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标准汉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Yui留言 | 贡献
→‎中国台湾:​ // Edit via Wikiplus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11行: 第111行:
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頒布第七五号令指出:“查国语统一问题,前清学部中央会议业经议決。民国以来,本部鉴于统一国语,必先从统一读音入手,爰于元年特开读音统一会,討论此事。”1918年,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划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赞成吴稚暉提出的办法:限制汉字字数,夾用世界语,逐渐废除汉字。陈独秀的答复是:赞成废除汉字,不赞成废除汉语,认为“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则表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決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胡适1918年写《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文学革命的目标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又加以解释曰:“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倡导“白话文学为文学正宗”、声明“文言一致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国语运动”的发展。吴稚暉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音。[[傅斯年]]针对吴稚暉的观点,发表一篇长文《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主张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写汉语。中华民国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并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
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頒布第七五号令指出:“查国语统一问题,前清学部中央会议业经议決。民国以来,本部鉴于统一国语,必先从统一读音入手,爰于元年特开读音统一会,討论此事。”1918年,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划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赞成吴稚暉提出的办法:限制汉字字数,夾用世界语,逐渐废除汉字。陈独秀的答复是:赞成废除汉字,不赞成废除汉语,认为“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则表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決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胡适1918年写《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文学革命的目标归结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又加以解释曰:“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倡导“白话文学为文学正宗”、声明“文言一致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国语运动”的发展。吴稚暉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音。[[傅斯年]]针对吴稚暉的观点,发表一篇长文《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主张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写汉语。中华民国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并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


1919年,[[国语运动]]与言文一致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在国语研究会合流,会员近万人。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籌备会]],与会者包括[[吴敬恒]]、[[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钱玄同]]、[[胡适]]、[[刘复]]、[[周作人]]、[[蔡元培]]、[[许地山]]、汪怡等人。经教育部指定张一聾为会长,吴稚暉、袁希濤为副会长,会员有刘半及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等议案。9月,吴敬恒等人将读音统一会审定的七千二百个汉字的国音和没有审定的同音字六百五十余个,总共一万三千七百余字,编成一部《国音字典》出版并由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同时明示:“北京亦有若干土音,不特与普通音不合,且与北京人读书之正音不合,此类土音,当然舍弃,自不待言。”第六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开会于上海,议決“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意见,定北京音为国音标準,照此旨修定《国音字典》,即行頒布。”<ref>黎锦熙,1935,《国语运动史纲》</ref>胡适为国语统一筹备会起草并修正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被教育部以《训令第五十三号》颁发实行。
