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古运河街区: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自动替换模板(来源模板))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江蘇 → 江苏 (2), 內 → 内, 國 → 国 (3), 長 → 长 (2), 華 → 华 (2), 無 → 无 (5), 門 → 门 (2), 稱 → 称, 區 → 区 (8), 於 → 于 (3), 標 → 标, 運 → 运 (3), 鄉 → 乡, 歷 → 历 (3), 誌 → 志 (2), 錫 → 锡 (5), 橋 → 桥 (7), 則 → 则, 組 → 组, 譽 → 誉, 爲 → 为 (2))
第5行: 第5行:
|图片 = Wuxi Qingming Bridge.jpg
|图片 = Wuxi Qingming Bridge.jpg
|图片大小 = 280px
|图片大小 = 280px
|说明 = 清名
|说明 = 清名
|分类 = 古建筑
|分类 = 古建筑
|时代 =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代 =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8行: 第18行:
| 编号 = 471(第五批)
| 编号 = 471(第五批)
| 分类 = 古建筑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朝]]-[[中|民国]]
| 时代 = [[清朝]]-[[中|民国]]
| 所在 = [[无锡市]][[梁溪]]
| 所在 = [[无锡市]][[梁溪]]
| 登录 = 2002年10月
| 登录 = 2002年10月
|图片大小=280px}}
|图片大小=280px}}


'''清名桥古运河街区''',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位[[江]][[無錫市]][[梁溪]],是[[大河]]畔典型的江南水,被譽爲“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街由[[南长街 (無錫)|南长街]]、[[京杭大运河]]無錫段、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窑群遗址|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街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是街區內標誌。<ref name="概况">[http://www.jssdfz.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9&id=1396 陈国柱,〈清名〉,江省地方(2013年2月18日)。]</ref>
'''清名桥古运河街区''',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位[[江]][[无锡市]][[梁溪]],是[[大河]]畔典型的江南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街由[[南长街 (无锡)|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窑群遗址|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街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是街区内标志。<ref name="概况">[http://www.jssdfz.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9&id=1396 陈国柱,〈清名〉,江省地方(2013年2月18日)。]</ref>


2014年6月22日,清名橋歷史街被列[[世界文化遗产]][[大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成部分。<ref>{{cite web|url=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443.pdf|title=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ltural Heritage Nominated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THE GRAND CANAL|author=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ublisher=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accessdate=2014-07-17}}</ref>
2014年6月22日,清名桥历史街被列[[世界文化遗产]][[大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成部分。<ref>{{cite web|url=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443.pdf|title=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ltural Heritage Nominated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THE GRAND CANAL|author=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ublisher=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accessdate=2014-07-17}}</ref>


== 概況 ==
== 概況 ==
第41行: 第41行:
|caption1 = 约1950年代的古运河无锡段,远处为清名桥
|caption1 = 约1950年代的古运河无锡段,远处为清名桥
|image2 = Night View of Wuxi Canal.jpg
|image2 = Night View of Wuxi Canal.jpg
|caption2 = 如今的古河夜景
|caption2 = 如今的古河夜景
}}
}}


[[明代]]以前,[[京杭大运河]]均是取[[无锡]]城内径直而行、穿城而过,[[元朝]]《无锡志》曾载,“运河越(无锡)州城,胜七百石舟”,直至[[明代|明]]嘉靖年间为抗倭计,才将运河改道,绕城而行,而城中旧道易名“直河”。因河道较窄,1965年起,又新辟老鸦浜至下甸桥段运河,形成了无锡古、今三条运河并行的城市风貌。<ref>张永初,《无锡地方史讲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页71-73。</ref>
[[明代]]以前,[[京杭大运河]]均是取[[无锡]]城内径直而行、穿城而过,[[元朝]]《无锡志》曾载,“运河越(无锡)州城,胜七百石舟”,直至[[明代|明]]嘉靖年间为抗倭计,才将运河改道,绕城而行,而城中旧道易名“直河”。因河道较窄,1965年起,又新辟老鸦浜至下甸桥段运河,形成了无锡古、今三条运河并行的城市风貌。<ref>张永初,《无锡地方史讲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页71-73。</ref>


运河旧称为“塘河”,无锡城北段运河为“北塘”,南段则名“南塘”,而無錫(望湖)外至与伯渎港交汇处,即今清名橋歷史街,便位于南塘。南塘河两岸,以清名桥西为南上塘、桥东为南下塘。而此地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之前。<ref name="相关资料3">张家鼐,〈古运河上清名桥的今昔〉,收于政协无锡市南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92年),页218-220。</ref>
运河旧称为“塘河”,无锡城北段运河为“北塘”,南段则名“南塘”,而无锡(望湖)外至与伯渎港交汇处,即今清名桥历史街,便位于南塘。南塘河两岸,以清名桥西为南上塘、桥东为南下塘。而此地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之前。<ref name="相关资料3">张家鼐,〈古运河上清名桥的今昔〉,收于政协无锡市南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92年),页218-220。</ref>


