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7行: 第17行:
|}
|}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File:Amba-an Ancu-un.svg|60px|女真文中的「大金」]] {{IPA|/amba-an antʃu-un/}}<ref>《[[女真文辭典]]》,[[金啓孮]]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224頁</ref>;{{lang-mnc|ᠠᡳ᠌᠋ᠰᡳᠨ<br>ᡤᡠᡵᡠᠨ|z=aisin gurun}};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女真人源自[[靺鞨]],分支自[[高丽]]<ref>《金史》卷1〈本紀第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金之始祖諱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餘矣。」</ref>,原为[[遼朝]]的[[藩属]],女真人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諸部后,1115年于[[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定鼎]]立国。大金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随即撕毀与北宋之约,两次南下中原,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金中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秦嶺、淮河]]以北的华东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朝佔据华北[[中原]]地区,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并逐渐以此为政权中心。因其灭北宋,金朝从意识形态上认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认南宋为正统,并根据[[五德终始]],[[五行]]相生的原则选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为王朝德运。<ref>{{Cite journal |title=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隱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url=https://www.academia.edu/29963411/%E9%99%B3%E5%85%83-%E8%87%BA%E5%8C%97%E6%95%85%E5%AE%AE%E8%97%8F%E5%AE%8B%E5%85%83%E6%98%8E%E5%B8%9D%E7%8E%8B%E7%95%AB%E5%83%8F%E8%88%87%E5%85%B6%E9%9A%B1%E5%96%BB%E7%9A%84%E7%8E%8B%E6%9C%9D%E6%AD%A3%E7%B5%B1%E6%80%A7_Zhongguo_wenhua_%E4%B8%AD%E5%9C%8B%E6%96%87%E5%8C%96_Chinese_Culture_44_2016_137-53 |last=Chen |first=Yuan Julian |language=en |journal= |access-date=2018-05-16 |||}}</ref>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File:Amba-an Ancu-un.svg|60px|女真文中的「大金」]] {{IPA|/amba-an antʃu-un/}}<ref>《[[女真文辭典]]》,[[金啓孮]]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224頁</ref>;{{lang-mnc|ᠠᡳ᠌᠋ᠰᡳᠨ<br>ᡤᡠᡵᡠᠨ|z=aisin gurun}};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女真人源自[[靺鞨]],分支自[[高丽]]<ref>《金史》卷1〈本紀第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金之始祖諱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餘矣。」</ref>,原为[[遼朝]]的[[藩属]],女真人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諸部后,1115年于[[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定鼎]]立国。大金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随即撕毀与北宋之约,两次南下中原,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金中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秦嶺、淮河]]以北的华东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朝佔据华北[[中原]]地区,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并逐渐以此为政权中心。因其灭北宋,金朝从意识形态上认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认南宋为正统,并根据[[五德终始]],[[五行]]相生的原则选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为王朝德运。<ref>{{Cite journal |title=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隱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url=https://www.academia.edu/29963411/%E9%99%B3%E5%85%83-%E8%87%BA%E5%8C%97%E6%95%85%E5%AE%AE%E8%97%8F%E5%AE%8B%E5%85%83%E6%98%8E%E5%B8%9D%E7%8E%8B%E7%95%AB%E5%83%8F%E8%88%87%E5%85%B6%E9%9A%B1%E5%96%BB%E7%9A%84%E7%8E%8B%E6%9C%9D%E6%AD%A3%E7%B5%B1%E6%80%A7_Zhongguo_wenhua_%E4%B8%AD%E5%9C%8B%E6%96%87%E5%8C%96_Chinese_Culture_44_2016_137-53 |last=Chen |first=Yuan Julian |language=en |journal= |access-date=2018-05-16 }}</ref>


[[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金兵的战鬥力持续下降,即使统治者施以丰厚军餉也无法遏止。[[女真人]]与[[汉族]]的关系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永济]]与[[金宣宗]]时期,金朝受到北方新兴[[蒙古帝国|大蒙古国]]的大举南侵,内部也昏庸内鬥,[[河北]]、[[山东]]一带民變不断,最终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后为了恢复勢力又与西夏、南宋交战,彼此消耗实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击之下灭亡。
[[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金兵的战鬥力持续下降,即使统治者施以丰厚军餉也无法遏止。[[女真人]]与[[汉族]]的关系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永济]]与[[金宣宗]]时期,金朝受到北方新兴[[蒙古帝国|大蒙古国]]的大举南侵,内部也昏庸内鬥,[[河北]]、[[山东]]一带民變不断,最终被迫南迁[[汴梁|汴京]](今[[河南省|河南]][[开封市|开封]])。而后为了恢复勢力又与西夏、南宋交战,彼此消耗实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击之下灭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說:「遼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變坏,唯金不變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變不坏也<ref>《金史·本紀第二 太祖》(卷二)</ref>。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按出虎亦曰阿之古,阿之古亦称阿古,为谓之乌古。按出虎亦曰按春,“按春曰金”,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为金朝的代称<ref>{{Cite book |title=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last=徐俊 |date=2000年11月 |publisher=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22-2277-0 |location=湖北武昌 |pages=284}}</ref>,亦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金」实为女真的汉译,大金国意同「女真国」<ref>李秀莲[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heihxyxb201505006 《大金国号考释》] 2015年11月</ref>。
1115年[[完顏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說:「遼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變坏,唯金不變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變不坏也<ref>《金史·本紀第二 太祖》(卷二)</ref>。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按出虎亦曰阿之古,阿之古亦称阿古,为谓之乌古。按出虎亦曰按春,“按春曰金”,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为金朝的代称<ref>{{Cite book |title=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last=徐俊 |date=2000年11月 |publisher=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22-2277-0 |location=湖北武昌 |pages=284}}</ref>,亦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金」实为女真的汉译,大金国意同「女真国」<ref>李秀莲[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heihxyxb201505006 《大金国号考释》] 2015年11月</ref>。
第30行: 第30行:
=== 兴起与灭遼 ===
=== 兴起与灭遼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see also|金遼之|海上之盟}}
{{see also|金遼之|海上之盟}}
[[File:Wanggiyan Aguda.jpg|缩略图||150px|金朝的创始者,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File:Wanggiyan Aguda.jpg|thumb|left|150px|金朝的创始者,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朝是由[[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人民以[[漁业|渔]][[狩猎|猎]]为生。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efn|当时女真族共有[[完颜部]]、[[白山部]]、[[耶悔部]]、[[统门部]]、[[耶懒部]]、[[土骨论部]]与[[五国部]]等等,涵盖[[长白山]]北、[[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混同江]]一带的地区<ref name="金灭遼宋" />。}},臣属于[[渤海国]]。遼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遼朝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efn|女真族每年需要进贡[[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ref name="金灭遼宋" />。}},并且鱼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阿骨打]]等酋长不敬,使完颜阿骨打有意反抗遼廷,他随后出兵统一女真族各族。1114年完颜阿骨打向遼宣战,随后在宁江和[[出河店之战]]两战击败遼军。阿骨打于隔年一月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之白城)称帝建国,即[[金太祖]],国号大金。遼帝天祚帝至此才重视此事,并且下令亲征,但是遼军被女真军击败,同时遼朝国内发生[[耶律章奴]]与[[高永昌]]的叛乱<ref name="金灭遼宋">《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三章 北宋的内政及其衰亡〉 第57頁-第61頁.</ref>。
金朝是由[[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人民以[[漁业|渔]][[狩猎|猎]]为生。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efn|当时女真族共有[[完颜部]]、[[白山部]]、[[耶悔部]]、[[统门部]]、[[耶懒部]]、[[土骨论部]]与[[五国部]]等等,涵盖[[长白山]]北、[[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混同江]]一带的地区<ref name="金灭遼宋" />。}},臣属于[[渤海国]]。遼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遼朝晚期朝政混乱,[[辽天祚帝|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efn|女真族每年需要进贡[[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ref name="金灭遼宋" />。}},并且鱼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阿骨打]]等酋长不敬,使完颜阿骨打有意反抗遼廷,他随后出兵统一女真族各族。1114年完颜阿骨打向遼宣战,随后在宁江和[[出河店之战]]两战击败遼军。阿骨打于隔年一月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之白城)称帝建国,即[[金太祖]],国号大金。遼帝天祚帝至此才重视此事,并且下令亲征,但是遼军被女真军击败,同时遼朝国内发生[[耶律章奴]]与[[高永昌]]的叛乱<ref name="金灭遼宋">《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三章 北宋的内政及其衰亡〉 第57頁-第61頁.</ref>。


金太祖建国后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遼之战]]。天祚帝曾嘗试册封金太祖为'''东怀国皇帝'''试图安撫,但册文不称完顏旻为兄长、国号不称大金,故他不接受册封,继续攻打遼朝<ref>《金史·卷八十四·列传第二十二》</ref>。
金太祖建国后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遼之战]]。天祚帝曾嘗试册封金太祖为'''东怀国皇帝'''试图安撫,但册文不称完顏旻为兄长、国号不称大金,故他不接受册封,继续攻打遼朝<ref>《金史·卷八十四·列传第二十二》</ref>。


