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称 = 潮剧 |
名称 = 潮剧 |
图片 = [[File:Teochewopera injy.jpg |居中|280 px]]<br>舞台上的潮剧小演员 |
图片 = [[File:Teochewopera injy.jpg |center|280 px]]<br>舞台上的潮剧小演员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福建省]][[云霄县]]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福建省]][[云霄县]] |
序号 = 148 |
序号 = 148 |
第20行: 第20行:
| date=2006年6月2日
| date=2006年6月2日
| accessdate=2010-05-18
| accessdate=2010-05-18
|
|
|
}}</ref>。
}}</ref>。


第30行: 第27行:


=== 宋朝 ===
=== 宋朝 ===
[[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ref>{{cite book |title=金明馆丛稿二编|publisher=三联书店 |author=陈寅恪 |date=2001 |isbn=7108009404}}</ref>。而潮州早在唐朝已经发展为岭南大郡了,宋朝对外联系频繁以及经济繁荣,“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人物辐集,而又地平土沃,饶鱼盐,以故殷给甲邻郡。”<ref name="yongle">见《[[永乐大典]]·十三萧潮·潮州府三》</ref>。教育方面上,“'''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ref name="yongle" />{{noteTag|1=两建制规模很大的书院为:韩山书院、元公书院}}。音乐文化昌盛,“'''潮之[[大成乐]]……他郡所无者'''。”<ref name="yongle" />而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是很活跃,但历代朝廷官府常以各种名义对其加以干涉,乃至明文禁止。但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戏曲在当时潮州的发展情况。宋朝[[朱熹]]任职于与潮州同俗同文的[[漳州]]时,曾在《劝渝榜》要求:约束城乡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钱物,装弄傀儡”。其门徒漳州人[[陈淳]](1153-1217年)在其《上傅寺丞论淫戏》提到:“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当代文化研究网| title=泥沙俱下:从禁令文告看地方戏曲活动的社会影响| url=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zhanglianhong/200601/3234.html| author=张炼红| date=2004年| accessdate=2010-06-25| | | }}</ref>。可见当时潮漳地区,演戏蔚然成风。而[[南戏]]也已经传到了泉州。
[[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ref>{{cite book |title=金明馆丛稿二编|publisher=三联书店 |author=陈寅恪 |date=2001 |isbn=7108009404}}</ref>。而潮州早在唐朝已经发展为岭南大郡了,宋朝对外联系频繁以及经济繁荣,“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人物辐集,而又地平土沃,饶鱼盐,以故殷给甲邻郡。”<ref name="yongle">见《[[永乐大典]]·十三萧潮·潮州府三》</ref>。教育方面上,“'''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ref name="yongle" />{{noteTag|1=两建制规模很大的书院为:韩山书院、元公书院}}。音乐文化昌盛,“'''潮之[[大成乐]]……他郡所无者'''。”<ref name="yongle" />而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是很活跃,但历代朝廷官府常以各种名义对其加以干涉,乃至明文禁止。但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戏曲在当时潮州的发展情况。宋朝[[朱熹]]任职于与潮州同俗同文的[[漳州]]时,曾在《劝渝榜》要求:约束城乡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钱物,装弄傀儡”。其门徒漳州人[[陈淳]](1153-1217年)在其《上傅寺丞论淫戏》提到:“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当代文化研究网| title=泥沙俱下:从禁令文告看地方戏曲活动的社会影响| url=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zhanglianhong/200601/3234.html| author=张炼红| date=2004年| accessdate=2010-06-25}}</ref>。可见当时潮漳地区,演戏蔚然成风。而[[南戏]]也已经传到了泉州。


=== 明朝 ===
=== 明朝 ===
第38行: 第35行:
从清人的笔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潮剧在清朝盛行的情况。[[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ref>清康熙[[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4《潮州风俗考》</ref>。“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ref>清康熙[[屈大均]]《广东新语》</ref>。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ref>张心太《粤游小记》</ref>。可以看出当时在潮州当地人观戏的爱好跟盛况。而到了[[光绪]]末年,由于时任潮州总兵的地方权势人物[[方耀]]亲属多喜潮剧,在他们的影响下,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时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ref>林淳钧《潮州闻见录》第十页引光绪二十八年《岭东日报》与萧遥天的《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ref>。
从清人的笔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潮剧在清朝盛行的情况。[[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ref>清康熙[[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4《潮州风俗考》</ref>。“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ref>清康熙[[屈大均]]《广东新语》</ref>。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ref>张心太《粤游小记》</ref>。可以看出当时在潮州当地人观戏的爱好跟盛况。而到了[[光绪]]末年,由于时任潮州总兵的地方权势人物[[方耀]]亲属多喜潮剧,在他们的影响下,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时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ref>林淳钧《潮州闻见录》第十页引光绪二十八年《岭东日报》与萧遥天的《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ref>。