1919年,[[国语运动]]与言文一致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在国语研究会合流,会员近万人。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籌备会]],与会者包括[[吴敬恒]]、[[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钱玄同]]、[[胡适]]、[[刘复]]、[[周作人]]、[[蔡元培]]、[[许地山]]、汪怡等人。经教育部指定张一聾为会长,吴稚暉、袁希濤为副会长,会员有刘半及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等议案。9月,吴敬恒等人将读音统一会审定的七千二百个汉字的国音和没有审定的同音字六百五十余个,总共一万三千七百余字,编成一部《国音字典》出版并由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同时明示:“北京亦有若干土音,不特与普通音不合,且与北京人读书之正音不合,此类土音,当然舍弃,自不待言。”第六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开会于上海,议決“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意见,定北京音为国音标準,照此旨修定《国音字典》,即行頒布。”<ref>黎锦熙,1935,《国语运动史纲》</ref>胡适为国语统一筹备会起草并修正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被教育部以《训令第五十三号》颁发实行。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1920年1月24日《教育部令第七号》通令全国国民小学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废除古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ref>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ref>《教育部令第八号》通令小学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式。”北京大学国文系以胡适、周作人、余平伯的散文以及徐志摩的诗歌为教材,极大的推动了新文学运动。黎锦熙的弟弟[[黎锦晖]]担任“国语统一籌备会”干事,编写了《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并出任“国语专修学校”的校长等职,创作歌舞,亲自向儿童们普及国语。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準与北平语音标準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準。张士一在《国语统一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连注音字母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其办法是:一、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準语定义——就是定至少受过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準;二、由教育部主持,请有真正科学的语音学训练的人去研究标準语里头所用的音,分析之后,先用科学的方法记下;三、由教育部主持,请语音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制配字母。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準音的決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準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国音字典附录》:“凡遇原来注音有生僻不习者,已各照普通音改注;北京音之合于普通音者。当然在采取之列。”《国音字典》只将声母和韵母拼定字音,不但沒有指定何种方言可以作口头上标準之声调,就连紙片上的四声点也沒有点进去。由于平上去入各地调値不一,在民国初年的“国语”及《国音字典》虽然有各汉字的声韵拼法,但对于声调的表现法卻莫衷一是,沒有统一的标準可言。在京音派持续鼓吹其主张之际,黎锦熙等人开始提出以北京声调为準则的意见。连原来主张废除五声的人也出来呼籲教育部从速公布国音声调的标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最好就用北京调为国语的声调标準”。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1920年1月24日《教育部令第七号》通令全国国民小学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废除古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ref>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ref>《教育部令第八号》通令小学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式。”北京大学国文系以胡适、周作人、余平伯的散文以及徐志摩的诗歌为教材,极大的推动了新文学运动。黎锦熙的弟弟[[黎锦晖]]担任“国语统一籌备会”干事,编写了《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并出任“国语专修学校”的校长等职,创作歌舞,亲自向儿童们普及国语。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準与北平语音标準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準。张士一在《国语统一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连注音字母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其办法是:一、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準语定义——就是定至少受过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準;二、由教育部主持,请有真正科学的语音学训练的人去研究标準语里头所用的音,分析之后,先用科学的方法记下;三、由教育部主持,请语音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制配字母。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準音的決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準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国音字典附录》:“凡遇原来注音有生僻不习者,已各照普通音改注;北京音之合于普通音者。当然在采取之列。”《国音字典》只将声母和韵母拼定字音,不但沒有指定何种方言可以作口头上标準之声调,就连紙片上的四声点也沒有点进去。由于平上去入各地调値不一,在民国初年的“国语”及《国音字典》虽然有各汉字的声韵拼法,但对于声调的表现法卻莫衷一是,沒有统一的标準可言。在京音派持续鼓吹其主张之际,黎锦熙等人开始提出以北京声调为準则的意见。连原来主张废除五声的人也出来呼籲教育部从速公布国音声调的标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最好就用北京调为国语的声调标準”。
第119行: 第119行:
