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综合治理:文革加引号)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第5行: 第5行:


== 历史 ==
== 历史 ==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曾花十余年时间编修《[[清史稿]]》,不过该书是未定稿,也因讹误较多而遭到了很多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重新编修清史的建议,但因当时没有足够条件而未能正式开展。1959年,[[周恩来]]委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制定清史编纂方案,也因当时国家动荡而被叫停。1963年,[[毛泽东]]又邀请[[范文澜]]等历史学家讨论清史纂修问题。1965年中央终于决定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编修清史,中宣部召开部长会议决定在成立由[[郭影秋]]、[[尹达]]、[[关山复]]、[[刘大年]]、[[佟冬]]、[[刘导生]]、[[戴逸]]七人组成的清史编纂委员会,并筹备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不过修纂工作很快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搁浅。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发了一封建议修清史的来信,但再次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搁置。<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4-09-10/472.shtml|title=新中国清史纂修大事记|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 name=iqh>{{cite web|url=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88|title=纂修清史,此其时也|author=戴逸|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access-date=2013-06-08|||}}</ref>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曾花十余年时间编修《[[清史稿]]》,不过该书是未定稿,也因讹误较多而遭到了很多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重新编修清史的建议,但因当时没有足够条件而未能正式开展。1959年,[[周恩来]]委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制定清史编纂方案,也因当时国家动荡而被叫停。1963年,[[毛泽东]]又邀请[[范文澜]]等历史学家讨论清史纂修问题。1965年中央终于决定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编修清史,中宣部召开部长会议决定在成立由[[郭影秋]]、[[尹达]]、[[关山复]]、[[刘大年]]、[[佟冬]]、[[刘导生]]、[[戴逸]]七人组成的清史编纂委员会,并筹备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不过修纂工作很快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搁浅。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发了一封建议修清史的来信,但再次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搁置。<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4-09-10/472.shtml|title=新中国清史纂修大事记|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 name=iqh>{{cite web|url=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88|title=纂修清史,此其时也|author=戴逸|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access-date=2013-06-08}}</ref>


2001年,戴逸、[[李文海 (1932年)|李文海]]等历史学家再度呼吁国家编修清史。2002年8月,[[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终于作出决定,正式启动清史纂修工程。同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戴逸出任编纂委员会主任。<ref name=iqh />
2001年,戴逸、[[李文海 (1932年)|李文海]]等历史学家再度呼吁国家编修清史。2002年8月,[[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终于作出决定,正式启动清史纂修工程。同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戴逸出任编纂委员会主任。<ref name=iqh />


至2012年年底,全书已有95%的稿件到位。<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29/c_124161851.htm|title=戴逸:修清史的第十年|publisher=新华网|date=2012-12-29|access-date=2013-06-08|||}}</ref>2016年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消息称,全书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审改整合<ref>{{cite news|author1=任成琦|author2=郝倖仔|title=新修《清史》初稿完成|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1/01/content_1644411.htm|accessdate=2016-02-14|publisher=人民日报海外版|date=2016-01-01|||}}</ref>。
至2012年年底,全书已有95%的稿件到位。<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29/c_124161851.htm|title=戴逸:修清史的第十年|publisher=新华网|date=2012-12-29|access-date=2013-06-08}}</ref>2016年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消息称,全书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审改整合<ref>{{cite news|author1=任成琦|author2=郝倖仔|title=新修《清史》初稿完成|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1/01/content_1644411.htm|accessdate=2016-02-14|publisher=人民日报海外版|date=2016-01-01}}</ref>。


== 体例 ==
== 体例 ==
2002年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之后开始了新《清史》体裁体例的研究工作,到2004年为止大体确定了全书的总体框架。新《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共92卷、3000余万字。全书采用将《[[二十四史]]》经典体例与目前国际通用的章节体相结合的“新综合”体进行编写,其中通纪部分采用章节体,其余部分采用传统体例。<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4-11-01/478.shtml|title=清史纂修工程全面启动,首次采用研究课题招标|author=张映光、赵耕|publisher=中华文史网}}</ref>
2002年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之后开始了新《清史》体裁体例的研究工作,到2004年为止大体确定了全书的总体框架。新《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组成,共92卷、3000余万字。全书采用将《[[二十四史]]》经典体例与目前国际通用的章节体相结合的“新综合”体进行编写,其中通纪部分采用章节体,其余部分采用传统体例。<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4-11-01/478.shtml|title=清史纂修工程全面启动,首次采用研究课题招标|author=张映光、赵耕|publisher=中华文史网}}</ref>