=== 民国时期 ===
=== 共和国时期 ===
=== 共和国时期 ===
经过连年的战乱,1949年10月汕头易帜后,经统计,时潮汕地区仅有10个戏班<ref>林淳钧《潮州闻见录》第44页引林紫《潮剧改革一年总结》</ref>。
经过连年的战乱,1949年10月汕头易帜后,经统计,时潮汕地区仅有10个戏班<ref>林淳钧《潮州闻见录》第44页引林紫《潮剧改革一年总结》</ref>。


=== 现状 ===
=== 现状 ===
[[File:Performance of Teochew opera in the Puning's village.jpg |缩略图||潮剧在普宁乡村搭建的戏棚进行演出]]
[[File:Performance of Teochew opera in the Puning's village.jpg |thumb|right|潮剧在普宁乡村搭建的戏棚进行演出]]


== 分布情况 ==
== 分布情况 ==
第52行: 第48行:
=== 海南 ===
=== 海南 ===
早在1765年,在海南[[海口]]经商的潮州人就建有兴潮会馆,1789建潮州会馆,都有戏台。1933年版的《海南岛志》载:海南土戏‘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表演唱工。这也同时说明了,[[琼剧]]的形成是受到'''潮剧'''的影响的。
早在1765年,在海南[[海口]]经商的潮州人就建有兴潮会馆,1789建潮州会馆,都有戏台。1933年版的《海南岛志》载:海南土戏‘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表演唱工。这也同时说明了,[[琼剧]]的形成是受到'''潮剧'''的影响的。
=== 香港 ===
=== 中国香港 ===
根据一些学者推测,潮剧戏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由于酬神以及喜庆节日的需要,由[[文咸西街]]、[[永乐街]]、[[和兴西街]]、[[高陞街]]、[[德輔道西]]、[[干諾道西]]等一带的潮州人,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聘请大陆的戏班前往演出。有的也会被[[潮商]]雇往戏园表演<ref name="cj">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第二节中国-东南亚间的潮剧网络,厦门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ref>。
根据一些学者推测,潮剧戏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由于酬神以及喜庆节日的需要,由[[文咸西街]]、[[永乐街]]、[[和兴西街]]、[[高陞街]]、[[德輔道西]]、[[干諾道西]]等一带的潮州人,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聘请大陆的戏班前往演出。有的也会被[[潮商]]雇往戏园表演<ref name="cj">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第二节中国-东南亚间的潮剧网络,厦门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ref>。


=== 台湾 ===
=== 中国台湾 ===
1772年,[[朱景英]]的《[[海东札记]]》就记载了潮剧在[[台湾]]演出情况:“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于道。演唱多土班小部,发声诘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名曰下南腔。又有潮班,音调排场,亦自殊异。”
1772年,[[朱景英]]的《[[海东札记]]》就记载了潮剧在[[台湾]]演出情况:“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于道。演唱多土班小部,发声诘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名曰下南腔。又有潮班,音调排场,亦自殊异。”
然而自從1920年代[[歌仔戲]]形成之後便大幅搶走潮劇的觀眾群,如今潮州戲在台灣已不復能見矣。
然而自從1920年代[[歌仔戲]]形成之後便大幅搶走潮劇的觀眾群,如今潮州戲在台灣已不復能見矣。
第68行: 第64行:
|date=
|date=
|accessdate=2010-06-25
|accessdate=2010-06-25
}}</ref>。在2006年,泰国有30多个职业与半职业的潮剧团<ref name="xinhua1">{{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新华网| title=潮剧,南国奇葩魅力无限| url=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7-06/17/content_10321249.htm| author=| date=2007-06-17| accessdate=2010-05-18}}</ref>。很多时候作为[[酬神戏]]演出,在泰国演出的旺季主要是在每年的9月和10月,这两个月是泰国人拜佛吃素以及谢神的时间。
|
|
|
}}</ref>。在2006年,泰国有30多个职业与半职业的潮剧团<ref name="xinhua1">{{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新华网| title=潮剧,南国奇葩魅力无限| url=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7-06/17/content_10321249.htm| author=| date=2007-06-17| accessdate=2010-05-18| | | }}</ref>。很多时候作为[[酬神戏]]演出,在泰国演出的旺季主要是在每年的9月和10月,这两个月是泰国人拜佛吃素以及谢神的时间。