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中就有黎锦晖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1922年8月“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出版以后,创制拉丁字拼音方案的风气更达到高潮。钱玄同式两种,赵元任式一种(1922),周辨明“中华国语音声字制”一种(1923)。1922年和1925年[[周作人]]先后发表了《国语改造的意见》以及《理想的国语》,强调国语的文化建设功能,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融合古今中外的语言,倡议国民全体用国语。<ref>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现在的国语运动却主张国民全体都用国语,因为国语的作用并不限于供给民众以浅近的教训与知识,还要以此为文化建设之用。”“现在中国需要一种国语,尽他能力的范围内,容纳古今中外的分子,成为言词充足、语法精密的言文。”</ref><ref>周作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夜读的境界》,《理想的国语》:“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织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ref>瞿秋白则批评这种现代汉语是“非驴非马”的新文言。翻译西方文学对国语的语法影响至深。<ref>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翻译事业与国语运动互相为表里。”</ref>鲁迅也认为接近欧化文法是必要的。<ref>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ref>国语是一种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的语言体系。<ref>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ref>国语研究会出版会刊《国语月刊》。胡适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认为文学革命已大胜。
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中就有黎锦晖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1922年8月“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出版以后,创制拉丁字拼音方案的风气更达到高潮。钱玄同式两种,赵元任式一种(1922),周辨明“中华国语音声字制”一种(1923)。1922年和1925年[[周作人]]先后发表了《国语改造的意见》以及《理想的国语》,强调国语的文化建设功能,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融合古今中外的语言,倡议国民全体用国语。<ref>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现在的国语运动却主张国民全体都用国语,因为国语的作用并不限于供给民众以浅近的教训与知识,还要以此为文化建设之用。”“现在中国需要一种国语,尽他能力的范围内,容纳古今中外的分子,成为言词充足、语法精密的言文。”</ref><ref>周作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夜读的境界》,《理想的国语》:“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织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ref>瞿秋白则批评这种现代汉语是“非驴非马”的新文言。翻译西方文学对国语的语法影响至深。<ref>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翻译事业与国语运动互相为表里。”</ref>鲁迅也认为接近欧化文法是必要的。<ref>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ref>国语是一种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的语言体系。<ref>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ref>国语研究会出版会刊《国语月刊》。胡适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认为文学革命已大胜。


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又把社员叶谷虚提出的《请审定一种罗马字拼音制度案》转送筹备会。于是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国语统一籌备会另组成一个叫做“国浯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推举了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等十一位当委员,负贵起草和擬订方案。1924年至1925年,[[钱玄同]]、[[刘半]]、[[林语堂]]等人每月在东方饭店聚会研討,最终发明了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这是最早的汉语拼音。<ref>[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12-05/21/content_25265630.htm 走进东方饭店 寻找民国记忆]</ref>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他几乎把中国所有的落后、封闭、野蛮都怪罪于汉字。汉字成了“千古罪人”。
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又把社员叶谷虚提出的《请审定一种罗马字拼音制度案》转送筹备会。于是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国语统一籌备会另组成一个叫做“国浯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推举了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等十一位当委员,负贵起草和擬订方案。1924年至1925年,[[钱玄同]]、[[刘半]]、[[林语堂]]等人每月在东方饭店聚会研討,最终发明了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这是最早的汉语拼音。<ref>[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12-05/21/content_25265630.htm 走进东方饭店 寻找民国记忆]</ref>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他几乎把中国所有的落后、封闭、野蛮都怪罪于汉字。汉字成了“千古罪人”。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提出“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仿造英语语法。汪怡《新著国语发音学》出版。1924年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士钊]]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反对国语运动和新文学,与以南京[[东南大学]]为中心的[[学衡派]]形成夹击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声势。钱玄同的学生[[魏建功]]在《国语周刊》上发表《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一文。1925年9月,[[刘复]]在赵元任家发起组织在京的音韵学家学术討论的“数人会”,成员是:刘复、赵元任、林语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除刘复外,其餘的都是“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从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开了22次討论会,“数人会”终于议決了一份《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日,正式召开“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決议通过,呈交教育部。