1116年五月东路军佔领[[东京遼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遼失去一半的土地。战事期间[[北宋]]陆续派使者[[马政]]、[[趙良嗣]]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遼朝。1122年东路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时西路军也攻下[[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耶律大石]]立[[耶律淳]]于[[燕京]]([[南京析津府]]),即[[北遼]]。北宋也派[[童贯]]等人多次率军北伐遼南京与[[燕云十六州]],但均被遼军击潰。北宋最后请金军攻下遼南京,北遼亡,至此遼五京均攻下。宋金双方经过协商后,金军給予燕云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获得[[歲币]],然而北宋最后只获得金军洗劫后的一堆空城。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顏吴乞买继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继续討伐[[大同市|大同]]一带的遼军。1124年正月,金太宗为了联合[[西夏]]灭遼,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遼地割给西夏。西夏则改对金朝称藩。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朝亡。而耶律大石率军西行,于西域建立[[西遼]]<ref name="金灭遼宋" />。
1116年五月东路军佔领[[辽阳府|东京遼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遼失去一半的土地。战事期间[[北宋]]陆续派使者[[马政]]、[[趙良嗣]]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遼朝。1122年东路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时西路军也攻下[[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耶律大石]]立[[耶律淳]]于[[燕京]]([[南京析津府]]),即[[北遼]]。北宋也派[[童贯]]等人多次率军北伐遼南京与[[燕云十六州]],但均被遼军击潰。北宋最后请金军攻下遼南京,北遼亡,至此遼五京均攻下。宋金双方经过协商后,金军給予燕云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获得[[歲币]],然而北宋最后只获得金军洗劫后的一堆空城。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顏吴乞买继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继续討伐[[大同市|大同]]一带的遼军。1124年正月,金太宗为了联合[[西夏]]灭遼,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遼地割给西夏。西夏则改对金朝称藩。1125年[[辽天祚帝|遼天祚帝]]被俘,遼朝亡。而耶律大石率军西行,于西域建立[[西遼]]<ref name="金灭遼宋" />。


然另有一说认为《金史》记载的金朝开国史不真实,阿骨打起兵后可能于1117年或1118年建立了“女真国”,1122年才将国号改为大金。<ref>{{Citation |title=辽金史论 |year=1999 |author=[[刘浦江]] |page=22 |publisher=辽宁大学出版社}}</ref>
然另有一说认为《金史》记载的金朝开国史不真实,阿骨打起兵后可能于1117年或1118年建立了“女真国”,1122年才将国号改为大金。<ref>{{Citation |title=辽金史论 |year=1999 |author=[[刘浦江]] |page=22 |publisher=辽宁大学出版社}}</ref>
第42行: 第42行:
=== 征宋与和谈 ===
=== 征宋与和谈 ===
{{see also|宋金战争|紹兴和议|采石之战 (1161年)}}
{{see also|宋金战争|紹兴和议|采石之战 (1161年)}}
[[File:金灭遼与北宋形勢图.png|缩略图||320px|金灭遼与北宋形勢图]]
[[File:金灭遼与北宋形勢图.png|thumb|left|320px|金灭遼与北宋形勢图]]
金朝在灭遼朝后,即有意南下灭宋朝。[[金太宗]]藉由[[燕云十六州]]的[[平州之變]]{{efn|遼将[[张觉]]镇守平州,投降金朝后依旧镇守平州。在金朝归还燕京、涿州等等地区后,张觉有意投奔北宋,于是獻城叛降。随后金帝派[[完顏宗望]]平定此叛乱,并且依此为藉口出兵伐宋<ref name="金灭遼宋" />。}}为由宣布毀约,于1125年发动[[靖康之变|金灭宋之战]]。他派[[勃极烈]][[完顏斜也]]为都元帅,[[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河北、山西两路,最后会师北宋首都[[开封]]<ref>《金史‧太宗本紀》:「十月甲辰,詔諸将伐宋。以諳班勃极烈杲兼领都元帅,移賚勃极烈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顏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临,自西京入太原。六部路军帅撻懒为六部路都统,斜也副之,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闍母副之,知樞密院事刘彥宗兼领汉军都统,自南京入燕山。」</ref>。在宋将[[李纲]]死守开封的情況下,双方签下[[宣和和议]]{{efn|[[金太宗]]要求[[宋钦宗]]以康王[[趙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并且要割让[[太原]]、[[中山府|中山]]、[[河间府|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由于要求过于严厲,在金军北返后宋廷不履行条约,成为金军再次南下的藉口<ref name="金灭遼宋" />。}}。1126年金太宗以宋廷毀约为由,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禍]],北宋灭亡。然而北宋康王[[趙构]]因机运逃过,并于宋朝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国[[南宋]],即宋高宗。金朝为了统治广大新占领的汉地,先后建立[[伪楚|张楚]]与[[刘齊]]等傀儡国以统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顏宗弼]]等金将率军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将[[岳飞]]、[[韩世忠]]与[[张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转危为安。最后金朝只好迫使南宋称臣,并且让[[西夏]]、[[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等国臣服以称霸东亚<ref name="金灭遼宋" />。
金朝在灭遼朝后,即有意南下灭宋朝。[[金太宗]]藉由[[燕云十六州]]的[[平州之變]]{{efn|遼将[[张觉]]镇守平州,投降金朝后依旧镇守平州。在金朝归还燕京、涿州等等地区后,张觉有意投奔北宋,于是獻城叛降。随后金帝派[[完顏宗望]]平定此叛乱,并且依此为藉口出兵伐宋<ref name="金灭遼宋" />。}}为由宣布毀约,于1125年发动[[靖康之变|金灭宋之战]]。他派[[勃极烈]][[完顏斜也]]为都元帅,[[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河北、山西两路,最后会师北宋首都[[开封]]<ref>《金史‧太宗本紀》:「十月甲辰,詔諸将伐宋。以諳班勃极烈杲兼领都元帅,移賚勃极烈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顏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临,自西京入太原。六部路军帅撻懒为六部路都统,斜也副之,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闍母副之,知樞密院事刘彥宗兼领汉军都统,自南京入燕山。」</ref>。在宋将[[李纲]]死守开封的情況下,双方签下[[宣和和议]]{{efn|[[金太宗]]要求[[宋钦宗]]以康王[[趙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并且要割让[[太原]]、[[中山府|中山]]、[[河间府|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由于要求过于严厲,在金军北返后宋廷不履行条约,成为金军再次南下的藉口<ref name="金灭遼宋" />。}}。1126年金太宗以宋廷毀约为由,再派[[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禍]],北宋灭亡。然而北宋康王[[趙构]]因机运逃过,并于宋朝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国[[南宋]],即宋高宗。金朝为了统治广大新占领的汉地,先后建立[[伪楚|张楚]]与[[刘齊]]等傀儡国以统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顏宗弼]]等金将率军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将[[岳飞]]、[[韩世忠]]与[[张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转危为安。最后金朝只好迫使南宋称臣,并且让[[西夏]]、[[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等国臣服以称霸东亚<ref name="金灭遼宋" />。


第55行: 第55行:
金章宗前期政治汉化甚深,文化十分发达,史称[[明昌之治]]<ref>《金史·列传第十一》:「礼乐刑政因遼、宋旧制,杂乱无贯,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ref>。金章宗不单对国内文化发展加以奖励,他本身亦能写得一手好字。然而金章宗过度重视文化发展,寵爱[[李师儿]](后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经童出身的[[胥持国]]管理朝政。這两位互相协助,营利干政,使金章宗后期的政风逐渐败坏,而[[黄河]]氾濫与改道又使金朝国勢开始衰退。此时金朝军事逐渐荒废。金朝「盛平日久,兵日益骄,民日益貧,而奢靡之风日盛」<ref>香港电台《[[中华五千年]]》第359集 金国内乱</ref>
金章宗前期政治汉化甚深,文化十分发达,史称[[明昌之治]]<ref>《金史·列传第十一》:「礼乐刑政因遼、宋旧制,杂乱无贯,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ref>。金章宗不单对国内文化发展加以奖励,他本身亦能写得一手好字。然而金章宗过度重视文化发展,寵爱[[李师儿]](后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经童出身的[[胥持国]]管理朝政。這两位互相协助,营利干政,使金章宗后期的政风逐渐败坏,而[[黄河]]氾濫与改道又使金朝国勢开始衰退。此时金朝军事逐渐荒废。金朝「盛平日久,兵日益骄,民日益貧,而奢靡之风日盛」<ref>香港电台《[[中华五千年]]》第359集 金国内乱</ref>


