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界令: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第1行: 第1行:
{{Other uses|subject=清朝政府打压[[明郑|明郑政权]]所施行的海禁措施之一|other=明清时期所执行的海禁政策|海禁}}[[File:Kam Tin Tree House - 2007-09-30 14h01m58s SN200799.jpg|缩略图|[[锦田树屋]]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屋主因迁界令离去,土地荒芜而树包裹了原有屋舍<ref name=":0"/>|替代=|267x267像素]]
{{Other uses|subject=清朝政府打压[[明郑|明郑政权]]所施行的海禁措施之一|other=明清时期所执行的海禁政策|海禁}}[[File:Kam Tin Tree House - 2007-09-30 14h01m58s SN200799.jpg|thumb|[[锦田树屋]]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屋主因迁界令离去,土地荒芜而树包裹了原有屋舍<ref name=":0"/>|替代=|267x267像素]]
'''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是[[清朝政府]]為打压[[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明鄭王朝]],斷絕[[中国大陸]]沿海居民對其接濟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東省 (清)|山东]]至[[廣東省 (清)|广东]]{{Notetag|name=清朝的广东省|[[广东省 (清)|清朝的广东省]]包括今天的[[广西]]沿海、[[海南]]。[[香港割讓|香港]]、[[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澳门]]割让前隶属于广东。}}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ref name="温台2" />。政令首次颁布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NoteTag|清顺治帝驾崩于顺治十八年,是为1661年,顺治为其年号而非谥号;第二年顺治改元康熙,是为1662年。}},重申于康熙元年(1662年),再颁于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要求迁界<ref name=":2" /><ref name="kangxi2"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東南沿海地區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清帝国]]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臺灣|台湾]]的[[明郑|明郑政权]]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ref name=":0" /><ref name="kangxi2">{{cite journal|title=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author=|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hxk201002024|date=2010|journal=江海学刊|issue=2|doi=10.3969/j.issn.1000-856X.2010.02.024|others=|year=|volume=|page=|pmid=|author1=王日根|author2=苏惠苹}}</ref>。
'''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是[[清朝政府]]為打压[[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明鄭王朝]],斷絕[[中国大陸]]沿海居民對其接濟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山東省 (清)|山东]]至[[廣東省 (清)|广东]]{{Notetag|name=清朝的广东省|[[广东省 (清)|清朝的广东省]]包括今天的[[广西]]沿海、[[海南]]。[[香港割讓|香港]]、[[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澳门]]割让前隶属于广东。}}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并以修筑工事、派驻兵员等手段监督之<ref name="温台2" />。政令首次颁布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NoteTag|清顺治帝驾崩于顺治十八年,是为1661年,顺治为其年号而非谥号;第二年顺治改元康熙,是为1662年。}},重申于康熙元年(1662年),再颁于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部分展界,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要求迁界<ref name=":2" /><ref name="kangxi2"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则颁布命令要求百姓迁回,期间二十余年使東南沿海地區百姓多次迁移,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清帝国]]沿海人民和主要位处[[臺灣|台湾]]的[[明郑|明郑政权]]的物资人员沟通,但也造成清朝控制下的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人民流离、生计困顿<ref name=":0" /><ref name="kangxi2">{{cite journal|title=康熙帝海疆政策反复变易析论|author=|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hxk201002024|date=2010|journal=江海学刊|issue=2|doi=10.3969/j.issn.1000-856X.2010.02.024|others=|year=|volume=|page=|pmid=|author1=王日根|author2=苏惠苹}}</ref>。


== 迁界令的提出 ==
== 迁界令的提出 ==
=== 反清势力 ===
=== 反清势力 ===
[[File:Koxinga_territory.jpg|替代=|缩略图|300x300像素|明郑的势力范围]]
[[File:Koxinga_territory.jpg|替代=|thumb|300x300像素|明郑的势力范围]]