=== 新加坡 ===
=== 新加坡 ===
新加坡是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重镇。
新加坡是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重镇。
=== 马来西亚 ===
=== 马来西亚 ===
据有些专家推测,潮剧以戏班的形式进入马来西亚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ref name="melay">{{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中国戏剧网| title=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 url=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7-06/17/content_10321249.htm| author=康海玲| date=2005| accessdate=2010-06-25| | | }}</ref>。早期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演出剧目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潮剧戏班的一些中国传统剧目,演出场所大多是潮州人聚居的社区、街坊所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因为主要作为[[酬神戏]],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每年的冬春两季。到了1911年与1929年间,是潮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戏班增多,演出从农村发展到城镇城市,也向固定性,常年性发展。而从1930年开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传播的高潮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戏班兴起,当时比较有名的戏班有:老正天香、老一枝香、老赛宝丰、荣和兴、玉楼春等。此外当地戏班还先后和多家[[唱片公司]]签约灌制潮剧唱片。1942年至1958年左右,受到[[日军]]占领的影响,以及战后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马来西亚也受到波及,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低迷阶段。到了五十年代末后,“潮剧电影热”的兴起,特别是受到香港潮剧电影的影响,潮剧的舞台表演空间严重萎缩。当时在马来西亚,票房最好的潮剧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芦林会]]》。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政府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潮剧发展重镇的新加坡的独立,对马来西亚的潮剧产生了较大影响,潮剧在马来西亚日渐衰落。1967至1970年间,香港著名潮剧演员[[陈楚蕙]]曾到马来西亚进行巡回演出,这给当时衰落的潮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据有些专家推测,潮剧以戏班的形式进入马来西亚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ref name="melay">{{cite web| language=zh-cn| publisher=中国戏剧网| title=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 url=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7-06/17/content_10321249.htm| author=康海玲| date=2005| accessdate=2010-06-25}}</ref>。早期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演出剧目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潮剧戏班的一些中国传统剧目,演出场所大多是潮州人聚居的社区、街坊所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因为主要作为[[酬神戏]],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每年的冬春两季。到了1911年与1929年间,是潮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戏班增多,演出从农村发展到城镇城市,也向固定性,常年性发展。而从1930年开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传播的高潮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戏班兴起,当时比较有名的戏班有:老正天香、老一枝香、老赛宝丰、荣和兴、玉楼春等。此外当地戏班还先后和多家[[唱片公司]]签约灌制潮剧唱片。1942年至1958年左右,受到[[日军]]占领的影响,以及战后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马来西亚也受到波及,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低迷阶段。到了五十年代末后,“潮剧电影热”的兴起,特别是受到香港潮剧电影的影响,潮剧的舞台表演空间严重萎缩。当时在马来西亚,票房最好的潮剧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芦林会]]》。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政府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潮剧发展重镇的新加坡的独立,对马来西亚的潮剧产生了较大影响,潮剧在马来西亚日渐衰落。1967至1970年间,香港著名潮剧演员[[陈楚蕙]]曾到马来西亚进行巡回演出,这给当时衰落的潮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 柬埔寨 ===
=== 柬埔寨 ===
第87行: 第80行:
| date=2008-02-13
| date=2008-02-13
| accessdate=2010-06-25
| accessdate=2010-06-25
|
|
|
}}</ref>。
}}</ref>。


第110行: 第100行:


=== 生 ===
=== 生 ===
[[File:Sheng in Teochew Opera.jpg|缩略图||潮剧里的老生]]
[[File:Sheng in Teochew Opera.jpg|thumb|right|潮剧里的老生]]
[[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第134行: 第124行:
=== 传统剧目 ===
=== 传统剧目 ===
共和国之前传统的潮剧剧目主要来源,一是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以及[[花部]]剧本;二是本土题材的剧目;三是[[文明戏]](时装戏);四是改编[[潮州歌册]]。
共和国之前传统的潮剧剧目主要来源,一是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以及[[花部]]剧本;二是本土题材的剧目;三是[[文明戏]](时装戏);四是改编[[潮州歌册]]。

=== 经典剧目 ===


== 名家 ==
== 名家 ==
第185行: 第173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http://www.chaoju.com/ 潮剧大观园]
* [http://www.chaoju.com/ 潮剧大观园]
== 注释 ==
== 注释 ==
<div class="references-2column">
<div class="references-2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