北方蒙古諸部兴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減丁,并且誘使互相殘杀,但成效不大,最后由[[成吉思汗]]所统一。[[南宋]]权臣[[韩侂冑]]见金朝国勢衰退,命[[吴璘]]之孙[[吴曦 (南宋)|吴曦]]管理蜀地,準备北伐,而金廷也派[[仆散揆]]坐镇汴京,抵禦宋军。1206年[[韩侂冑]]发动[[开禧北伐]],宋军一度收复淮北地区,但是镇守蜀地的吴曦投降金朝。八月仆散揆率军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长江,并且围攻[[襄阳]]。隔年吴曦被杀,四川复归南宋,至此双方有意议和。韩侂冑最后在金朝与南宋的要求下被杀,双方于1208年议和,史称[[嘉定和议]]{{efn|宋尊金为伯,增加每年歲币至银三十万两、絹三十万匹及向金廷纳「犒军錢」三百万两,金廷始归还南宋失地<ref>《金史‧列传第三十六》</ref>}}。1208年金章宗逝世,由于他的六个儿子都在三歲前夭折<ref>《金史‧列传第三十一》</ref>,李元妃立金章宗的叔父卫王完顏永济继位,史称[[卫紹王]]<ref name="南宋与金" />。
北方蒙古諸部兴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減丁,并且誘使互相殘杀,但成效不大,最后由[[成吉思汗]]所统一。[[南宋]]权臣[[韩侂冑]]见金朝国勢衰退,命[[吴璘]]之孙[[吴曦南宋|吴曦]]管理蜀地,準备北伐,而金廷也派[[仆散揆]]坐镇汴京,抵禦宋军。1206年[[韩侂冑]]发动[[开禧北伐]],宋军一度收复淮北地区,但是镇守蜀地的吴曦投降金朝。八月仆散揆率军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长江,并且围攻[[襄阳]]。隔年吴曦被杀,四川复归南宋,至此双方有意议和。韩侂冑最后在金朝与南宋的要求下被杀,双方于1208年议和,史称[[嘉定和议]]{{efn|宋尊金为伯,增加每年歲币至银三十万两、絹三十万匹及向金廷纳「犒军錢」三百万两,金廷始归还南宋失地<ref>《金史‧列传第三十六》</ref>}}。1208年金章宗逝世,由于他的六个儿子都在三歲前夭折<ref>《金史‧列传第三十一》</ref>,[[李妃(金世宗)|李元妃]]立金章宗的叔父卫王[[完颜永济|完顏永济]]继位,史称卫紹王<ref name="南宋与金" />。


=== 中衰与南迁 ===
=== 中衰与南迁 ===
{{see also|蒙金战争|宣宗南迁}}
{{see also|蒙金战争|宣宗南迁}}
[[File:Djengiz Khân et les envoyés chinois.jpeg|260px|缩略图|[[金宣宗]]为了与蒙古合谈以解[[金中都|中都]]之围,1214年将金帝[[完顏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图中左边马上的人物)送給[[成吉思汗]]和亲,而后蒙古退回漠北地区。本图出自《[[史集]]》]]
[[File:Djengiz Khân et les envoyés chinois.jpeg|260px|thumb|[[金宣宗]]为了与蒙古合谈以解[[金中都|中都]]之围,1214年将金帝[[完顏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图中左边马上的人物)送給[[成吉思汗]]和亲,而后蒙古退回漠北地区。本图出自《[[史集]]》]]
金帝[[完顏永济]]继位后立即清除李元妃等外戚勢力,然而本身昏庸且任用錯人,加上金朝国力衰退混乱,面对蒙古入侵时无力反抗。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建立[[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当时蒙古族对金朝保持严重的敵意,有意脫离金廷控制{{efn|在蒙古諸部属于金廷藩属国时,金廷为了防止出现强大统一的部落,时常策动蒙古諸部彼此抗争,并且每个数年率军至漠北屠杀、減丁,這使得蒙古諸部对金廷产生敵对的心态<ref name="蒙古灭金" />。}},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顏永济是个无能之輩{{efn|卫紹王早年曾与[[成吉思汗]]会面,被认为虚弱无能<ref name="蒙古灭金" />。}},认为這是攻灭金朝的好时机。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时被其牽制。当时西夏向金廷求援,金帝完顏永济以鄰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西夏向蒙古臣服,并且转为附蒙伐金。消除后顾之憂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廷断交。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嶺战役]]大破丞相[[完顏承裕]]与将领[[完顏九斤]]率领的四十万金军,金帝完顏永济将丞相换成擅长謀略的[[徒单鎰]]。蒙古军随后攻入华北并四处掠夺,最后包围金廷首都[[金中都|中都]](今北京市),因中都城坚而撤<ref name="蒙古灭金">《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五章 蒙古兴起与大元帝国-草原民族的统一中国: 第81頁-第91頁.</ref>。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东北叛金附蒙,并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蒙古军再次逼近中都。1213年将领[[胡沙虎]]杀金帝完顏永济<ref>《金史·卫绍王本紀》:辛卯,胡沙虎矯詔以誅反者,招福海执而杀之,夺其兵。......黃门出,胡沙虎卒取「宣命之宝」,偽除其党醜奴为德州防禦使、乌古论夺剌顺天军节度使、提控宿直将军徒单金寿永定军节度使,及其餘党凡数十人,皆迁宫。遂使宦者李思中害上于邸。</ref>,胡沙虎拥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顏珣继位,是为[[金宣宗]]<ref name="蒙古灭金" />。
金帝[[完顏永济]]继位后立即清除李元妃等外戚勢力,然而本身昏庸且任用錯人,加上金朝国力衰退混乱,面对蒙古入侵时无力反抗。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建立[[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当时蒙古族对金朝保持严重的敵意,有意脫离金廷控制{{efn|在蒙古諸部属于金廷藩属国时,金廷为了防止出现强大统一的部落,时常策动蒙古諸部彼此抗争,并且每个数年率军至漠北屠杀、減丁,這使得蒙古諸部对金廷产生敵对的心态<ref name="蒙古灭金" />。}},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顏永济是个无能之輩{{efn|卫紹王早年曾与[[成吉思汗]]会面,被认为虚弱无能<ref name="蒙古灭金" />。}},认为這是攻灭金朝的好时机。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时被其牽制。当时西夏向金廷求援,金帝完顏永济以鄰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西夏向蒙古臣服,并且转为附蒙伐金。消除后顾之憂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廷断交。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嶺战役]]大破丞相[[完顏承裕]]与将领[[完顏九斤]]率领的四十万金军,金帝完顏永济将丞相换成擅长謀略的[[徒单鎰]]。蒙古军随后攻入华北并四处掠夺,最后包围金廷首都[[金中都|中都]](今北京市),因中都城坚而撤<ref name="蒙古灭金">《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五章 蒙古兴起与大元帝国-草原民族的统一中国: 第81頁-第91頁.</ref>。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东北叛金附蒙,并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蒙古军再次逼近中都。1213年将领[[胡沙虎]]杀金帝完顏永济<ref>《金史·卫绍王本紀》:辛卯,胡沙虎矯詔以誅反者,招福海执而杀之,夺其兵。......黃门出,胡沙虎卒取「宣命之宝」,偽除其党醜奴为德州防禦使、乌古论夺剌顺天军节度使、提控宿直将军徒单金寿永定军节度使,及其餘党凡数十人,皆迁宫。遂使宦者李思中害上于邸。</ref>,胡沙虎拥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顏珣继位,是为[[金宣宗]]<ref name="蒙古灭金" />。


1213年[[金宣宗]]继位之初,[[胡沙虎]]执金朝大权。胡沙虎威脅中都守将[[朮虎高琪]]作战不力,最后反被其所杀。同年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经略[[山西]]、皇弟[[合撒儿]]往河北,他与幼子[[拖雷]]往山东进攻,金廷只有中都、[[真定]]、[[大名府|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与[[岐国公主]]与成吉思汗,[[蒙金和议]]达成。在蒙军撤退后,金宣宗不顾[[徒单鎰]]等反对,与[[朮虎高琪]]迁都[[汴京]] ,仅派太子镇守中都,引来[[河北]]军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迁为由,再度率军攻陷中都,至此占领河北地区。同年十月,[[蒲鲜万奴]]在[[遼东]]自立,建[[东真国]]。此时金朝龙兴之地被蒲鲜万奴与[[耶律留哥]]瓜分,山东与河北一带都是民變的[[红襖军]],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当时河患泛濫成灾,黃河自从金室南迁后改道,流向东南。河患的范围非常广泛<ref name="蒙古灭金" /><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1213年[[金宣宗]]继位之初,[[胡沙虎]]执金朝大权。胡沙虎威脅中都守将[[朮虎高琪]]作战不力,最后反被其所杀。同年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朮赤]]经略[[山西]]、皇弟[[合撒儿]]往河北,他与幼子[[拖雷]]往山东进攻,金廷只有中都、[[真定府|真定]]、[[大名府|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与[[岐国公主]]与成吉思汗,[[蒙金和议]]达成。在蒙军撤退后,金宣宗不顾[[徒单鎰]]等反对,与[[朮虎高琪]]迁都[[汴梁|汴京]] ,仅派太子镇守中都,引来[[河北]]军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迁为由,再度率军攻陷中都,至此占领河北地区。同年十月,[[蒲鲜万奴]]在[[遼东]]自立,建[[东真国]]。此时金朝龙兴之地被蒲鲜万奴与[[耶律留哥]]瓜分,山东与河北一带都是民變的[[红襖军]],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当时河患泛濫成灾,黃河自从金室南迁后改道,流向东南。河患的范围非常广泛<ref name="蒙古灭金" /><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 亡国蔡州 ===
=== 亡国蔡州 ===
第68行: 第68行:
[[金宣宗]]南迁之后国勢益弱,蒙古已经取代金朝称霸东亚,由于[[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发生糾紛而发动[[蒙古第一次西征|西征]],他派[[木华黎]]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ref>《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木华黎》:「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十军,及吾也而契丹、蕃、汉等军,并属麾下。且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大旗,仍諭諸将曰:「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乃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諸城,拔之。」</ref>,持续威脅金朝,金朝至此终于得以喘息。虽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无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并无起色。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等九人为公,賜号「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坚守国土,但仍然无济于事。金宣宗任用[[术虎高琪]],他苛刻成性,接连[[金军三道攻宋之战|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扩张领土,并且持续抗击蒙古。此时金朝内政不良,军力已衰,经过多次战争后又使金朝处于四面楚歌的局勢。1219年朮虎高琪被金宣宗杀死,战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后才平息。1224年金宣宗逝世,由于其[[完顏守忠|长子]]早逝,故由次子完顏守緒继位,即[[金哀宗]]<ref name="蒙古灭金" />。
[[金宣宗]]南迁之后国勢益弱,蒙古已经取代金朝称霸东亚,由于[[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发生糾紛而发动[[蒙古第一次西征|西征]],他派[[木华黎]]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ref>《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木华黎》:「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十军,及吾也而契丹、蕃、汉等军,并属麾下。且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大旗,仍諭諸将曰:「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乃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諸城,拔之。」</ref>,持续威脅金朝,金朝至此终于得以喘息。虽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无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并无起色。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等九人为公,賜号「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坚守国土,但仍然无济于事。金宣宗任用[[术虎高琪]],他苛刻成性,接连[[金军三道攻宋之战|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扩张领土,并且持续抗击蒙古。此时金朝内政不良,军力已衰,经过多次战争后又使金朝处于四面楚歌的局勢。1219年朮虎高琪被金宣宗杀死,战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后才平息。1224年金宣宗逝世,由于其[[完顏守忠|长子]]早逝,故由次子完顏守緒继位,即[[金哀宗]]<ref name="蒙古灭金" />。