1644年,李自成所率領的[[明朝民變|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吳三桂所率領的山海關明軍陷入一面抗清、一面又要抵擋李自成攻勢的兩線作戰,吳三桂決定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然而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也順便迎順治皇帝進入北京,而大清也迅速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 removed_ref site132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ref>{{cite book|author1=孟森|title=明清史讲义|date=2010年|publisher=商务印书馆|location=北京|isbn=9787100074650|pages=348-352 & 503-521|last=|first=|year=}}</ref>。这一系列军事活动并没有完全消灭敌对清廷的军事势力,以[[鄭成功|郑成功]]为代表的[[汉族|汉民族]]武装力量打着“[[南明]]”的旗号继续在东南沿海从事[[反清复明]]运动和敌对军事活动<ref name=":02" />。由于清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事件,引起了汉民族间针对满清的民愤,助长了反清运动<ref name=":0">{{Cite journal|title=清初迁海令对东南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author=潘楠;张金林|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IJ201519100.htm|journal=兰台世界|issue=7月上旬|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5.19.031|others=|year=2015|volume=|page=156-157|pmid=}}</ref>。
1644年,李自成所率領的[[明朝民變|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吳三桂所率領的山海關明軍陷入一面抗清、一面又要抵擋李自成攻勢的兩線作戰,吳三桂決定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然而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也順便迎順治皇帝進入北京,而大清也迅速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 removed_ref site132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ref>{{cite book|author1=孟森|title=明清史讲义|date=2010年|publisher=商务印书馆|location=北京|isbn=9787100074650|pages=348-352 & 503-521|last=|first=|year=}}</ref>。这一系列军事活动并没有完全消灭敌对清廷的军事势力,以[[鄭成功|郑成功]]为代表的[[汉族|汉民族]]武装力量打着“[[南明]]”的旗号继续在东南沿海从事[[反清复明]]运动和敌对军事活动<ref name=":02" />。由于清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事件,引起了汉民族间针对满清的民愤,助长了反清运动<ref name=":0">{{Cite journal|title=清初迁海令对东南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author=潘楠;张金林|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IJ201519100.htm|journal=兰台世界|issue=7月上旬|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5.19.031|others=|year=2015|volume=|page=156-157|pmid=}}</ref>。


第15行: 第15行:
清政府颁布至少三次迁界令,分别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三年(1664年)、十八年(1679年)<ref>{{Cite journal|title=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衰嬗变片论|author=王日根|ur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58737.pdf|journal=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issue=2|doi=|others=|year=2000|volume=|page=|pmid=}}</ref>。[[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建議,以[[江南省|江南]]、[[浙江省 (清)|浙江]]、[[福建省 (清)|福建]]、[[廣東省 (清)|广东]]四省逼近[[明郑|明郑“贼巢”]]而不时受到侵犯、百姓不得安宁的理由,将[[山東省 (清)|山東]]至[[廣東省 (清)|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复界,并且再次申明“片板不许下海”<ref name="温台2">{{cite journal|title=从迁界到展界:明清鼎革时期的温台盐政与滨海社会|author=|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zcjhbxyxb-skb201701008|date=2017年1月|journal=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ue=1|doi=10.3969/j.issn.1672-0695.2017.01.008|others=|year=|volume=34|page=|pmid=|author1=吴滔|author2=罗欧亚}}</ref><!-- removed_ref site132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时任[[兵部尚书]][[苏纳海]]与侍郎[[宜理布]]受清廷命令迁往四省沿海进行迁移范围的划定<ref name="温台2"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隔年改元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重申迁界令<ref>{{Cite journal|title=施琅与清初开海设关通洋|author=连心豪|ur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45861.pdf|journal=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issue=1|doi=|others=|year=2000|volume=|page=|pmid=}}</ref>,下令[[科爾坤|科尔坤]]、[[介山]]巡视海疆,“期三日尽夷其地, 空其人民”<ref name=":02" />。