《通纪》是全书的核心,分清建立、入关、康熙之治雍正改革、乾隆统一中国、清朝中衰、外国侵略和农民战争、清自强运动、最后衰亡等各卷,描述清朝300年的盛衰史。《典志》描述清朝典章制度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体包括天文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交通、财政、学术、西学、诗文小说、戏曲书画等。《传记》部分分为22卷,包括清朝3000余位不同阶级、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传记。《史表》包括“三十一表”(实际包含35种表),在《清史稿》14种表(除《外戚表》)以外,又新设21种表。<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9-11-12/4328.shtml|title=《清史·史表》编纂概要|author=郝秉键|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图录》则是《清史》的重要创新之一,分舆地、生产、商贸外贸、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肖像十大类,收录各种历史地图、绘画、文物图片以及历史照片等。<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xwzx/2004-05-31/64.shtml|title=开局顺利,任重道远|author=马大正|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title=清史纂修体例初步确定|author=沈路涛|ur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008/1080903.html|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4-05-17|access-date=2013-06-08|||}}</ref>
《通纪》是全书的核心,分清建立、入关、康熙之治雍正改革、乾隆统一中国、清朝中衰、外国侵略和农民战争、清自强运动、最后衰亡等各卷,描述清朝300年的盛衰史。《典志》描述清朝典章制度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体包括天文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交通、财政、学术、西学、诗文小说、戏曲书画等。《传记》部分分为22卷,包括清朝3000余位不同阶级、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传记。《史表》包括“三十一表”(实际包含35种表),在《清史稿》14种表(除《外戚表》)以外,又新设21种表。<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zxsm/xzgqszxsy/2009-11-12/4328.shtml|title=《清史·史表》编纂概要|author=郝秉键|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图录》则是《清史》的重要创新之一,分舆地、生产、商贸外贸、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肖像十大类,收录各种历史地图、绘画、文物图片以及历史照片等。<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xwzx/2004-05-31/64.shtml|title=开局顺利,任重道远|author=马大正|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title=清史纂修体例初步确定|author=沈路涛|ur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008/1080903.html|publisher=人民网|date=2004-05-17|access-date=2013-06-08}}</ref>


== 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 ==
== 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 ==
2002年12月12日成立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成员包括:<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5.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6.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2|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7.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3|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
2002年12月12日成立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成员包括:<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5.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6.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2|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ref>{{cite web|url=http://www.qinghistory.cn/qszx/jgzz/qsbzwyh/2003-12-20/387.shtml|title=清史编纂委员会-3|publisher=中华文史网|access-date=2013-06-08}}</ref>


* 主任:[[戴逸]]
* 主任:[[戴逸]]
第24行: 第24行:


== 批评与质疑 ==
== 批评与质疑 ==
从提议重修清史到清史编修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该计划在一部分学者看来存有争议。有人表示反对“官修正史”,认为国家没必要投入大量经费、组织专门力量编修正史,也有学者表示编修工程采用“承包”的办法并不是做学问的合理方式。<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3821/2004/08/27/110@281393.htm|title=大修清史舌战未冷|author=孙亚萍|publisher=国际在线|access-date=2013-06-08|||}}</ref>
从提议重修清史到清史编修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该计划在一部分学者看来存有争议。有人表示反对“官修正史”,认为国家没必要投入大量经费、组织专门力量编修正史,也有学者表示编修工程采用“承包”的办法并不是做学问的合理方式。<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3821/2004/08/27/110@281393.htm|title=大修清史舌战未冷|author=孙亚萍|publisher=国际在线|access-date=2013-06-08}}</ref>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清朝史书]]
[[Category:清朝史书]]
[[Category:史部正史類]]
[[Category:史部正史類]]