[[金哀宗]]即位后,鼓励农业生产,与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属中央的[[忠孝军]],任用[[完顏陈和尚]]等抗蒙名将,于1228年[[大昌原之战]](今甘肃[[宁县]])击潰蒙古军。而后金军收复了不少土地,让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国西夏因为之前的战争使得国力衰落,最后在1227年被西征回来的蒙古所灭。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三子[[窩闊台]]继任,史称元太宗。此后蒙古再度对付金廷,1230年窩闊台汗发动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军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陈那颜]]率东路军走济南,四弟[[拖雷]]率西路军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顏合达]]、[[移剌浦阿]]率大军阻击于[[鄧州]]。此时窩闊台汗率大军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顏合达急率军北援汴京,与拖雷率领的蒙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东南)发生[[三峰山之战|三峰山遭遇战]],金军精銳潰败,名将[[张惠 (金朝)|张惠]]、完顏合达、[[完顏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死亡。蒙军围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杀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围攻汴京。金哀宗坚持至年底放棄,南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将[[崔立]]投降。蒙将[[史天泽]]一路緊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 (隋朝)|蔡州]],蒙军约宋将[[孟珙]]、[[江海 (南宋)|江海]]率军与糧食联合围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也自认为肥胖不能骑马难以突围,将皇位传給统帅[[完顏承麟]],史称金末帝。哀宗认为末帝身手矫健有将略,如果侥幸突围,可以延续国祚。蔡州城陷后,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亡<ref name="蒙古灭金" />。金亡后,被南宋俘虜不屈近十四年的汉臣畢资伦闻讯投水自尽,少数汉臣以遺老自居,入元不仕,如[[王若虚]]、[[元好问]]等<ref>陶晉生(2013年):《宋遼金史论叢》〈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468頁-478頁。</ref>。
[[金哀宗]]即位后,鼓励农业生产,与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属中央的[[忠孝军]],任用[[完顏陈和尚]]等抗蒙名将,于1228年[[大昌原之战]](今甘肃[[宁县]])击潰蒙古军。而后金军收复了不少土地,让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国西夏因为之前的战争使得国力衰落,最后在1227年被西征回来的蒙古所灭。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三子[[窝阔台|窩闊台]]继任,史称元太宗。此后蒙古再度对付金廷,1230年窩闊台汗发动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军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陈那颜]]率东路军走济南,四弟[[拖雷]]率西路军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顏合达]]、[[移剌浦阿]]率大军阻击于[[鄧州]]。此时窩闊台汗率大军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顏合达急率军北援汴京,与拖雷率领的蒙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东南)发生[[三峰山之战|三峰山遭遇战]],金军精銳潰败,名将[[张惠 (金朝)|张惠]]、完顏合达、[[完顏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死亡。蒙军围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杀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围攻汴京。金哀宗坚持至年底放棄,南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将[[崔立]]投降。蒙将[[史天泽]]一路緊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 (隋朝)|蔡州]],蒙军约宋将[[孟珙]]、[[江海 (南宋)|江海]]率军与糧食联合围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也自认为肥胖不能骑马难以突围,将皇位传給统帅[[金末帝|完顏承麟]],史称金末帝。哀宗认为末帝身手矫健有将略,如果侥幸突围,可以延续国祚。蔡州城陷后,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亡<ref name="蒙古灭金" />。金亡后,被南宋俘虜不屈近十四年的汉臣畢资伦闻讯投水自尽,少数汉臣以遺老自居,入元不仕,如[[王若虚]]、[[元好问]]等<ref>陶晉生(2013年):《宋遼金史论叢》〈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468頁-478頁。</ref>。


== 疆域与行政区划 ==
== 疆域与行政区划 ==
{{main|金朝行政区划}}
{{main|金朝行政区划}}
{{File|zh-hant=南宋疆域图(繁).png|zh-hans=南宋疆域图(简).png|380px|thumb|desc=1142年金朝疆域范围图。}}
金朝自金太祖立国以来,接连不断对[[遼朝]]、[[宋朝]]、[[西夏]]与[[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发动侵略战争。金太宗时,金朝先后攻灭遼朝与[[北宋]],其疆域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与[[西夏]]毗鄰。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与宋为界。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遼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还有[[契丹]]、[[奚]]、[[渤海]]以及[[五国部]]、[[吉里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国之初,对此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1116年[[金太祖]]佔有遼东京州县以后,「詔除遼法,省稅赋,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遼籍[[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谋克|猛安謀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划分管理。第二个是遼[[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這裡居民主要是汉族,长期以来受异族统治,而金统治下之汉地亦维持汉官制度。史称「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第三种情況是原宋朝领地的秦嶺、淮河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汉族,由于新受异族统治,大多不愿受金廷管制。先后设置[[张楚]]与[[刘齊]]等傀儡政权统治,最后由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ref name="金灭遼宋" />。
金朝自金太祖立国以来,接连不断对[[遼朝]]、[[宋朝]]、[[西夏]]与[[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发动侵略战争。金太宗时,金朝先后攻灭遼朝与[[北宋]],其疆域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与路]](今[[黑龙江]]克东县)以北三千多里[[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上游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与[[西夏]]毗鄰。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与宋为界。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遼朝统治的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這是金朝龙兴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还有[[契丹]]、[[奚]]、[[渤海]]以及[[五国部]]、[[吉里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国之初,对此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1116年[[金太祖]]佔有遼东京州县以后,「詔除遼法,省稅赋,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遼籍[[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谋克|猛安謀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划分管理。第二个是遼[[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云十六州]],這裡居民主要是汉族,长期以来受异族统治,而金统治下之汉地亦维持汉官制度。史称「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第三种情況是原宋朝领地的秦嶺、淮河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汉族,由于新受异族统治,大多不愿受金廷管制。先后设置[[张楚]]与[[刘齊]]等傀儡政权统治,最后由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ref name="金灭遼宋" />。


金朝的行政区域采用[[路 (行政区划)|路]]([[府 (行政区划)|府]])、[[州]]、[[县]]三级管理,[[路 (行政区划)|路]]为[[一级行政区]],共有十四个路与五京,合计十九<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七章 宋遼金元的制度与社会〉 第148頁-第149頁.</ref>。路有都总管府,以及都转运司、按察、鹽使等三司的监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后与府伊所掌的府合一。路府则成平行机构,下辖州、县二级。金朝的州分为三类:节度州设节度使,防禦州设防禦使,刺史州设刺史;县则以县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长的[[猛安]],百夫长的[[謀克]],合称[[猛安谋克|猛安謀克]];属于边戍之官的[[乣詳穩]],部落墟砦之首领的[[移里菫]]<ref>《金史‧列传第七十三‧外国下‧金国语解》:「《金史》所载本国之语,得诸重译,而可解者何可阙焉。若其臣僚之小字,或以贱,或以疾,犹有古人尚质之风,不可文也。国姓为某,汉姓为某,后魏孝文以来已有之矣。存诸篇终,以备考索。」</ref>。
金朝的行政区域采用[[路行政区划|路]]([[府行政区划|府]])、[[州]]、[[县]]三级管理,[[路行政区划|路]]为[[一级行政区]],共有十四个路与五京,合计十九<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七章 宋遼金元的制度与社会〉 第148頁-第149頁.</ref>。路有都总管府,以及都转运司、按察、鹽使等三司的监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后与府伊所掌的府合一。路府则成平行机构,下辖州、县二级。金朝的州分为三类:节度州设节度使,防禦州设防禦使,刺史州设刺史;县则以县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长的[[猛安]],百夫长的[[謀克]],合称[[猛安谋克|猛安謀克]];属于边戍之官的[[乣詳穩]],部落墟砦之首领的[[移里菫]]<ref>《金史‧列传第七十三‧外国下‧金国语解》:「《金史》所载本国之语,得诸重译,而可解者何可阙焉。若其臣僚之小字,或以贱,或以疾,犹有古人尚质之风,不可文也。国姓为某,汉姓为某,后魏孝文以来已有之矣。存诸篇终,以备考索。」</ref>。