清政府颁布至少三次迁界令,分别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三年(1664年)、十八年(1679年)<ref>{{Cite journal|title=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衰嬗变片论|author=王日根|ur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58737.pdf|journal=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issue=2|doi=|others=|year=2000|volume=|page=|pmid=}}</ref>。[[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建議,以[[江南省|江南]]、[[浙江省 (清)|浙江]]、[[福建省 (清)|福建]]、[[廣東省 (清)|广东]]四省逼近[[明郑|明郑“贼巢”]]而不时受到侵犯、百姓不得安宁的理由,将[[山東省 (清)|山東]]至[[廣東省 (清)|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复界,并且再次申明“片板不许下海”<ref name="温台2">{{cite journal|title=从迁界到展界:明清鼎革时期的温台盐政与滨海社会|author=|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zcjhbxyxb-skb201701008|date=2017年1月|journal=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ue=1|doi=10.3969/j.issn.1672-0695.2017.01.008|others=|year=|volume=34|page=|pmid=|author1=吴滔|author2=罗欧亚}}</ref><!-- removed_ref site132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 时任[[兵部尚书]][[苏纳海]]与侍郎[[宜理布]]受清廷命令迁往四省沿海进行迁移范围的划定<ref name="温台2"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隔年改元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重申迁界令<ref>{{Cite journal|title=施琅与清初开海设关通洋|author=连心豪|url=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45861.pdf|journal=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issue=1|doi=|others=|year=2000|volume=|page=|pmid=}}</ref>,下令[[科爾坤|科尔坤]]、[[介山]]巡视海疆,“期三日尽夷其地, 空其人民”<ref name=":02" />。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以“民未尽空为虑”为由再次颁布迁界令<ref name=":2">{{Cite book|title=制度与人口: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的分析 下卷|last=王|first=跃生|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year=|isbn=9787999012092|location=北京|pages=|}}</ref>。虽然在[[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进行展界扩边,然而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以为郑氏势力之所以能够占据[[厦门岛|厦门]]等福建沿海地带是因为当地百姓的支援,因而在郑氏占领厦门之时,因循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界限,再次颁布迁界的命令<ref name="kangxi2" />;于是,千余里海岸线的沿海居民再度迁移流离<ref name="kangxi2" /><ref name=":12" />。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以“民未尽空为虑”为由再次颁布迁界令<ref name=":2">{{Cite book|title=制度与人口: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的分析 下卷|last=王|first=跃生|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year=|isbn=9787999012092|location=北京|pages=}}</ref>。虽然在[[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进行展界扩边,然而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以为郑氏势力之所以能够占据[[厦门岛|厦门]]等福建沿海地带是因为当地百姓的支援,因而在郑氏占领厦门之时,因循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界限,再次颁布迁界的命令<ref name="kangxi2" />;于是,千余里海岸线的沿海居民再度迁移流离<ref name="kangxi2" /><ref name=":12" />。


== 迁界范围 ==
== 迁界范围 ==
[[File:Map_of_China_during_Seaban_of_China_(1661).svg|替代=|缩略图|300x300像素|迁海令施行省份示意地图]]
[[File:Map_of_China_during_Seaban_of_China_(1661).svg|替代=|thumb|300x300像素|迁海令施行省份示意地图]]
依照清政府的规定沿海省份皆行[[海禁]],不得有片帆入海;但至于迁界,沿海七省{{NoteTag|沿海七省指[[奉天将军|辽东]]、[[直隶省|直隶]]、[[山东省 (清)|山东]]、[[江南省|江南]]、[[浙江省 (清)|浙江]]、[[福建省 (清)|福建]]、[[广东省 (清)|广东]]。}}中只在[[山東省 (清)|山东]]至广东地区沿海三十[[里]]到五十里内施行,而不涉及[[盛京将军|辽东]]<ref name=":1" />。迁界影响的程度,以最靠近[[台湾]]的[[福建省 (清)|福建]]最先受到影響<ref name=":4" />、且受影响最深<ref name=":4" /><ref name=":12" />;受影響程度其次为[[廣東省 (清)|广东]]、[[浙江省 (清)|浙江]],而[[山東省 (清)|山东]]影响较小<ref name=":4" />。[[浙江省 (清)|浙江省]]内则以[[宁波府|寧波]]、[[温州府|温州]]、[[台州府|台州]]影响较大,對[[定海廳|舟山]]影響極為嚴重;[[廣東省 (清)|廣東省]]內,則以距離明鄭勢力最近的[[惠州府|惠州]]、潮州影響深重,[[广州府|廣州]]後也被列入遷界令範圍內,距離明鄭勢力最遠的[[雷州府|雷州]]、[[钦州府|欽州]]、[[廉州府|廉州]]、[[高州府|高州]]等地少有影響<ref name=":4" />。
依照清政府的规定沿海省份皆行[[海禁]],不得有片帆入海;但至于迁界,沿海七省{{NoteTag|沿海七省指[[奉天将军|辽东]]、[[直隶省|直隶]]、[[山东省 (清)|山东]]、[[江南省|江南]]、[[浙江省 (清)|浙江]]、[[福建省 (清)|福建]]、[[广东省 (清)|广东]]。}}中只在[[山東省 (清)|山东]]至广东地区沿海三十[[里]]到五十里内施行,而不涉及[[盛京将军|辽东]]<ref name=":1" />。迁界影响的程度,以最靠近[[台湾]]的[[福建省 (清)|福建]]最先受到影響<ref name=":4" />、且受影响最深<ref name=":4" /><ref name=":12" />;受影響程度其次为[[廣東省 (清)|广东]]、[[浙江省 (清)|浙江]],而[[山東省 (清)|山东]]影响较小<ref name=":4" />。[[浙江省 (清)|浙江省]]内则以[[宁波府|寧波]]、[[温州府|温州]]、[[台州府|台州]]影响较大,對[[定海廳|舟山]]影響極為嚴重;[[廣東省 (清)|廣東省]]內,則以距離明鄭勢力最近的[[惠州府|惠州]]、潮州影響深重,[[广州府|廣州]]後也被列入遷界令範圍內,距離明鄭勢力最遠的[[雷州府|雷州]]、[[钦州府|欽州]]、[[廉州府|廉州]]、[[高州府|高州]]等地少有影響<ref name=":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