11月9日,由教育部“国语统一籌备会”作非正式公布。布告中说:“罗马字母,世界通用,辨认拼切,已成国民常识之一”,因此,“定此《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与《注音字母》两两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此后增修《国音字典》,即依校订之国语标準音拼成罗马字,添记于《注音字母》之后,教育、交通、工商各界,如遇需用罗马字时,即以此种拼音法式为标準,以昭划一而便通行”。1925年6月14日,钱玄同与黎锦熙主编的《京报》副刊之一《国语周刊》创刊发行。新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刊物也大量出现。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提出“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仿造英语语法。汪怡《新著国语发音学》出版。1924年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士钊]]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反对国语运动和新文学,与以南京[[东南大学]]为中心的[[学衡派]]形成夹击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声势。钱玄同的学生[[魏建功]]在《国语周刊》上发表《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一文。1925年9月,[[刘复]]在赵元任家发起组织在京的音韵学家学术討论的“数人会”,成员是:刘复、赵元任、林语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除刘复外,其餘的都是“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从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开了22次討论会,“数人会”终于议決了一份《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日,正式召开“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決议通过,呈交教育部。11月9日,由教育部“国语统一籌备会”作非正式公布。布告中说:“罗马字母,世界通用,辨认拼切,已成国民常识之一”,因此,“定此《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与《注音字母》两两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此后增修《国音字典》,即依校订之国语标準音拼成罗马字,添记于《注音字母》之后,教育、交通、工商各界,如遇需用罗马字时,即以此种拼音法式为标準,以昭划一而便通行”。1925年6月14日,钱玄同与黎锦熙主编的《京报》副刊之一《国语周刊》创刊发行。新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刊物也大量出现。
第174行: 第174行:
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率较城市低,但逐年提高。乡村方言保留着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某些方言词汇无法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而普通话历来在村民心中属于场面上的“官话”,有时说普通话会被嘲笑是“拿腔拿调”。<ref name="瞭望新闻周刊" />
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率较城市低,但逐年提高。乡村方言保留着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某些方言词汇无法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而普通话历来在村民心中属于场面上的“官话”,有时说普通话会被嘲笑是“拿腔拿调”。<ref name="瞭望新闻周刊" />


=== 台湾 ===
=== 中国台湾 ===
{{main|现代标准汉语}}
“国语”是台湾当局的主要官方用语、不同族群间的交际语甚至年轻族群的主要语言。根据国语推行委员会统计,台湾能聽讲国语人口达90%(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普及率约66%)。台湾目前的政策是推广母语,但由于台湾当局的先前政策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电视节目、电视广告、出版物等使用的语言仍然以国语为主。
“国语”是台湾当局的主要官方用语、不同族群间的交际语甚至年轻族群的主要语言。根据国语推行委员会统计,台湾能聽讲国语人口达90%(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普及率约66%)。台湾目前的政策是推广母语,但由于台湾当局的先前政策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电视节目、电视广告、出版物等使用的语言仍然以国语为主。


根据语言学家洪惟仁于[[台铁]]主要车站的调查,除了部份小型车站以外,国语的使用量大于40%,[[台北车站|台北]]、[[桃园车站 (台铁)|桃园]]等北台湾大车站甚至超过60%,并且有向其他地方语言扩张的趋势。<ref>{{cite|url=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title=台湾的语言政策何去何从 |author=洪惟仁 |year=2002 |accessdate=2014-02-02 |publisher=淡江大学 }}(论文发表于各国语言政策学术研討会――多元文化与族群平等)</ref>
根据语言学家洪惟仁于[[台铁]]主要车站的调查,除了部份小型车站以外,国语的使用量大于40%,[[台北车站|台北]]、[[桃园车站 (台铁)|桃园]]等北台湾大车站甚至超过60%,并且有向其他地方语言扩张的趋势。<ref>{{cite|url=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8.htm |title=台湾的语言政策何去何从 |author=洪惟仁 |year=2002 |accessdate=2014-02-02 |publisher=淡江大学 }}(论文发表于各国语言政策学术研討会――多元文化与族群平等)</ref>


=== 香港 ===
=== 中国香港 ===