金朝采行五京制,共有[[金中都|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开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东京遼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后三个陪都就在遼的中京大定府、东京遼阳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金朝原都上京,1151年4月金废帝[[完顏亮]]頒布詔书扩建遼燕京为中都,于1153年迁都中都,至此中都在很长的时间为金朝首都。1214年[[金宣宗]]受[[蒙古帝国]]掠夺与威脅,宣布南迁[[汴京]]。1232年[[三峰山之战]]金军战败,蒙军围攻汴京后,[[金哀宗]]先奔[[归德]](今河南商丘),最后逃到[[蔡州 (隋朝)|蔡州]](今河南汝南)<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金朝采行五京制,共有[[金中都|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开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东京遼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后三个陪都就在遼的中京大定府、东京遼阳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金朝原都上京,1151年4月金废帝[[完顏亮]]頒布詔书扩建遼燕京为中都,于1153年迁都中都,至此中都在很长的时间为金朝首都。1214年[[金宣宗]]受[[蒙古帝国]]掠夺与威脅,宣布南迁[[汴京]]。1232年[[三峰山之战]]金军战败,蒙军围攻汴京后,[[金哀宗]]先奔[[归德]](今河南商丘),最后逃到[[蔡州 (隋朝)|蔡州]](今河南汝南)<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 政治体制 ==
== 政治体制 ==
[[File:Ussuriysk-Stone-Tortoise-S-3542.jpg|缩略图||金朝[[赑屃]],在现今[[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
[[File:Ussuriysk-Stone-Tortoise-S-3542.jpg|thumb|left|金朝[[赑屃]],在现今[[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遼朝]]的北南面官制,奉行女真旧制与汉地汉制等两元制度。自[[金熙宗]]推行[[天眷新制]]后逐步棄用女真制,逐渐采用[[宋朝]]制度。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遼朝]]的北南面官制,奉行女真旧制与汉地汉制等两元制度。自[[金熙宗]]推行[[天眷新制]]后逐步棄用女真制,逐渐采用[[宋朝]]制度。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金朝建立之初,[[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efn|女真部落制时代,部落长老在山野环坐,指画灰土议事。乌雅束时,有事仍要聚集商议 <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采用小组化的[[勃极烈|勃极烈制度]],长官均称「勃极烈」。其中都勃极烈即皇帝<ref>《金史·太祖本紀》:「歲癸巳十月,康宗梦逐狼,屢发不能中,太祖前射中之。旦日,以所梦问僚佐,众曰:「吉。兄不能得而弟得之之兆也。」是月,康宗即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ref>、諳班勃极烈为皇储、国论勃极烈为国相、阿买勃极烈为国相助手、昊勃极烈为第二助手,形成皇帝和少数大臣共议国事的勃极烈制度。而后又有忽鲁勃极烈(第三助手),到1132年金太宗分忽鲁勃极烈为左勃极烈与右勃极烈,形成皇帝、皇储与国相五人小组<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金朝建立之初,[[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efn|女真部落制时代,部落长老在山野环坐,指画灰土议事。乌雅束时,有事仍要聚集商议 <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采用小组化的[[勃极烈|勃极烈制度]],长官均称「勃极烈」。其中都勃极烈即皇帝<ref>《金史·太祖本紀》:「歲癸巳十月,康宗梦逐狼,屢发不能中,太祖前射中之。旦日,以所梦问僚佐,众曰:「吉。兄不能得而弟得之之兆也。」是月,康宗即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ref>、諳班勃极烈为皇储、国论勃极烈为国相、阿买勃极烈为国相助手、昊勃极烈为第二助手,形成皇帝和少数大臣共议国事的勃极烈制度。而后又有忽鲁勃极烈(第三助手),到1132年金太宗分忽鲁勃极烈为左勃极烈与右勃极烈,形成皇帝、皇储与国相五人小组<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随着金朝不断向南延伸,促使金廷改采用[[三省六部|三省制]]的唐制。1123年至1138年间,金太宗在占领[[燕云十六州]]与攻灭[[北宋]]后,推行汉官制度<ref>《金史》卷七八《韩企先传》曰:「斜也、宗干当国,勸太宗改女直旧制,用宋官制度。」</ref>,与女真旧制形成两元制度。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的汉地樞密院,最后迁至燕京<ref>《金史》:「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广宁,尚踵遼南院之旧」</ref>。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1135年[[金熙宗]]继位后废除勃极烈制度以鞏固皇权,全面使用宋朝、遼朝官制。他建立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共领三省事,地方分路、府、州、县。1138年改燕京尚书省为行台尚书省,成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结束双元制度并存的局面,這些与三省制都是汉制改革的结果,史称[[天眷新制]]。金帝[[完顏亮]]时废除中书省、门下省,行政机关缩编成尚书省<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随着金朝不断向南延伸,促使金廷改采用[[三省六部|三省制]]的唐制。1123年至1138年间,金太宗在占领[[燕云十六州]]与攻灭[[北宋]]后,推行汉官制度<ref>《金史》卷七八《韩企先传》曰:「斜也、宗干当国,勸太宗改女直旧制,用宋官制度。」</ref>,与女真旧制形成两元制度。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的汉地樞密院,最后迁至燕京<ref>《金史》:「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广宁,尚踵遼南院之旧」</ref>。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1135年[[金熙宗]]继位后废除勃极烈制度以鞏固皇权,全面使用宋朝、遼朝官制。他建立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共领三省事,地方分路、府、州、县。1138年改燕京尚书省为行台尚书省,成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结束双元制度并存的局面,這些与三省制都是汉制改革的结果,史称[[天眷新制]]。金帝[[完顏亮]]时废除中书省、门下省,行政机关缩编成尚书省<ref name="金朝行政制度" />。
第92行: 第91行:


== 外交 ==
== 外交 ==
[[File:Chenglingpagodazhengding.jpg|缩略图|200px|河北[[临济寺]]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兴建于1161年至1189年]]
[[File:Chenglingpagodazhengding.jpg|thumb|200px|河北[[临济寺]]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兴建于1161年至1189年]]
女真族原臣服[[遼朝]]。遼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鬥,使遼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遼,所以拒绝和谈,最后遼朝亡于金朝。金灭遼后,又南征灭北宋,在[[靖康之禍]]后宋朝与金已成为死敵,双方多次发生战争。金廷为了统治广大的汉地而建先后建立[[张邦昌|张楚]]与[[刘齊]]等傀儡国,但因基礎不穩与未能有效攻灭[[宋高宗]]建立的[[南宋]]而废除。经过[[金灭宋之战]]、[[完顏宗弼]]南征江南、金帝[[完顏亮]]的[[采石之战 (1161年)|采石之战]]等战争,金朝都未能彻底灭亡宋朝;而南宋经过[[岳飞]]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也未能击败逐渐穩固中原的金朝,這些都使得金廷的方针逐渐采取以战逼和的方式以获取更多利益,双方先后签署[[宣和和议]]、[[紹兴和议]]、[[嘉定和议]]等协定。這个均勢直到[[大蒙古国]]崛起后才被破坏,南宋在金朝衰退后不愿称臣纳贡,双方再度交恶<ref name="金朝政治">《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一章 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特点的金代政治〉: 第1727頁-第1731頁.</ref>。
女真族原臣服[[遼朝]]。遼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鬥,使遼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遼,所以拒绝和谈,最后遼朝亡于金朝。金灭遼后,又南征灭北宋,在[[靖康之禍]]后宋朝与金已成为死敵,双方多次发生战争。金廷为了统治广大的汉地而建先后建立[[张邦昌|张楚]]与[[刘齊]]等傀儡国,但因基礎不穩与未能有效攻灭[[宋高宗]]建立的[[南宋]]而废除。经过[[金灭宋之战]]、[[完顏宗弼]]南征江南、金帝[[完顏亮]]的[[采石之战 (1161年)|采石之战]]等战争,金朝都未能彻底灭亡宋朝;而南宋经过[[岳飞]]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也未能击败逐渐穩固中原的金朝,這些都使得金廷的方针逐渐采取以战逼和的方式以获取更多利益,双方先后签署[[宣和和议]]、[[紹兴和议]]、[[嘉定和议]]等协定。這个均勢直到[[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崛起后才被破坏,南宋在金朝衰退后不愿称臣纳贡,双方再度交恶<ref name="金朝政治">《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一章 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特点的金代政治〉: 第1727頁-第1731頁.</ref>。


漠北地区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当地主要有[[乃蠻]]、[[克烈]]、[[蔑儿乞]]、[[泰赤乌部|泰赤乌]]、[[塔塔儿]]、[[大蒙古国|蒙古]]与[[札达兰部|札达兰]]等部落,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金朝为了穩固漠北地区,采取联合部落去压制想要崛起的部落,并且多次派兵減丁、掠夺,這使得部分漠北部落敵视金朝。随着金朝的衰落,漠北部落最后于1204年由蒙古部的[[成吉思汗]]所统一,两年后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他为了报仇而不再臣服金廷,在降伏金廷盟国西夏后入侵金朝,成为金廷一大外患<ref name="金朝政治" />。
漠北地区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当地主要有[[乃蠻]]、[[克烈]]、[[蔑儿乞]]、[[泰赤乌部|泰赤乌]]、[[塔塔儿]]、[[大蒙古国|蒙古]]与[[札达兰部|札达兰]]等部落,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金朝为了穩固漠北地区,采取联合部落去压制想要崛起的部落,并且多次派兵減丁、掠夺,這使得部分漠北部落敵视金朝。随着金朝的衰落,漠北部落最后于1204年由蒙古部的[[成吉思汗]]所统一,两年后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他为了报仇而不再臣服金廷,在降伏金廷盟国西夏后入侵金朝,成为金廷一大外患<ref name="金朝政治" />。
第104行: 第103行:


