标準汉语亦是多数华人的通用语,很多闽民系的后代的标準汉语比闽语更好,而香港的广州话以外各方言已经变得很式微,但在历届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话的人口在华语中只比广州话低,因为祖籍闽南人口基数是在广府人以外中最大群体,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区亦经常会聽到闽南话。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国以及二战后曾接近总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绝大部份来自广东各地区,广东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属申请到港,因为福建籍人口在民国合法移民大约佔总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请来港者亦大约有40%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广东籍为大多数,因为逃港人口已达总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权未定,在1980年以前极少有逃港者成功把亲属申请到港,家属移民以民国时来港的广东福建籍人口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从东南亚[[新加坡]]等地迁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现今社会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参加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籍的亦佔1/4以上<ref>{{Cite web |url=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030307/1_2.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2-03 }}</ref>,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国时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现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国(如欧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人士,他们大多数以广州话在外国沟通。其他省籍的总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语言分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数,在广东籍以外的主要为福建籍,其次则为浙江籍、江苏籍以及山东籍。


=== 中国大陆其他地区 ===
=== 中国大陆其他地区 ===
第399行: 第397行: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明]][[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已知最早福州话韵书是[[明]][[嘉靖]]年间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清朝]][[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福州话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闽南语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书十五音》是参照两部福州话韵书编成的。[[乾隆]]年间,《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这两部福州话韵书合订为《[[戚林八音]]》并出版刊行,该书系统地记载了18世纪福州话的音系,对其他闽语的韵书影响甚大。后来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闽北、闽东地区韵书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响。民国初年,[[广东]]饶邑隆都人(今[[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张世珍参照《渡江书十五音》,编写了[[潮州话]]韵书《[[潮声十五音]]》。


厦门、福州、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白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平话字|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闽南语|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厦门、福州、汕头、海南、台湾等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创造了[[白话字|闽南语白话字]]、[[平话字|福州土腔罗马字]](福州话平话字)、[[兴化平话字]]、[[建宁府土腔罗马字]]等文字,以便记载闽语。他们也开始首次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闽语。日本学者[[小川尚义]]在20世纪初调查了[[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并为台湾话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廈门话著作《廈门音系》、周辨民的廈门话著作《廈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
1930年代,中国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描写、解释闽语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话著作《闽音研究》(1930年)、罗常培的廈门话著作《廈门音系》、周辨民的廈门话著作《廈门话的语音结构及声调特征》(1931年),都是早期的现代语言学著作。这些著作多注重语音研究方面,且并未涉及各闽语之间的相互比较。之后的《四个闽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单点方言语音分析。
第415行: 第413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zh-tw}}[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22110026/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汉字古今音资料库](可查各闽语单字读音,现代>闽语)
* {{zh-tw}}[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汉字古今音资料库](可查各闽语单字读音,现代>闽语)
{{-}}
{{-}}


第423行: 第421行: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Category:闽语|闽语]]
[[Category:闽语| ]]
[[Category:福建语言]]
[[Category:福建语言]]
[[Category:浙江语言]]
[[Category:浙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