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安理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0月10日 (一) 10:56的版本 (replaced: 東 → 东 (3), 壯 → 壮, 國 → 国 (44), 學 → 学, 參 → 参, 長 → 长, 與 → 与 (5), 軍 → 军 (6), 間 → 间, 師 → 师, 漢 → 汉 (27), 華 → 华, 買 → 买, 權 → 权 (6), 無 → 无, 興 → 兴, 關 → 关, 將 → 将 (5), 領 → 领, 劉 → 刘 (12), 張 → 张, 陽 → 阳, 楊 → 杨, 馬 → 马 (6), 雲 → 云 (2), 見 → 见, 孫 → 孙 (2), 專 → 专 (2), 義 → 义, 爾 → 尔 (3), 發 → 发, 傳 → 传, 詞 → 词, 號 → 号, 稱 → 称 (2), 為 → 为 (22), 於 → 于, 堅 → 坚, 雜 → 杂 (2), 韓 → 韩 (2), 實 → 实, 寶 → 宝, 並 → 并 (2), 後 → 后 (9), 倫 → 伦, 論 → 论 (3), 書 → 书 (5), 幾 → 几, 歷 → 历, 認 → 认 (2), 產 → 产 (2), 終 → 终, 現 → 现, 戶 → 户, 兩 → 两 (2), 戰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相国,先秦称为相邦,为中国战国时期三晋及秦国、三国南北朝朝廷、诸侯国大臣最高职务,后来在中国与日本变成为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之敬称。

历史

中国

战国时代称为“相邦”,如相邦吕不韦。聂新民、刘云辉认为,相邦制度由三晋传入秦国;相邦为独任宰相,得专权,丞相为代理宰相或副手,且多人并任,不得专权;相邦权力含括行政及军事,而丞相则无军事权。[1]战国时,“相邦”之名号见于铸造器物,有未载史书的相邦因此重新被发现。

有汉一代,为汉太祖刘邦名讳,将文献上的“相邦”改为“相国”,后世学者相袭不改。汉初,曾任韩信等将领为“相国”,但袁祖亮以此为壮大士气的权宜措施,旨在与称王者抗衡,不能与实质治国的相国相提并论。[2]诸侯王建国,王国与汉朝官制相同,亦设相国、丞相职;在汉惠帝时,“除诸侯王相国法”,设丞相。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汉相国。萧死后,汉惠帝征原为齐相国的曹参为汉相国。吕后末年曾短暂任族人吕产为汉相国,旋为周勃陈平刘章等大臣所杀。吕产死后,终西汉一代不设相国,其职后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所以汉代“相国”一称,几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东汉末年董卓逼朝廷任己为相国。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掌权,封为魏公、魏王,以钟繇为魏国相国。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将篡位的权臣多效董卓故事自任为相国,且封诸侯王:如司马昭司马炎之为相国、封晋公、晋王后代魏;刘裕之为相国、宋公、宋王,而迫晋安帝禅位等是。《晋书·志第十四·职官》以为,两晋“相国、丞相…皆非复寻常人臣之职”。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常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日本

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太政官最高职位太政大臣唐名为相国。比如平清盛称为“入道相国”,德川将军法名常作“正一位大相国○○院殿”,因为幕府将军或者生前就任太政大臣,或者死后朝廷追赠太政大臣。

印绶

汉初,汉相国持金印、绿綟绶,地位在丞相之上。[3]《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关外诸侯王也持绿盭绶,但阿部幸信认为此纪录不能代表汉初情形,汉初诸侯王与天子同格。[4]东汉蔡邕《杂章》:“相国金印绿绶,位在公上,所以殊异休烈,群臣莫得而齐。”

相国担任者

西汉
东汉
公孙渊燕王国
魏国(东汉封国)
曹魏
晋朝
刘尼
十六国
南朝
北朝
吴王国(明朝前身)

参见

参考

  1. 聂新民; 刘云辉. 秦置相邦丞相考异. 人文杂志. 1984, (2): 95~96. 
  2. 孙晓磊. 汉初相国、丞相制度变迁述论——兼辨《汉书·高帝纪》“代相国陈豨反”之误.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13年5月1日, (11): 52. 
  3. 孙晓磊. 汉初相国、丞相制度变迁述论——兼辨《汉书·高帝纪》“代相国陈豨反”之误.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13年5月1日, (11): 47. 
  4. 阿部幸信. 汉晋间绶制的变迁. 
  • 史记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