== 军事制度 ==
== 军事制度 ==
[[File:Bataille entre mongols & chinois (1211).jpeg|260px|缩略图|1211年[[蒙金战争]],蒙古军于[[野狐嶺战役]]消灭金军40万,金朝至此无力反击。本图出自《[[史集]]》]]
[[File:Bataille entre mongols & chinois (1211).jpeg|260px|thumb|1211年[[蒙金战争]],蒙古军于[[野狐嶺战役]]消灭金军40万,金朝至此无力反击。本图出自《[[史集]]》]]
金军大体可分为本族军、其他族军、州郡兵和属国军。前二者为主力,后二者为輔翼。最初,奴隶主、封建主都应从军。领有汉地后,主要实行徵兵制,签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兵,称为「签军」,到后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统治中原后,还仿汉制,实行发军俸、补助等措施。对年老退役的军官,曾设「給赏」之例。对投降的宋军,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汉人降将统领。金军亦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兵一兵多马,慣于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后,步兵数量大增。水军规模也较大,但战鬥力较弱。除冷兵器外,还使用火炮﹑铁火炮﹑飞火枪等火器作战。后来蒙古南侵之时,金军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将[[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ref name="金朝军事">《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金代军事〉: 第1787頁-第1800頁.</ref><ref>《[[金史]]》卷一百十三。</ref>。
金军大体可分为本族军、其他族军、州郡兵和属国军。前二者为主力,后二者为輔翼。最初,奴隶主、封建主都应从军。领有汉地后,主要实行徵兵制,签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兵,称为「签军」,到后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统治中原后,还仿汉制,实行发军俸、补助等措施。对年老退役的军官,曾设「給赏」之例。对投降的宋军,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汉人降将统领。金军亦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兵一兵多马,慣于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后,步兵数量大增。水军规模也较大,但战鬥力较弱。除冷兵器外,还使用火炮﹑铁火炮﹑飞火枪等火器作战。后来蒙古南侵之时,金军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将[[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ref name="金朝军事">《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金代军事〉: 第1787頁-第1800頁.</ref><ref>《[[金史]]》卷一百十三。</ref>。


第113行: 第112行:
== 人口 ==
== 人口 ==
{{seealso|金朝的民族政策}}
{{seealso|金朝的民族政策}}
[[File:A Tartar Huntsmen on His Horse.jpg|缩略图|200px|女真族男子狩猎图]]
[[File:A Tartar Huntsmen on His Horse.jpg|thumb|200px|女真族男子狩猎图]]
1141年[[紹兴议和]]后,自从[[靖康之难]]开始減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到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间达到53,532,151人,被称为人口之极盛。而当时金与南宋、西夏等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中国人口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 第2001頁-第2022頁.</ref>。
1141年[[紹兴议和]]后,自从[[靖康之难]]开始減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到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间达到53,532,151人,被称为人口之极盛。而当时金与南宋、西夏等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中国人口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 第2001頁-第2022頁.</ref>。


随着金朝内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土地耕作,也更需要民户当劳力。[[金太祖]]与[[金太宗]]为统治中原,将百万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黃河下游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犧牲汉人利益的办法去救济女真人。在把[[女真族]]迁往新佔领地区的同时,也还继续地把[[契丹族]]、[[汉族]]迁到金朝的内地。金军在灭遼的作战中,曾经擄回大批的契丹族、汉族作奴隶。后来金太祖下詔,禁止对已经投降的百姓擄掠,禁止权勢之家买貧民为奴,又规定卖身为奴者,可以用劳力相等的人贖身。但实际上,這种贖身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被迫迁徙的汉族居民,不能不大批地淪为奴隶。金廷对降附区的人民,采用强迫迁徙的办法迁到内地。如[[山西]]州县的居民,被大批迁到[[金上京]]以至[[渾河路]]。上京地区的居民又被迁到[[宁江州]]。[[平州]]的人民在反抗后被镇压,随后与[[润州]]、[[隰州 (辽朝)|隰州]]、[[来州]]及[[迁州]]等四州人民被迁到东都[[瀋阳]]。這些居民艱苦不能自存,被迫卖身作奴隶,导致汉人刻骨的痛恨。女真族抢佔汉族最富庶的耕地,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军事开支,又不断加重汉族的赋役。女真人与汉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盜賊满野,向之倚国威以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随着金朝内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土地耕作,也更需要民户当劳力。[[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与[[金太宗]]为统治中原,将百万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黃河下游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犧牲汉人利益的办法去救济女真人。在把[[女真|女真族]]迁往新佔领地区的同时,也还继续地把[[契丹族]]、[[汉族]]迁到金朝的内地。金军在灭遼的作战中,曾经擄回大批的契丹族、汉族作奴隶。后来金太祖下詔,禁止对已经投降的百姓擄掠,禁止权勢之家买貧民为奴,又规定卖身为奴者,可以用劳力相等的人贖身。但实际上,這种贖身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被迫迁徙的汉族居民,不能不大批地淪为奴隶。金廷对降附区的人民,采用强迫迁徙的办法迁到内地。如[[山西]]州县的居民,被大批迁到[[會寧府|金上京]]以至[[渾河路]]。上京地区的居民又被迁到[[宁江州]]。[[平州]]的人民在反抗后被镇压,随后与[[润州]]、[[隰州 (辽朝)|隰州]]、[[来州]]及[[迁州]]等四州人民被迁到东都[[瀋阳]]。這些居民艱苦不能自存,被迫卖身作奴隶,导致汉人刻骨的痛恨。女真族抢佔汉族最富庶的耕地,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军事开支,又不断加重汉族的赋役。女真人与汉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盜賊满野,向之倚国威以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女真]][[男人]]的髮型是“留颅后髮”,还綁个[[辫子]],所以被[[南人]]称为索虜。在《[[北风扬沙录]]》与[[南宋]]的游记,也有金人留辫的说法,在[[金太宗]][[天会 (金朝)|天会]]七年还强制胡服留辫<ref>[[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三记:“时方金人欲剃南民顶发,人人怨愤,日思南归。又燕地汉儿苦其凌虐,心生离贰,或叛逃上山,或南渡投降。”</ref>。這样[[剃髮留辫]]的习俗为后来的满清所继承。金代皇帝也可掌摑大臣」<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女真]][[男人]]的髮型是“留颅后髮”,还綁个[[辫子]],所以被[[南人]]称为索虜。在《[[北风扬沙录]]》与[[南宋]]的游记,也有金人留辫的说法,在[[金太宗]][[天会 (金朝)|天会]]七年还强制胡服留辫<ref>[[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三记:“时方金人欲剃南民顶发,人人怨愤,日思南归。又燕地汉儿苦其凌虐,心生离贰,或叛逃上山,或南渡投降。”</ref>。這样[[剃髮留辫]]的习俗为后来的满清所继承。金代皇帝也可掌摑大臣」<ref name="金朝人口与社会" />。
第148行: 第147行:
|
|
|-
|-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金章宗[[泰和(年号)|泰和]]七年(1207年)
|align="right"|7,684,438户<br />8,413,164户
|align="right"|7,684,438户<br />8,413,164户
|align="right"|45,816,079人<br />53,532,151人
|align="right"|45,816,079人<br />53,532,151人
第158行: 第157行:
|
|
|-
|-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
|align="right"|2,000,000户
|align="right"|2,000,000户
|align="right"|估10,500,000人<ref name="中国人口发展史" />
|align="right"|估10,500,000人<ref name="中国人口发展史" />
第170行: 第169行:


=== 农业与畜牧业 ===
=== 农业与畜牧业 ===
[[File:Jin (1115-1234 AD) White glaze Ewer decorated with floral motif.jpg|缩略图|160px|金朝白釉执壶]]
[[File:Jin (1115-1234 AD) White glaze Ewer decorated with floral motif.jpg|thumb|160px|金朝白釉执壶]]
金朝把发展农业作为军事扩张的基础,视其龙兴之地[[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为粮仓,将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都逐渐传播到当时落后的今东北地区。由于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也日益增多。金初,不种穀麦,只种稷子春糧。以后作物品种日益增多,作物有小麦、粟、黍、稗、麻、菽类等;蔬菜类有蔥、蒜、韭、葵、芥及瓜等<ref>]《三朝北盟会编》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第127页。</ref>。金廷又鼓励墾荒,例如规定开墾荒地或[[黃河]]滩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开墾田面积有所增加<ref name="金朝经济" />。
金朝把发展农业作为军事扩张的基础,视其龙兴之地[[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为粮仓,将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都逐渐传播到当时落后的今东北地区。由于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也日益增多。金初,不种穀麦,只种稷子春糧。以后作物品种日益增多,作物有小麦、粟、黍、稗、麻、菽类等;蔬菜类有蔥、蒜、韭、葵、芥及瓜等<ref>]《三朝北盟会编》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第127页。</ref>。金廷又鼓励墾荒,例如规定开墾荒地或[[黃河]]滩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开墾田面积有所增加<ref name="金朝经济" />。