[[英占香港]]时代,英语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文]];直至1971年,中文才定为另一种法定语文。中英两种语文并行之法律地位,是由《[[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ref>电子版香港法例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5!zh-Hant-hk 繁体] 及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5!sc 简体]</ref>确立,但它并沒有说明中文是以何种书写或口头方式表达,例如[[粵语]]、[[普通话]]抑或[[繁体中文]]。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文,同时,特区政府提倡[[两文三语]],书写中、英两文。语言则说[[粵语]]、[[英语]]和[[普通话]]三语。[[香港立法会]]会议或政府新闻发布会等行政人员一般用粵语和英语回应,如有需要,会有[[传译员]]提供粵语、英语、普通话三种语言的同声翻译。政府部门网頁设有繁、简、英三种版本。社会上,粵语和繁体中文具主流地位,不过随着与中国大陆交流增加,[[香港人]]对[[简体中文]]认识逐渐增加,部份人因方便而使用[[简化字]],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越来越多。
[[英占香港]]时代,英语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文]];直至1971年,中文才定为另一种法定语文。中英两种语文并行之法律地位,是由《[[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ref>电子版香港法例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5!zh-Hant-hk 繁体] 及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5!sc 简体]</ref>确立,但它并沒有说明中文是以何种书写或口头方式表达,例如[[粵语]]、[[普通话]]抑或[[繁体中文]]。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文,同时,特区政府提倡[[两文三语]],书写中、英两文。语言则说[[粵语]]、[[英语]]和[[普通话]]三语。[[香港立法会]]会议或政府新闻发布会等行政人员一般用粵语和英语回应,如有需要,会有[[传译员]]提供粵语、英语、普通话三种语言的同声翻译。政府部门网頁设有繁、简、英三种版本。社会上,粵语和繁体中文具主流地位,不过随着与中国大陆交流增加,[[香港人]]对[[简体中文]]认识逐渐增加,部份人因方便而使用[[简化字]],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学教育方面,特区政府推行[[母语教学]]政策(除英文、英国文学等科目外,使用粵语授课),但保留一百多所[[香港英文授课中学|全面采用英语授课的中学]],但教中文、中国文学等科目会使用中文(粵语),学校另有普通话老师教学生普通话科,让学生学习。[[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试提供中英两个版本的试卷(中国语文、中国文学、英文、英国文学等科目除外)。近年港府提倡以普通话教中文([[普教中]]),部分学校于是推行普教中计划,不过,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支持人士认为普教中能使“聽、说、读、写”统一起来,減少文言用词及广东俚语入文,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和整体语文水平等<ref nam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Cite paper |titl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 |author=[[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url=http://www.fed.cuhk.edu.hk/~pth/doc/pmi0809autumn_passage_12.doc |year=2008-09}}</ref>;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粵语已在香港通用超过百年,处绝对的母语地位,在缺乏普通话在社会实踐(例如立法会、施政报告)、普通话师资欠培训的情形下强推普教中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不明白课堂所授,结果语文能力不升反跌<ref nam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而以粵语教授古代经典和[[文言文]]会能读出[[入声]],[[施氏食狮史|较少同音字]],学生会更容易吸收。
中学教育方面,特区政府推行[[母语教学]]政策(除英文、英国文学等科目外,使用粵语授课),但保留一百多所[[香港英文授课中学|全面采用英语授课的中学]],但教中文、中国文学等科目会使用中文(粵语),学校另有普通话老师教学生普通话科,让学生学习。[[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试提供中英两个版本的试卷(中国语文、中国文学、英文、英国文学等科目除外)。近年港府提倡以普通话教中文([[普教中]]),部分学校于是推行普教中计划,不过,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支持人士认为普教中能使“聽、说、读、写”统一起来,減少文言用词及广东俚语入文,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和整体语文水平等<ref nam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Cite paper |titl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 |author=[[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url=http://www.fed.cuhk.edu.hk/~pth/doc/pmi0809autumn_passage_12.doc |year=2008-09}}</ref>;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粵语已在香港通用超过百年,处绝对的母语地位,在缺乏普通话在社会实踐(例如立法会、施政报告)、普通话师资欠培训的情形下强推普教中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不明白课堂所授,结果语文能力不升反跌<ref name="=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反思"/>。而以粵语教授古代经典和[[文言文]]会能读出[[入声]],[[施氏食狮史|较少同音字]],学生会更容易吸收。


=== 澳门 ===
=== 中国澳门 ===
[[澳门]]主要语言是[[粵语]]、[[葡萄牙语]]及[[英语]]。伴随1999年[[澳门回归]],[[普通话]]也逐渐流行起来。
[[澳门]]主要语言是[[粵语]]、[[葡萄牙语]]及[[英语]]。伴随1999年[[澳门回归]],[[普通话]]也逐渐流行起来。


第321行: 第320行:
*iai/ㄧㄞ的韵字很少:
*iai/ㄧㄞ的韵字很少:
:#[[中国大陆]]将iai/ㄧㄞ并入ia/ㄧㄚ而不用。
:#[[中国大陆]]将iai/ㄧㄞ并入ia/ㄧㄚ而不用。
:#[[台湾]]继续使用,但仅限于“啀”、“崖”、“睚”和“厓”<ref>詳见《[[教育部国语辞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ref>。}}
:#[[台湾]]继续使用,但仅限于“啀”、“崖”、“睚”和“厓”<!-- removed_ref site0 by BXHS-bot -->。}}


=== 声调 ===
=== 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