[[北宋]][[乐史]]之《太平寰宇记》载,“太伯渎,西带官河,东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澱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此“太伯渎西带官河”处,即街区内之伯渎港。此河道相传为[[泰伯]]奔吴后所开,以梅里(今无锡梅村)为中心,西北经太伯桥通往无锡市区,东南经鸿山通往[[苏州]]。对此,水利专家武同举业经考证,认为中国运河“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伯渎港即为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段。<ref>王健,〈太伯渎为中国最早运河的可信性探讨〉,《江苏地方志》2011年03期,页35-38。</ref>
[[北宋]][[乐史]]之《太平寰宇记》载,“太伯渎,西带官河,东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澱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此“太伯渎西带官河”处,即街区内之伯渎港。此河道相传为[[泰伯]]奔吴后所开,以梅里(今无锡梅村)为中心,西北经太伯桥通往无锡市区,东南经鸿山通往[[苏州]]。对此,水利专家武同举业经考证,认为中国运河“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伯渎港即为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段。<ref>王健,〈太伯渎为中国最早运河的可信性探讨〉,《江苏地方志》2011年03期,页35-38。</ref>


[[北宋]]时,官府依古运河平行而建[[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成为一处水陆皆通的重要官道。这一官道即今日[[南长街 (無錫)|南长街]]。<ref>{{Cite web |url=http://www.wxrb.com/501/wwh/wwh_17/200908/t20090806_496692.html |title=〈南长街:驿道马蹄疾〉,《无锡新传媒网》(2009年8月6日)。 |access-date=2014年8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02022732/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7/200908/t20090806_496692.html |archive-date=2015年6月2日 |dead-url=yes }}</ref>此后,此地愈发繁荣,尤以窑业、冶铸业、造船业等手工业为最著,并逐渐建起了米行、地货行、小猪行等交易场所,明、清又成为棉花、蚕茧等货物集散地。清末,因无锡米市的兴起,这一地区亦有伯渎港、黄泥桥、南上塘三个地段的米市。19世纪末,杨宗濂、杨宗瀚在羊腰湾兴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 此后南长街、清名桥地区陆续建起了一批近代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丝厂、许稻荪的振艺丝厂、薛寿萱的永泰丝厂等。至1949年以前,这一地区已有缫丝、机器、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60余家,职工18000余人,可谓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先河之地。<ref name="概况"/>
[[北宋]]时,官府依古运河平行而建[[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成为一处水陆皆通的重要官道。这一官道即今日[[南长街 (无锡)|南长街]]。<ref>{{Cite web |url=http://www.wxrb.com/501/wwh/wwh_17/200908/t20090806_496692.html |title=〈南长街:驿道马蹄疾〉,《无锡新传媒网》(2009年8月6日)。 |access-date=2014年8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02022732/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7/200908/t20090806_496692.html |archive-date=2015年6月2日 |dead-url=yes }}</ref>此后,此地愈发繁荣,尤以窑业、冶铸业、造船业等手工业为最著,并逐渐建起了米行、地货行、小猪行等交易场所,明、清又成为棉花、蚕茧等货物集散地。清末,因无锡米市的兴起,这一地区亦有伯渎港、黄泥桥、南上塘三个地段的米市。19世纪末,杨宗濂、杨宗瀚在羊腰湾兴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 此后南长街、清名桥地区陆续建起了一批近代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丝厂、许稻荪的振艺丝厂、薛寿萱的永泰丝厂等。至1949年以前,这一地区已有缫丝、机器、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60余家,职工18000余人,可谓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先河之地。<ref name="概况"/>