第195行: 第194行:


=== 商业 ===
=== 商业 ===
[[File:五贯宝卷.jpg|缩略图||160px|1215-1216年金朝贞佑宝卷”五贯八十足陌拓片]]
[[File:五贯宝卷.jpg|thumb|left|160px|1215-1216年金朝贞佑宝卷”五贯八十足陌拓片]]
由于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商业日益繁盛。金朝建国初年,各地的商业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当时女真的龙兴之地[[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还是“无市井,买卖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而金中都与开封府都是兴盛的商业城市。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场]]”,与[[西夏]]和[[南宋]]进行贸易。不过宋金之间由于时战时和,榷场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金朝主要向南宋输出皮革、人参、纺织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输入茶、药材、丝织品等。[[会宁府]]、[[金中都]]、[[开封府]]与[[济南府]]都是当时较大的商业中心<ref name="金朝经济2" />。
由于生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商业日益繁盛。金朝建国初年,各地的商业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当时女真的龙兴之地[[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还是“无市井,买卖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而金中都与开封府都是兴盛的商业城市。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场]]”,与[[西夏]]和[[南宋]]进行贸易。不过宋金之间由于时战时和,榷场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金朝主要向南宋输出皮革、人参、纺织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输入茶、药材、丝织品等。[[会宁府]]、[[金中都]]、[[开封府]]与[[济南府]]都是当时较大的商业中心<ref name="金朝经济2" />。


第206行: 第205行:


=== 思想 ===
=== 思想 ===
[[File:Jade ornament grapes jin dynasty shanghai museum 2004 07 22.jpg|缩略图|金朝翡翠裝饰]]
[[File:Jade ornament grapes jin dynasty shanghai museum 2004 07 22.jpg|thumb|金朝翡翠裝饰]]
金朝以[[儒家]]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与[[法家]]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金朝思想家討论批判两宋理学与经义学,让[[宋明理学|理学]]再度于北方兴起,发揚中华思想。在学术思想方面,[[趙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顥、程頤)建立的北宋[[程朱理学|理学]]<ref>《遗山先生文集》卷18《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獨周、程夫子,紹千古之绝学,发前圣之神奥」,「此前賢之所未到。」</ref>。并且将佛教、道家与理学思想融合一体,以卫道统名于金。[[王若虚]]批评传注之学,其弊不可胜言,肯定北宋理学<ref>阮元:《金文最序》:「使千古之绝学,一朝复续。」</ref><ref>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性道教说》:「推明心术之微,剖推义利之弁,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所未到。」</ref>」。然而他也批评北宋理学,并曾下功夫对两宋理学注释加以评论和褒貶,但未自成一家之言。[[李纯甫]]著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转向道教、最后转向佛教,「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ref>《滹南遗老集》卷44《道学发源后序》。</ref>」。他說:「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諸儒「皆竊吾佛书<ref>《滹南遗老集》卷3《论语辨惑序》。</ref>」。为了达到以佛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膽地向两宋理学开战<ref name="文教事业">《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文教事业的发展〉: 第1865頁-第1883頁.</ref>。
金朝以[[儒家]]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与[[法家]]亦较广泛流传和应用。金朝思想家討论批判两宋理学与经义学,让[[宋明理学|理学]]再度于北方兴起,发揚中华思想。在学术思想方面,[[趙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顥、程頤)建立的北宋[[程朱理学|理学]]<ref>《遗山先生文集》卷18《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獨周、程夫子,紹千古之绝学,发前圣之神奥」,「此前賢之所未到。」</ref>。并且将佛教、道家与理学思想融合一体,以卫道统名于金。[[王若虚]]批评传注之学,其弊不可胜言,肯定北宋理学<ref>阮元:《金文最序》:「使千古之绝学,一朝复续。」</ref><ref>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性道教说》:「推明心术之微,剖推义利之弁,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所未到。」</ref>」。然而他也批评北宋理学,并曾下功夫对两宋理学注释加以评论和褒貶,但未自成一家之言。[[李纯甫]]著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转向道教、最后转向佛教,「号中国心学,西方文教<ref>《滹南遗老集》卷44《道学发源后序》。</ref>」。他說:「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諸儒「皆竊吾佛书<ref>《滹南遗老集》卷3《论语辨惑序》。</ref>」。为了达到以佛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膽地向两宋理学开战<ref name="文教事业">《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文教事业的发展〉: 第1865頁-第1883頁.</ref>。


第214行: 第213行:


=== 文学与文字 ===
=== 文学与文字 ===
[[File:Shaigino-Jurchen-paizi.png|140px|缩略图||金朝猛克银牌,本令牌以[[女真文]]书写,出土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纳霍德卡]]]]
[[File:Shaigino-Jurchen-paizi.png|140px|thumb|left|金朝猛克银牌,本令牌以[[女真文]]书写,出土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纳霍德卡]]]]
金朝初期的文学比较樸陋,文学家大多是[[韩昉]]等遼人与宋人。直到[[蔡珪]]出现,才被称为金朝文学正传之宗,其他尚有[[党怀英]],其他还有[[趙渢]]、[[王庭筠]]、[[王寂 (金朝)|王寂]]、[[刘从益]]等。金章宗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有[[趙秉文]]、[[杨云翼]]、[[李纯甫]]与[[元好问]]等,女真人中有名的有金帝[[完顏亮]]与[[金章宗]]。金帝完顏亮南下侵宋时,在揚州赋詩,有句云:「提兵百万西湖側,立马吴山第一峰。」海陵王立志灭宋统一,作詩言志,笔力雄健,气象恢宏。金章宗酷爱詩词,制作甚多,但意境只在宫中生活,近似宫体詩。在金章宗的倡导下,女真贵族官员也多学作汉詩。豫王[[完顏允成]]的詩歌,编为《乐善老人集》行世。下至猛安、謀克,也努力学詩。如猛安[[朮虎高琪|术虎玹]]{{efn|{{标音|繁=玹|简=玹|拼音=xuán|注音=ㄒㄩㄢˊ|同音字=悬}}。}}、謀克[[乌林答爽]]都和汉人士大夫交游,刻意学詩。金朝有名的文人为[[王若虚]]与元好问。王若虚著有《[[滹南遺老集]]》,擅长詩文与经史考证,初步建立了文法学和修辭学,其论史则攻击[[宋祁]],论詩文则尊[[苏軾]]而抑[[黄庭坚]],是金朝具有权威的评论家,后来[[潘昂霄|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响。元好问是金朝文学集大成者,著有《[[遺山文集]]》。他的《论詩绝句》30首,重在衡量作家,开后来论詩的一个重要派别。元好问的《[[中州集]]》是以詩存史,他把各地区、各族的詩人均视为中州人物,這是统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华思想的具体反映<ref name="文教事业" />。
金朝初期的文学比较樸陋,文学家大多是[[韩昉]]等遼人与宋人。直到[[蔡珪]]出现,才被称为金朝文学正传之宗,其他尚有[[党怀英]],其他还有[[趙渢]]、[[王庭筠]]、[[王寂 (金朝)|王寂]]、[[刘从益]]等。金章宗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有[[趙秉文]]、[[杨云翼]]、[[李纯甫]]与[[元好问]]等,女真人中有名的有金帝[[完顏亮]]与[[金章宗]]。金帝完顏亮南下侵宋时,在揚州赋詩,有句云:「提兵百万西湖側,立马吴山第一峰。」海陵王立志灭宋统一,作詩言志,笔力雄健,气象恢宏。金章宗酷爱詩词,制作甚多,但意境只在宫中生活,近似宫体詩。在金章宗的倡导下,女真贵族官员也多学作汉詩。豫王[[完顏允成]]的詩歌,编为《乐善老人集》行世。下至猛安、謀克,也努力学詩。如猛安[[朮虎高琪|术虎玹]]{{efn|{{标音|繁=玹|简=玹|拼音=xuán|注音=ㄒㄩㄢˊ|同音字=悬}}。}}、謀克[[乌林答爽]]都和汉人士大夫交游,刻意学詩。金朝有名的文人为[[王若虚]]与元好问。王若虚著有《[[滹南遺老集]]》,擅长詩文与经史考证,初步建立了文法学和修辭学,其论史则攻击[[宋祁]],论詩文则尊[[苏軾]]而抑[[黄庭坚]],是金朝具有权威的评论家,后来[[潘昂霄|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响。元好问是金朝文学集大成者,著有《[[遺山文集]]》。他的《论詩绝句》30首,重在衡量作家,开后来论詩的一个重要派别。元好问的《[[中州集]]》是以詩存史,他把各地区、各族的詩人均视为中州人物,這是统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华思想的具体反映<ref name="文教事业" />。


[[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已盛行以杂剧的形式作戏。金代院本的发展,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礎。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的《[[西厢記諸宫调]]》,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部带典范性的划时代杰作。他是根据唐朝[[元稹]]《鶯鶯传》改写,但是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縛,被称为「古今传奇鼻祖」、「北曲之祖」<ref name="文教事业" />。
[[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已盛行以杂剧的形式作戏。金代院本的发展,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礎。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的《[[西厢記諸宫调]]》,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部带典范性的划时代杰作。他是根据唐朝[[元稹]]《鶯鶯传》改写,但是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縛,被称为「古今传奇鼻祖」、「北曲之祖」<ref name="文教事业" />。


[[女真文]]和[[汉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文|契丹字]]拼写[[女真语|女真语言]]而制成的。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顏希尹]]奉[[金太祖]]之令,参考[[汉文]]与[[契丹文]]创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頒行。1165年[[徒单鎰|徒单子溫]]参考契丹字译本,译成《[[贞观政要]]》、《[[策林|白氏策林]]》等书。金世宗时,朝廷设立译经所,翻译汉文经史为女真文,而后又陆续翻多多本汉文书籍{{efn|1166年译《史記》、《汉书》。1175年金世宗再次下詔翻译经史。1183年译经所进呈《易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子》、《揚子》、 《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的女真字译本。}}。金世宗对宰相们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然而当时女真字与汉字对译,都要先译成契丹字,然后再转译。金章宗时,专设弘文院译写儒学经书,命学官讲解。1191年罷废契丹字,规定今后女真字直译为汉字。但随着汉语的通用,女真贵族多已识读汉字。汉字书籍在女真族中广泛流行<ref name="文教事业" />。
[[女真文]]和[[汉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文|契丹字]]拼写[[女真语|女真语言]]而制成的。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顏希尹]]奉[[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之令,参考[[汉文]]与[[契丹文]]创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頒行。1165年[[徒单鎰|徒单子溫]]参考契丹字译本,译成《[[贞观政要]]》、《[[策林|白氏策林]]》等书。金世宗时,朝廷设立译经所,翻译汉文经史为女真文,而后又陆续翻多多本汉文书籍{{efn|1166年译《史記》、《汉书》。1175年金世宗再次下詔翻译经史。1183年译经所进呈《易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子》、《揚子》、 《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的女真字译本。}}。金世宗对宰相们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然而当时女真字与汉字对译,都要先译成契丹字,然后再转译。金章宗时,专设弘文院译写儒学经书,命学官讲解。1191年罷废契丹字,规定今后女真字直译为汉字。但随着汉语的通用,女真贵族多已识读汉字。汉字书籍在女真族中广泛流行<ref name="文教事业" />。


=== 宗教 ===
=== 宗教 ===
第263行: 第262行:


=== 科技 ===
=== 科技 ===
[[File:圆城图式.jpg|缩略图||200px|《测圆海镜》圆城图式,其中用天地乾坤等指代三角形内各点]]
[[File:圆城图式.jpg|thumb|right|200px|《测圆海镜》圆城图式,其中用天地乾坤等指代三角形内各点]]
金朝的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医学方面产生许多学派,不同创新的理论与争鸣对元朝医学与后世的医学有较大的影响;北方农业技术在比较落后的基礎上有迅速的发展;数学方面在金元之际发展出[[天元术]];天文曆算方面修正[[大明曆 (杨级)|大明曆]]使其精确;此外,建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兴建[[卢溝桥]]、[[金中都]]、山西[[大同华严寺]]等建筑<ref name="金朝科技">《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841頁-第1864頁.</ref>。
金朝的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医学方面产生许多学派,不同创新的理论与争鸣对元朝医学与后世的医学有较大的影响;北方农业技术在比较落后的基礎上有迅速的发展;数学方面在金元之际发展出[[天元术]];天文曆算方面修正[[大明曆 (杨级)|大明曆]]使其精确;此外,建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兴建[[卢溝桥]]、[[金中都]]、山西[[大同华严寺]]等建筑<ref name="金朝科技">《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841頁-第1864頁.</ref>。


第292行: 第291行:
|style="white-space: nowrap"|[[完顏阿骨打]]
|style="white-space: nowrap"|[[完顏阿骨打]]
|1115年-1123年
|1115年-1123年
|[[收国]] 1115年-1116年<br />
|[[收国]] 1115年-1116年
[[天辅 (金朝)|天輔]] 1117年-1123年九月
[[天辅金朝|天輔]] 1117年-1123年九月
|-
|-
| [[金太宗|太宗]]
| [[金太宗|太宗]]
第301行: 第300行:
| [[完顏吴乞买]]
| [[完顏吴乞买]]
| 1123年-1135年
| 1123年-1135年
|[[天会 (金朝)|天会]] 1123年九月-1135年
|[[天会金朝|天会]] 1123年九月-1135年
|-
|-
| [[金熙宗|熙宗]]
| [[金熙宗|熙宗]]
第309行: 第308行:
| [[完顏亶]]
| [[完顏亶]]
| 1135年-1149年
| 1135年-1149年
|[[天会 (金朝)|天会]] 1135年-1137年<br />
|[[天会金朝|天会]] 1135年-1137年<br />[[天眷]] 1138年-1140年
[[天眷]] 1138年-1140年<br />
[[皇统]] 1141年正月-1149年十二月
[[皇统]] 1141年正月-1149年十二月
|-
|-
第319行: 第317行:
| [[完顏亮]]
| [[完顏亮]]
| 1149年-1161年
| 1149年-1161年
|[[天德 (金朝)|天德]]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br />
|[[天德金朝|天德]]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
[[贞元 (金朝)|贞元]]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br />
[[贞元金朝|贞元]]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br />[[正隆]] 1156年二月-1161年十月
[[正隆]] 1156年二月-1161年十月
|-
|-
| [[金世宗|世宗]]
| [[金世宗|世宗]]
第329行: 第326行:
| [[完顏雍]]
| [[完顏雍]]
| 1161年-1189年
| 1161年-1189年
|[[大定 (金朝)|大定]] 1161年十月-1189年
|[[大定金朝|大定]] 1161年十月-1189年
|-
|-
| [[金章宗|章宗]]
| [[金章宗|章宗]]
第337行: 第334行:
| [[完顏璟]]
| [[完顏璟]]
| 1189年-1208年
| 1189年-1208年
|[[明昌]] 1190年-1196年十一月<br />
|[[明昌]] 1190年-1196年十一月
[[承安 (金朝)|承安]] 1196年十一月-1200年<br />
[[承安 (金朝)|承安]] 1196年十一月-1200年

[[泰和]] 1201年-1208年
[[泰和(年号)|泰和]] 1201年-1208年
|-
|-
|
|
第347行: 第345行:
| [[完顏永济]]
| [[完顏永济]]
| 1208年-1213年
| 1208年-1213年
|[[泰和]] 1208年-1209年正月<br />
|[[泰和(年号)|泰和]] 1208年-1209年正月
[[大安 (金朝)|大安]] 1209年正月-1211年<br />
[[大安金朝|大安]] 1209年正月-1211年

[[崇庆]] 1212年-1213年<br />
[[崇庆]] 1212年-1213年

[[至宁]] 1213年五月-九月
[[至宁]] 1213年五月-九月
|-
|-
第358行: 第358行:
| [[完顏珣]]
| [[完顏珣]]
| 1213年-1223年
| 1213年-1223年
|[[贞祐]]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br />
|[[贞祐]]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兴定]]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br />
[[兴定]]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元光 ()|元光]] 1222年八月-1223年
[[元光朝)|元光]] 1222年八月-1223年
|-
|-
| [[金哀宗|哀宗]]<ref>《金史‧卷一十八‧本紀第十八‧哀宗下》:「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ref>
| [[金哀宗|哀宗]]<ref>《金史‧卷一十八‧本紀第十八‧哀宗下》:「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ref>
第368行: 第369行:
| [[完顏守緒]]
| [[完顏守緒]]
| 1223年-1234年
| 1223年-1234年
|[[正大]] 1224年-1232年正月<br />
|[[正大]] 1224年-1232年正月
[[开兴]] 1232年正月-四月<br />
[[开兴]] 1232年正月-四月

[[天兴 (金朝)|天兴]]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天兴金朝|天兴]]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
|-
| {{efn|《续资治通鉴·卷167》:「金穆延乌登行省于息州,与諸将日以歌酒为乐,军士淫縱;蔡州破,与富珠哩中洛索、瓜勒佳玖珠等送款请降,为金主(此应指完颜承麟)发喪设祭,上諡曰昭宗。」,但在官修正史《[[金史]]》、南宋著作《[[大金国志]]》都沒有此諡号記载,因此不能算是正式[[諡号]]。}}
| {{efn|《续资治通鉴·卷167》:「金穆延乌登行省于息州,与諸将日以歌酒为乐,军士淫縱;蔡州破,与富珠哩中洛索、瓜勒佳玖珠等送款请降,为金主(此应指完颜承麟)发喪设祭,上諡曰昭宗。」,但在官修正史《[[金史]]》、南宋著作《[[大金国志]]》都沒有此諡号記载,因此不能算是正式[[諡号]]。}}
第405行: 第407行:
* 外山军治著,李东源 译:《金朝史研究》(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 外山军治著,李东源 译:《金朝史研究》(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 陈学霖著:《金宋史论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 陈学霖著:《金宋史论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 外部链接 ==
* 《[[金史]]》全文:[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jingshi/jsml.htm (简体)]
*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B9%A4%BE%DF%C0%E0/%D6%D0%B9%FA%B4%F3%B0%D9%BF%C6%C8%AB%CA%E9%D6%D0%B9%FA%C0%FA%CA%B7/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6/0865_ts011096.htm 金]{{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