1980年代,在世俗中尘封时久的清名桥逐渐为外人所知,众多外籍游客、学者前来参访这段古运河上的水弄堂,并称为“东方神秘之旅”,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更使这里名声藉甚。<ref name="相关资料2">顾一群编,《运河名城:无锡》(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页3。</ref>此时,国内建筑学家[[吴良镛]]、徐莹光等亦已关注清名桥古运河地区的保护。无锡市人大也于1983年通过《古运河规划决议》,提出保护方案。然而当时的[[无锡市]]政府主政者则认为并无保留价值,谓“不要因为一些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就一味推崇”,并于1994年首先对南长街[[南禅寺 (无锡)|南禅寺]]至跨塘桥一段560米进行改造,将道路放宽至30米并拆除重建了该段道路两侧的建筑,引起众多民间及专业人士之批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无锡市政府对该地区采取不问不闻的放任态度,因此也保留下了跨塘桥至清名桥900米长的古运河精华段,<ref name="相关资料">梁溪,〈沧桑水弄堂〉,《建筑与文化》2004年第1期,页23-25。</ref>直至2007年方重启保护计划。
1980年代,在世俗中尘封时久的清名桥逐渐为外人所知,众多外籍游客、学者前来参访这段古运河上的水弄堂,并称为“东方神秘之旅”,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更使这里名声藉甚。<ref name="相关资料2">顾一群编,《运河名城:无锡》(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页3。</ref>此时,国内建筑学家[[吴良镛]]、徐莹光等亦已关注清名桥古运河地区的保护。无锡市人大也于1983年通过《古运河规划决议》,提出保护方案。然而当时的[[无锡市]]政府主政者则认为并无保留价值,谓“不要因为一些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就一味推崇”,并于1994年首先对南长街[[南禅寺 (无锡)|南禅寺]]至跨塘桥一段560米进行改造,将道路放宽至30米并拆除重建了该段道路两侧的建筑,引起众多民间及专业人士之批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无锡市政府对该地区采取不问不闻的放任态度,因此也保留下了跨塘桥至清名桥900米长的古运河精华段,<ref name="相关资料">梁溪,〈沧桑水弄堂〉,《建筑与文化》2004年第1期,页23-25。</ref>直至2007年方重启保护计划。
第65行: 第65行:
|caption1 = 远处依次为大公桥、清名桥
|caption1 = 远处依次为大公桥、清名桥
|image2 = Wuxi Qingming Qiao 2015.04.24 18-16-11.jpg
|image2 = Wuxi Qingming Qiao 2015.04.24 18-16-11.jpg
|caption2 = 清明近景
|caption2 = 清明近景
|image3 = BoduQiao Wuxi.jpg
|image3 = BoduQiao Wuxi.jpg
|caption3 = 伯渎桥
|caption3 = 伯渎桥
|image4 = Wuxi Shuixian Taoist temple.jpg
|image4 = Wuxi Shuixian Taoist temple.jpg
|caption4 = 位[[南街 (无锡)|南街]]南段的水仙道观
|caption4 = 位[[南街 (无锡)|南街]]南段的水仙道观
}}
}}


第84行: 第84行:


=== 大窑路窑群遗址 ===
=== 大窑路窑群遗址 ===
[[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港河口一带,耸立着数量众多的砖瓦窑,旧时此地被称为老窑头或南门窑上。因其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故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窑,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现在残存42座,中较完整的约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为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少见。<ref>沈锡良、邹百青主编,《无锡运河记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页118。</ref>大窑路窑业,兴于[[明代]],盛则于[[清朝|清]]、[[中|民国]],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之烧制,民间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ref name="资料">汪仲浩,〈无锡南门大窑砖瓦业〉,《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合刊(1996年)。页142-146。</ref><ref>[http://news.thmz.com/col89/2010/05/2010-05-12755681.html 〈皇宫“金砖”无锡制造 功能特殊贵比黄金〉,《太湖明珠网》(2010年5月12日)。]</ref>2013年,[[大窑路窑群遗址]]由无锡市级文保单位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epaper.jnwb.net/html/jnwb/20130507/jnwb52057.html 〈大窑路窑群直升为“国保” 为大运河申遗加重砝码〉,《江南晚报》(2013年5月7日)。]</ref>
[[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港河口一带,耸立着数量众多的砖瓦窑,旧时此地被称为老窑头或南门窑上。因其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故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窑,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现在残存42座,中较完整的约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为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少见。<ref>沈锡良、邹百青主编,《无锡运河记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页118。</ref>大窑路窑业,兴于[[明代]],盛则于[[清朝|清]]、[[中|民国]],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之烧制,民间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ref name="资料">汪仲浩,〈无锡南门大窑砖瓦业〉,《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合刊(1996年)。页142-146。</ref><ref>[http://news.thmz.com/col89/2010/05/2010-05-12755681.html 〈皇宫“金砖”无锡制造 功能特殊贵比黄金〉,《太湖明珠网》(2010年5月12日)。]</ref>2013年,[[大窑路窑群遗址]]由无锡市级文保单位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epaper.jnwb.net/html/jnwb/20130507/jnwb52057.html 〈大窑路窑群直升为“国保” 为大运河申遗加重砝码〉,《江南晚报》(2013年5月7日)。]</ref>


=== 祝大椿故居 ===
=== 祝大椿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